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资治通鉴重要了解

资治通鉴重要了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在我们几万册的史学典籍中,如果你要挑几部最具代表性的,那必有《资治通鉴》。但一般读者想把握其中的精义,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它篇幅巨大,从战国三家分晋开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陈桥兵变,有1300多年历史,共294卷篇幅。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同一件事不同的历史学家会有不同的表述,这就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差异。对于《资治通鉴》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如果只关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涵义,哪怕读得滚瓜烂熟,也不见得会了解这部书。

对于《资治通鉴》,以往大概有这么三种读法。

第一种,训蒙童的读法。周一良先生小时候,他父亲给他制定过一份日课,其中就有点读《资治通鉴》的内容。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一些私塾中。这样读《资治通鉴》,除了了解基本历史,主要是通晓句读。以前的书籍,一般没有句读,小孩儿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自己点断。今天复旦有些单位训练研究生,也还在用这种方法练习古文阅读能力。这当然是《资治通鉴》最简单的读法。

第二种读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读者的读法,就是通读《资治通鉴》,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历史。我在学校和社会上讲过很多次《资治通鉴》,每次都会激起一些听众的兴趣。很多听众就会去买一套《资治通鉴》,但是一般读一段时间就会找到我说,太难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继续读下去。读古文的过程本身就很困难,一般读者读《资治通鉴》就是一页页往下翻,再一看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有二十册,就着急,恨不得一下看掉半本。大家算一下,这样读,即便能坚持一天读一卷,读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但这样阅读的效果不会太好,人脑的记忆功能有限,吸收新知识过快就容易忘掉旧的,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除非真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把《资治通鉴》翻来覆去读,否则很难通过这条途径掌握中国古代历史。而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反反复复地阅读《资治通鉴》中某一段内容,显然不太现实。所以我经常对学生讲,如果想了解中国通史,读《资治通鉴》并不合适,还是选择钱穆的《国史大纲》比较好。读《国史大纲》当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点毅力,一个学期看完应没问题。另外,程度高点的同学可以去看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而第三种读法,就是通过读《资治通鉴》来做研究。这是专家们的事情,和多数普通读者没太大关系。

我今天主要想谈另一种《资治通鉴》的读法,也是我给复旦非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资治通鉴》导读”的主题内容,是用一种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

什么叫思想史的读法,思想史读法的基本立足点在哪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我们今天给他一个历史学家的头衔,其实大家不要忘了,回到司马光生活的那个时代,回到当时的场景中去,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政治家。司马光可以说是宋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他都参与。如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既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司马光就写过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会危机,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张。司马光所反对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变法的策略与具体内容,他认为王安石的方法行不通。反对失败后,司马光离开北宋首都开封,来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而这十五年就是《资治通鉴》完成的重要时期。

从《资治通鉴》的编修受官方资助开始,到编修完成,前后十九年,大部分内容是司马光洛阳定居时完成的。大家想想,一位关切时事、对时事有着深切观察和思考的政治家,他在编修历史的时候,难道就像一位普通历史学教师这样,仅仅是在讲述历史?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对《资治通鉴》研究越深,对司马光了解越深刻,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虽然语言有些夸张,但基本立意是成立的,那就是,《资治通鉴》没有一个字在讲宋代,但每一个字都在讲宋代。它对于历史的解读,对兴衰成败的总结,都是指向宋代的现实问题。司马光在讲自己编修《资治通鉴》的目的的时候,说“稽古以至治”,这句话的逻辑是,先去总结历史经验,然后找出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规律。我们知道,在编修之前,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所以当我们对《资治通鉴》进行认真的解读,会发现,《资治通鉴》体现出来的东西,跟他讲的这句话恰恰相反。为什么是相反的?司马光在编修前,头脑中已经有一套治理国家的观念。在这套观念的引导下,司马光再通过《资治通鉴》“稽古”。所以是他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他如何稽古、如何叙述历史,而不是通过稽古,另行总结一套政治观念。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资治通鉴》在刘备出场时,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描述。当《资治通鉴》讲到某位重要历史人物出场或退场时,都会用一些篇幅来描述这位人物的特点。《资治通鉴》说刘备的性格“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这些表述刘备深沉有大志的正面语言,显然沿袭了《三国志》的文字。但《三国志》同时说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些描写刘备生性奢侈,甚至带有些流氓性的语言,却被《资治通鉴》删除了。我们可以说,《资治通鉴》展现的刘备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不如《三国志》交代得全面。但《资治通鉴》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必须理解司马光,以及那个时代儒者的基本思想。宋代的儒学思潮,逐渐形成了以道德涵养为一切基础的价值观,司马光是代表人物之一。对于这些儒学家来说,甚至于皇权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础也在于道德。那么一个嗜酒好色之徒都能成大业,何以规劝以后的皇帝恪守道德律呢?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教科书,对这个问题就有所考虑,因此删去了刘备喜好声色犬马的文字,仅保留关于他有大志向的描写。这就是典型的先有观念,后有历史。

