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和子是什么意思
禅和子是什么意思?
禅和子 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
禅的意思是什么
比较通俗的解释:禅是一种不加分别的心理状态。
以下是比较权威的解释:
禅是什么意思
[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
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
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章禅师将茶水泼在地上,然后问:“森罗万象,在什么地方?”
大同禅师说:“可惜了一杯茶。”
这就是禅,禅者的态度,禅者的智慧。
一位禅僧向赵州请教:“怎样参禅才能开悟?”
百岁高龄的老赵州像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忙忙站立起来,边向外边走去边说:“对不起,我现在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内急。”
刚走到门口,赵州忽然又停止了脚步,扭头对禅僧说:“你看,老僧一把年纪了,又被人称为古佛,可是,撒尿这么一点小事,还必须亲自去,无法找到任何人代替。”
禅僧恍然大悟:禅是一种境界,一种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的感悟,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自己亲口尝一尝。
什么是禅?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禅是什么意思
在禅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
取自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去。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年前曾住此山。有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结果堕在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
师云:“汝但问。”
老人便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师云:“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告辞师云:“我巳免脱野狐身。住在山后。乞师依亡僧礼烧送。”
次日百丈禅师令众僧到后山找亡僧,众人不解,师带众人在山后大盘石上找到一只已的黑毛大狐狸。斋后按送亡僧礼火化。
原来,佛教的修因证果,正是因果律的体现。老人以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见,属于“大妄语”,结果受了“野狐身”之报。又有个瑞岩和尚,整日价自唤“主人公”,复自应诺。宋 无门慧开禅师批评他误把“识神”认为“真心”,是“野狐见解”。(《无门关》)
补充:
引申义:后来以“野狐禅”泛指各种歪门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什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野狐禅”常被作为邪门歪道的代名词,其含义经常遭人曲解。这个说法有一个来历:
有个老人曾因为“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一句话,而陷入了妄念,以为不断修行就能摆脱因果的法则了,结果做了五百年野狐身,等到百丈怀海禅师一句“不昧因果”的转语,他才转世为人。后来,人们就用“ 野狐禅”来形容有如这个老人一般见识的人,妄以为修道可以“不落因果”而去修道,是何等的大妄念!然而野狐老人其志可敬,百丈一言出,他便大悟,其后人们拣到一只野狐的尸首,百丈知道他已经开悟了,就以亡僧之礼焚化它的尸首。其后这个词被用得太泛,在禅门之外,经常被指称那种没有师承自学一通的人。在禅门中,也常用“ 野狐外道”来形容那些没有入门的学法者。
说起野狐禅,还有一则比较经典的公案。慧能的一个弟子南阳慧忠是当时的国师,后来有个有神通的“大耳三藏”到京城来,被传得很神异,慧忠便被请去试试这大耳三藏的真伪。他问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你是一国国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猴戏?”慧忠说:“对。”然后入定了一回,问:“现在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说:“现在在江边看赛舟。”慧忠说:“是。”然后深入禅定,又问:“我的心在哪里?”大耳三藏回答不上来。慧忠说:“你这野狐精!”便让人把他驱逐出长安了。据说此时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之处,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里。这个故事不知道是怎样传下来的,但足够进入玄幻小说的情节了。
什么是禅??佛教中的禅,是什么意思?
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A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修禅的意思是什么
也称悟禅,是通过解放“自我”束缚获得世界真相的方法。凡是对佛教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个题目严格说来是有问题的,因为禅是不能讲的。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
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提高生命境界的禅学,乃在世界各地,引起知识份子和社会人士的重视。
「禅」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能,引导我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禅合乎真善美的条件;虽然不容易谈,可是要知道什么是禅,那我们就不能不尽力弄清楚。现在我分成三个部分来叙述,这三部分是禅的历史、禅的内容与禅的修法。
一.禅的历史 A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可是,这些无数的文字般若,与禅宗的起源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印度禅师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中国来,时值南朝梁武帝在位。梁武帝笃信佛法,曾经三次舍身同泰寺,布施天下僧众,造桥建庙,依常人眼光看,真是功德无量。当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他说:『我所做的这些佛教事业有无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被泼了一盆冷水,心想我如此辛劳,怎么会毫无功德?所以,他对达摩祖师的回答,并不满意。
其实,从深一层面来说,梁武帝所得的只是人天果报,应属福德,并非功德。在禅的立场看,达摩祖师所说,正是直心之言,但是却不得梁武帝的欣赏,因此,达摩乃转往嵩山少林寺面壁。
从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禅的高妙,确实不能以一般的见解去论断的。像梁武帝的这种用心,只求为善得福,并不是禅宗的究竟目标,即使有所得,也是人天福报而已,在禅师的眼里,是与开悟的道无关。
神光慧可,河南人,少年精通世学,壮年在龙门香山出家,后入嵩山少林寺,拜谒达摩,要求开示,并请为入室弟子,达摩不准许,神光遂在门外伫候。时值风雪漫天,过了很久,雪深及腰。达摩见他确实真诚求法,允许入内。并问他:『汝究竟来此所求何事?』
神光答道:『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喝道:『将心拿来,吾为汝安!』
神光愕然地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这时居然说道:『吾与汝安心竟!』
神光慧可豁然大悟。烦恼本空,罪业无体,识心寂灭,无妄想动念处,是即正觉,就是佛道。若能会心,佛性当下开显。
神秀博通三藏,为五祖弘忍座下的大弟子,讲经说法,教化四方,当时的人,莫不以其为五祖的传人。这时却从南方来了一个惠能,根性甚利,虽处南蛮犹獦獠之地,求法热忱,并不落人之后。
当他见到五祖时,五祖曾试探他说:『南方人没有佛性。』
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五祖经他这一反驳,知道这人是顿根种姓,非常人所及。为了考验他的心志,就要他到柴房舂米,暂避众人耳目。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
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在柴房里得悉此事,心想我也来呈一偈如何?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为恐其招忌,乃着人将偈拭去。然后到柴房敲门。问道:『米熟了没有?』
惠能答曰:『早就熟了,只等着筛耳。』
五祖遂又在门上敲了三下,惠能会意,乃在半夜三更,到五祖座下,请他开示。
五祖传授他《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顿然大悟。五祖遂将衣钵传他,并命他南行,以待时机。五祖送到江边说:『我操船送你。』
惠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遂自行到南方弘化,终成为震烁古今的六祖。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知禅的风格确是相当独特的,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实是得其真机。但是由于禅门宗旨,并非人人能解,所以也常受人曲解。然而禅的机锋教化,都是明心见性之方,全是依人的本性而予以揭露。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所以进一步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有多少人能把握这一层的意义?梁武帝的希求人天福报,不就是典型的一例吗?至于今天谁才能直探禅门本源?这就要靠众生求法的宏愿和实践了!
