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神马人物专访引发的思考
小琛
在整整一个星期的煎熬后,我终于交上了一篇创投老总的人物专访。然而,我却不打算更新一篇《外行人看创投》,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
首先,这种专业性很强的专访对于一个对该行业完全一无所知的人,本身就有一定难度。我不是一个博学广知的人,面对天书般的专业词汇不会像和菜头那样淡定的告诉对方:“你以为甩几个专业词汇能吓到我怎样?"我在心里、在气势上直接很没用的认怂了。虽然网上也查了一些内容,但不知道是真的不感兴趣还是怎样,看完完全不知所云。
外行人讲内行话,又不想让别人笑话,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谈到政策、政府规划这方面就更加凌乱。哪些话能说,能说到什么程度,的确不是我这个目光短浅、没见过世面的人可以轻松掌握的。
编辑老师要和我沟通文章的内容,他刀刻般的皱纹轻微地颤动着,嘴唇一张一合地问了些问题,我故作镇定地对他解释,从他微微抽动的嘴角中读到了一丝嘲讽。
我内心其实有些无奈和不屑,受访者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实际内容我也没办法啊,更何况他的身份,调任背后不可说的事情,还有采访者对稿件的硬性要求,我的确是无能为力。
没有素材,没有实打实的事例作为论据写出来的东西的确很苍白无力又感觉官话连篇,但我也只能做到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我仅有一双拙手和一个不够聪明的头脑呢?
为什么这种苦逼的差事非要交给我去做呢?有经验、有阅历的一大把,为什么一定要为难我花一个星期去做这件事?为什么偏偏是我呢?
以上是我在11月3号敲好的文字,接着我来说说今天的想法。
几天开会的时候,单位一个同事在讲话的时候,分享了几个工作要点。她说,在采访的时候或许对于他的行业你是一个外行,但对于人情方面,你一定要是一个内行,你要用你的文化谈资来改变你的年龄、地位上的劣势。写作的时候,在聚焦个人的同时不能忽略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要去叩问一个人在改革过程中他的思想斗争、经过和结果......
我想:只有真正专业而扎实的做好工作,才能应对各种奇奇怪怪的情况不至于手足无措。我之所以写不好自己并不熟悉的东西,还是因为体会不够。我的文化涵养、经历阅历摆在那里,但换个角度考虑,这些限制一个人写出好的稿件的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努力人为去改变的,只不过自己永远都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严歌苓在写每一部小说的时候,会深入生活、深入故事的背景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她的作品极具画面感。很多时候,她对于一个故事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她这本书的收入。
她曾经说过:“感觉到这些故事我非写不可,我不写,这辈子就白活了。”
面对自己的事业,我们又可曾像她这般豁得出去?
就像那首叫《something just like this》中唱的那样:where'd you wanna go?how much you wanna risk?
你想走多远?又敢承担多大的风险?
一篇神马人物专访引发的思考: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