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知足常乐无欺自安对联

知足常乐无欺自安对联

知足常乐无欺自安对联

知足常乐无欺自安对联

以知足常乐为横批 求够一副对联

人必有求乃短气

事多无为但开心

名利无非两所累

眉间且放一字宽

对联闲来无事茶一茶,知足常乐石两块解释

首先说,这不是一副对联,因为根本不符合平仄还有词性相对的基本要求,为您解释并斗胆改动一下:

闲来无事一盏茶;

知足常乐两杯酒。

表示自己对生活的现状很是满意,享受生活的乐趣。

亲们!有没有一些意思是【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对联啊?

知足常乐天天乐;

能忍自安事事安。

知足为横批求一对联

上联:胸怀天下正气凛然视权贵如粪土朽木弃之何惜

下联:海纳百川壁立千刃叹钱财为过眼云烟失之不畏

横批:知足常乐

上联: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

下联: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横批:知足常乐

我的足疗店叫「知足常乐」,现想征求四条对联之类的文字,请老师们帮我想一想。谢谢

指间通络强心补肾健体魄,脚底乾坤足疗按摩舒筋脉.(知足常乐)

一足疗店,店名为“知足常乐”,求大神们想个适合的对联, 最好是明了有意境,不然明了有趣也可以。 感谢

知足知己 知道脚是最负重

常乐常笑 常明心乃更宽容

老师们好,我开了家足疗店,取名为「知足常乐」,现门口要写四条对联之类的文字,请问怎么写合适?

这个请提高财富奖励,不然答案不会很经典的!!

书法中康乐安宁四个字的对联阐述分别是?我只知道“乐”的是业乐家兴皆和谐,知足常乐品天伤

健康乐业安泰宁和。安贫达人存古意;知足常乐品天伤。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对联

*

大凡风骚才子,除文思敏捷、翰墨了得外,也会有所怪癖,辜鸿铭就是甚为奇葩的一位。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奇人名士,也是一位“恋足癖”,雅好小脚,认为: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会产生柳腰款摆的媚态,能撩起男人的遐想。当然,这种描述和赞誉直接来源自他那位小脚、柳腰且贤惠的原配夫人淑姑,故有了“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小脚,乃我兴奋剂也”之感悟。据说辜鸿铭作文写论时,总喜欢把淑姑唤到身旁,让她把裸脚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小凳上,右手握笔,左手捏弄着妻子的小脚丫子,兴致之时,低头凑鼻,如闻花香,如赏佛手。据说至此境界时,他会顿觉思如泉涌,下笔如神。有感于此,当时康有为亲书横幅,上写“知足常乐”四字赠予他。辜鸿铭感慨道:“康有为深知我心”。

康有为此举,形象、内涵,不失为中国文人式之幽默。诸君读之,不必较真,笑笑无妨。“知足常乐”,其本义指的是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出自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望与生命哪个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物哪个更值得称赞呢?得到与失去哪个更令人担忧呢?所以,过分爱惜名望就要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其损失也就越惨重。懂得满足也就免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也就免遭危险,这样才可以使自身得以长久平安。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满足是最大的祸害,无度的贪欲是最大的灾难。所以,知道满足而不贪得无厌,才能保有恒久的满足。

这就是老子关于人生观的“三问二知”。

人活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如何认识权欲、物欲和名望地位?不管你是否愿意,这都是摆在每个人面前必须回答和践行的问题。

“知足”的前提是“有”,是已经获得或拥有。“少私寡欲”,少不等于无,寡不等于没,人欲是天性,“食色性也”。老子并不主张无欲或绝欲,认为人应该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但对于身外之物的欲望,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老子则认为必须减至最低,减少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心理的安宁,这就是“不欲以静”。

著名画家黄永玉曾写过副谐联,上联:“房间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下联:“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也写过一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从名人墨宝的字里行间,可以感悟到他们的人生哲理,一派幽默惬意,满是知足自得。

“知足”,不是无奈的认命、简单的安于现状或逃避现实,也与不思进取无关。而是承认人的时间、能力和机遇都是有限和差异化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更难以达到完美的结局。我们所有的欲望和进取,都应该牢牢地把控好一个度,不要超越可能和现实的范围,有为有不为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否则,贪得无厌、婪取不休的结果是怨天尤人,人格分裂,最后必定跌落在万劫不复的私欲深渊。

“知止”,就是适可而止。如果说“知足”讲的是如何对待私欲名利,那“知止”讲的是性命攸关,也可以说是明哲保身。不知止,如同开着车一路狂奔而不懂得刹车,最后的结果必定是车毁人亡。故老子说:“知止不殆”,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春秋后期,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范蠡亲陪越王勾践到吴国为奴。三年后回国,范蠡辅助越王,励精图治,最终灭吴,一雪前耻。功成名就后,范蠡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携西施出走姑苏,隐姓埋名,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在七十二峰山间。期间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并慷慨散财以济天下,世人赞誉,称为“商圣”。

而与范蠡同时辅佐越王的大功臣文种,却参不透“飞鸟尽,良弓藏”的玄机,继续留任,官至宰相。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此时的越王听信谗言,也怀疑文种了。就在越王完成复国大业第二年的一天,他召见文种说道:“你当时给我出了七条计谋,我只用了三条就打败了吴国,剩下四条在你那里,你就用这四条计谋去阴间为寡人打败吴国的阴魂吧。”走后留一剑在桌。望着刻有“属缕”的宝剑,文种仰天长叹:“大恩不报,大功不还,其谓斯乎?吾悔不随范蠡之谋,乃为越王所戮。”文种在其政治生涯中,未能适可而止,要继续与越王分享成果,结果落得个“赐剑自刎”的可悲又可惜的下场,呜乎!“知足”更多的是向后看,跟过去比,知今天好;“知止”更多的是向前看,审时度势,调整方向。知足者足,知止者有;知足者乐,知止者智;知足者淡然静好,知止者进退自如;知足者取之有道,知止者行之有度;知足者是一种生活态度,知止者是一种处世境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斯人已去,大音犹在。两千多年前老子的哲人才思,伴随着漫卷岚蔼和那悠扬钟声,至今仍吟诵在幽深静美的终南山中,并回荡在深邃无尽的苍穹之上。

知足常乐无欺自安对联: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