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审题”是什么意思??(尽量800字)

“审题”是什么意思??(尽量800字)

审题是应试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工作,审题准确,正确地了解题意、把握试题要求,是作答的前提。应试的第一步就是先看考题,通过对考题的审视、思考、分析,了解作答的基本要求,确定作答采用的方式、文体,大致明确作答的中心任务和立意方向,这就是审题。

一、准确审题的要求

审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审题要全面。接触到题目就要全方位审阅,既要看题目字面,又要思考题目所蕴含的内容,明确作答要求中的限制部分和未限制部分。限制部分必须严格遵守,未限制部分要认真分析判断。例如,以“我市交通现状”写一篇报告,题目和文体是限制部分,内容和篇幅是未限制部分,应如何把握?从报告的文体要求来把握,内容应包含现状陈述、问题及原因分析、解决对策三部分;从申论考试规律、总体时间和几道问题的轻重关系来衡量,如果其他几道问题都属几百字的小题,大题只有这一道,那么这就是“压轴戏”,要做到1200字以上、1500字以下,如果还有一两道并列的大题,那就参照其他大题的字数要求确定答案的篇幅,如800到1000字。再如,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问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1200字。字数是明确限制,文体和题目则未作限制,就要透过简单的题目文字表述,悉心揣摩题意,依据题意和材料确定适当的文体,一般写成普通议论文,如果想出奇制胜,在确有必要、符合材料内容、问题特点的条件下,可以写成公文等应用文体样式。

二是审题要过细。审题是作答的前提,题目的文字一定要看清楚,题目的含义一定要把握准确,不然作答就要偏离方向,甚至南辕北辙。这就要求审题时题目的一字一句都不能放过,要像过筛子,细细过滤,题目文字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审视;要像打探照灯,反复扫描,题目含义的每一个方面和角落都要触及,不能在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留下关于题意的死角。审题时一定要细看、多看,确定无疑、确实有把握了,才可放下这道题去看别的题目。例如:2008年浙江申论大题是命题作文,题目是《蓝图》,这很清楚,所谓命题,把题目已经给你了,不可以再另行拟题,可有的考生就是没有把握题意,自拟了题目,如《共建大浙江,和谐谱新篇》之类,拟成了给定题目之外的文章标题,或是在“蓝图”之下,另拟了副标题,这都是错的,正确的做法也是唯一的作答策略——按照给定标题——“蓝图”来写。不存在按题作文之外的其他作答途径,不存在“蓝图”之外的其他标题。

有些作答要求比较复杂的题目,审题尤须注意,如2005年山东“证人保护问题”,试题(一)要求阅读给定资料1~10,请按照逻辑程序和方法将其资料排序,并编写出不超过200字的摘要。作答要求包括两层:一是排序,二是编写摘要,许多考生也排序了,也摘要了,得分却是0——为什么?因为作答对象错了,给全部资料排了序、摘了要,在审题时却忽略了排序和摘要对象是“资料1~10”,这就南辕北辙了。同样,试题(二)要求根据给定资料11~20,标注出7个关键词,并从中找出3个,做相关背景链接,字数不超过300字。这回作答对象是资料11~20,既不是全部资料,也不是1~10;其次,标注的关键词数量是7个,做背景链接的却是3个,也就是不用给全部7个关键词做链接,只要做其中3个的就可以了,如果做多了,一样要扣分。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细而又细,确保严格符合题意要求,万无一失。

三是审题要深刻。审题时,看题目不能只看字面,真正的作答要求往往并不直接体现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而蕴含在语句的内部,要借助逻辑和事理剖析,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有时甚至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左右相关事物才能真正理解题目,准确把握题意。因此,审题在细看几眼的基础上,还要想深一层,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的肤浅理解。例如2008年北京“行业自律与商品质量、价格”问题,作文题给出的条件是:“行业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解决商品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一切问题”,只看题面,有的考生作文时就奔着“自律必要”去了,以“企业和行业组织必须加强自律”为立意,通篇都是在谈怎样加强自律,这就是审题不深,没有看到题目的实质。如前面已分析过的那样,自律必要性,只是话引子,论述的重心在于自律以外的他律性措施。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监督,吸收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建立全社会普遍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和整个市场普遍有效的质量价格优化机制,都属于他律措施,这些才是立论的中心和论证的重点。如何看准题意,正确地看到题目的内在要求?除了对试题文字语句的正确阅读之外,还要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原理、规律来进行理解和把握。仅以“自律不足以解决一切问题”为例,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要从外部寻求解决力量的暗示;同时,从事物原理出发,事物的正常发展既要有内力——自律,也要有外力——他律,在内力、外力共同作用下,事物才能向积极方向发展、转化,其中外部力量——准则、规范等的约束和引导,又比内力的作用要大,对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按照这一哲学原理去理解题意、把握作答要求,那就不会停留于表面,也不会为文字所惑,而深入到题目的实质与内核。

