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批注
课文简说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编辑本段词句解析句子理解 ①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随着离别时间的长久在不断加深。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一方面感到自己与母亲的距离远了,与祖国的距离远了,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得非常充分。
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词语理解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可见一斑: 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编辑本段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A案
课件:季羡林相关资料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品读课文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读或师范读。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
教师相机引读: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三)品读思国之情。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 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 ,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 ,仿佛觉得 ,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四)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
客树回望成故乡。
2.小结:是母亲养育了作者,作者也与母亲的命运息息相连。这样一个时刻将母亲装在心中的让人起敬的学者、作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取得了崇高的地位,为祖国母亲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祖国母亲怎么能不称之为“宝”呢?
写一篇母爱的美文600字并且有批注
母爱是人间最伟大最无私最真诚的爱,世界因为有了母爱而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当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我们便开始沐浴母爱的阳光雨露.因为母爱的关怀,使得我们这些小幼苗茁壮成长.风雨来临,挫折来临,苦难来临,不用怕,因为一定会有母爱为我们支撑起一片艳阳天.那个流传千年的童话你是否还记得?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子昏倒后不致因饥渴而死,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会结果实的树木.当儿子醒来寻找母亲时,母亲已长眠于大山之间,而满山的树丛也都变成了血一样的红色,夺目耀眼.母爱的力量足以创造奇迹.据某电视台报道,某一地区的大楼突然失火,很快,大火吞噬了整座大楼.一位母亲为了不使自己的小女儿受伤,用全身掩护着她穿过熊熊烈火向外奔跑,终于把女儿救了出来,而其他的人,好多都葬身火海.后来,经过事故专家测定,从这位母亲的家里跑到外面而不致烧伤,竟然需要一步三米的距离.这位母亲的速度竟然打破了跳远的世界记录.人如此,动物亦然.当野羚羊向猎人下跪,只因为腹中怀有将要出生的小羚羊,你的心灵难道不会为母爱震撼吗?当沙漠中的老牛流下眼泪,恳求行人给小牛一滴救命的水,你的心灵难道不会为母爱震撼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爱,是母爱成就了伟人的惊人之举,赋予了艺术家奇妙的灵感,启迪了科学家敏锐的智慧,也丰富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情感.母爱就像满天的繁星,星星点点,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人世间因为有了母爱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惟有母爱能赐予我们神奇的力量,而且母爱的光辉将永恒不变.
有关写对母亲的一些好句和好段
母爱 母爱 是血与脉的相通相融 是儿女的福母亲的痛 母爱 犹如春天的风 她轻轻拂过 大地才会一片绿色 母爱 是天上的云 总让烈日 先从她的身驱穿过 给大地呼风换雨降祥和 母爱 是雨后的霞 总让清洗过的大地 不弃的躺在怀里 把七彩人生梦谱写在高高的天际 ======================================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而他们的终点则是衰老……暮年的老者呼喊妈妈是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一声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母爱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
想起了母亲,志向消沉就会化为意气风发;想起了母亲,虚度年华就会化为豪情万丈;想起了母亲,羁旅漂泊的游子就会萌发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依的心灵就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思念。
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
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
当儿女望见高堂之上的白发亲娘,他们都会投入母亲怀抱,热泪涟涟! 母爱也是文学和音乐的永恒主题。
文人以母爱为题,写出的文章便滋润蕴籍;乐师以母爱为题,弹奏的曲调便清柔幽美,余韵绵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历经坎坷,穷困愁苦,而母亲的笑容却时刻令他梦萦魂牵。
在他得知母亲将来的时候,掩不住脸上的笑容,按不住心中的喜悦,抖落衣冠上层累的风霜,拂去心头积淀的风尘,携妻将雏,到溧阳城外迎接母亲。
芳草萋萋,花香阵阵,白云舒卷,碧野晴川,处处洋溢着儿子不尽的思念。
母子相依,热泪盈眶,握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望着母亲苍老的容颜,不禁怆然饮泣,感慨万千,提笔赋诗,情思涌动,在孟郊笔下,就熔铸了这首饱含母爱的《游子吟》,诚挚深切,传诵千年。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栖止不定。
他在安史之乱后回到家乡时,已田园寥落,物是人非。
凄苦忧愁,睹物伤怀,他将忧国忧民之心与思母之情相融合,互相生发,写成感人肺腑的《无家别》。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言词悲切,凄苦哀绝,足以令人慷慨动容,下千秋之泪。
东汉末年,蔡文姬被乱兵掳至匈奴,作别家国,万里投荒。
在被汉使赎回时,母子诀别,含悲引泪,亲朋相送,凄凉感伤。
她在所作《悲愤诗》中写道:“已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凄怨哀伤,声节悲凉,读之使人落泪。
唐人曾以此为题,作胡笳之曲,如泣如诉,欲歌欲哭,一种醇烈的母子之情充溢于曲调之间。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它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有了母爱,人类才从洪荒苍凉走向文明繁盛;有了母爱,社会才从冷漠严峻走向祥和安康;有了母爱,我们才从愁绪走向高歌,从顽愚走向睿智;有了母爱,也才有了生命的肇始,历史的延续,理性的萌动,人性的回归。
《荷叶·母亲》的好句及赏析
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
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
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 “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热情好客。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 “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
”由于耳濡目染,作者的好客的习性,也不会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掉。
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
“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
母亲的三个拥抱的中心思想以及里面一些好词好句的批注..
