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中国古诗词之美读后感
5000字中国古诗词之美读后感
于其求文,不如学会写读后感,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
要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要真实自然
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千万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小学五年级中华古诗词读后感
①牧童: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②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③清平乐·村居: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古诗词《谦得益》的500字读后感
满招损,谦得益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题记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度,谦虚作为传统的社会美德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不是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崇尚谦虚的。为什么中国人推崇谦虚的美德,可能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善张扬,不在乎外表的闻达,而注重内心的修正的性格,决定中国人崇尚谦虚。也有人说,是中国人常保持谦虚的美德,才养成的含蓄、内敛性格的。到底是谦虚的美德培养成含蓄的性格,还是含蓄的性格决定了谦虚的美德,谁也说不清楚,可能是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吧。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去做一个谦虚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清谦虚的意义。何谓谦?字典解释是:虚心,不自高自大。
何谓谦虚?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谦虚词性有二,作为形容词,是虚心,肯接受批评的意思。作为动词,是表达谦让的一种行为,如说谦虚的话。过去国人是很讲究谦虚的,与谦虚有关联的词就有:谦卑、谦称、谦辞、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顺、谦让、谦词和谦逊等。其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老百姓与朝廷的关系是从属的关系,皇帝是在替天行道,谦虚更多体现为听命朝廷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更多的朝廷命官都秉持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的信念。很多的能人志士都崇尚恭顺、内敛,不外露,不张扬,他们宁可埋没自我,也不愿意表现自我。
许多文人宁做隐士,不做勇士。难怪吕坤强调“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古人还强调“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在自然经济状况下,这里的谦虚更多的表现在忍让,听命,内敛和含蓄。但谦虚并不意味着过分低估自己,也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应该实事求是的认识自己。我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遇,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拼搏,更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探索。谦虚的过度是自卑,谦虚的反面是自满。正确的把握谦虚,就是在自卑和自满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无过也无不及。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谦虚的人,让“满招损,谦得益”的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进而发扬、传承我们的传统美德,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
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第二段怎么写?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于春节期间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多位具有深厚古诗词素养的年轻学生更是实力“圈粉”,被网友称赞“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者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不靠颜值靠才情 年轻学子频获赞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念出《诗经·七月》中这句名句的,不是学者教授,而是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高一女生武亦姝。她在2月1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战胜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成为新擂主。诗词量2000首,答题时气定神闲,还有高颜值,有网友感叹武亦姝“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才女的所有想象。”
这位把陆游、苏轼、李白封为自己“三大偶像”的“00后”说:“喜欢诗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古典诗词中蕴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
而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像武亦姝这样的高手还有很多——
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
上海文来中学学生侯尤雯,2岁开始读诗,曾获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等奖,为本届诗词大会从百人团刷入挑战赛的最小年龄选手;
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是连续多场的擂主……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等学者,也因为在节目中对古诗词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精彩点评,受到网友热捧。网民“月亮abby”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诗人的胸怀,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
除了擂台上那些“行走的诗词库”,节目中的“百人团”也值得尊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说,“百人团”选手绝大部分是年轻学生和各行业的普通人,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有些是父母比赛子女看,有些是子女比赛父母看。“古诗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古诗词能与年轻人情感共鸣
武亦姝在接受采访时说,通过读《放翁词》,她能够感知陆游性情中可爱有趣的一面,他的作品有一种很特殊的温柔和深情,有时候也可以很明快、很清新;而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词让人有好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
“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诗文是古代文人墨客基于对心态、社会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共同体验。“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李定广说,中国古诗词韵律齐整,用语凝练,有音乐性又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是为“天然美”,常读常背古诗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和美感。此外中国古诗词还具有“内涵美”,体现在情感充沛,具有人格力量。
在《中国诗词大会》近日一场比赛中,选手王轶隆身患癌症的母亲病情出现反复,王轶隆决心暂别赛场为母亲尽孝。李定广认为,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学知识,更是传承品德与精神。“爱国、爱家、爱生活是古诗词的重要题材,这些共通的个人情感和人性思考,可以在年轻人中间引起共鸣。”
专家还表示,雅与俗此消彼长,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也能够让年轻人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今天该如何学习古诗词?
公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四年级写中国古诗词的读后感 5分
《古诗词名篇》之读后感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诗词字字珠玑,满纸余香。喜欢古诗词,并且情有独钟,我深深的迷恋着溢满韵味、风情万种、可以抑扬顿挫缓缓吟来的诗句。翻开这本集经典名篇于一书的《古诗词名篇》,心似乎被缓缓浸染,褪去一层俗化的外衣,剩下柔软的真实。轻轻地开启这装满了古人喜怒哀乐的木匣子,我看到数不尽的相思愁、归乡泪、壮志情和闺中怨......
来看看《孔雀东南飞》吧。“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一个女子苦守的坚贞和她的一片痴情啊。“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最后,刘兰芝因着对夫君的一片忠诚,也因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没水而死,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以她的死向世人坦呈了一段凄美的爱情。诗歌末尾“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的双飞鸳鸯又何尝不是古人对爱情的一片柔情呢?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要是时光能够倒转,我亦会与古人一同吟唱。古人以一颗软善的心来面对恋着郎君的女子,面对一段段催人泪下的爱情。尘世间太多的无奈,眼睁睁生离死别,唯有氤氲在黄页间的诗句见证着许许多多没有墓碑的爱情。
讲完了爱情,接下来谈谈壮志吧。 魏、蜀、吴的三国鼎立成就了一颗一统天下的雄心。品杜康而解忧的孟德倚栏望月,慷慨激昂地高声吟道:“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吐他纳贤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豪放不羁的李白却因难酬的壮志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将进酒》。同样的壮志,后者是“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愁非孟德之愁,而是李白壮志难酬之愁,以及对现实社会之愁。“将进酒,杯莫停”,借酒消愁,醉中大呼“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种何其豪放的悲情啊。
陶翁为我们开辟了另一个世界,面对令他不满的黑暗现实,他选择了有着炊烟袅袅的“暖暖远人村”还有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质朴景致。你可以简单地将他看成是一位“戴月荷锄归”的山野农夫,他在繁琐的俗世之外开辟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那儿有的尽是些普通平凡的事物,但却拥有喧哗俗世所不具备的安宁与平静。我常常随着陶翁的低吟浅唱,梦入他的梦境,找寻自己的心灵。
偶尔翻过古人离别之景时,我总是忍不住看了再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现在的我们可以随时打电话问候朋友和家人,可以上QQ聊天,可以MSN……但是古人几经曲折的柔肠却是不复归来。我常在孤灯下幻想那一幕幕的折柳送别,长亭饯行。我也曾站在窗前凝望,凝望晓风残月的伤景,心下涌起千般滋味。在我们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过于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文明,那些古老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我们弃于角落遍生尘埃,这是让人多么地痛心疾首。万幸的是今天我们的国风复又兴起,楚辞的兰草、陶翁的菊香、周敦颐的莲花、苏东坡的海棠,复又熠熠生辉,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文化和礼仪文明在当代传承下去,这种传承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文化人之间,而是需要把古老文明凝就的性灵之火放进每个国人的心中。这些明珠或悲伤慰藉,或悠础神思,却是洗涤心灵尘埃的圣水,温暖灵魂和生命的力量!
当翻到书的最后部分,已是李清照的诗词了。在那位女词人的诗词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是她的黯然神伤,忧思愁绪,“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时的我,似乎看到了词人脸上的几许胭脂泪,......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5000字中国古诗词之美读后感: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