> 唯美句子 > 在文言文中,“必”字都有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必”字都有什么意思

在文言文中,“必”字都有什么意思

①一定;必然。

《论语十则》:“人无远虑,~有近忧。”

②一定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我见相如,~辱之。”

③果真,如果。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④一完定执行或实行。

《韩非子?五蠹》:“罚莫如重而~,使民畏之。”

⑤坚决做到。

《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之者,愚也。”

古文必是什么意思

基本字义

1. 一定:~定。~然。~须(一定要)。~需(不可少的)。势~。未~。事~躬亲。

2. 决定,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

3. 固执:“毋意,毋~”。

4. 果真,假使:“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详细字义

〈名〉

1.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2. 标杆;标准 [guidepost]

必,分极也。——《说文》

3. 姓

〈动〉

1. 必须,一定要 [must]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

必为奇巧声动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必防其渐(防微杜渐之意。在事情上还不显著或刚刚发生的时侯就加以防止);必也正名(必须按礼教来端正名份)

〈副〉

1. 必然,必定 [certainly]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战国策·赵策》

2. 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必竟(肯定;一定)

3. 必须 [must]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1. 倘偌;假如 [if]

必求之,吾助子请。——《左传》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文里将是什么意思

I jiāng

1.扶助,扶持。

《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郑玄笺:“将,犹扶助也。”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

唐白居易《康日华赠坊州刺史制》:“矧吾褒赠以荣之,恻隐以将之。”

2.奉献。

《诗‧小雅‧楚茨》:“或剥或亨,或肆或将。”

郑玄笺:“有肆其骨体於俎者,或奉持而进之者。”

《诗‧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郑玄笺:“将,犹奉也。”

孔颖达疏:“以将与享相类,当谓致之於神。”

3.供养;奉养。

《诗‧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毛传:“将,养也。”

孔颖达疏:“我坚固王事,所以不暇在家以养父母。”

4.行进。

《诗‧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孔传:“将,行也。”

《墨子‧节用中》:“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於是利为舟楫,足以将之则止。”

5.送行。

《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于将之。”

郑玄笺:“将亦送也。”

《淮南子‧览冥训》:“不将不迎。”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缘绝簿书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数也。”

6.施行。

《书‧胤征》:“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

孔传:“将,行也‧奉王命行王诛。”

《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

7.遵奉;秉承。

《仪礼‧聘礼》:“束帛将命于朝。”

郑玄注:“将,犹奉也。”

《列子‧杨朱》:“人之所以贵於禽兽者,智虑;智虑之所将者,礼义。”

唐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诗:“鲸鬣翻腾四海波,始将天意用干戈。”

宋岳飞《奏辞镇南军承宣使第三状》:“窃念臣将天威而远讨,致敌垒之一空。”

8.传达;表达。

《仪礼‧士相见礼》:“请还贽於将命者。”

郑玄注:“将,犹传也。传命者,谓摈相者。”

《後汉书‧章帝纪》:“聘问以通其意,玉帛以将其心。”

宋蘇轼《赐保州团练使并到任马敕书》:“来效充庭之骏,以将卫上之诚。”

9.带领;携带。

《左传‧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於邓。”

《淮南子‧人间训》:“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三国志‧魏志‧裴潜传》“谥曰贞侯”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每之官,不将妻子。”

宋陆游《夜与儿子出门闲步》诗:“家住黄花入麦村,闲将稚子出柴门。”

10.顺从;随从。

《庄子‧庚桑楚》:“备物以将形。”

陆德明释文:“将,顺也。”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颜师古注:“将,犹从也。”

唐李商隐《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诗:“乌鹊失栖常不定,鸳鸯何事自相将?”

11.取;拿。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将笔来,朕自作之。”

唐李白《将进酒》诗:“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予读宋白尚书《玉津杂诗》有云:‘坐卧将何物?陶诗与柳文。’”

《儒林外史》第一回:“半年後,朝廷果然遣一员,捧著诏书,带领许多人,将著彩缎表裏,来到秦老门首。”

12.控制;约束。

《汉书‧儿宽传》:“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

元段成己《送孙仲文行台之召》诗:“世人岂无才,要以德自将。”

13.操。指以某种方言说话。

明张煌言《北征录》:“达衢口,有巡司廨逻卒登舟讥察,见余将北音,貌魁梧,疑为亡虏。”

14.驾御。参见“将车”。

15.逆乱。

《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君亲无将,将而诛焉。”将,本指“将为乱”,后因以指逆乱。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

