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秦始皇的句子有哪些?
1、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2、〖草茫茫-惩厚葬也〗(白居易)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
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
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
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
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
3、《始 皇 寻 鼎》
作者:巨岳
昔日有嬴政,六国一扫平;
自称始皇帝,深居咸阳宫;
霸气使人惧,叱咤怪眼睁
群臣惟诺诺,无人敢谏诤;
甘愿受驱使,唯君命是从。
4、秦始皇二十六年?喏,这还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铜权衡 ----玄色《哑舍Ⅱ》
5、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 ----朱自清《经典常谈》
6、公元前219年,嬴政以祈求帝国平安的名义,来到鲁国故地的泰山脚下,准备奉祀这座东方最高的大山,但是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随同嬴政封禅的官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儒生博士,这些博士们的职责,是为了辅助嬴政,制定封禅大典的礼仪,可是这些被嬴政寄予厚望的博士,为了封禅的流程,众说纷纭,始终不能给嬴政,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是一场貌似学术上的争论,但嬴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些博士们的想法,他们不承认这位皇帝受命于天,不愿意帮助嬴政完成祭祀,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嬴政胸中的怒火,因为这是一次直面的羞辱,但嬴政并没有惩罚任何一人,据《史记》记载,嬴政平淡地处理了这场意外,他没有要求博士陪同登泰山,而是自己带领文武百官举行封禅。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7、秦始皇焚书,目的是禁绝游士,废除私学。李斯小儿的建议,可谓‘愚民政策’的最露骨的表现。其目的是相当明显的,即维护刚刚诞生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这种赤裸裸的愚民政策,被后来的读书人连篇累牍地痛骂。其原因无他,自然认为若生在秦世,不仅自己的‘功名’无着落,且有可能被活埋。于是乎,也就更加珍惜‘当代明君’所提供的科举之途。然而,科举制,特别是‘八股取士’这个大陷阱,把全中国的读书人都圈在四书、五经之中,以八股绳索严严肃肃地捆住思想,其危害却实甚于焚书。秦坑儒不过460人,而科举制所坑的,何止万亿!科举制亦同样造成了官本位社会所谓‘人治’大于‘法治’的弊端。做了官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他在求学、应试时所受的屈辱,却足以使其丧失人姓 ----《重生之大涅磐》
8、《论语》第二十、王者,必世而后仁。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世”,世代相传,也就是秦始皇一世到万事的美梦。"王“王霸之术成其王,行”齐“式手段得到政权,必定打好世代相传、一世到万世的基础后,才会行所谓”仁“术,这就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这里的”仁“,只是”齐一变至于鲁“地打着”仁“”德“旗号的”鲁式“之”仁“,与《论语》、孔子毫无关系。 ----孔子《缠解论语》
9、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印文 ----秦始皇《传国玉玺》
10、人生不过匆匆一百年,又何必再留恋呢?像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最后也化为浮尘,我又怎能超脱呢?
11、在书中:能看到绝顶的风光、海底的世界、大西洋冰凉的海水、热带雨林的狂躁、还有阿拉斯加淘金者的命运、 能与秦始皇对话、聆听古代圣贤的教诲、还能重温很多自己经历过、尝试过、但是写不出来的东西。
12、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南怀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13、(令黔首自实其田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呢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呢,不排除里面有潜在的暗流涌动,就是一些反秦的情绪的人,做出了一些跟这个政策初衷相违背的一些举措)土地制度改革的失败,让嬴政备受打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结,但为什么却没有解决问题,嬴政找不到答案。这时已经四十四岁的嬴政开始渐渐衰老,但是国家潜伏的危机,始终没有解决,如何挽回渐行渐远的民心,成为嬴政最大的心结。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14、且说秦始皇既然迷信这一类鬼花样,于是邹老教授的徒子徒孙们就主动冒了出来,在重复了一番老教授说过的话以后,又翻烂故典,好不容易找到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彻底找不到因而干脆直接编造了一则上天新的预示,他们说:当年秦文公出门去打猎的时候,打到过一条黑龙,黑色属水,由此可见,我强秦统一天下本来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啊! ----马伯庸《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15、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秦始皇
赞美秦始皇的句子有哪些?