禅什么意思禅心是什么意思
1.禅 chán
释义:佛教语。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引申为禅理、禅法、禅学。
2.禅心 chán xīn
释义:佛教用语。指清静寂定的心境。
佛教静禅是什么意思
禅坐
『禅』是宇宙中一切万物的真理、生命和智慧。包括大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与非生物,以及宇宙万物,它们的生命变化、智慧、能力、生态…等等,统统都属于禅的范围;大如行星,小至细沙,当然也包括了人类。
比方说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离不开的关系;人与天气、地理以及大自然界也是分不开的。因此『禅』的意义整体而言,使指整个宇宙万物是「一体」的。
广义的『禅』是宇宙「纯真」、「至善」、「完美」的境界,具足自在与圆满。在于人就是真、善、美的德行。佛教由『禅』而来,人可以因禅的力量而超越凡夫,进入圣境。
禅的特质是一种「大自然性」,比方说,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生物既然是生存在地球上,它就有它生存的空间,而且希望都能欣欣向荣,尤其人类是地球上的主宰者,他就更应该发挥人类高超的智慧及爱心来照顾大自然的环境,这就是禅的特性,就像太阳系这个星系的星球一样,地球是围绕著太阳在运转,月球则是绕著地球在运转;都有一定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给人类一个启示及一种警惕,也就是人在社会上是一种大自然性,是一种自然法则性,而且它是充满了和平、自然的。
一个懂得抓住『禅』之精神的人,每天都很愉快,没有烦恼,而且不做作,待人很诚恳,当然别人都喜欢和你做朋友。
为什么要修禅?
『禅』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智慧,是生活的指南。因为人自懂事以后,始终就为生活而忙忙碌碌,身心都被这些外来的人事束缚得紧紧的,造成自己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忙到身不由已,到最后又是一无所成,这就是人生的苦海。
我们如何找回自己呢?只有在禅坐中,当你的身心静下来,那份安详、宁静,属于你自己意识的空间,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虽然它是一片空白,但也只有在这空白的意识中,才能珍惜自己存在的可贵;当你有这样的开悟,智慧就在此成长,你才能放下人世间一切束缚,找回自己的生活空间,这就是你已经找到了幸福。
我们从禅修中,身心会达到平衡点,也就是身体和心理会产生变化,从内分泌的协调到身体及精神体的清净,会使我们很自在,不会再为人世的俗念而执著,也就是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不会很固执的当作是自己所拥有的,心不会再受到五官六识的引诱而迷失自己。当你有这样的开悟,一切会放得开,就能活得自在;不管在哪个环境中,都能以平常心去圆融,心中时时充满知足与法喜。所以禅修者说,吃饭、睡觉、工作、洒水、扫地即是『禅』,也就是说他们心中无所求,任何环境都是出自于自然的情况而作的,那种安详和满足的心境,叫做“禅”。
凡是经过禅修以后,对自己有了悟性,经过开悟之后,会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尽自己的本份,做自己该做的事,然后会很自在,很圆满,很有乐趣的,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这样心理反而始终牵挂,心放不下,就是迷失。
只有从禅修中,才能深知平凡的可贵,一个人生活在平凡之中,才能体会人生的本质,也才能珍惜自在的清净。在平凡之中不受任何压力,才能让自己随心所欲,作自己必须要做的事,这个平凡-就是『禅』。
所以说,『禅』是智慧,是人生的指南;生活中没有『禅』就失去人的可贵。修禅除了让我们获得一份自在圆满的心灵之外,在人生的命运中『禅』还能点燃我们心灯,提升人格层次,所以人应该要修禅。
禅定的重要性
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个清净的灵光体,却被自己的身体、心理与潜在意识产生的业力所覆盖。修行就是要突破「色身(生理)、意识(心理)与业障(潜在意识)」这三大障碍,让自性回复原有的光明。
如何突破这三大关卡?一定要靠禅定。因为在禅定中可以超越生理、意识及潜意识的层次,直接进入到心灵的智慧境界,那是一个光明的世......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佛教说的上禅是什么意思
就是能达到不会在被任何欲望(一切人事物)所诱惑,而自己心中没有念头,却能把一切外在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更能把随缘去帮助一切有缘众生作为事业。
阿弥陀佛
禅想是什么意思???
禅想学名叫止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不落有念,也不落无念,那才是真正的禅定。念佛方法正符合这个标准。念佛人没有一切念头,这是不落有念;我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不落无念。有念无念都不落,这是念佛法门的微妙之处
禅和子是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