而更复杂的一些政治话题,如改革问题、君臣关系问题、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问题等等,《资治通鉴》都有涉及,而这些话题的讨论,看上去是在总结历史,其实是有很深刻的现实指向。这就是我讲的通过思想史的方法来读《资治通鉴》,那这部书就是了解宋代思想状况的一部史料,虽然它没有讲宋代。这才是它最本质的东西。

再举个复杂些的例子。比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汉书里有全文,而《资治通鉴》中的就短了很多,那问题就来了,司马光删减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一旦我们重视这个问题,发现这些问题和宋代思想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我们知道,汉代儒学的基础在于天人感应,皇帝的权力原则上是绝对的权力,所以能制约皇帝权力的途径极少,效果也有限,所以也就更强调天人感应。皇帝是天子,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皇帝有天命,另一方面,皇帝的行为要符合上天的旨意。也就是说,皇帝不能乱来,一旦乱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灾字的本义就是指天火,上天用灾来警告皇帝的失德,如果皇帝不反省,那就是该革命的时候了。

我们今天讲革命,是想到农民伯伯去攻打县衙之类的,而古文中革命是说上天不再对皇帝有所眷顾了,认为你不是一个合格的代表他来行使权力的人。所以,革的是天命,要换一个代理者。这是汉代思想家的想法,《春秋》里对每次日食都有详细记载,因为那是最严重的天谴,太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认为太阳不见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每次日食皇帝都要严肃对待、反省。一旦日食,大臣们就会纷纷给皇帝写奏章,指责皇帝,理由五花八门,或说日食是因为皇帝造了某宫殿,或说因为皇帝轻信小人,不能说的话借这种机会全说出,皇帝是不能处罚任何人的,而是要努力反省改正。但到了宋代,这套不管用了。因为宋代科学知识积累了很多,历法也很先进了,对天文现象有了很深的认识,有点知识的人都已经知道日食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汉代的天人感应也不再是宋代政治哲学的基础,这也是历史学在宋代特别发达的原因,因为要找到另外一套途径来说服皇帝不能胡作非为,光靠天谴是不行的,所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来告诫。后来人总结宋代的文化史,一般都非常重视理学。为什么理学会成为宋代的文化标签?用今天的话讲(可能不太准确但仍然接近本质),宋代学者的理性思维要比前人们强得多,对于人性的认识,对于道德修养的要求,在宋代理学的系统中是摆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上的。比如四书《大学》中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要正,先修身,就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达到齐家的目的,这项完成后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