1、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2、〖草茫茫-惩厚葬也〗(白居易) 草茫茫,土苍苍。
苍苍茫茫在何处,骊山脚下秦皇墓。
墓中下涸二重泉,当时自以为深固。
下流水银象江海,上缀珠光作乌兔。
别为天地于其间,拟将富贵随身去。
一朝盗掘坟陵破,龙椁神堂三月火。
可怜宝玉归人间,暂借泉中买身祸。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凭君回首向南望,汉文葬在霸陵原。
3、《始 皇 寻 鼎》作者:巨岳 昔日有嬴政,六国一扫平;自称始皇帝,深居咸阳宫;霸气使人惧,叱咤怪眼睁 群臣惟诺诺,无人敢谏诤;甘愿受驱使,唯君命是从。
4、秦始皇二十六年?喏,这还是一个很有纪念意义的铜权衡 ----玄色《哑舍Ⅱ》5、识字是教育的初步。
《周礼。
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
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
----朱自清《经典常谈》6、公元前219年,嬴政以祈求帝国平安的名义,来到鲁国故地的泰山脚下,准备奉祀这座东方最高的大山,但是就在此时,却发生了一场意外,随同嬴政封禅的官员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儒生博士,这些博士们的职责,是为了辅助嬴政,制定封禅大典的礼仪,可是这些被嬴政寄予厚望的博士,为了封禅的流程,众说纷纭,始终不能给嬴政,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是一场貌似学术上的争论,但嬴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些博士们的想法,他们不承认这位皇帝受命于天,不愿意帮助嬴政完成祭祀,今天的我们可以想象,嬴政胸中的怒火,因为这是一次直面的羞辱,但嬴政并没有惩罚任何一人,据《史记》记载,嬴政平淡地处理了这场意外,他没有要求博士陪同登泰山,而是自己带领文武百官举行封禅。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7、秦始皇焚书,目的是禁绝游士,废除私学。
李斯小儿的建议,可谓‘愚民政策’的最露骨的表现。
其目的是相当明显的,即维护刚刚诞生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
这种赤裸裸的愚民政策,被后来的读书人连篇累牍地痛骂。
其原因无他,自然认为若生在秦世,不仅自己的‘功名’无着落,且有可能被活埋。
于是乎,也就更加珍惜‘当代明君’所提供的科举之途。
然而,科举制,特别是‘八股取士’这个大陷阱,把全中国的读书人都圈在四书、五经之中,以八股绳索严严肃肃地捆住思想,其危害却实甚于焚书。
秦坑儒不过460人,而科举制所坑的,何止万亿!科举制亦同样造成了官本位社会所谓‘人治’大于‘法治’的弊端。
做了官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他在求学、应试时所受的屈辱,却足以使其丧失人姓 ----《重生之大涅磐》8、《论语》第二十、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世”,世代相传,也就是秦始皇一世到万事的美梦。
"王“王霸之术成其王,行”齐“式手段得到政权,必定打好世代相传、一世到万世的基础后,才会行所谓”仁“术,这就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这里的”仁“,只是”齐一变至于鲁“地打着”仁“”德“旗号的”鲁式“之”仁“,与《论语》、孔子毫无关系。
----孔子《缠解论语》9、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玉玺印文 ----秦始皇《传国玉玺》10、人生不过匆匆一百年,又何必再留恋呢?像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最后也化为浮尘,我又怎能超脱呢?11、在书中:能看到绝顶的风光、海底的世界、大西洋冰凉的海水、热带雨林的狂躁、还有阿拉斯加淘金者的命运、 能与秦始皇对话、聆听古代圣贤的教诲、还能重温很多自己经历过、尝试过、但是写不出来的东西。
12、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南怀瑾《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13、(令黔首自实其田是一个很好的政策,但是呢这个政策出台之后呢,不排除里面有潜在的暗流涌动,就是一些反秦的情绪的人,做出了一些跟这个政策初衷相违背的一些举措)土地制度改革的失败,让嬴政备受打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结,但为什么却没有解决问题,嬴政找不到答案。
这时已经四十四岁的嬴政开始渐渐衰老,但是国家潜伏的危机,始终没有解决,如何挽回渐行渐远的民心,成为嬴政最大的心结。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14、且说秦始皇既然迷信这一类鬼花样,于是邹老教授的徒子徒孙们就主动冒了出来,在重复了一番老教授说过的话以后,又翻烂故典,好不容易找到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彻底找不到因而干脆直接编造了一则上天新的预示,他们说:当年秦文公出门去打猎的时候,打到过一条黑龙,黑色属水,由此可见,我强秦统一天下本来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啊! ----马伯庸《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15、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
形容秦始皇的语句诗词
途经秦始皇墓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
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
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
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
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
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
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
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
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
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
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
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
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
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
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
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
描写秦始皇的句子有哪些
1、始 皇 寻 鼎 : 昔日有嬴政,六国一扫平;自称始皇帝,深居咸阳宫;霸气使人惧,叱咤怪眼睁2、 古风(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3、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有关秦始皇的名句有哪些?
