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概括段意
1摘句法
2自然段归并法
3根据过渡句来概括
4问题连接法
问:如何写段落大意,分层次?
答: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025567.html?si=2
怎样分段和概括段意层意?
1、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 段意,就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又称为段落大意。
层意,就是一层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是明确、简练、完整、连贯。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段或这层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一般用叙述语言表示;如果用疑问句,那么别人依然看不出主要内容。
例如《黄继光》这篇课文,第三大段的段意可以概括为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英勇牺牲。
如果这一段的段意概括为黄继光是怎样完成任务的,这里的“怎样”就不明确,使人无法知道究竟怎样。
所以,这样的概括不明确,不能做段意。
简练,就是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不啰嗦。
完整,就是指段意的语言要完整,不能是半句话,也不能是一个词组。
连贯,就是指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或各层之间的层意,应该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把各段段意连续起来看,就是一篇文章的脉络及主要内容。
2、概括段意层意的方法与步骤 明确了概括段意层意的要求以后,还要学习掌握概括段意层意的方法。
1).分析关系,摘录中心句 作者写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往往是用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
最常见的段式就是总分关系,即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这种总述句(概括句)就是全段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作为段意。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很容易掌握。
其步骤是:先阅读全文,再逐段细读,边读边思考这段话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什么关系?找出中心句,最后组织好语言。
有时中心句摘录下来就可以做段意,有时还需要在语言上加以组织。
一般的中心句在段首,这一段称为总分关系。
有时中心句也可在段尾,称为分总关系。
有时,在一段话的首尾均有中心句,可称为总分总关系。
在摘录中经常遇到的还有一种句子,就是过渡句。
一篇文章在由这段转到下一段时,中间往往用上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这种句子或是上一段主要内容的概括,或是下一段主要内容的概括,可以把它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就可以作为这段的段意了。
2.)分清主次,归纳段意 作者为了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往往使用描写、衬托、对比等各种写作方法,在概括段意时,就应善于区分主次,抓住主要内容。
这种方法也比较容易掌握。
具体步骤是,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通读全文,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再逐段细读,围绕着题目及主要内容边读边思考:这段写了谁,什么,怎么样了,下一段写了谁,什么,又怎样了……最后用回答问题的方法,组织好语言,就可成为各段的段意。
3.)体会内容,归纳段意 在文章中,有的段落,既没有明显的总分关系,又找不出主要的与次要的,这样在概括段意时,就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内容,理解作者要说明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段意归纳出来。
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读懂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逐段细读,看看每一段围绕全文的主要内容说了什么,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最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来,作为段意。
例如: 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
我推开窗户,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
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
窗外的杨树、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舒枝展叶,绿得发亮,美丽极了。
这是《雨》这篇课文的最后一段。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来抒发作者对这场及时雨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段“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可以看出是写雨后的景色。
这里写了泥土的清香、空气的清新、树木的油绿。
看起来内容很多,实际上却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我们仔细体会,可以看到作者写了雨后的美景。
用一句话归纳出来,就是:雨后的景色真美啊!这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在概括段意时,要注意抓主要内容,不要把段意写偏了。
还应注意段意语言的感情色彩。
怎么概括段意
1摘句法 2自然段归并法 3根据过渡句来概括 4问题连接法 问:如何写段落大意,分层次? 答:分段以后,用简明扼要的话说明每段的主要意思,就是归纳段意。
这实际上就是把整篇课文概括成一个简单的提纲。
这样,我们不仅能掌握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能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按怎样的次序安排材料的,了解段与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归纳段意的要求 归纳段意一般要做到如下三条: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罗嗦;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
归纳段意的方法 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
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4、借助法。
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
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025567.html?si=2...