这套观念成为宋代政治哲学的基础,关键在于宋代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巨大的变化,和汉代人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差别。天人感应在宋代也还讲,宋代的皇帝挺不错,非常配合学者们的这种讲法。但儒家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政治哲学的基础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更新,也就是从天人的认识转换到对人自身的认识,除了哲学之外,历史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所以对宋明理学的兴起,我不太同意一种看法,就是强调其兴起和佛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佛学的逻辑系统严密,思想很深刻,哲学上的认识又是儒学比不上的,所以儒学家很有危机感,儒学中也借用了很多佛学的概念等等。我认为宋明理学更多是政治变化、人们认识变化的一个结果,而不仅仅是佛学的影响。

了解了这样的思想背景,再来看《资治通鉴》如何处理汉儒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汉书》里的《天人三策》,开篇就讲天人感应,非常能代表汉代儒学的特点,而司马光偏偏将这段给删掉了,《资治通鉴》中的《天人三策》,开篇立意已经和董仲舒的相去甚远。但妙就妙在《资治通鉴》中《天人三策》的开篇文字,也是《汉书》中《天人三策》原文就有的,司马光删掉了“天人”,留下并突出了“仁义”和“教化”,重点完全不一样。仔细对比《汉书》和《资治通鉴》中的两份《天人三策》,很容易发现,主题由原先的“天人关系”转变成为礼乐教化。而教化是道德养成最重要的路径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出,《资治通鉴》对于汉代文献的删减、保存,和宋代的思想背景有很紧密的联系。司马光按照自己的理念来编辑传统文献,决定什么样的文字能够进入《资治通鉴》,什么样的文字不能进入。所谓“稽古以至治”,其实是司马光以自己的观念来剪裁历史。

在《资治通鉴》的第291卷里面,讲到五代时候大名鼎鼎的冯道。在冯道去世的这则消息下面,司马光引用了欧阳修对冯道的批评。司马光和欧阳修之间有龃龉,所以《资治通鉴》很少引用欧阳修的文字,但在这里却全文引用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对冯道的评论,说明冯道这个人很值得说。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五十四年换了五个朝代,十四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冯道却是个例外,做过多任皇帝的宰相。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晋、汉、周)十帝(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晋高祖、出帝,汉高祖、隐帝,周太祖、世宗),从唐明宗到周世宗九位皇帝都用他做宰相。在当时纷乱的政治背景下,无疑是个成功的人物,甚至有人送他“政坛不倒翁”的雅号。不仅五代至宋初对他的评价很高,冯道对自己这一生也显然比较满意。但到北宋中叶,对冯道的评价完全颠覆了。以欧阳修和司马光为代表,对冯道历仕各姓君主,毫无“节操”的行为,给予大张挞伐。

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如何理解冯道现象?先讲几则冯道的故事。契丹灭晋时,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冯道应召到达,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保全了百姓。再就是冯道死时没有存款,他的钱都用到那里去了?冯道是河北河间人,他的家乡是汉族和契丹冲突最剧烈的地方,经常有百姓被掳走当奴隶。他的钱大部分用来赎人和安置。关于冯道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他自称“忠于国,孝于家”,这在五代时是没有人反对的,但到了宋朝,很多人开始反对他,认为他没有脸自称“忠”,所以五代和宋朝对他的看法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为什么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五代和宋朝对“国”的看法不同。五代时,战乱频繁,真正掌握政治核心的都是军阀,而像冯道这样的文人是游离于政治核心之外的,他所认为的“国”主要是指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只要对得起老百姓,在军阀的“虎狼丛中可立身”,皇帝的轮换他不想左右,也没有能力左右。到了宋朝情况变了,当然宋儒也很看重老百姓,但是,宋代的政治结构和五代不同,为了解决政权更迭频繁,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宋代皇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非常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当然不可能仅靠一杯酒就释兵权,背后还有一系列的努力。宋代能够长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政治、官僚政治代替了军阀政治,使得政治结构趋于稳定。而欧阳修和司马光这样的文人和皇帝的关系,和冯道与皇帝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冯道和皇帝不是共生体,不属于同一个利益集团,虽然很多皇帝要借助于冯道的声望,但冯道并没有处于那个利益核心圈里面。欧阳修说五代时殉节的都是武将,以此贬低冯道,也说明欧阳修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比较肤浅。因为在军阀政治系统里,皇帝都是靠武夫上位,失败的一方即使不殉节,也活不了。但文人是游离于政权交替核心之外的,所以,殉节的没有文人。但宋代是文人统治的社会,皇帝通过文人和官僚管理国家,文人处于政治核心,在司马光和欧阳修们看来,忠于国和忠于君是一体的,在这种思想背景下才会反对冯道。