二、审准题意的方法

审题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基本方法是咬文嚼字、断章取义、纵横联系、反复审视、深入思索,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手段、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用尽一切办法准确透视题目的真正含义。基本要领在于联系上下文,弄清题目的表述文句所处的语言环境,在整体环境中理解题意;对题目的文句进行拆解式分析,拆字、断句,仔细推敲,多看几遍,深思、细察、慎行——慎重下笔。具体的方法可参照八股文审题六法:顶、面、心、背、足、影。

1.看顶法。即审视题目上文。作为题目的文句,多数都是有来历的,如有的出在给定资料中,有的出在经典中,即便没有直接来历,也有间接的依据,如依据理论、文件或是伟人、领导人的名言、论断。要弄清题意、搞准作答要求,就要查一下题目的来历,看清楚原文原话是什么,在作为试题的语句前面,还有哪些话,是怎么说的,是什么意思,跟题目这句话合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如果实在找不到原文出处,那就要查看试题语句的前面、顶上还有什么话,联系它的上文,来认识题目的准确含义。

2.看面法。面就是题目的正面,即题目字面的表述,要从文本本体上认识题目的正面意义,它表面上是这么写的,那么按照这个写法,题目是什么意思?如果从正面就能把握题目的含义,就可从正面落笔,就题意阐发开去。

3.看心法。心即是题目的核心与实质,就是出题者为什么出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说,要看清命题的用意何在,才能准确下笔。例如前述“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题意,苏轼根据题目的来源出处《尚书?大禹谟》的注释“刑疑付轻,赏疑从重”,通过联系上下文,认真揣摩,把握到题意的关键在“疑”,拈出一个“疑”字,论述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情况,怎样做才算“刑赏忠厚”。看到了题目的“心”在“疑”,不仅作答准确,也比其他只从正面论述“忠厚”的考生立意深刻。

4.看背法。所谓背,就是题目的反面,要从事理逻辑出发,推究题目字面含义的反面观点,例如从自律的反面是他律,推出行业自律之外的解决之道、即行业自律的反面就是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5.看足法。“足”与“顶”相对,是题目文句的下文,既指在原文出处中的下文,又指在题目文本中的下文。通过上、下文的联系贯通,构成题目所处的完整语境,把题目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相关文句联成一个整体来考察,确实弄准题目的真正含义。看顶和看足,一个是看上文,一个是看下文,两者合起来就是看题目的上下文。例如《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个题目,要准确把握题意,必须全面联系考察原文,弄清什么是“忠厚之至”才可以立意、进而下笔;而原文《尚书?大禹谟》孔安国注原文的全句是“刑疑付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有这两个“疑”作为前提,才算是“忠厚之至”,如果不了解这两个“疑”字前提,一味去从正面阐释“忠厚”,必定难以准确切合题意。

6.看影法。影子总是落在事物本体的一侧,题目的“影”就是它的侧面,审题不仅要有纵的联系,看清它的上下文;还要有横的联系,看清题目的侧面,组织对题目本体的完整认识,进一步还要考察与题目相关的方面,变换考虑问题的角度,凡对作答问题有价值的事物,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中的,都要尽力观察到、考虑到,不留视野和思维上的死角,这才能完整理解题意。例如,试题如果以彭宇案为题,除了题面上的信息外,还要广泛地放开思路,旁及其他,全面思考问题,决定作答要从哪一方面、哪一角度立意。可从彭宇扶助他人的行为,旁及雷锋精神是否还应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提倡什么样的公德标准,以此立意,阐发观点;可从彭宇事件的一个侧面,社会应该给予助人为乐者以适当回报,接受扶助者应给予施助者适当回报,以回馈与报恩的“利”来倡导更多见义勇为的“义”;从事件的另一个侧面着眼,可由当地法院“有罪推定”的不公判决导入话题,阐述司法公正应当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正面价值,鼓励和保护对社会有利的行为;再从其他有关方面、从更高层次把握题意,可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应以彭宇作为“荣”的榜样,在全社会继续提倡助人为乐的良好风尚,以事件中的受助者为“耻”的典型,在全社会鞭挞见利忘义的行为,使其在和谐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按照这样的审题方法,寻找题目的确切含义、潜在思想脉络,从而确定文章的正确主题,可以左右逢源,选择的空间非常宽阔,可使应试者立于不败之地。