1、庸夫之怒,以头抢地尔。
2、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 3、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4、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
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5、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杀而焚之,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
6、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赞美秦始皇的诗句有哪些?
1.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其三2. 《秦始皇》宋·王安石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3.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李贺《白虎行》4. 甘愿受驱使,唯君命是从—巨岳《始皇寻鼎》5. 径欲随关令,龙沙万里强。
—李商隐《玄微先生》
有哪些描写秦始皇的诗词句?
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称“丽山”或“郦山”,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0公里临潼县的骊山,亦称骊山园。
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
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普遍认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指出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有七十余万人。
凿穿了三层地下水,灌注铜水来填补缝隙,又修造宫殿,设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异宝。
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长明灯。
陵墓中还有许多机关。
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又下令将工匠封闭在地宫内城和外城之间。
从科学探测和局部发掘来看,地宫里存在许多金属物质,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统。
至于地宫究竟有多深,学界争议很大,从20米到50米说法不一。
有学者认为所谓“穿三泉”只是虚指。
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现秦末农民暴动,章邯将修陵的七十万人全部调去抵抗暴动,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断。
项羽破关后,带兵三十万挖掘秦陵。
随后又有牧羊人因寻找丢失的羊群而失手将秦陵地宫烧掉。
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力证据,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并未遭到大规模破坏。
根据勘查,确实在秦始皇陵周围发现汞含量异常,学者认为如果地宫打开过,汞会很快挥发。
因此初步证实了秦始皇陵内含大量水银的说法。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秦始皇的诗句 要快!!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寒山 【诗三百三首】六合已横扫,何须地下军?干戈区宇息,图匕梦魂惊。
嗣子鹿迷马,遗尸臭杂腥。
徒凭黔首力,奇迹世无伦。
这首题作《咏秦始皇兵马俑》的五律,是我于1982年参观兵马俑时的即景之作。
我不大做旧体诗,那阵子因为读聂绀驽的《三草》受了传染而效颦。
我曾将此诗抄示绀驽,承他谬赏,说咏史诗写到这样也很够味了。
不瞒读者说,我自己也认为写得还不错。
瞧,我这人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假谦虚。