裴駰集解引臣瓒曰:“将,谓逆乱也。”

16.壮;大。

《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毛传:“将,壮也。”

《诗‧商颂‧长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毛传:“将,大也。”

郑玄笺:“禹敷下土之时,有娀氏之国亦始广大。”

《汉书‧扬雄传上》:“絪縕玄黄,将绍厥後。”

17.引申为盛。

宋蘇轼《送吕希道知和州》诗:“君家联翩三将相,富贵未已今方将。”

18.长久。

《诗‧商颂‧烈祖》:“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马瑞辰通释:“盖言我受天之命溥且长,犹《公刘篇》‘既溥既长’,以溥长对举也。”

《楚辞‧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王逸注:“惧我性命之不长也。”

19.美。

《诗‧豳风‧破斧》:“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五:“毛传曰:将,大也。家大人曰:大与美义相近。

《广雅》曰:将,美也。首章言将,二章言嘉,三章言休,将、嘉、休,皆美也。将、臧声近,亦孔之将,犹言亦孔之臧耳。”

20.侧。

《诗‧大雅‧皇矣》:“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毛传:“将,侧也。”

马瑞辰通释:“将、则二字双声,侧从则声,故将得训侧;将、旁二字叠韵,旁亦侧也。”

21.相当於“为”、“是”。

《管子‧大匡》:“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

《吕氏春秋‧诚廉》:“吾闻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

22.当;能。

《左传‧襄公三十年》:“王子相楚国,将善是封殖。”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岂将与乃和亲邪?’”

23.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参见“将军”。

24.用言语激人。如:就是有人将他,他还是一声不响。

25.副词。就要;将要。

《左传‧文公十八年》:“春,齐侯戒师期,而有疾。医曰:‘不及秋将死。’”清李渔《奈何天‧惊丑》:“亲事将到门了,快叫傧相进来。”

26.副词。欲;打算。

《左传‧隐公元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史记‧伍子胥列传》:“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卿等将不举人,甚非朕意。”

27.副词。将近。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新郎》:“将半载,妇家悼女无偶,遂请於村人父,欲别醮女。”

28.副词。乃,方。

《左传‧宣公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

《墨子‧尚贤上》:“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29.副词。殆;大概。

《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後汉书‧马援传》:“季孟尝折愧子阳而不受其爵,今更共陆陆,欲往附之,将难为颜乎?”

30.副词。岂;何。

《国语‧楚语下》:“《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汉刘向《说苑‧贵德》:“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

31.副词。姑且。

《庄子‧知北游》:“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唐寒山《诗》之一二○:“芦萧将代席,蕉叶且充盤。”

32.介词。把。

《玉台新咏‧古乐府〈上山采蘼芜〉》:“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清李渔《奈何天‧崖略》:“好僮仆争气把功成,巧神明救苦将形变。”

33.介词。共;与。

北周庾信《春赋》:“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宋杨万里《月夜观雪》诗:“月色还将雪色同,雪光却与月光通。”

34.介词。用。

唐白居易《宿蓝溪对月》诗:“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将一箇兜轿抬了武松。”

35.介词。从;由。

《宣和遗事》前集:“徽宗遂入茶坊坐定,将金箧内取出七十足伯长钱,撒在那桌子上。”

清秋瑾《宝刀歌》:“誓将死裏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

36.连词。表示并列。又;且。

《诗‧小雅‧谷风》:“将恐将惧,维予与女。”

郑玄笺:“将,且也。”

37.连词。又为“与”、“和”之意。

唐卢纶《与畅当夜泛秋潭》诗:“离人将落叶,俱在一船中。”

宋杨万里《淳熙甲辰十月一日拟省试》诗:“欢声将喜气,销尽柳边寒。”

郭沫若《东风集‧〈颂湛江〉之一》:“取材但用泥将石,并举欣看土结洋。”

38.连词。相当於“而”。

《孟子‧滕文公上》:“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

39.连词。如;若。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将必来辱,为惠已甚。”

汉刘向《新序‧节士上》:“将从先君之命,则国宜之季子也。”

40.介词。或;抑。

《庄子‧至乐》:“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明刘基《卖柑者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籩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乎?”