说屏的每段 概括段意
说屏》赏析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
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
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
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评价屏风。
作者先从童年时听母亲背诵咏屏风的唐诗说起,表达对屏风的喜爱之情,以“很有诗意”、“微妙”、 “巧”等文字形容屏风的绝妙,最后以“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一句作结,让人感受到屏风作为国粹的魅力与价值。
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具体介绍过去时代屏风的实际功用与观赏(美感)价值,与屏风相关的文化知识,最后顺势介绍屏风的种类。
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使用屏风的一些常识,即“因地制宜,大小由人”。
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忽视屏风的美感价值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第五自然段为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流露出对屏无穷的爱惜之情,对当今社会的建筑师、家具师在屏风上艺术创新寄以厚望。
屏是富有诗意的。
可是,屏已淡出了大众的生活。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屏是比较陌生的,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知怎样去鉴赏它。
因而,在讲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更要讲求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特色:1、精当地引用古代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文章一开头就借母亲的口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并说“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样突出了屏风的地位,给全文“造势”,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承上启下,既介绍了屏“缓冲一下视线的作用”,又顺势介绍了屏风因建造材与装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种类。
第五自然段中“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这两处引用,在肯定屏风“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时,照应开头,强调屏风“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绝妙特色。
2、注意从民俗的角度、文化背静的角度去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
一切艺术总是在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繁盛起来的,屏风也不例外。
把屏风的作用、种类、风格、胜衰放到我们的先人的生活环境中去解释,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继承的主题下去讲述,是最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
3、语言雅俗结合、简洁传神。
由于作者介绍的对象是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遥远的且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情调的“屏”,适当地使用一些文言字句,文章的风格更显得典雅、凝重、意味悠长,有书卷气。
古人精神世界里的一些掌故、一种情怀,有时不用文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其中的韵致与情趣。
简洁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雅而能俗,读来顿生亲切之感。
说明文是最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因为说明文最容易写得缺乏情趣。
而《说屏》的卓绝之处,正在于其字里行间荡漾着真挚的感情。
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们介绍一种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们讲述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
稍加体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着自豪感、怀旧感与失落感责任感。
屏风是中国独有外邦绝无的集建筑与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外国人都齐声称道,作为中国人自然无比自豪,说起屏风的有关知识来也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了。
这种自豪的感情贯穿了全文的始终。
在讲到屏的摆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点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旧感与失落感。
正如课前提示所说:“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
屏风与其大放异彩的时代一起离我们远去,屏风已成为明日黄花,怎不让作者怅惘低回,生出些许失落与感伤:“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绝伧俗,绘画尚少诗意。
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
”正如文章开头所云,屏的制作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是一种综合艺术。
而“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屏已经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屏”了。
为此,作者耐心的解释说:“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陈从周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神圣的责任感。
读完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除了对屏满怀热爱外,对作者也充满敬意,感谢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把屏这一艺术讲解得如此真切动人。
我们深信众多的青少年在读过《说屏》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后,在自己年轻的心田里会种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粹的种子。
怎么分段并概括段意
时光老人与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 时光老人问 你是谁 为什么哭 流浪汉说 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 青年时代玩纸牌 中年时代打麻将 家产都败光了 如今我一无所有 我真后悔呀 ‖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着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了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的话,便向自己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
路上他看见几个孩子在玩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
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到了老年,他又懊悔的痛哭起来。
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
他 " 扑通 " 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
" 我做了件蠢事! " 时光老人冷笑说: " 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 ‖ 时光老人那么生气。
从此,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谁也别想多得一分一秒! ‖ 希望能帮助你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分段概括段意内容
第一课:《草原》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可分成四段。
段意:第一段: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第二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从 "洒脱"一词体会到草原的"一碧千里"。
"河"字后面加了感叹号,说明河在草原上的重要,有了河,才能有牲口,才会有人家……)(从 "远处"一词看出,草原人民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到牧区人民情深谊长。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看出主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马跑得飞快,体会到主人迎客心切;小丘的顶部成半圆形,因为马队是从小丘上过来的,所以远看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第三段:(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第四段:(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好茶,摆上了好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
)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
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希望能被采纳,谢谢)
朝花夕拾每一章的读后感(10篇),每一章的好词佳句、概括段意(把...
