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请问诗经中对于乐器的诗句都有哪些

请问诗经中对于乐器的诗句都有哪些

打击乐 1 .鼓 皮革制。 国风 周南 关雎

国风 邶风 击鼓

国风 唐风 山有枢

国风 陈风 宛丘

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

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华

大雅 文王之什 绵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鲁颂 有駜

商颂 那

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大雅 文王之什 绵 音高

3 .贲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4 .应 小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5 .田 大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6 .县鼓 悬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7 .鞉 摇鼓。手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颂 那 音桃

8 .磬 石制。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诗经里都写到了哪些乐器?

打击乐 1 .鼓 皮革制。

国风 周南 关雎国风 邶风 击鼓国风 唐风 山有枢国风 陈风 宛丘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 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华大雅 文王之什 绵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鲁颂 有駜商颂 那2 .鼛 大鼓。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大雅 文王之什 绵 音高3 .贲 大鼓。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4 .应 小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5 .田 大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6 .县鼓 悬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7 .鞉 摇鼓。

手鼓。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商颂 那 音桃8 .磬 石制。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商颂 那9 .钟 金属制。

国风 周南 关雎国风 唐风 山有枢小雅 彤弓之什 彤弓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北山之什 楚茨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小雅 都人士之什 白华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10.钲 古时号令士众进退的一种乐器。

小雅 彤弓之什 采芑11.镛 大钟。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12.庸 镛。

大钟。

商颂 那13.缶 陶制。

国风 陈风 宛丘 音否14.柷 形如漆桶,中有椎柄,连底撞之,令左右击。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音祝15.圉 状如伏虎,敲击以止乐。

一作敔。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音语弹拨乐 16.琴 五弦或七弦。

国风 周南 关雎国风 鄘风 定之方中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 小雅 鹿鸣之什 棠棣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小雅 桑扈之什 车舝17.瑟 二十五弦。

国风 周南 关雎国风 鄘风 定之方中国风 郑风 女曰鸡鸣国风 唐风 山有枢国风 秦风 车邻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小雅 鹿鸣之什 棠棣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小雅 北山之什 甫田吹奏乐 18.笙 竹制。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 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19.簧 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国风 王风 君子阳阳国风 秦风 车邻 小雅 鹿鸣之什 鹿鸣小雅 小旻之什 巧言20.龠 竹制,三孔笛。

国风 邶风 简兮音月21.龠 竹制,三孔或六孔。

小雅 北山之什 鼓钟小雅 桑扈之什 宾之初筵 音月22.筦 管。

周颂 清庙之什 执竞 音管23.篪 竹制。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池24.管 竹制,六孔。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商颂 那25.箫 排萧。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26.埙 陶土制。

小雅 小旻之什 何人斯大雅 生民之什 板 音熏其它 27.簴 挂钟鼓的架子。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28.虡 植木以悬钟磬,其横者曰旬。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音巨29.枞 业上悬钟磬处以彩色为崇牙。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 音匆30.业 旬上大板。

大雅 文王之什 灵台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31.崇牙 设在业上,形状象牙齿。

周颂 臣工之什 有瞽 音道32.树羽 在崇牙上设的五彩鸟羽。

http://hi.baidu.com/lionking97/blog/item/aaef9102303a000f4bfb51d1.html

在古籍里描写琵琶的语句有那些?不是诗句哦!类似于诗经和楚辞这样...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 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

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

描写击缶的诗句

缶是中国古老的打击乐器,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击缶而歌、击缶迎宾的故事。

北京奥运会开幕,以“击缶而歌”作为开篇之语,让人震撼。

中国是礼乐之邦,乐与礼是结合的,击缶迎宾,是一种礼仪。

它的起源,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诗经》与《周易》,那时候,鼓盆歌则是以娱乐为主,古代亦称之为“鼓缶、击缶”。

以“击缶”的形式揭开开幕式序幕,不仅表达了深层的文化底蕴,而且场面盛大,撼人心扉。

描写雨声的句子

细雨落在老屋的瓦楞上,那是春天在低声细语,讲述一路走来的故事。

滴水檐望着地上的石缝,用精心积攒的一滴滴水珠在石板上奏出一串串的平平仄仄。

树影摇曳,张开一片片叶子迎接紧一阵慢一阵梳理。

菩萨蛮(雨声不断垂檐竹) 年代:宋 作者:赵彦端 作品:菩萨蛮 雨声不断垂檐竹。

清歌唤起清眠熟。

洞户有馀花。

同倾细细霞。

酒行如过雨。

雨尽风吹去。

吹去复盈杯。

一春能几回。

听 听 那 冷 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富云情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

关于古诗词名句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

"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

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

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

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回答者:feiduo_2001 - 童生 一级 3-2 11:28 ▲王翰《凉州词》赏析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

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玄宗时作过官,后贬道州司马,死于贬所。

性豪放,喜游乐饮酒,能写歌词。

并自歌自舞。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尤以《凉州词》为人传诵。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