在这之前,1979年我还作了一首七律《咏秦史》,那是因为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供职,审读一部评论秦史的书稿,此稿可用可不用,当时稿挤,就割爱退还给了作者;似乎对作者有那么一点歉意吧,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退稿信,附去了这首诗。
以后又写了一篇《咏史三首并跋》的短文,《咏秦史》便是三首中之一。
短文收在拙集《画虎十年》里,那诗道: 鲍鱼臭乱祖龙尸,巧设机关鞠李斯。
驯致嗣君迷鹿马,遑论黔首竭膏脂!防微杜渐真难事,吹齑惩羹莫笑痴。
勘破因缘寻响应,不忘前事即先知。
这诗是应和着那部书稿的内容而发的,开头两联和《咏秦始皇兵马俑》的颈联意思相同,“防微杜渐”以下指赵高渐次窃权,使秦朝局面不可收拾,隐指当时刚过去的“四人帮”弄权。
咏史大抵要关合现实,这也是老套。
秦始皇是很惹得后人议论纷纷的历史人物,历来毁多而誉少。
咏史诗中,有名的如李白这样的旷达之士,在《古风·三》“秦王扫六合”一首中,前半首盛赞其雄武,后半首也谴责其暴虐和求仙的荒愚,更不说许多正统文人的议论一味归罪了。
可是也颇有些对历史有卓识的学者对秦始皇做了相当肯定的评价,甚至颂之为“千古一帝”。
近代学者如章太炎,就作过《秦献记》、《秦政记》等篇,对秦始皇做了正面的论断,说秦政功大于过。
但综观之,在秦派毕竟不是主流舆论。
使秦始皇负千古暴君恶名的是儒家,儒家又恰是汉代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统治性的学派,儒门子弟几乎是全体知识分子的代称;而儒家在秦始皇统治下最为倒霉。
讲秦始皇的暴政,首举的是焚书坑儒。
焚书,焚的是儒家经籍;坑儒,坑的是六国儒生。
这口气憋了几千年,使成了知识分子主流的儒家永远记恨,咒骂秦始皇是千古第一暴君就势所必至了。
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起,历代论秦史咏秦史的诗文,总是坏话多好话少。
大抵愈是正统亦即愈是迂腐的儒生,对秦始皇的谴责便愈发苛厉。
刚才看到一条河北正在修缮长城的消息,就顺便来谈历来关于秦始皇修长城一事吧,便有不少颇背公允的评价。
最普通的是发些“在德不在险”一类的空论,讥斥秦始皇造长城之徒劳,而不顾当时抵御匈奴入侵的实际战争需要。
须知在古代冷兵器对垒的战争条件下,城崭防御是管用的,对付惯用骑兵驰的胡人入寇尤其有效。
中土主要战力是步兵。
如无城垣设防便不得了。
这本是常识范围内的事,可是为了要苛责秦始皇,常识也顾不得了。
古代通信落后,不像今天一个电话或发个手机短信就可联系,城堞上举烽火示警或发号令也是当时条件下的必需,除非你不要保境安民,听任人民生命财产遭外敌损害。
否则,筑长城何罪之有? 长城还有另一种良性效应恐怕不大为人所注意,这是我上世纪50年代后期被遣发到宁夏时亲历目见的。
在甘肃、宁夏一带边塞,长城已经塌圮,留下了一段一段的断垣。
十分显眼的是,凡有城墙存在之处,墙内畦町成行的绿色可耕地,墙外则是荒砂乱石,寸草不生。
可证这是不起眼的城墙挡住了塞外的风沙,给居民造成了生息养殖的环境,原来这长城对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功劳。
咏秦史的诗涉及长城者很多,有一联句意颇“光新”的诗常在我脑中闪过,那是我少年时读袁枚《随园诗话》留下的记忆。
诗为袁枚同时人所作,诗人的名字忘了,袁枚是欣赏诗句的誓跋而录入诗话的。
那两句是:“项刘生长长城里,枉用民膏筑万里。
”乍一读,这两句确很俏皮:您陛下是为了保卫秦王朝的万世基业修筑长城的,可是灭您江山的项羽、刘邦却偏是长城内生长的人,陛下您白费劲了!(袁枚录在《随园诗话》里的,我还记得另一联,调门和提到长城的一联相同:“诗书何苦遭焚劫,刘项都非识字人。
”)但仔细一推敲,却是没话找话的东拉西扯,或四文不对题。
造长城是为了御外侮,原意就不是对付境内的造反。
造长城和防内患是根本不搭界的两码事,一个政权垮台,原因多多,该垮的不造长城也要垮,唐亡宋灭,这两朝何曾造过长城来? 再一深探,则人们之所以忽然要议论起某件史事来,大抵是由于现实的刺激,选择的历史人物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召唤亡灵”,是为现实的需要找对象。
袁枚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慑于和愤慨于雍乾两个暴君的虐政,特别是频兴的糟践知识分子的文字狱,于是选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来指桑骂槐地作曲折发泄的对象。
诗人们这样干或许是自觉的,也或许是并不自觉。
这事有点微妙,只有写诗的人自己心里有数。
谈历史总是为现实刺激而发,鲁迅《准风月谈》中有《华德焚书异同论》一篇,也因纳粹头子希特...