1、《狗.猫.鼠》今天,我又读了一遍鲁迅的《朝花夕拾》.对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
鲁讯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
其时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歼笑。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一匹花猫下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而后来却越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他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的他们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随意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腰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欣赏鲁迅的写作手法,更欣赏他的这种态度.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狗猫鼠》代表了鲁许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鲁迅,是一个高于世俗而又不脱离世俗的革命家 2、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早闻《朝花夕拾》,但没有机会去欣赏一下。
所以,趁这个暑假,我饱读了《朝花夕拾》。
初读《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
但顺顺溜溜地将全书读完后,便知其大概了。
《朝花夕拾》是作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
我最喜欢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在幼年鲁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琐的礼节。
但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买到《山海经》。
对于长妈妈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略几笔,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
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
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
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
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 “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
可悲的人啊!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
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
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
”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
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
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
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
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
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语文如何概括文章主旨 1知识要点 1、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理解文章主旨,这是属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方面的能力和要求,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
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2、思维拓展 2.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
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
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把握文意。
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3.文学作品主旨的理解 (1)从文章标题入手。
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
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
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荔枝蜜》。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4.议论文主旨的理解 样板题解析 看看以前怎么考的 名师诠释 [考题1]读下列文章后做题。
①瑞士是个富国。
可是有谁知道150年前的瑞士,还穷得叮当响,壮年人都卖身去国外当兵。
十八世纪末,大教育家裴斯塔洛齐为了改变瑞士贫困落后的状况,提倡“手脑并用”,叫人们不要光动脑子不动手,要精练技术。
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了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
②瑞士儿童六岁之前要接受学前教育,从六岁起每个学生必须接受九年强制性的普通教育。
之后,约有12%~14%的学生进入正规的高级中学或教师训练学校,作为以后进入大学校门的台阶。
另有16%的学生获得一些基本职业训练后,进入社会工作。
约有70%左右的学生进入带有职业学校性质的普通高级中学或高级职业学校,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去挑选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课程,让学生能深入地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也提供更多的进入大专院校的机会。
③瑞士大专学府为数不多,但学科门类齐全,有一所人文大学、一所师范大学、七所州立大学、两所联邦理工学院、三十七所工艺学院和职业专修学院,还有几所神学院。
另外,为工作中的职工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
有名目繁多的进修课程可以挑选。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学习机会。
④正因为把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绝大多数人学有所用。
尤其是在科技开发中,使不少科技项目的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又由于国内语言多种化,更促使了学习的快速进步。
瑞士国富与其长期重视教育,重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是分不开的。
在瑞士,教育的力量功不可没。
本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写法,在第①自然段中可抓住一个关键句,“从此,这个国家照此行事,重视和推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于是在工业精密工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
”把此句浓缩,可得该段的要点。
第②~③段具体说明了瑞士学生(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情况。
第④段总结了瑞士国富与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分不开。
综合以上各段内容,该篇文章说明的中心是:瑞士教育使国家富强。
如果抓关键句,第1段中画线部分可归纳为文章的中心。
[答案] “瑞士教育富国”或“瑞士重视和推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制度,使国家逐渐富裕起来。
” (1)看标题。
议论文有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或含有中心论点。
有的标题提供了归纳中心论点的范围。
(2)看开头和结尾。
有的议论文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在前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收篇时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便是中心论点,如《哨子》。
(3)看议论过程。
有的议论文,出于说理的需要,在初步展开议论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5.科技说明文主旨的理解 (1)看标题。
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2)抓中心句(关键句)。
不少文章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
也有不少文章的主旨贯穿于文章的内容中,因而没有集中而鲜明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态度、感情等,如《大自然警号长鸣》在归纳各段段意的基础上就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再这样下去。
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坚决制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
按分好的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此段为全篇议论张本。
第二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两次使用【不宜】一语,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诫,强调要 依法办事。
第三段,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
作者以【良实,志虑忠纯】高度评价郭、非、董等人,又特别指出是【先帝简拔】出来的。
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第四段,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的安排。
也是为下文说【亲贤】张本。
第五段,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
这是承前两段【荐贤】的内容而来的。
作者【荐】之后,更继之以说理,说明他的忧虑之深,也可以看出他对刘备父子的耿耿忠心。
第六段,作者自叙本质及感念先帝【三顾草庐】之恩。
先自叙本志,虽属自谦之辞,却可以使人想到作者品格的高远。
次叙先帝【三顾草庐】一事,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这都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本段是用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的。
第七段,追忆先主白帝城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八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九段,表文结束语。
表达即将远离的心情,抒发了对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理清写作思路,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意
1.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张本。
“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
3.“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话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出好在哪里。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
“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怎么概括段意: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