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里所有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全一点的)
劝学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三.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词类活用 :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左忠毅公逸事》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 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
造:造访,到……去拜望。
)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 1) 草屦.. (穿草鞋) 2)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走上前)3)手长鑱(手──拿着)形容词意动用法1) 则席地倚墙而坐(以„„为席)2)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以„„为轻)使动用法1) 从数骑出(使„„从) 名词作状语 1) 即面.署第一(当面)2)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对上、对下)3)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形容词作动词 1) 与先君子善.(与„„交好)3、一词多义 【则】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
副词)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
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 漏鼓移则番代(就。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虽】 虽家仆不得近(即使。
表示假设关系)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
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 【焉】 卒感焉(于之。
兼词) 于是余有叹焉(不译。
语气助词) 万钟于我何加焉(呢。
表示反诘语气助词) 且焉置土石(哪里。
疑问代词) 盘盘焉,囷(qun)囷焉(地。
形容词词尾,助词)4、句式解析 省略句 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 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 5、找出句中介宾短语,再指出它们在句中的用法。
同时指出介词的意义。
(1)“以祈请使”在句中做“请北”的状语。
以:凭借。
(2)“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在句中做“饰”的状语,后置。
以:拿,用。
(3)“于左丞相府”在句中做“萃”的状语,后置。
于:在。
(4)“于我”在句中做状语。
于:对,对于。
(5)“于王”中的“于”介绍出召见的对象。
于:被。
全句的意思是:庄暴被王召见。
(6)“与贵酋”在句中做“处”的状语。
与:跟,和。
(7)“为文惠君”在句中做“解牛”的状语。
为:替,给。
(8)“为巡船所……”“为……所……”是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为:被。
“从鱼腹”做“死”的状语。
从:按某种方式如何。
(9)“为(之)”在句中做“掩”的状语。
为:替,给6、拓展:《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方苞的代表作,记述了左光斗不为世人所知的几件逸事,赞美了左光斗知人的卓见和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品格。
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塑造了左光斗这一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方文“雅洁”的特点。
文章记事不杂,用笔精细,故而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写左光斗、史可法狱中相见一段,尤为大气凛然。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止,使动); 2.宜皆降之(降,使动);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屈、辱:使动) 4.置煴火,覆武其上(覆:使动);5.惠等哭,舆归营(舆:用车子运。
名词作动词); 6.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壮:意动); 7.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晓:使动); 8.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 9.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 10.反欲斗两主,观祸败(斗:使动);1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徙:使动);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杖:名作动); 13.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厚:形作动);14.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堕:使动 );15.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痛:形作动); 16.臣事君,犹子事父也(事:名作动);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友人惭 惭:觉得自己很惭愧;歆辄难之 难:出个难题刁难某人;元方时年七岁 时:当时、当年;温故而知新 故:以前学过的知识或已掌握的经验,又或事情已发生的过去; 新:未学习的新知识或不了解的新事物,又或事情新的发展方向;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认为···可耻 。
《狼》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累计。
一词...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 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
今义:。
) 三、句式积累 省略句 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 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四、常识积累 ⑴作者常识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常识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语句...
长,读cháng,与“短”相对,如《隆中对》:“身长八尺。
”引申为“长久地”,如《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又引申为“经常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还有“擅长”的意思,如《冯婉贞》:“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 长,读zhǎng,生长,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引申为“长大”,如《东方朔》:“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再引申为“年纪大”,与“幼”相对,如《木兰诗》:“木兰无长兄。
”再引申为“首领”,如《冯婉贞》:“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
本文的“长人者”的“长”。
是名词用为动词。
长人者,是“当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长,还有“多余的”意思,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
这个“长”,旧读zhàng,今读cháng。
若 若,作动词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又如《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引申为“及,赶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
”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赶不上我。
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
如《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又如《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若,作连词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过焉则不及。
” 传 传,作名词用,本义是驿站或驿车,读zhuàn。
如《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又如《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
”引申为“宾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也指“古书”,如《孟子·梁惠王下》:“于传有之。
”引申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再引申为一种文体,即“列传、传记”,如本文的题目《种树郭橐驼传》。
传,作动词用,读chuán,作“传递”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引申为“传授”,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再引申为“流传、传布”,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本文:“传其事以为官戒。
” 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 2.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2、驼业种树 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 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手指抓 7、鸣鼓而聚之 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4.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
(即使) 虽曰爱之。
(虽然) 故 其土欲故。
(旧) 故不我若也。
(所以) 实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
(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5.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 2、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 3、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参考此处http://baike.baidu.com/view/142855.htm,很详细啊
世说新语的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
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请说明运用的是什么词类活用A回清...
于、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2、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3、往;去以、4、凭借 5、因此,因为(这个) 6、认为益、7、好处 8、增加所以、9、所以凭借,所以用来 10、因为……的原因11、形容词作动词12、形容词作名词13、名词作动词1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1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16、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1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劝学里所有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全一点的):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