41.助词。用於动词之後。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匣裏雌雄剑,吹毛任选将。”

唐白居易《卖炭翁》诗:“一车炭重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红楼梦》第六八回:“﹝凤姐﹞说着,便呜呜咽咽,哭将起来。”

42.通“浆”。

《周礼‧春官‧鬯人》“凡山川四方用蜃”汉郑玄注:“蚌曰合浆。”

陆德明释文:“浆如字,本又作将。”

43.通“螿”。

《淮南子‧说林训》:“寒将翔水。”

《文选‧刘铄〈拟古〉诗》李善注引《淮南子》作“寒螿翔水”。

44.通“牂”。

《礼记‧内则》:“炮取豚若将,刲之刳之。”

郑玄注:“将,当为牂。牂,牡羊也。”

陆德明释文:“将,依注音牂,子郎反。”

45.姓。

後赵有常山太守将容。见《通志‧氏族五》引《姓苑》。

II jiàng

1.将帅;将领。

《孙子‧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宋蘇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陛下将卒精强,府库充实,如秦、汉、隋、唐之君。”

2.喻指在某一领域称雄者。

宋蘇轼《雪後刘景文和顺闍黎诗见赠次韵答之》:“载酒邀诗将,臞儒不是仙。”

3.统率,指挥。

《左传‧文公二年》:“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

《史记‧项羽本纪》:“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宋蘇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

4.军衔名。在校级之上。我国目前军衔制,有上将、中将、少将。

III qiāng

愿;请。

《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毛传:“将,愿也。”

《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郭璞注:“将,请也。”

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讙,神听钟鼓。”

--汉语大辞典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zhī

①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古文是什么意思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文言文中 略 是什么意思

〈名〉

1. 疆界 [boundary]

略,界也。——《小尔雅》

王与之武公之略,自 虎牢以东。——《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略秦伯以 河外列城五,东尽 虢略。——《左传 ·僖公十五年》

2. 主题的概要 [outline]。如:史略

3. 要点;概要;概况 [points]

我为汝言其大略。——《庄子·大宗师》

4. 又如:大略

5. 谋略 [strategy]

孙吴之略。—— 明· 刘基《卖柑者言》

6. 又如:宏才大略;略不世出(谋略高明,世所少有);略术(谋略道术)

〈形〉

1. 简明、简洁;简略 [brief]

加一字太详,减一字太略。——刘知几《史通》

2. 又如:略节(简要的禀帖);略传(简略的传记);略意(略陈本意);略要(概要)

3. 锋利 [keen;sharp]

有略其耜,俶载南亩。——《诗·周颂·载芟》

〈副〉

1. 大约,大致 [approximately]

老略知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略等(大约相等,差不多);略绰(阔大;大略);略订(约略计算);略约(约略)

3. 全;皆 [completely; entirely]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略无慕艳意。——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归燕略无三月事。——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又如:略无(全无);略识之无(初识文字,认字不多)

5. 简略地;稍微 [briefly; slightly]

略语则阙,详说则繁。——《文心雕龙·物色》

6. 又如:略约(简略配制);略陈(简要地陈述);略情(把事情看得很随便);略及(稍微提及);略言之;略述

古文中的“备”字都有什么意思或意义?

〈形〉

1. (形声。从人,备( 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事戒不虞曰知备。——《大戴礼记·小辨》

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国语·周语》

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

3.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

4. 完备;齐备 [complete]

备,具也。——《广雅·释诂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

前人之述备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请备述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

6. 通“惫”。疲乏;困顿 [dog-tired;very tired]

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吕氏春秋·慎人》

〈动〉

1. 准备;预备

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防备;戒备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

4.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

5. 储备 [store]

而设法备贮弹药。——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

7. 提供或装备

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9. 凑数;充数

吾尝备位将相。——《汉书·萧望之传》

〈名〉

1. 设备;设施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

〈副〉

1. 全部;完全;尽

农事备收。——《礼记·月令》

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文言文必记单个字意思(全部)!

