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下位不知上位
文/妙音
29岁的王子舍弃王位王权,云游到今印度比哈尔邦首府一带尼连禅河边的苦行丛林中,独自在树下冥想苦修。
在独修苦行的6年时间里,释迦牟尼开始每天食一麻一麦,慢慢又7天食一麻一麦,直到最后不饮不食。最终,释迦牟尼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
于是他放弃苦修,来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粥。
一个月之后,释迦牟尼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此番如若不能大彻大悟,将终身不起。释迦牟尼就这样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明星照耀之夜顿悟大觉,修得“无上正等正觉”佛果,成为佛祖。
释迦牟尼出家修行时,迦毗罗卫国曾给他派了五个侍从与他一起修行,并照顾他的生活。之后,释迦牟尼放弃苦修,接受牧羊女的牛奶粥后,这五名随从误以为他不再坚持修行,就离开他来到鹿野苑的丛林中继续苦修。
这五名侍从最初听说释迦牟尼抵达鹿野苑时,并不想理睬他。但当释迦牟尼走进丛林与他们见面时,他光明正大的形象与非凡气度,令这五人不由地起身迎接,仍像以前那样毕恭毕敬地以侍奉王子之礼相见。释迦牟尼告诉他们,自己已经觉悟成佛,并开始给他们讲解自己领悟的圣法。
五侍从心悦诚服地听佛祖说法,成了释迦牟尼最早的信徒,被称为“五比丘”,也最早分赴各方传教。
妙音后记: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成为肉身凡夫,我们不知道身边人曾经是谁、未来是谁,只去看今天是谁?不问过去所做是为何?未来又将如何?却只关心今天做了什么?
我们以偏概全的认识一个人或世界,然后以偏概全的以为那就是对方的境界,但对方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我们不得而知。
且不说佛说法49年,临终《法华经》中一句“戏论”,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相,也饱含了“宰官、妇女、童男、大自在天…”诸佛菩萨更是时而幻化慈悲,时而严厉,时而善来,时而恶来…
这世上也没有绝对的好或坏,我们更不能用所谓的“好或坏”片面的看待一个人,我们不是对方,亦不知对方发心何在。抛开这些,从第一义谛上,如常不轻菩萨言“汝等皆当做佛”。何来你我?
————————————————————————————————————[关于沐心朝圣]
沐心朝圣是由我们发起的一项心灵行走计划,旨在发心要让更多的人走在朝圣的路上,重新找回人生的幸福感和存在的意义,帮助别人,重遇自己!
朝圣,不同于单纯的旅行,它是对佛陀与诸佛菩萨所留下印迹的回溯;是我们寻找遗失真我的一个过程,更是我们的肉身与灵魂对话的契机。
朝圣路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旅行所看不到的风景,感受到最真实的异域文化,并在随团专业人士的讲解中获得有营养的佛教文化和艺术知识,让每个人行有所学,行有所获。
[修行] 下位不知上位: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