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且”字前面加“,”吗?一句话中,且字前面加逗号吗?

“且”字前面加“,”吗?一句话中,且字前面加逗号吗?

看上下文情况,当上下文的联系是承接关系可以不用加,如果有部分转折关系就可以加。

(一)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二)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④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

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文言文中且字的用法怎么没

文言文中 “且”字的用法 (一)“且”字用作连词的用法: 1、“且”字递进关系的用法:用于前后两分句间,后句比前句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而且”“再说”。

例: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3、“且”字表转折让步关系的用法:可译为“尚且”“还”“虽然”“即使”“但是”“不过”。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且”字表并列关系的用法:⑴陈述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③且使遽告于郑。

(《崤之战》)⑵“且”字连接两个形容词的用法:表示状态同时具有,可译为“又…又…”。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⑶“且”字连接动词的用法:可译为“一边…一边”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二)“且”字用作副词的用法: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文言文中且字的用法怎么没

文言文中 “且”字的用法 (一)“且”字用作连词的用法: 1、“且”字递进关系的用法:用于前后两分句间,后句比前句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而且”“再说”。

例: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赤壁之战》)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3、“且”字表转折让步关系的用法:可译为“尚且”“还”“虽然”“即使”“但是”“不过”。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且”字表并列关系的用法:⑴陈述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③且使遽告于郑。

(《崤之战》)⑵“且”字连接两个形容词的用法:表示状态同时具有,可译为“又…又…”。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⑶“且”字连接动词的用法:可译为“一边…一边”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五人墓碑记》) (二)“且”字用作副词的用法: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

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

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

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

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代词。

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

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

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

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

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

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

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⒏ 如果。

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

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 ⒈相当于“之”。

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⒉表语气。

略近于“兮”。

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

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

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

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 ⒉能力。

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

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

“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

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的、得、地 三个字的用法.具体一点。

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如: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如: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如: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用口诀来概括: 先代词(或形容词),后名词,的也; 先副词,后动词,地也; 先动词,后副词,得也。

病句修改举例: 例1、由于李红同学学习勤奋,这次语文测试,她考的特别出色。

这里,“考的”应改为“考得”。

例2、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在紧张得收割麦子。

这里,“紧张得”应改为“紧张地”。

例3、 助人为乐地小华被市少工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这里,“助人为乐地”应改为“助人为乐的”。

"乎"在句中时的用法

乎 拼音:hū 注音:ㄏㄨ 部首:丿 部外笔画:4 总笔画:5 五笔86:TUHK田字格中的“乎”字 五笔98:TUFK 仓颉:HFD 郑码:MUA 笔顺编号:34312 四角号码:20409 [1][编辑本段]释义〈动〉(1) 会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

“乎”是“呼”的本字。

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

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古字。

呼唤;召唤。

如:乎号〈语〉(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

——《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

——《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

——《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

——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

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左传》 愿见之乎。

——《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

——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

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

——《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介〉(1)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

——《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

——《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礼记》 (7) 于,对。

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后缀〉(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

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

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

——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

——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不同的一...

http://news.sohu.com/20070216/n248276819.shtml可以参考这个网页的图,仔细看还是看得清的。

有分类。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

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

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

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

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

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

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

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

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

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

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

)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

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

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冽。

”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

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

《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

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

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很工整了。

此处“为”作“而”解,则全文实际用了二十六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

“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语气轻重分明,诵读时极富抑扬顿挫之致。

如“临溪而渔”句,重音在谓语“渔”上,读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读轻些,短些。

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读来真使人感到有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那种韵律美。

“且”字前面加“,”吗?一句话中,且字前面加逗号吗?: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