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用英语怎么说啊,救命啊,翻译专业点啊
monoaware
词源是日语 可以直接用的
什么是物哀
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本居宣长在他所著的《源氏物语》注释书《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对“物哀”这个理念,及其在源氏物语中的体现,都有详尽的阐述。
用现代的话说,「物,mono」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aware」,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
「物の哀れ,mononoaware」,就是二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
优美、细腻、沉静、直观。
(《広辞源》) 换言之,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あはれ、aware」本来是个感叹词,可以用在所有的情感上,如同汉语中的「呜呼」、「啊~」。
到了平安时代,这个词不再表达激烈的情感,多用来指称和谐沉静的美感。
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の哀れ”的: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
比如说,看到樱花盛开赏心悦目,知道这樱花的赏心悦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
心中明了这樱花赏心悦目,不禁感到“这花真是赏心悦目啊”,这感觉就是物之哀。
然而不论看到多么赏心悦目的樱花,都不觉得赏心悦目,便是不懂事物的情致。
这样的人,更无缘于“好赏心悦目的花呀”的感触,这是不懂得物之哀。
总之,“物の哀れ”,是“我”(主体,内在)与“物”(客体,外在)的共振和同情。
这个“哀れ”,あはれaware,本来没有汉字。
但是哀情是人心中最深切的触动,后人便注上了“哀れ”。
看看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玉の小栉》中是怎么说的: 什么叫做懂得物哀(物の哀れ)呢?「あはれ」这个词,本来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叹息声,用现在话讲,就是「啊~」、「哦~」之类。
比如赏月观花,赏心悦目之余,不禁发出“啊~(ああ),真漂亮的花呀”、“哦~(はれ),好一轮明月”这样的感叹。
二者加在一起,就是「あはれ」。
汉文中的「呜呼」读做「ああ」也是这个道理。
感于物,似乎多指好的事情,其实不然。
辞书上说:「感,动也」,就是心动。
不管好事坏事,心中有所触动,不禁发出「啊~~(あはれ)」的感叹,都是有所感。
所以说,「感」字正好对应了「あはれ」这个词。
汉文中有「感鬼神」之说,在《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就有这句话。
《假名序》中,也有「使鬼神也为之心动(鬼神をもあはれと思はせ)」这样的文章。
所以我们知道,「あはれ」就是心感于外物的意思。
以上是对「あはれ」这个词的原意和转意的考察。
「物の哀れ」也一样。
不论是什么事情,不论遇到了什么触动人心的事情,知道为什么感动而实有所感,便是「懂得物之哀」。
否则,遇到该感动的事物而心无所动,没有感触,叫做「不懂得物之哀」,是没有情趣的人。
悟性好的人,遇到令人感触的事情,便会情动于中而不得不发。
这时候若无所感触,此人一定生性愚钝,欠缺感物生情的情趣。
《后撰和歌集》纪贯之的一首和歌,其序中说「大家聚在某处帘子前(给垂帘后边的高贵夫人)讲故事,我听到帘子后边有女人的声音说:“这个老头的这张脸看起来太懂得物之哀了”。
于是做歌, 歌曰:「あはれてふ言に験はなけれども言はではえこそあらぬものなれ」。
歌意是说:“虽说「ああ」「はれ」呜呼哀哉地叹息并没什么实用,可是碰到触动人心的事儿,总会情不自禁地叹息啊。
”懂得物之哀的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这样。
物哀,“物の哀れ”(もののあ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あ)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
“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
由于“あはれ”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れ”字同音,就以“哀れ”标出。
“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
如《万叶集》中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死人悲伤作歌一首曰: 汝在自家中 妹子手中抱 旅途卧 草枕 游子实可怜(あはれ)(卷3-415) 这首歌唱出了对爱妻的眷顾与离别的悲苦,幽哀之情,寂寥中含蓄同情,恰如其分地将“哀”的情致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哀”将悲芳凄与同情的感情浑然为一体。
而真正...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物哀,“物哀”(もののぁはれ)是日本古已有之的美学思潮,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古语拾遗》从古代原初歌谣来考察,认为“啊”(ぁ )和“哟”(はれ)这两个感叹词组组合而成的。
“这种感叹,最初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其后发展到对人生世相即对现实的接触--认识--感动的过程而产生的。
由于“ ”这个感叹词与日语汉字“哀”字同音,就以“哀”字标出。
” “哀”有着感叹的意味,但因为日语是暧昧的语言,“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需放入具体语境中细加揣摩品味。
如《万叶集》中上宫圣德皇子出游竹原井之时,见龙田山死人悲伤作歌一首曰: 汝在自家中 妹子手中抱 旅途卧草枕 游子实可怜(ぁはれ)(卷3-415) 这首歌唱出了对爱妻的眷顾与离别的悲苦,幽哀之情,寂寥中含蓄同情,恰如其分地将“哀”的情致表现出来。
由此可见,“哀”将悲芳凄与同情的感情浑然为一体。