《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分布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显性层面,就是文字本身。思想史的读法,就是要钩沉它隐性层面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直接讲宋朝,但却经常指涉宋朝现实。比如,在第211卷有如下记载:突厥领袖默啜自武则天时就经常骚扰边境,但后来被部下所杀,那位部下拿着默啜的首级找到唐朝军官郝灵荃来换赏钱。郝灵荃将首级交给朝廷后天天盼着朝廷的嘉奖,但当时宰相宋璟认为,如果郝灵荃得了丰厚的奖赏,就会导致很多边将为了自己的功名富贵,故意挑起边境战事,以杀死少数民族领袖的方式来邀功。类似的案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于是拖了一年之久,才给了郝灵荃非常有限的奖赏。郝灵荃失望恸哭而死。

这段文字后来有很多学者研究,比如胡三省。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他认为司马光的叙述错了。胡三省说郝灵荃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只不过因人成事,捡了个便宜,所以拖延、压低对他的奖赏,并不意味着宋璟有那么长远和深刻的边境问题考虑,宋璟的决定只不过是因为郝灵荃功太小,没什么太复杂的想法。其实至于郝灵荃如何获得默啜的首级,司马光有详细的记述,他完全知道郝灵荃没啥功劳,胡三省的批驳没啥道理,因为他是用司马光显然知道的事实来反驳司马光。但司马光为什么还要这么叙述宋璟的想法?这是因为当时宋朝正在积极准备开拓边境,司马光认为发动战争机器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事实上,北宋也的确因此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司马光这么说宋璟显然是为了反对新政,劝说宋神宗。

因此,《资治通鉴》里面很多看似讲不通的地方,其实有它的深意。如果我们抛开思想史的眼光,就会一头雾水,即使读得很熟,也会发现很多漏洞和不能明白的地方。后人还有专门修订《资治通鉴》的错误的。但是,如果你用今天我所讲的这种方法来读它,就会发现,很多表象上的“错误”其实背后有它的思想背景,是经过司马光深思熟虑的。我们以为司马光错了,错的其实是我们。要读懂《资治通鉴》,思想史的方法是必须的。一定要先知道司马光是一个思想非常深刻的政治家,然后再来考虑他的作品,而不能仅仅将《资治通鉴》当成一部简单的历史著作来阅读。

最后谈谈我为什么要开这样一门通识课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一门课对于非历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在课堂上,把复杂的问题通俗化,讲得大家都能听懂,需要一些技巧,不在这里讨论。我想说的是,在通识教育中开设经典导读课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吗?是要让学生记住你所讲的吗?多数学生在进入工作领域后,根本没有机会再接触这些具体的知识点,记住了也没太大用处。真正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是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这将在无形中提高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思想史的方法解读《资治通鉴》,说白了,就是要告诉他们看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学会透析文字背后的内容。这看起来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解剖《资治通鉴》,是一个示范过程。学生上这门课,是接受一次这样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更现实的问题。

求《资治通鉴》中的名句五条!

A:1,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

3,明于天地之性,不可惑以神怪;知万物之情,不可罔以非类。

4,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盖为观听所讥。

5,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近段时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要开一个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这个班就是讲《资治通鉴》中的十二鉴还有帝王古都游历的。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查看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查看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查看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查看 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查看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查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查看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查看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查看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查看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求帮忙翻译《资治通鉴》中的一段文言文句子,“臣闻明于天地之性,...

