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厥的区别

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厥的区别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作宾语,意思是“他(她/它)”,如“求之不得”。也有作指示代词,定语,意思是“这”,如“之二虫又何知?”

其,既可作主语、宾语,“他”,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可作定语,“他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还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为一般用法,用于尊长者或伟人较不礼貌。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也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厥,“他的”,如“大放厥词”、“厥功至伟”。

古文中第三人称\"他\"是用什么词表示的?

“之”作第三人称代词时一般作宾语,意思是“他(她/它)”,如“求之不得”。

也有作指示代词,定语,意思是“这”,如“之二虫又何知?”其,既可作主语、宾语,“他”,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又可作定语,“他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还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彼,和“其”相似,也可作“他”或“他的”,为一般用法,用于尊长者或伟人较不礼貌。

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也可作指示代词“那”,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厥,“他的”,如“大放厥词”、“厥功至伟”。

在文言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有哪些?请举例说...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

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

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

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

“人”字旁称“人家”。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便是愚公之妻用来尊称愚公的,相当于“您”。

21、子何恃而往?《为学》——您凭什么去呢?“子”便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22、公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23、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您说你事务多,谁像我呢? 24、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公输盘说:“您老人家有什么见教呢?” 25、足下事皆成。

《陈涉世家》——您的事业都会成功。

26、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

《出师表》——陛下自己也应该深谋远虑,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体察和采纳正确的意见。

27、久闻阁下大名,不曾晤面。

——您的大名早有所闻,只是不曾会面。

以上各例,都是在对话中,灵活运用敬称来称代对方。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例: 28、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臣”乃臣子在帝王面前的贱称。

29、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妾”乃女子的贱称。

30、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读书的意思?

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揉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 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 (二)第三人称。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写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三、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四、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

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了”“为着”。

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触龙说赵太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

“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用作助词。

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无不立对中的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代>指示代词,此。

《诗经·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②<代>第三人称代词。

彼;他。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

”③<助>句首语气词。

潘岳《西征赋》:“伊故乡之可怀。

”④<助>句中语气词。

谢惠连《赠别》诗:“岂伊千里别。

”柳宗元《敌戒》:“纵欲不戒,匪愚伊耄。

”【伊人】这个人;这些人。

【伊始】当初;开始。

文言文中 “其” 翻译中的 翻译成“那” 举例并把整个句子翻译下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

“其”字,在《游褒禅山记》一文出现次数颇多。

结合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而“其”翻译成“那”意思的,在第四大点。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

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

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

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

如: 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

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

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

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

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

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如: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

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

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

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

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

“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

“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

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

“其”作“其中”来解。

(三)“其”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

如: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

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

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

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经·七月》) 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

“其”解释为“将要”。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

如: 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

“其”相当于“如果”。

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

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并列举出例子

其 jī 〈名〉(1) 通“諅”。

周年。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2) 另见 qí 词性变化 ◎ 其 qí 〈代〉(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 ),变成“其”。

( jī )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师说》(3) 又如:独善其身(4) 她。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5) 它。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6) 他们;她们;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 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孟子·滕文公下》(8) 又如:其妻(9) 她的。

如:其夫(10) 它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13) 又如:正当其时(14) 这样;如此。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15) 姓 ◎ 其 qí 〈副〉(1) 也许;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

——《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

当;可。

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3) 将;将要。

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4) 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

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

——唐· 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

——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 〈连〉(1) 如果;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4) 还是。

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

——唐· 韩愈《杂说》(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 〈助〉(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诗·邶风》(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汇总:[①][qí] [《广韵》渠之切,平之,羣。

](1)代词。

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代词。

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代词。

表近指或远指。

犹此,彼,或这些,那些。

(4)代词。

表特指。

其中的,当中的。

(5)代词。

虚词。

无义。

(6)副词。

表推测、估计。

大概,或许。

(7)副词。

表诘问。

犹岂,难道。

(8)副词。

表示祈使。

犹当,可。

(9)副词。

表时间。

a.表未来的,犹将,将要。

(10)副词。

表时间。

b.表过去的,犹既,已经。

(11)副词。

表示论断,相当于“乃”。

(12)介词。

表时间、处所或方向。

犹于。

(13)连词。

表示选择。

或者,还是。

(14)连词。

表示让步。

尚且。

(15)连词。

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16)助词。

用于定语之后或主谓之间,犹之。

(17)助词。

用于动词之后,相当于“了”,“着”。

(18)助词。

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19)助词。

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20)助词。

用于句中,无义。

(21)姓。

汉代有其石,宋代有其德,明代有其福。

[②][jī] [《广韵》居之切,平之,见。

](1)助词。

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2)用于地名。

(3)用于人名。

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③][jì] [《集韵》居吏切,去志,见。

] 助词。

常用在“彼”之后。

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

强悍耽美狼 ,您好!“之”在古文中意思很多,一般现在通用的释义具体如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们”,极少数情况也作第一人称“我(我们)”;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论语》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②物主代词“它(它们)”,或“一件事,几件事,这(那)件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③指示代词,表近指“这,此,这些,那,那些”;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1)结构助词,①“的”,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人与物体或周围环境的关系(邻属关系),构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②无义,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无义,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表示定语后置的标志,构成倒装句;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劝学》

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 之、其、彼、厥的区别: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