审题继以辨体,审准题目、吃准题意,下步才可决定采用什么体裁和形式作答;审题决定构思,为立意做好准备,立意所在往往也就是题目重心,如重心在“他律”,立意就不在自律;重心在“蓝图”——比喻建设规划、工作计划,那立意就要从怎样建设小康浙江着眼,而不在于对未来浙江小康情景的描绘。审题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立意——作答的根本方向是对还是错的。要正确立意,就要首先准确审题,通过联系考察题目及其出处原文、全句,联系事物的不同侧面和左右相关事物,完整地把握题意,进而确定一个最接近题意的作答中心思想。

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可以说,审好题,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审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1.命题作文。

包括全命题文,半命题文。

2.命意作文。

包括供文字材料文,供图像材料文,文图并供文。

以上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

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形成所谓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绘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

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

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一般规律是: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

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2.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

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

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1.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

比如《元旦纪事》。

这道题选材时间限定为一月一日,所写的事要能够和“新年”这样一个节日的特定背景、特定含义发生某种联系。

2.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

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3.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

如《记我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我学作文中的二三事》。

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

4.弄清人称的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

例如《教师,我要告诉您》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行文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教师讲述内容。

《雷锋就在我身边》这个题目,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第三人称写,下笔写就要定好用第几人称写。

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在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做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5.弄清蕴含的意义。

有的题目有象征意义或有引申义。

如《路》、《雨露润心田》、《白雪》等。

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6.明确附加的限制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句子

1. 考试,考试,考的是心理;状元,状元,撞的是运气;所以,考高前只要注意休息,放松心情,第一就属于你!祝你好运,门门考第一!2. 心如鹿撞,心砰砰的跳,心里七上八下,心理如激荡的湖水一样不平静3. 考试铃声刚落音,考场之内静无声。

笔走龙蛇写不停,认真审题不粗心。

考场之外父母立,分分秒秒心愿盼。

父母子女皆同心,高考告捷笑颜开。

祝高考取得好成绩!4. 校园里寂静无声,教室里聚精会神。

老师的脚步轻轻,学生的笔儿不停。

十年辛苦此时博,只愿金榜题名慰双亲。

全国高考日到了,愿你超常发挥创佳绩,成绩傲人开心笑!5. 考试前,监考老师一面对我们“施加压力”一面哈哈笑着看我们怎样被吓得瑟瑟发抖,好像那是很好玩的事情似的。

6. 我担心如果考了坏分数,家长或老师会严厉指责。

7. 我觉很紧张,自己的整个神经紧绷了起来,心里也像十五个水桶打水一样七上八下的。

平时在家和学校好好学习好好复习的话,在考试中就不会有现在的情形。

啊!要是我认真复习,不把太多的精力都用在玩上的话,那该有多好啊!我又记起爷爷“要会合理运用时间”的话来,我平时真不该那样做。

想到这,才体会到只有平时踏踏实实的掌握好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的复习,才不会在考场中出现像现在这么紧张的情况,可是后悔这两个字可不是这么容易说出口的啊!8. 我一看那一打白花花的卷子,心里就禁不住的忐忑不安起来,会不会做?有没有复习到……唉,还是听天由命吧!开始发试卷了,我快速地看了一遍,还好,大部分都会做,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下,开始答题了,前面的题目答得都很顺利,只是短文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有点吃力,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浅尝辄止”的意思,这可怎么办啊?我急得满头大汗,突然我想到,妈妈给我买的卷子上就有这个词,我快速回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终于想起来了,我心里非常激动,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哈哈,终于做完了,我心情也轻松下来。

