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

觉是觉破,把你的情见觉破了。

一切众生

,都是有情

。这情最坏,情就是爱,爱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们要觉破这爱欲情见,

自觉还要觉他,帮助他人也觉破情见。

憨山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要将自己的情见斩断,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觉即菩提正觉,有情即众生。菩萨自觉已证,以慈悲心去觉悟一切众生,所以称为觉有情。

觉有情是菩萨,觉无情呢?

佛教没有“万物有灵”的理论,那叫做:法执。

佛教是“因缘而起”的理论。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有个叫做生公的法师,在山中说法,没有听众,自己在说。

但说的特好,顽石点头。

顽石为什么会点头呢,有灵吗?

没有,外道甚至也不认为有灵。

因为顽石,实际是缘起。

“缘起”的理论,极为高难。

如果把缘起搞明白了,那么,佛法就懂了一半。

另外的一半是:性空。

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都是无情的物体,

它们既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修行。但为什么可以成佛呢?

(山河大地是如来)。

很简单,就是因为:那都是缘起。

如果说“万物有灵”,那也就等于说:它们也可以发菩提心,也可以修行。

那岂不成了笑谈吗?

如果把“缘起”搞懂了,那么就会发现:“山河大地是如来”。

如果不承认“山河大地是如来”,那么也就等于说:肯定不懂缘起。

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但又为何意呢?

菩萨为简称,全名是菩提萨埵,为自觉觉他的意思。不但自己成就,更要成就一切众生,名为觉有情。

道众生是教化众生的意思,以佛法的道理教一切众生放下烦恼,增长福慧,出离六道,得证菩提。

道心众生,原名应该叫大道心众生,这是相对圆满佛果而说的。对佛来讲,一切未成佛的人都叫众生,我们是凡夫众生,阿罗汉、辟支佛是贤人众生,菩萨是亚圣众生,佛为圆满的圣人。菩萨因为发了大愿,四弘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量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所以称为大道心众生。

觉有情(菩提萨陀)的确切意思是什么?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觉“有情”的人,叫菩萨.什么叫“觉有情”

朋友 是菩提萨锤 意思大概是觉悟的菩萨。。。觉悟的有情众生。

遮天中觉有情到底是谁?看到1366章南妖提起过,但是真的想不到她到底是谁,百度了一下有人说她说安妙

类似于精神分裂吧,安妙依练到一定的境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算是出现了第二个精神体吧,

菩萨觉有情有那三种?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可翻译为“觉有情”,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

菩萨如果按照修证功夫的深浅,可以分为四十一个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妙印法师:觉“有情”的人,叫菩萨.什么叫“觉有情”

净空法师---菩萨是什么意思,『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菩萨众。前面介绍过,声闻众介绍了十六位大阿罗汉,主要是表信。菩萨众只列了四位,文殊、弥勒劝愿,干陀诃提、常精进劝行,和前面十六位尊者劝信。「信、愿、行」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重要的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一定要具足。所以全经无论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们统统都看到劝信劝愿劝行。经文虽然不长,它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非常精密圆满具备,我们在这里面要认真的学习。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那个尾音省略掉,萨埵那个埵也省略掉,菩提萨埵我们称「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是大,菩萨跟大菩萨。大菩萨通常是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称大菩萨,称「摩诃萨」。这个前面,前面有三十个位次,如果加上信位就四十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统称菩萨。「菩萨摩诃萨」就从初信位到等觉全都包括。

梵语「菩提萨埵」,中国翻经的时候,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蕅益大师注解里头还用古译的,「大道心成就有情」。菩萨还是有情,不像佛,佛是情完全变成智慧了。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我还记得,我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菩萨跟佛差别在哪里?章嘉大师给我做了一个比喻说,因为那个时候客厅里挂的钟表,都还要上发条的,没有用电的,要上发条。这个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都知道。发条是一根钢条卷起来的,它有弹性,你把它转紧,它慢慢向外扩张,这个力量就推动这个摆动。你完全打开的时候,它还是卷起来的,它不是完全铺的很平。章嘉大师用这个做比喻给我说,菩萨就像发条一样,虽然把它松开,还是有一点卷卷的,它不是很平的。佛这个发条展开之后它是平的,用这个比喻告诉我,意思就是说菩萨的情没有能百分之百的转变成智慧。