而真正将单纯感叹的“哀”发展到具体充实的“物哀”的是《源氏物语》的著者----紫氏部。
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3)紫氏部将“哀”(ぁはれ)之前加上了“物”(ものの),这样就将主客观合一了。
“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者“物心合一”其中“物”( もの)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风物,更可以为社会世象,人情百态,总之是以现实之物触内心之“哀”,大大丰富了“哀”的情感范围。
这种“物哀”之情包含着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
这样“物哀”写尽人生世象,人间世情。
值得指出的是,“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叶渭渠先生在其著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4)这五类情韵我们都能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寻见清晰的影子,而其中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掩卷之后的哀感余绪缱绻流转而挥之不去。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5)知堂先生的散文在对以上三个层面“物”的感动书写之下,更有“哀”之情的抒发。
他或悲哀,怜悯,愤懑或愉快,亲爱,同情。
将“物哀”之情挖掘入至情至理之处。
“物哀”情绪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笼在知堂小品中的,就内容而言叶渭渠的三个重叠层次可以加以概括,而风格上除了国人公认的“平淡冲和”之处,更有丰富的“物哀”内涵加以补充。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涵义?
也曾沉迷川端的歌女,雪国。
什么是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然而这样理解并不全面。
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
叶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在美的形态上‘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因而本居宣长(十七世纪日本学者)将这种‘哀’的感动称作‘物哀’。
”“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
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
”杨薇指出:“所谓的‘物哀美’即指喜怒哀乐的种种感动和体验,其所展现的是一种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
”林林说:“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
”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
物哀比悲哀恬淡。
恬淡到什么地步?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
川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
作者有意识地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
”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物哀的表现形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
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叶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
而当以“意会”时,它又确实表达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
求有关心理喜和哀的句子,1000字以上急需描写心理喜和哀的句子,
喜:1,而我终于听到你逃走的消息,我很高兴,希望你在读到我这封信的时候,正是阳光明媚、平静宁和,那正是我的愿望。
2,我心中暗暗高兴着——他终于安全地归来了,而我便可以与他永远在一起。
3,我看到他出现,感到十分高兴,原因很简单,因为早些时候,我曾进入过一个敢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墓,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地下宫殿,他既然是盗墓专家,我就想和他谈谈这个超级古墓。
4,白听到他这样称赞自己,心里大是高兴,原来不高兴的情绪一扫而空,几乎想把所有事情都说出来,但现在还不可以,因此他必须得忍着。
哀:我不知道结果如何,我只知道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朋友之间的离别,总是令人伤感的,我无法再茫茫星海中找得到你。
或者你步出太空船时,再已经变质的空气影响下,也变成那样的怪物,又或者再那群白痴的攻击中,连人带船,一起毁灭,或者……但无论是什么情况,我也会替你感到难过,因为你再也找不回你的家园了。
2,我怔怔地望着姬娜的尸体,缓缓地转过身,叫着,奔向身边地一棵大树,一拳一拳地向树上打着,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可是我必须这样做,以宣泄我心中的懊恨和悲痛。
3,他忽然就转换了话题,本来我想笑他几句的,但一想到,如果觉得自己输在外人手里,或许他心里上不会觉得不安,但我却替他难过!一个内行的工程师却输给一个外人,自己却不感到不安,多么令人悲哀!4,白已经走了,带上那不知是什么的石子走了,我还打算留着他,与他讨论那块石子的,不过他要是走了,也追不回来,只好由他去了,但我也不免有些不高兴。
5,这时正是月亮尚未十分圆的秋夜,薄薄的几片云翼,在皎朗的明月畔展护着,星光很模糊,只有近在天河畔的孤星,独自灿烂着。
四周静寂得连犬吠都没有,微风过处,落叶瑟瑟地响,一种清冷的感触,将在心头一切热念都消失了,只漠然引起一缕莫名的哀愁。