1、一个人应该有梦想,没有梦想就不可能成功,而如果仅仅想一想却不去行动,那还不如没有的好,没有梦想的人,他至少可以做到不花心思不去劳神费力,而有梦想不行动的人,总是会去各种幻想中的计划,只是永远是空的,所以永远空生羡慕。

2、也许梦想是纯真的,也许是无限的,梦想是可以超脱的。

梦想如风一样吹拂过我的脑海,在梦想里面人是渺小的,也许我们太过于渺小。

3、我们当代青年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最大的意义是给予我们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如果把梦想只当作做梦,那么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没有什么亮点。

4、梦想不是虚无飘渺的,它是一种理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力量,激励人们去拼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5、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的道路,只是我们没有地图,但我们一直在寻找着…… 6、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觉得梦想的可贵。

有人会说:做梦使人进步,我们必须快快长大,才能真正实现荒诞的梦。

7、一首甜滋滋的歌来自梦想,是梦想心灵的一部分,当梦想开放的那一天即是你最快乐的一天也是你最无法接受的一天。

8、让我们随风自由奔跑,去追逐伟大、神圣的梦想吧! 9、如果我们心中只有梦想,却不知道如何靠近梦想,只是心怀梦想到处乱窜的话,我们不但会碰得头破血流,更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凄惨。

如果你的人生正在变得凄惨的话,不要抱怨自己的梦想,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找的梯子对不对。

10、当你停下追梦的脚步,开始向生活妥协的时候,你就注定要在矛盾中度过一生。

11、河水流动悄无声息,不知疲惫,因为它有自己的方向;山路蜿蜒曲折,千回百转永无尽头,因为它有自己的目标;建设中的卢家坝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卢家坝水泥项目大发展蓄势待发,雄鹰终会展翅翱翔,巨人终会踏步远行,沿着河流,顺着山路追寻年轻的梦。

12、梦想并非现实,但积极的态度、执着的精神可以将它变成为现实。

13、去实现梦想,不管结果如何,努力过才不会后悔。

14、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实现了的梦想,又是那么的平常、淡淡和恬静,但却是真实的人生,是值得回味的人生。

15、梦想是人类不歇追求的动力源泉,有梦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梦想都是美好的,所以梦想成真也成为我们长久以来的追求和信仰。

16、让梦想来烘托世界的精彩,梦想的精彩吧!一个小婴儿的微笑可以使一个人生机勃勃,也可以是一个人忘记自我。

也可以使每一天过得幸福美满。

17、为自己的梦想找把梯子,别嫌那梯子是新的还是旧的,好看还是不好看,能够让你越来越靠近自己的梦想就好,没有到达梦想之前,你没有资格评价它好还是不好! 18、梦想决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和期待的距离,心存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当然这期间辛勤和汗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不妨把梦再作的更高一些,虽然开始的时候是梦想,但只要不停探索,不轻言放弃,梦想就能成真。

19、每个人每个民族乃至每个国家都有梦想,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源泉。

20、梦想与幻想,虽然同为人体机能的具体体现,但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梦想,一般是自然状态下,被动的梦境;而幻想,却是主动追求某种事物,产生的幻觉;无论是梦想,还是幻想,都与现实,相去甚远。

21、我们心中不但要有梦想,还要有让自己实现梦想的阶梯,这样经由靠近梦想,我们的人生会变得富足、自由、幸福。

22、理想和梦想究竟有什么区别。

词典上的解释是:梦想等于是一种妄想、一种不切实际的渴望。

而理想却是一个人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

我认为理想是方向,而梦想是彼岸。

就像在大海里航行的船,灯塔是理想,而最终停靠的港湾才是梦想。

23、当雨与雪齐飘,当风与累静止,花开花落又是一季;梦想不变,笑容依然,放开双手,拥抱春天的美好。

24、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既要能不使我们骄傲,又能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