譬如等觉菩萨,他九十九分是智,还有一分情。它摆在那个地方好像是平了,仔细观察还差一点儿,不像如来果地百分之百的转识成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觉的时候称它作智,迷的时候称它作情;情是迷情,智是觉智。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还是情。那一品无明要是破尽了,智慧就究竟圆满。

所以菩萨翻作「大道心成就有情」。大道心,就是后来玄奘大师翻译,他不用大道心,他翻作「觉有情」。我们把新旧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明显。什么是大道心?觉悟就是大道心,觉心是大道心,觉而不迷。玄奘大师把菩提萨埵翻作「觉悟的有情众生」,古时候翻的是「大道心成就有情」,这两个合起来看,意思我们就明了。

菩萨地位愈高智慧愈大,情执愈少。凡夫完全不觉,说凡夫有觉悟了、聪明、他有智慧,在佛法里面讲他那个觉是相似的,他不是真的,不是正觉。正觉的标准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才叫正觉,所以六道凡夫见思烦恼没有断,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这个标准来讲的话,六道众生,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四相具足,没有觉。就是很聪明,很有智慧,在佛法叫相似觉,不是正觉,相似的。

正觉必须四相破了,四见破了,人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菩萨。为什么六道众生不能称正觉?六道众生只要有我,有我就有私念,就有自私。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头一个问题,他会想到「我的利益」。只顾我的利益,不顾别人利益,所以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

实在讲,好人、恶人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好人,损人利已这个念头跟行为淡一点、少一点;不善人,损人利己的念头很重,造的这个事很多,差别在此地。不像菩萨,菩萨完全没有自私自利。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到这个世间来是度众生的。什么叫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果他还有一点自己的利益在里头的话,怎么能帮众生觉悟?这个道理要懂!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就在此地,这一念之差。

什么叫出世间?无私无我为一切大众服务,不管你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是哪一个行业,统统是菩萨。如果还有一念自私自利,还有一念为自己,你就是住在寺庙里头,住在深山里面,住在宝刹里面,你还是在世间,你没有出世间。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菩萨比前面声闻高得多!声闻是「相」出世间,「心」不见得出世间。你看很多出家人(古人所讲,穿的是圆领大袖,圆领大袖现在代表出家人),「身出心不出」,心里面还是人我是非,还是贪瞋痴慢,念念还是照顾自己的利益,「心」没有出!身好像像一个样子,出家人,心没有出。

菩萨多半示现在家,他是「心出身不出」,比声闻高!看他是个在家的样子,有妻子儿女,他从事於各种行业,跟世间人过的日子没有两样。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不自私自利。他在商界,他是商人,他是菩萨商人;他是工人,他是菩萨工人;他要是个公务员,作官的,宰官,他是菩萨宰官。无论在哪一个行业,菩萨!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第八集)

父母一念人成形 菩提原是觉有情 悟彻人根证大道 宏志方能登云城;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父母一动色欲就有了咱们,菩萨也都只是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彻底悟通了人类自性欲望根源便是证得了大道,心境平和安稳,八风不动,心有所执(对大道的执着)心怀志向才能成功(登云城也就是永登极乐,斩却烦恼,换言之就是看透了世俗红尘,心境平和) 出自三元散人语录 至于说明道理就是修行其实就是心境的不断完善,对世事人欲和一些玄之又玄的物质心灵什么的的了解,枯燥之中一定要有所追求(0追求大道,对大道心怀向往)才能成功

菩萨是觉有情,怎样理解: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