拟物的句子
展开全部 人拟物,如文化部门联: 文坛花争艳; 桃李果竟先。
物拟物,如昆明金殿联: 金殿凤凰鸣晓日; 玉阶鹦鹉醉春风。
敌人虽然张牙舞爪,但却不堪一击。
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 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 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 他跑的像兔子一样快,妈妈追不上他. 敌人夹着尾巴跑了。
【甲】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如:①革命党也一派新气……说是"咸与维新"了,我们是不打落水狗的,听凭他们上来吧。
于是它们爬上来了,伏到民国二年下半年,二次革命的时候,就跳出来帮着袁世凯咬死了许多革命党人,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一直到现在,遗老不必说,连遗少也还是这么多。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②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又不料你也飞回来了,你不能飞得远一些吗?(鲁迅《在酒楼上》)③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老舍《龙须沟》)④五婶、张木匠、小飞蛾三个人都要动身了,小飞蛾说:"艾艾!你不去看看你姥姥!"艾艾说:"我不去!初三不是才去过了吗?"张木匠说:"不去就不去吧!好好给我看家!不要到外边飞去!"(赵树理《登记》)⑤晚上,牛元峰待援无望,趁黑夜率领残部突围向西逃跑,我七十五师的战士,随即跟踪追击。
战们说:"一定要把这条'牛'追回来。
"(徐海东《奠墓礼》)⑥吴天宝好比一丛大路径上的马兰草,自打发芽那天起,从来没人怜爱他,浇他一滴水,他却有股野生的力量,任凭脚踩,车轱轳轧,一直泼辣辣地长着。
有一天,他得到阳光,得到雨水,开了花了,用整个生命开朵花,蓬蓬勃勃地朝向着生活。
(杨朔《三千里江山》)当作物来描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乙】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例如: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他们的嘴上。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②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高尔基《海燕》)③有时候起了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老舍《骆驼祥子》)④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⑤范大昌领先,绕过假山草坪,奔向两幢平行建筑的新楼,楼房在夜里呈现出银灰色,静静地蜷伏在雾气沼沼的地平线上。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上面例①中把"政治口号"比拟成会飞、能钻,可以流动的东西;例②中把"闪电的影子"比拟成蜿蜒游动的一条条火蛇;例③中把"狂风"比拟成可以打人的东西;例④中把"诗篇"比拟成能够生根发芽的植物;例⑤中把"楼房"比拟成能蜷伏的动物。
【丙】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例如:①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鲁迅全集》第三卷)②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
他毫不气馁。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一次,前进一步。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由失败堆垒而成。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③现在全县莲塘的生产大发展,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
(何为《山城莲矿》)④熄灯时,夜已深了,好一阵子我还听见他在床上辗转反侧。
铁人啊,你在想什么呢?工人们说:砸碎了铁人的骨头,也找不出"我"字的渣渣来!(魏钢焰《忆铁人》)上面例①中,把"公理"这种抽象概念比拟成能卖几块钱一斤的东西;例②中,把"失败"比拟为"尼龙绳子"可以接起来,比拟为"金属梯子"可以焊上去,比拟为可以"堆垒"的东西;例③中,把"情意"比拟为可以"栽种"的植物;例④中,借"我"字代个人主义,又把"我"(个人主义),比拟成某种可以砸得碎的东西。
比拟同比喻的区别是:比拟是摹拟,构成的客观基础是仿照性,是把拟体的特性"强加"给本体,重在"拟";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是打比方,构成的客观基础是相似性,是以喻体喻本体,重在"喻",本体和喻体一从一主,取比以明,本体可出现,也可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
【有没有类似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句子就是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的】...
《采薇》被人认为是一位戍边的兵士再返乡的途中作的诗,诗中描述了戍边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在回家途中所见所闻,更是勾起了他心中的酸楚.这首诗最为人所知恐怕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特别是前一句,一种物是人非,故乡成他乡的感觉令人倍觉辛酸,也正如引,这位兵士最后才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他所悲哀的并不仅仅是在戍边的漫长困苦,也许更多的是回到家乡,却不知家在何处的一份哀伤和痛苦.漫长的军旅生涯已把他与过去的人、事、物隔绝了,虽然幸运的活了下来,回到家乡了,但是已无人认识我,我也不认识谁了,既使到了家门口,却没有那种回家的激情,还是一步一步走得艰难,越是走近,就越觉哀伤.