25、建立了自己的梦想,并积极行动,是获取成功的必须,梦想是动机,而行动是关键,梦想再好,不去实现,就只能是幻想,明天是人类拖延的最好借口,(www.lz13.cn)然而成功必须是今天就去努力,今日的辉煌是昨日努力的结果,明天的辉煌也必定是今日努力的回报。

26、年轻时,人们往往感性地看待梦想,但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把个人梦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多作力所能及的贡献,积累与释放正能量。

27、我有很多梦想,其中一个是要建立一所全世界最先进的研究所,将全世界最有才华的年轻科学家汇集起来,做我想要做的生命科学研究,我要从各个层次来深入研究生命的各种现象,解释更多生命的奥秘。

28、梦想帮助人们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人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愿望,是它使人们能够生活在进步的社会,使人们会因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29、牵手这个时空的暖意洋洋,立在这个春的中央,抬头仰望,天空安静的蔚蓝中,朵朵白云,柔美飘逸;安享着一份花开的静谧,沉醉着这一春...

资治通鉴中的名句有哪些要那种具有一定人生哲理的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查看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查看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查看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查看 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查看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查看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查看 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查看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 查看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查看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岳阳楼记》和《资治通鉴》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有什么共同之处9点半...

励志诗句太多,特介绍励志诗句大全,任君自选为乐!我选出了最最欣赏的两句: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网络 制作: 词叟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满江红》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李贺·南国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岳飞·满江红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6、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7、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曹操《龟虽寿》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1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无名氏《争报恩》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1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膝王阁序》15、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1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元·李开先·宝剑记17、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1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唐·刘希夷19、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2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2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2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2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战国·屈原《渔夫》2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2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27、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28、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刘基《卖柑者言》29、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31、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33、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新五代史·晋书》3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太宗·赠萧禹35、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3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3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38、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3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40、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4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4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4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44、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45、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47、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4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郑板桥·对联5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5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5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5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5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毛泽东·长征5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56、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5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俞文豹《清夜录》5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不少傅箴》5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6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61、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僧云《览诗中之句》62、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6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三国演义·卷首词》64、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65、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66、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战国·屈原《涉江》6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68、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69、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7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中的特殊句式

六.特殊句式1.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2.我,子瑜友也(判断)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4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5.行将为人所并.(被动)6.我,子瑜友也.(判断)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判断)(省略)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9.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省略)10.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1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判断)14.豫州虽败于长坂.(状语后置)15.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定语后置)16.操军破,必北还.(被动)17.曹公,豺虎也(.判断)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定语后置)19卿欲何言.(宾语前置)20.何以言之.(宾语前置)21.交游(于)士林.(省略)22.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23.愿意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判断)24.裹以帷幕.(状语后置)25.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26.荆州之民附操者.(定后)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动)...

求翻译《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

译: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事奉过五个皇帝,担任过尚书、中书、秘书三省中重要职位。

五十几年,从未受过责备,冯太后及孝文帝都很器重他武大历史学院的领导(干部)人文素养中心即将开办一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进修。

特别是政府和企业领导干部。

因为课程涉及大量的管理哲学和人生智慧。

《资治通鉴》中每卷开头第一句话的意思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伐蜀。

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请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

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谓危也。

不如伐蜀完。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

十月取之。

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狗屎按:蝇营逐利之徒,可与谋近,不可图远。

张仪之短,以此可知。

??****************************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

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

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

’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

于是士争趣燕。

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

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狗屎按:千金市骨典故。

**********************??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

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对曰:“不能。

”王曰:“何故?”对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

鹿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

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

”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

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

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狗屎按:子论甯武子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燕王哙其愚亦不可及也。

还有个楚杯王,看着不爽,不摘录。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子曰:“不可。

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

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

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

若是,故辩可为也。

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敦,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

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座皆称善。

公孙龙由是遂绌。

资治通鉴重要了解: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