赞美兵马俑的句子有哪些?
这些兵马俑真是气势磅礴,气势恢弘,这些可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瑰宝啊!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象征着我们泱泱古国的灿烂文化.看着这些兵马俑模型,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秦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的一个典范,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今天,来自全世界的人民怀着无比惊奇和称赞之情来观赏这一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兵马俑名重当世也不是靠名人名言捧起来的,八千陶俑组成了古代严密的军阵,是秦始皇地下王国的长城的象征。
其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秦王朝大帝国"马上得天下"的风貌。
一片残瓦断垣,被覆盖在富丽堂皇的现代建筑之下,一页发黄的历史,呈现出了溜光异彩的魅力,经过楚军冲天大火的洗礼、舔血抚痕的兵马俑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走出黄土,熠熠生辉地复活在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时代。
看着那一个个孔武有力的典型的陕西人外貌的秦军将士,看着那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仿佛看到残阳如血浴大旗、仿佛听到北风潇潇战马嘶。
有人说:不上长城不算到北京,不去兵马俑不算到中国,后一句可能是针对国外游客来说吧,也是站在世界这一高度来看的,由此可见兵马俑的整体历史价值及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
陶俑挖出的时候,还是丰富的彩绘,颜色很鲜艳,但是由于当时文物保护意识太差,没有保护措施,陶俑表面的彩绘遇到空气,不到两个小时,就氧化变成了灰白色。
到现在,针对陶俑这个情况的保护措施还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一直都没有挖掘2、3号俑坑。
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
仔细观察,它们按品字型布局,根据发掘的先后,分别命名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
走在兵马俑坑旁,一股热血在沸腾,头上是拱形的馆顶,脚下5米是巨大的军阵,生前这些人拼杀疆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集权制的封建统一帝国,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死后又默默地守侯着他们的君主,给两千年后的人们展现了昔日的辉煌。
二号坑大部分还掩埋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陶俑都已破损,倒在坑内,或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或一个跪射的姿势,或一个头,或半个马臀,一个车轮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种的特殊部队。
好像他们原本在地下存活了二千多年,突然被我们挖出来毁了他们的生命似的,看着让人心生怜悯,又对那未发掘的部分充满神秘的想像。
三号坑感觉像是一个指挥机关,整个坑凹形,总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发。
马车后面是几个的将军俑,头饰和服装都不一样,神态比较安祥。
一号坑是最具有震撼力的,一进坑门,迎面便似有一股杀伐之气。
上千个步兵俑纵队横队排列整齐,大部份为步兵,只有少部分牵马的。
俱是手握兵器,整装待发。
就觉得这一辆辆精制的马车、这一个个强壮有力的将士,浩浩荡荡的从公元前出发,穿过历朝历代的关隘,浴血奋战、风尘仆仆、兢兢业业,一直走到现在,然而又在突然间,鼓角无声,天地缄言,硝烟渐散,血雨腥风之后,古战场挺立着引起全世界千古惊叹的奇迹!也不知道这人来人往的游客是否会惊了他们的梦,是否会损害他们守护秦始皇陵的职责,这两千年后不熟悉的一切是否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不适应,当夜深人静,游人散尽时,他们是否也会轻声交谈他们今日的困惑。
看眼前形态各异的将士,虽然外形灰白,可看那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兵阵阵法严谨,战袍俑、跪射俑、甲士、将军等级森严,发型装束、仪态气质各不相同,虽然在地下尘封了两千年,仍然气宇不凡。
描写秦兵马俑的句子
秦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
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
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
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
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
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
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
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
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
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
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
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
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
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
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
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
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
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
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
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
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
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
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
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
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
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两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
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
每列8乘,共有8列。
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
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
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
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
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
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
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
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
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
”《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
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
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
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
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
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看了兵马俑,人们不禁要问:修筑兵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们大致有四种说法...
赞美秦始皇的句子有哪些?: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