什么叫日式物哀呢?为什么川端康成的小说就是典型代表呢?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阐述日本民族的“物哀”:“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的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物哀”包含的含蓄内容更有“同情、哀伤、悲叹、赞颂、爱怜、怜惜等诸多因素,在《源氏物语》中出现‘哀’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
紫氏部将‘哀’(あはれ)之前加上了‘物’(ものの),这样就将主客观合一了。
这种‘物哀’之情包含著赞赏、亲爱、喜爱、可怜、共鸣、同情、悲伤、怜悯、壮美、感动、失望等诸多情绪,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著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这里最关键的是一种“众生平等”,物哀不是可怜,确切说用同情也是不对的,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站在一个优势的心理位置对外界的情感施舍,物哀是一种“平等的哀愁”,通过“感”与万物建立一种情绪上的“合一”。
忽然在万物万事中找到一种“感”的相通,仿佛“同命相怜”,互相珍重,在万物中找到一种“情致”。
川端康成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
★☆★☆★☆★☆★☆★☆★☆★☆★☆★☆★☆★☆★☆★☆★☆★☆★☆★☆★☆★☆★☆★☆★☆究竟如何理解“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等,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类似。
然而,这与日本的“物哀”仍然有著相当的差别。
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
在美的形态上“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因而本居宣长将这种“哀”的感动称作“物哀”。
“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著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
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
物哀比悲哀恬淡。
恬淡到什麽地步?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
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是从编织舞女熏子的境遇开始,透过熏子纤细的美,来反映她内在的悲伤和沉痛的哀愁;同时,作为男主人公中学生“我”又蕴涵著深邃而郁结的情感。
作者有意识地将似爱情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物哀”化。
在这里,川端把两人的悲从属於美,又使美制约著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
叶渭渠说:“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
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
……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
叶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著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
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於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唯美伤感句子
朱子说!y%h#a(F6B4B*K([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 ,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物哀 幽玄 侘寂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展开全部 一、物哀 幽玄 侘寂三者的区别如下;简要说明1. 物哀:指真情流露2. 幽玄:指境生象外3. 侘寂:指朴素又安静的事物二、扩展知识详细解释A、“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 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
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 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 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B、"幽玄"的审美意识,形成于日本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论家以多角度的探讨逐步规范了其美学内涵。
以崇尚"余情"之美为核心,在风格趣味方面,从偏重"妖艳"到讲求"恬淡",于发展变化中丰富了它的内容。
"幽玄"是日本歌论、能乐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也是日本美学观里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识。
"幽玄"一词本来是汉语词,历来的研究表明:最早的用例出现在汉少帝(?-125)的悲歌中;在其后的六朝和初唐的各种文献中都可以看到。
梁武帝时代诗人王筠的《回师草堂智者约法师碑》中的"究竟微妙,洞达幽玄"等,用于直说事物的本质。
日本的"幽玄"一词,与佛教用语关系密切。
《临济录》的"佛法幽玄",最澄《一心金刚戒体诀》的"得诸法幽玄之妙,证金刚不坏之身",空海《般若心经秘键》的"释家虽多未钓此幽,独空毕竟理,义用最幽玄"等说法。
强调佛法的趣旨深奥。
到后来用"幽玄"来表达审美意识的时候,与这种佛教用语的含义是很不同的,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追求一种以"神似"的精约之美,引发欣赏对象的联想和想象,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日本著名学者大西克礼先生对"幽玄"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幽玄"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七点:1、隐藏不露,笼之于内。
如正彻所谓的"轻云拥明月"、"山雾绕红叶"。
2、与露骨、直接、尖锐的感情表现相反,具有优美、安详、柔和性。
如"霞满春花之所"。
3、带有与隐微荫翳相伴的寂静。
如鸭长明所讲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
4、深远。
特别是之精神上的东西,如深奥难解的思想。
5、具有内在的充实性。
其中凝集着不可言传的意蕴。
即所谓的"内容丰富"。
充实性也意味着与大的、重的、强有力的有关,甚至与"长高"、"崇高"相联系。
6、有一种神秘性和超自然性,虽关乎宗教、哲学的观念,但仍可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意识"。
7、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微妙的意味为主。
总之,"幽玄"有着与佛教思想相关的神秘之美,在文学中或表现为凄厉之境中的妖艳之美、或一定程度的壮美。
C、侘寂(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物哀”用英语怎么说啊,救命啊,翻译专业点啊: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