9. 开始考试了,我的心里忐忑不安,深呼吸,准备做题。

我紧张地写着,突然出现了一道题,我的脑子“嗡”的一下变得一片空白,怎么想也想不到答案。

怎么办呢?这可是最后一道题啊!还是基础题啊!老师让没做完卷子的同学快点,快下课了。

我左思右想,突然在下课那一瞬间,我想出了答案,并迅速写了上去,呼,终于放心了。

10. “叮铃铃”考试铃响了,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即希望通过考试来检验我的学习成绩,又害怕考得不好。

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我紧张的做起题来。

开始的几道题很简单,我很快就做完了,但接下来越来越难,我被一道题困住了,怎么办?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两颊涨得通红,差点把含在嘴里的笔咬掉。

对了,老师不是说过答案就藏在文中,要多读几遍题,说不定就会找到。

我赶紧又仔细读了几遍题。

啊!我找到答案了!难题终于解决了,我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

11. 整个考场,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同学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奋笔疾书,耳朵里听不到教室里的一点声音,听到的也只是自己急促的呼吸声.12. 我努力地回忆,终于想到可能是我考试的紧张所造成的“心病”。

所以我就以自己的能力去战胜“病魔”。

13. 月考前,我的心情忐忑不安,因为怕考试时,万一不小心写错答案,这样就不能考一百了。

14. 暑假气温高,天热真难熬,电风扇下读书报,热了冲个凉水澡,背诵英语要起早,温习功课开空调,渴了西瓜吃个饱,关心时事看电脑,暑假轻松学习好,开学考试成绩高!15. 考场风光,千里信飘, 万里眼瞟;望考场内外,一片大好,交头接耳,手势更妙,大家互比谁更高;不愧时代骄子,考试作弊出新招;俱往矣,数作弊高手,还看今朝。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八)“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九)“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审题立意是什么?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磨、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 。

在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 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 的人,而 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再 如“我班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鲜事”这个句子的宾语告诉我们作文要写的是一件“事”,是什 么样的事呢?不是平常的小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而是“新鲜”事。

这种新鲜事不是许多 件,是“一件”事,而且不是过去发生的,是“最近”发生的。

同时,“我班”又对事 情发生的空间进行了限制,在作这个题目时忽略了哪一个词都容易造成文不对题,所以审题 要全面地进行分析。

2、捕捉题眼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

审 题 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或 状语来充当的,如“我们的新班长”,“新”是题眼,但是有时也有中心词作题眼的,如“ 妈妈笑了”中“笑”是题眼,在进行写作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捕捉题眼。

3、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 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 题目,如《路》、《小草》、《雪花》、《春天》、《牵牛花》、《落叶》等,这类自然景 物往往与人的某种主观感觉相契合,形成某种对应关系,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 莲”象征君子的庄重正直、冰清玉洁、自尊自爱的品格。

此外,还可以采用作文给定的提示标记进行审题,即所谓标记法或采用求异的思维进行审题,即所谓化凡出新法等,总之审题的方法很多,在写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依据写作的内容与 表达思想等需要,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方法,以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具体做法是:先符合题意。

若是话题作文,则围绕话题立意。

若是命题作文,则分清类型,题目即观点,铺展成文即可;题目为论题,确立自己观点;比喻类比型,联想社会人生。

再选择角度。

话题作文,角度众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点深入即可;命题作文,就自己初步形成的观点问几个“为什么”,找出答案,从中确立的新观点便有了新意。

如还有余力(时间),便可入室详察,无论何种文体,都对已经有新意的观点再作深究,从两个角度去想:“为什么”、“还有什么可补充的吗?”,往往,“别样的风景”会扑面而来。

以命题作文“打开另一扇窗”为例。

入门者只空谈“打开另一扇窗能有新的发现”,登堂者会把另一扇窗的内容具体化,入室者则想着从这一扇窗和另一扇窗的比较中探出新意和深意。

从这个意义上讲,审题工作岂不是打开一扇扇新的窗口吗 话题作文审题三要素 一. 全面把握话题材料 现在我们说不要在审题上为难,不等于不要审题。

如果说,现在的话题作文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尽情奔驰的广阔的大草原,那么审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我们全面把握材料中心,在材料中找出控制骏马奔驰的缰绳。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命题的意图吃准,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材料,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抓住材料的中心,不会顾此失彼。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有人说,有什么都不要紧,千万不要有病;没有什么都无关紧要,千万不要没有钱。