作者善于运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1.在我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2.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眼泪3.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着花轿徐徐的走去4.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
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1、“终年”的反复使用是突出母亲的勤劳朴实,写母亲一年到头辛劳着,年复一年的忙碌着,把家维持得很好,自己却得不到休息:突出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传统美德。
2、对儿子的不舍,爱子之情。
写出了母亲欣喜万分而又百感交集的感情。
3、母亲忍痛割爱送女儿出嫁,体现母亲对三姐的爱与依依不舍。
4、“笑了”是她没有想到儿子能回家来陪自己的欣喜,“愣”“叹出一口气”写出了母亲的无奈,但是又不得不放儿子回学校。
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
简爱第一章句子批注
①:生命太短暂了,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错误,但我们很快会死去.我们的罪过将会随我们的身体一起消失,只留下精神的火花.这就是我从来不想报复,从来不认为生活不公平的原因.我平静的生活,等待末日的降临.--海轮·彭斯 赏析:海轮·彭斯就是这样一个人,教师要体罚她,她还会顺从的去帮教师去拿执行工具。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她过于懦弱。
但是谁也想不到她那小小的脑袋瓜里竟然装有那么伟大博爱的一套思想。
她认为,如果你命里注定要忍受屈辱,那么你的职责就是忍受。
她能依旧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欺负她的斯卡查德小姐,她说她能清楚的分辨罪犯和罪犯所犯的罪孽,罪犯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她所痛恨的只是他所犯的罪孽。
②: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有一样的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正如男人感到的一样;而她们的享有较多特权的同类却说她们应该局限于做做布,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那他们也未免太心地狭窄了。
赏析:在她看来,面包是生活的需要,而尊严更是人格的需要,她的人生哲学并不难了解为:在平等的基础上谈论面包和其它。
③: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与你一样充实.虽然我一贫如洗,长相平庸,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我们经过坟墓,最后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赏析: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
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
求朱自清《儿女》全文批注,谢谢!
朱自清写父亲的散文《背影》早已广为传诵,他写自己子女的散文《儿女》也堪称名篇。
他写自己的儿女,以对儿女的态度为线索,情感历经害怕做父亲、讨厌做父亲、喜欢做父亲,最后到认真做父亲几个阶段。
忏悔自己曾经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通过反省,激发出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决心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作者提出了至今看来也十分科学的教育理念。
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成长,不要甩给别人。
其次要教导孩子怎样做人,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对子女前途理想的选择由子女自己去定,做父母的只给予指导和帮助就够了,而且尤其要培养孩子的胸襟和眼光。
只要是儿女爱好的、尽力去做的,平凡与光辉是无所谓的。
他确实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朱自清给我们再现了五个天真、活泼、甚至顽皮的小孩子的形象。
文章主体写儿女大体上按照儿女讨人烦、惹人爱、使人怜三层次安排。
写讨人烦,选择了吃饭和游戏这两个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突出开饭前后的骚动、哭闹;游戏时的争执、诉苦,把儿女的群像描绘得惟妙惟肖。
接着写阿九、阿菜的讨人烦。
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手法。
写惹人爱,具体写了阿九的笑、润儿的学说话和学走路以及阿菜的爱问。