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

《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

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

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

这首七绝正是一首优美的边塞诗。

边塞诗,若以对战争的态度为标准。

可划分为歌颂战争与暴露战争两类。

本诗所写战争的性质和背景已无可考,但从诗人感情的脉搏来体会,这无疑是一首反战的诗歌。

不过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用笔十分隐蔽曲折。

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聚在一起准备痛饮了。

写到这里,突然来一顿挫:“欲饮”而无奈“琵琶马上催”。

这个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转折。

马上的乐队弹起琵琶催人出发,这使得将士们心情大变,由热闹舒适的欢饮环境一下被逼到紧张激昂的战前气氛中。

看来无法再饮酒了!可是,“醉卧沙场君莫笑”。

第三句意又一转,告诉我们:这时虽然军令如山,却是催者自催,饮者自饮,而且下决定决心要“醉卧”。

诗人似在代将士倾诉衷肠:管他呢,虽然出发在即,我们依然痛饮,不辞醉倒沙场,这种狂饮你们不会见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顿挫之中一笔挑起,引出了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这就是结末的“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个诘问句,夸张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显然,这里所控诉的,已不止是将士们所面临的这一次征战,而是“古来”即有的一切由统治阶级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动的驱使千千万万将士去送死的战争!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

可谓深得作者用心。

此诗的确流露了如当代论者所批判的消极情绪,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残酷环境中,战士和诗人们对于无休无止的边庭争战,一般也只能产生这种悲痛的情绪,我们对此就不必苛求了。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

诗经、元曲、唐诗、宋词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

《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源头及代表作。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这三个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这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

在诗经里 关于爱情的诗句、多说一点 谢谢、、

《诗》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

窈窕淑女②,君子好逑③。

(一章)参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⑥。

悠哉悠哉⑦,辗转反侧。

(二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⑧。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⑨。

(三章) ①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

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 ②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 ③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

”“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

”“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

”逑,毛传:“匹也。

”按好逑,犹言嘉耦。

④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

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

自古供食用。

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 ⑤流,毛传:“求也。

”用《尔雅·释言》文。

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 ⑥思,语助词。

服,毛传:“思之也。

”《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 ⑦朱熹曰:“悠,长也。

”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⑧芼,毛传:“择也。

” ⑨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

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

”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

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

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

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

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

《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

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见。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

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

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

”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

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

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

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

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心象。

但它仅仅是引起话题,一旦进入话题,便可以放过一边,因此“兴”中并不含直接的比喻,若然,则即为“比”。

至于景与情或曰物与心的关联,即景物所以为感为悟者,当日于诗人虽是直接,但如旁人看则已是微妙,其实即在诗人自己,也未尝不是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时过境迁,后人就更难找到确定的答案。

何况《诗》的创作有前有后,创作在前者,有不少先已成了警句,其中自然包括带着兴义的句子,后作者现成拿过来,又融合了自己的一时之感,则同样的兴,依然可以有不同的含义。

但也不妨以我们所能感知者来看。

罗大经...

有关诗歌的资料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编辑本段]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

《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

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

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编辑本段]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 [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急求《诗经》中描写美好爱情故事的诗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诗经》第一首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①关关,毛传:“和声也:”雎鸠,鱼鹰:牛运震曰:“只‘关关’二字,分明写出两鸠来。

先声后地,有情。

若作‘河洲雎鸠,其鸣关关’,意味便短。

” ②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九歌·山鬼》“子慕予兮善窈窕”,王逸注:“窈窕,好貌。

” ③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

”“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

”“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

”逑,毛传:“匹也。

”按好逑,犹言嘉耦。

④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

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

自古供食用。

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 ⑤流,毛传:“求也。

”用《尔雅·释言》文。

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 ⑥思,语助词。

服,毛传:“思之也。

”《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

” ⑦朱熹曰:“悠,长也。

”按悠哉悠哉,思念之深长也。

⑧芼,毛传:“择也。

” ⑨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

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

”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

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

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

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

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

《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

大概它第一好在音乐,此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乱,便是音乐结束时候的合奏。

它第二好在意思。

《关雎》不是实写,而是虚拟。

戴君恩说:“此诗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尽了,却翻出未得时一段,写个牢骚忧受的光景;又翻出已得时一段,写个欢欣鼓舞的光景,无非描写‘君子好逑’一句耳。

若认做实境,便是梦中说梦。

”牛运震说:“辗转反侧,琴瑟钟鼓,都是空中设想,空处传情,解诗者以为实事,失之矣。

”都是有得之见。

《诗》写男女之情,多用虚拟,即所谓“思之境”,如《汉广》,如《月出》,如《泽陂》,等等,而《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作为乐歌,它被派作“乱”之用,正是很合适的。

然而不论作为乐还是作为歌,它都不平衍,不单调。

贺贻孙曰:“‘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此四句乃诗中波澜,无此四句,则不独全诗平叠直叙无复曲折,抑且音节短促急弦紧调,何以被诸管弦乎。

忽于‘窈窕淑女’前后四叠之间插此四句,遂觉满篇悠衍生动矣。

”邓翔曰:“得此一折,文势便不平衍,下文‘友之’‘乐之’乃更沉至有味。

‘悠哉悠哉’,叠二字句以为句,‘辗转反侧’,合四字句以为句,亦着意结构。

文气到此一住,乐调亦到此一歇拍,下章乃再接前腔。

”虽然“歇拍”、“前腔”云云,是以后人意揣度古人,但这样的推测并非没有道理。

依此说,则《关雎》自然不属即口吟唱之作,而是经由一番思索安排的功夫“作”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诗三百”,莫不如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兴也。

”但如何是兴呢,却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若把古往今来关于“兴”的论述统统编辑起来,恐怕是篇幅甚巨的一部大书,则何敢轻易来谈。

然而既读《诗》,兴的问题就没办法绕开,那么只好敷衍几句最平常的话。

所谓“兴”,可以说是引起话题吧,或者说是由景引起情。

这景与情的碰合多半是诗人当下的感悟,它可以是即目,也不妨是浮想;前者是实景,后者则是...

请问诗经中对于乐器的诗句都有哪些: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