也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请你以《我看钱这东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拿到这样的题目以后,如果不假思索,提笔就写,很容易写到大谈金钱的作用,弄不好还有拜金主义的思想流露,那就和命题者的意图大相径庭了。

材料告诉我们金钱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两个“有人说”的是不是正确,有没有偏差呢?这个就需要我们对材料进行一些分析,从材料的整体高度把握作文命题中心。

这两个“有人说”肯定了金钱的作用,但对金钱过分强调。

没有钱固然不方便,但钱是不是人的唯一生存条件?这种说服代表了许多人对金钱的认识误区。

这个话题作文的命题意图显然是要我们去阐述充分肯定金钱的作用,但是也要阐明对金钱的正确态度,即要合法地追求金钱,正确使用金钱,让金钱给自己、家人和社会带来幸福。

这就是全面把握材料,让文章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纵横驰骋,而不游离于命题之外。

二. 认真分析话题材料 正确的作文切入点的选择,来源于对话题作文材料的科学分析。

我们要想作文能够取得成功,就必须在构思之前对作文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

应该这样说,一篇升学作文题目,凝结着命题专家的大量心血,材料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有许多深刻的内涵。

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草草浏览,就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想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就非常困难了。

去年扬州市的中考作文题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道题目: “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在生活当中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勤于思考,那么...

老师,您好,请问写作文怎么让语句优美华丽些,审题立意没问题,...

首先,我觉得语言特点与平时积累有很大关系,可以重点的看一些好的文章,辞藻优美的句子,比如说张晓风的散文,个人很喜欢她的语言,或者是白落梅的文章。

读言情小说对语言的修炼也是可以的。

其次,语言与文体的选择有些关系,如果你写记叙文、散文,对语言要求比较大,但可以从情感方面弥补,议论文就没有那么多要求。

最后,建议关注一些实时类的东西,可以看看白岩松等人的评论,可以增加文章深度。

如何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

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第一步。

学生只有通过读题,才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的思考作准备。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题意,审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审题的能力,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更会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审题是很关键的。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

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归结为不认真。

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

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

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

我们开始反思,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何会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与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一.分析学生审题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不够重视。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备课时准备的内容讲完,教师把课堂教学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学生学会了多少?(2)包办代替使学生形成依赖。

课后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失去了这种机会,学生等待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有了依赖性。

潜移默化中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习惯。

到了考试暴露问题时,老师自认为自己教得很好,讲得很明白,而学生没学会,就觉得是学生能力不行,其实这都是老师急于求成的后果。

2.学生自身的原因。

(1)知识储备少小学生识字量有限,在读题中往往会遇到不认识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

于是便有了“读半边字”或者索性就跳读的现象,导致弄不清题意;即使能勉强读完的,但或者停顿错误,或者不明白字词意思,也会弄错题意。

例:一些学生不认识题目要求中生字,蒙着来,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含义。

(2)消极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心理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

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

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

做题时孩子们往往没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

学生一看到题目便以为是平时做过的,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②懒惰心理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

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活动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思想。

有的由于平时的依赖性较强,一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题目,便主动放弃,希望依赖别人。

表现在审题上,便是遇到题目比较长,比较难读通,难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认真读,内心主动把它归为不会做的题目。

(3)不良的审题习惯很多学生作题急于求成,读题时,缺乏耐心、细心,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

读题时不能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

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题目中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

遇到长的题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读完,断章取义,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随便猜测,而不去认真的朗读思考。

二.教给孩子有效的审题方法(一)、动口朗读是审题清晰的基础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

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学生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1、认真仔细,读准确。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司空见惯的问题。

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经发生改变。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

爬山比如学习的句子

写段落、语句的几点技巧 一、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写任何东西决 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

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文字。

二、把认识结构作为段落文字的核心,包括学习知识,观察积累,记忆储存,训练思维,丰富 想象,培养情感,锻炼意志;从说到写,推敲修改,多读勤写。

三、树立大写作观,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一要注重审题;二要明确写作目的,立意要新;三是选材要有根据;四要讲究谋篇技巧,安排好篇章结构;五要注意分段,事先列小标题,提纲;六要注重文章写法,因文用法;七要妙用语言,用思想调遣语言。

“审题”是什么意思??(尽量800字):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