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买诺基亚5230,谁懂帮我介绍一下吧
怎么个介绍法?说具体点嘛,你一句话让人家从什么方面说去、?
我现在就是用的这个机,优缺点给你列一下吧,如果你要看机子的参数报价的话自己百度一下就好了。
5230操作起来很简便快捷,功能很强大,不是盖的!!但是提醒一点,现在还没有适用于5230的QQ2009,只能凑合着下5800版的QQ2008,使用起来挺麻烦的。这个要看腾讯的软件什么时候才能出S60 V5的QQ2009了,现在机子更新换代这么快,应该不会很久。
除了QQ不太方便之外,其他必备软件都很完美,比如UC最新的7.1版,UC的播放器,手机360安全卫士之类之类的了。。。
它有个重力感应,这个东西不太好使,我刚刚用的那几天被它搞疯了,竖着拿的时候屏幕还是正的,稍微偏一点就横屏了,然后在正着拿它又倒回来。现在我把它关掉了,没多大毛病了
音乐播放功能还是老样子,不过那个收音机功能蛮好的,听起来没有吱吱咋咋的杂音,收信号好。影片播放器内置一个RealPlayer,播放MP4/3GP格式的视频很流畅,RMVB卡到我想摔机子,FLV格式的一般般(小点的视频放起来基本上不怎么卡)。我现在用的是SmartMovie,这个在UC里下的,放MP4/3GP/FLV格式的视频一点都不卡,操作也很简便。再一个,屏幕3.2,看着很舒服。
如果没在手机里装太多软件,机子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用熟悉之后打字很有感觉,比用有键盘的机子还爽。我刚刚买的时候不懂,在机子内存里下了很多软件,然后手机会蓝屏,死机几次,后来该转储存卡的转掉,该卸了也卸了,机子性能马上不一样,怎么用也不会死机。
这机子电池忒强大(1320毫安),只要充满电,不开蓝牙不后台其它软件,正常使用也能用3天,我以前的诺基亚3110c充满电能用完一天都算奇迹了。所以不要太担心待机时间的问题。
这个机子有几个彩壳,挺好看的,我要的是蓝色,为了省钱,送的其它几个没要。顺便说下,黑色的是5233(比5230多个wifi功能,一般wifi功能蛮少可以使用,要不要无所谓),白色是5230的限量版(比蓝色、玫瑰红贵200-300这样),剩下就是水蓝色和玫瑰红,还有个橙黄色。随你挑,哪个颜色都好。
这个是3G手机,但是遗憾的是没有前置摄像头,我自己用没什么感觉,有没有都无所谓,目前还养不起3G一个月巨大数额的流量费。。其它基本没什么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解释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解释
展开全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的是在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行事,但是待人接物自然而然地就符合道德礼教了。
【拓展资料】:1.出处:孔子的《论语为政篇二》。
2.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30岁就可以独立处事了;40岁便遇事不迷惑;50岁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60岁,一听别人言论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
”...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 这段话,一定是他在七十岁以后快八十时所讲的话,应该是孔子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对自己一生的为人和事业的回顾和总结,所以这个“学”字一定不同平常。
他十五岁便开始致力的事业,一定是到现在还一直在从事的人生学说和真理探索,决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念书”之类的“学”。
我们如果理解孔子从十五岁才开始做学问,或者开始学习,那就太小瞧他了。
他的学习读书应该从很小就开始了,只是在十五岁上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便立志于建立自己的人生体系和思想学说。
所以说,“志于学”的“学”,也应该是自己的人生学说,与“学而时习之”的“学”字是一个意思,正相呼应。
有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的目的,然后再通过十五年的努力探索和亲身实践,终于在三十岁上得到了成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就是对于人生礼义道德有了完整的体系和说法。
这便是“三十而立”,谓自己的学说得以建立。
一旦他有了“克己复礼”的事业,即是他从孩童到成人的标志,又是他传播真理、教化天下事业的开端。
作为一个人类文明的自觉载体,他建立自己人生思想与学说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明。
通过十年的验证和磨炼,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便补充,有困惑就解决。
所以,到了四十岁上,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也就是说,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成熟,能够说服自己和别人了。
人都具有思想活动,是为了说服和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导师却必须有思想体系,因为他一定要说服别人。
没有思想体系,那一定说服不了别人。
传播文明的过程,其实是个说服人的过程。
在这个说服人的过程中,孔子做到了无所困惑,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了。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去说服和教化天下,困惑越来越少,觉悟自然越来越高,不再会为世俗的名利等俗务所缠身了,生活得潇洒自在多了。
这才是真正的“不惑”。
他知道了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研究大自然所赋予万物和人类的命运,也包括自己的命运。
认识了什么该兴,什么该亡;谁能成功,谁必失败,这里都是因为他们各自本身的规律所制约。
这就是所谓的“天命”,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
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胡作非为了。
五十岁以前,也许孔子还想过去改造什么,到了这时,他的人生境界有了质的飞跃,“知天命”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顺应,从此不会再逆天而行了。
人身上的感觉器官中,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称之为“六根”,由之对应的外界事物被称做“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执着“六尘”便形成了“六识”:喜、怒、爱、思、忧、欲。
这三个“六”便构成了十八层地狱,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便如《西游记》中孙悟空所杀的那六个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
(见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从我们自身的理解,“六根”之中,“身”、“意”属于整体的概念,“鼻”则只管呼吸,“舌”和“眼”则可以开阖自如,只有“耳根”关闭不住,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界的信息刺激。
而这些信息不见得都合乎自己的心愿,你会听到许多不理解的声音,烦恼由之而来,痛苦与日俱增,反而违背了自己生命的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做事都能够趁心如意,但却并没有超越社会的行为准则 孔子知天命后又修养了十年,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即使是那些逆耳的话,听了之后自己也无能为力,剩下的只是徒唤奈何,生气也只是徒增烦恼,受到最大损害的只是自己。
有了这样的认识,自然也就不会再执着任何东西了。
这就是“耳顺”。
耳官一旦通顺,开阖自如,接受心灵的主宰,才能看淡人间的一切,一切行为都能够顺应自然生命的规律,不再会有牵挂搅心之事,人也就返朴归真而成为自然的了。