润儿所占的篇幅最多。
作者着意渲染他学话的吃力,不正确的发音,总逗人乐,他那胖胖的体态和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三岁孩子的笨拙、稚气、憨态跃然纸上。
大姐阿菜,主要突出她喜欢思考和探问的特点,极符合此时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写使人怜,主要写了阿九和转儿离开父母生活的寂寞。
写得简略,却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正是作者意识到了做父亲的责任,他才看到了儿女们玩劣的另一面:可爱。
唯其可爱,才愈加意识到了培养的责任。
作者是在写孩子,表露的却是他从教育者的角度提出的如何教育子女的大问题。
这值得任何一个教育者及家长深思。
《儿女》通过刻画五个孩子的形象和性格,告诉人们: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朱自清的散文,向来以语言平实、饱含深情、结构严谨著称。
《儿女》看似娓娓道来的家常话,却极为真切、生动,具有感染力。
作者写儿女,都是从一些琐事、小事入手,琐事小事反而具有了典型性。
试问天下的父亲,哪个没有经历过文章中儿女的那些情景?那些事情分明就发生在自家孩子的身上。
这些琐事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再现了一幕幕很强的戏剧性场面,充满着童真童趣,集中表现了孩子们特有的好动、顽皮等特点。
平常的语言中蕴涵着真挚的感情。
写送阿九和转儿的一段中,尽管追叙的是一些平常事,但那种伤感、愧疚的心情却流淌在字里行间,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子女深沉的依恋和爱。
“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描尽了那个特定环境里儿童的心境。
“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受那寂寞来着。
”这不经意的叙述,却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吃饭的情景、游戏的情景,信手拈来,没有丝毫藻饰,却真切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平常家庭的生活情景:吵闹和可爱并存。
对阿九和阿莱的“暴行”虽是简单的叙述,可是谁读了不会心有同感,随之又因此与作者一样感到深深的自责呢? 作者就是这样不刻意地雕刻生活细节,只摘取生活本身的影像,体现出强烈的感情浓度、生活纯度和表现力度。
读之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小孩子可爱、逗人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
作者只写了几件事,可是读者必然会由此展开关于自家孩子的联想,惊异地发现孩子们顽皮的背后处处是可爱的因子。
那么我们做父亲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施爱于他们呢? 如上文所述,本文虽然材料繁杂,但思路相当清晰严谨。
第一段是一个层次,后两段是一个层次,中间是一个层次。
第一层次总领全文,第二层次写以前怎样做父亲,第三层次写今后怎样做父亲。
整篇文章就是倾诉一个不成材的父亲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心灵历程。
这不也正是一般为人父者都经历的心灵历程吗? 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主要表现在以妻子和朋友(叶圣陶等)对儿女的爱反衬自己教养的不得法。
因而加深了抚摩旧创痕时的痛楚,“我”的愧疚感和责任感也就更加强烈。
《儿女》虽写儿女家事,却依然透露了时代的影子。
作者对儿女的不理智的做法固然与自己年轻气盛有关。
而变动不居的时代和“只为家贫成聚散”的感慨,才是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作者的心境是苦闷烦愁的,他哪有什么耐心忍受孩子们爱动爱闹的天性。
总之,《儿女》也是作者心境的反映。
《儿女》虽写自己儿女家事,却反映了万千家庭的影子。
正如丰子恺在其散文《儿女》中所说:“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
”《儿女》是在告戒天下所有“不成材的父亲”“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
2007年7月4日 (原载《名作欣赏(中学阅读)》2007,10
求一段描写母爱的优美语句
母爱没有具体的内容 母爱是世间最圣洁的情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是伟大无私的。
记得高尔基笔下的母亲对儿子无限的爱,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怨无悔,还记得保尔的母亲对两个儿子的体贴与关怀,还记得母狼为保护小狼而奋不顾身地朝枪口扑去的事实、、、、、再就是眼前的姐姐做为普通的母亲为思念上大学的儿子而情不自尽流露出的诉说。
周天休息去姐姐家看她,看到姐姐的眼睛红红的,问明情况,方知是想儿子想出了问题:中秋节的晚上去外地上大学的儿子来电话说想妈妈了,要妈妈上网视频看看他,结果,妈妈看到了儿子,离家一月的儿子在电脑中激动的诉说着大学校园的一切美好和对妈妈深切的思念。