翻译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 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1)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2)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3)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而已矣。(4)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5) 于禽兽又何难焉!(6) ’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7) 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8) 非仁无为也。非义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9)”

【注释】

以仁存心:把仁爱放在心上。以礼存心:把礼义放在心上。(2)仁者:有仁心的人。有礼者:有礼义的人。(3)横逆:强暴无理。自反:自我反省。奚宜:怎么恰当,怎样应该。

由是也:仍然如此。妄人:狂妄的人,糊涂人。(5)与禽兽奚择:与禽兽有何区别;择:选择。(6)难:责难,引申为“计较”。(7)由:同犹。(8)亡:同无。(9)不患:不愁,不担心。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思想观念。君子把仁爱放在心上,把礼义放在心上。有仁爱之心的人爱护人,有礼义之心的人敬重人。爱护人的人,别人也常爱护他。敬重人的人,别人也常敬重他。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对我蛮横无理,那君子一定会反躬自问:‘一定是我不仁爱、无礼义,否则,怎会这样呢?’如果自问没有对人不仁爱、无礼义,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君子还是会自我反省:‘一定是我对人不忠诚吧。’如果自问没有不忠诚的地方,而蛮横无理者依然如故,然后君子自我宽慰说:‘这不过是个狂妄之徒罢了,既然这样,那他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何必计较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便没有偶发的灾祸。像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可是舜是天下人的榜样,留英名于后世。而我呢,却仍然是一个普通人。这是值得忧虑的。忧虑这个怎么样?要像舜一样罢了。君子其他什么忧虑就没有了。没有良心的事不做,不合礼义的事不为。即使有什么不测的灾祸一旦降临,君子也会临变不惊、泰然自若的。”

【解说】

这是讲君子处处以仁、礼存于心,自应得到相应的还报,即使有“横逆”之来,亦必反躬自问,于心无愧,也不与人计较。君子所忧虑的是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如舜,其他任何事,从不患得患失;即使灾祸降临,也泰然自若。

古文才是什么意思

I cái

1.才力;才能。

《诗‧鲁颂‧駉》:“思无期,思马斯才。”

朱熹集传:“才,材力也。”

《论语‧子罕》:“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晋左思《魏都赋》:“通若任城,才若东阿。”

宋王安石《三司盐铁副使陈述古卫尉少卿制》:“具官某以才自奋,能世其家。”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2.有才能。

《论语‧先进》:“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宋司马光《举张舜民等充馆阁札子》:“河南府左军巡判官刘安世,才而自晦,愿而有立,力学修己,恬於进取。”

《明史‧许宁传》:“而以宁才,擢都督佥事。”

3.人才。

《国语‧齐语》:“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

张、潘、左、陆,比肩诗衢。”

《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在这裏面喫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

4.副词。同“纔”。刚刚;刚才。

宋柳永《西平乐》词:“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

《红楼梦》第三一回:“才鸳鸯送了好些果子来,都湃在那水晶缸裏呢。”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5.副词。同“纔”。开始;方始。

晋夏侯湛《昆弟诰》:“惟正月才生魄。”

丁玲《阿毛姑娘》:“小二再三的问是不是肚子痛,她才点了一下头。”

6.副词。同“纔”。只;仅仅。

《汉书‧贾山传》:“秦始皇计其功德,度其後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攻之,宗庙灭绝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湿余水》:“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

宋黄庭坚《留王郎》诗:“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

7.副词。同“纔”。如果。

《朱子语类》卷十二:“《大学》曰:‘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才意诚,则自然无此病。”

8.副词。同“纔”。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鲁迅《南腔北调集‧〈木刻创作法〉序》:“但是至今没有一本讲说木刻的书,这才是第一本。”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走了约莫半个时辰,才好容易一拐一拐地走到秦妈妈的草棚门前。”

9.副词。同“纔”。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於某种原因、目的,然後怎麼样。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二:“他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懂得只有斗争,只有坚定,才有出路。”

10.副词。同“纔”。强调确定的语气。多与语助词“呢”连用。

《红楼梦》第五七回:“林姑娘才也不认得。别说姑娘们,就如宝玉,倒是外头常走出去的,只怕也还没见过呢。”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是的,她才不管呢!”

11.副词。同“纔”。吴方言。全,都。

12.通“材”。本性,资质。

《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13.通“材”。材料。

《後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李贤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作“五材”。

14.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摺:“这的是他不得天时,失了地利,恶了秦民,更掳掠民才。”参见“才力”。

15.通“裁”。裁决;裁夺。

《战国策‧赵策一》:“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愿拜纳之於王,唯王才之。”

16.通“裁”。裁汰,除去。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故衣弊而革才,法弊而更制。”

17.姓。

明代有才宽。见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II zāi

通“哉”。

语气词。

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德经》:“以正之国,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才。”

《庄子‧列御寇》:“必且有感摇而本才。”

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庄子二》:“按感读撼,才读哉。

西周金文哉字皆以才为之。”

III cái

同“纔”。

----汉语大辞典

在文言文中,“必”字都有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