自然的人便不会有所限制和拘束,这就是“耳顺”之后十年之间孔子所成就的本领和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解...
这是夫子的话,字面意思是: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个境界就是说:几十年的修为,到了70,思想和行动的配合,已达到最自然的状态,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主张,已从头到脚,自然流露,不再需要刻意的提醒或惕守,行为和准则高度统一~返照内视,无相无我的境界。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什么意思?
是孔子说的太随心并不是很好,太所欲也并不妙。
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量自由是一种境界,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
心有多宽,自由就有多大。
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规矩的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这样。
不要把个人的自由建立在组织中别人的不自由之上。
如果是那样,经过恶性循环,组织必然走向灭亡。
组织的一个重大工作就是建立组织的规矩,让组织中的人都相对自由的规矩,这里的相对是说遵守规矩就自由的意思。
小的来说,一个由开会参与者组成的临时组织,最重要的规矩就是守时,不要迟到。
一个人的迟到,耽误的是组织中其他所有人的时间。
如果是十个人的会议,一分钟的迟到就变成了十分钟的不自由;十分钟的迟到就变成了一百分钟的不自由。
第一次一个人迟到,第二次可能就是两个,后面越来越多,会议自然就开不成了,组织就解散。
组织就需要建立规则,守时以及对不守时者的惩罚是第一位的。
大的来说,一个国家建立法律就是在建立组织的规矩。
每个人都遵守法律大家才会自由。
要不然一个人的自由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生命。
那样的国家必然灭亡。
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个怪圈。
不做事或者做事做得太慢,往往会被人视为不够进取;而如果做事做得太激进,要么是让人感觉火候未到,要么是被人嫉妒,遭到枪打出头鸟的命运。
交友也是如此,如果太过一本正经,往往会让人觉得你不好接近,如果太过亲近,则又让感觉你太随意。
有时的确很矛盾。
近期又温习了孔老夫子的论语,终于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终极目标大概是“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样的境界,大概可以识大局、识大体,中而不偏、游刃有余。
根据我们孔老夫子的判断,要达到这个境界,至少也要达到七旬的年龄,看来我的这种感觉也属正常,毕竟是一介凡夫俗子。
理论是弄清楚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不能等到七十岁才去做事、交友,看来我们是不可避免要得罪人、做错事了,这也许就是“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的深刻内涵吧。
话虽这么讲,但我们总还是希望尽量少犯错、尽量少得罪人,孔老夫子真是伟大,他给我们得出了答案、“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我们要努力做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他又进一步给出了一个标准,叫“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惧”,精辟、精辟。
但凡我们做事出错,要么是不够仁,私心太重;要么是不够智,做事漏洞百出而不自知;要么是不敢勇,患得患失。
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
展开全部中国文化不能这样解释,也不应该是开玩笑的工具。
正解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字,音义皆同「又」字。
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
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
」《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
「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
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
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
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
」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
」刘氏《正义》:「立,谓学立。
」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
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
」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
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
立,守经也。
不惑,达权也。
」「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
「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不知权变之道。
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就是天的命令。
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
」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
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
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
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
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学《易》,乃知天命。
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
」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
」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
」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
」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
」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
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
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
「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
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
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
五十知天命,是悟境。
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
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
展开全部 答:“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当而立感叹弱冠,当不惑感叹而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想买诺基亚5230,谁懂帮我介绍一下吧: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