这边的妈妈看到离别的儿子仍然仪容笑貌,英姿焕发。
按理说,姐姐应该是感到欣慰放心。
儿子离开妈妈,生活的很好,证明他已经长大,让妈妈看看他,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妈妈放心,没想到妈妈看到频幕中的儿子,竟然控制不住自己,泪如雨下,抽噎得说不出话来,好在儿子看不到妈妈(因这边的电脑没有视频),就从那日起,姐姐的身体出了问题:每日情不自禁的哭泣,尤其是进入儿子的房间,看到儿子的物品,就会抑制不住自己,心中象是生了草,做什么也定不下心来,心里空荡荡,莫名的失落和空虚。
离开自家去别人家,这种情形就会有所好转,因而姐姐尽量不在自家待,有时心情严重时,她会慢无目的的去逛街,去上火车,坐两站,再回来,总之,就是心神不定,坐卧不安。
姐姐自己也觉得奇怪,儿子刚走的时候还没这样,这是不是一种病态?我告诉她,你这哪里是病,分明是太牵挂和想念儿子的缘故。
刚开始你将儿子送到学校,将儿子的入学事宜亲自安顿好,你回来后那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向我们介绍你儿子大学的情况,现在那种心中的记忆在逐渐的淡忘,新的思念就会自然而然地充填到心田,主要是从小到大你对他照顾得太周到,你不放心,20年没离开你身边的缘故。
我的一句话又勾起姐姐深层的回忆:胜小的时候瘦得象个小猫,胃肠不好,吃饭十分困难,两周不去医院,三周早早的,没少给医院送钱。
由于身体不好,经常旷课,基础没有打好,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为了他的前途,省吃简用给他拿上钱去了重点高中,孩子还是很要强的,自上了高中后,非常刻苦,每晚都要学到11:0点,尽管那时的我,白天上班很忙,工作又很累,但我每晚都要陪读,照顾他。
中午吃饭,让他在外面吃,可这孩子吃惯了我做的饭,非要带饭不可,我就得买个保温饭盒,每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早做好后装到饭盒中,即使保温也不放心,再用暖垫包好围好,装上鲜奶,水果等,一并带上,怕他放学饿、、、、、、尽管如此,我十分的劳累,但我很充实,我真的希望他现在能在我身边再这样的照顾他。
说到这,姐姐又是不停的掉泪。
姐姐,你说了这么多,其实你就是牵挂你儿子,担心他在外面的各种情况,但我想孩子已经是成人了,处世能力和自理能力应该很强,做事情思索的会更加周到和细致,应该不会有什么毛病,更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虽然现在他离开你,去求学,去深造,是为了他以后的生存,为了他的将来,孩子有出息是你的福气,等到他以后成功了,你会为今日的离别感到欣慰的,听了我的话,姐姐似乎是稳定些。
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普天下的孩子在外面一切顺利,平安快乐,健康幸福,学业有成,更希望孩子的父母尽管放心,你们的孩子离开家已经长大,让孩子无所牵挂的拥有一片自己的蓝天吧。
母爱如弘!《母亲》写下这个题目后,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于是就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接听的正好就是老母。
听到我的声音,母亲激动得有些不知说什么好的样子,只是一遍一遍地叫着我的乳名。
其实,母亲根本没有必要这样激动,因为我隔三差五就会打电话问候她老人家一次。
但是,我每次打电话,她都要这样激动一番,并且不等我问候的话说出口,电话那端就会传来母亲不知叮咛过多 少遍的叮咛……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母亲的絮叨,我由最初的不耐烦变成了深深地理解。
古人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信然! 母爱到底是什么呢?孟郊这样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从孟郊的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博大的,她的博大足以和日月齐辉,同时母爱又是细微的,细微得犹如慈母手中那段纤纤丝线——博大与细微在母爱这里找到了最好的契合点。
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也都是不堪一击的。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沈利萍面对劫后余生的儿子,在巨大的痛苦面前,用母爱呵护儿子的生命,用母爱培养儿子的坚强,漫漫十年,她的儿子王嘉鹏终于成长为一名身残志坚的优秀青年。
当自己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世界联合学院时,当自己的儿子一人独得两枚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的金牌时,当自己的儿子被挪威人民誉为“中国英雄”时,沈利萍依旧平静地说:因为我有一个名字叫“妈妈”。
当人们多次问到王嘉鹏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的乐观自信和坚强时,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母爱。
沈利萍在她的《妈妈再生你一次...
怀念母亲的批注: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