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长,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长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
1.与“短”相对;长度
2.经常
3.长处,专长
4.第三声 成长、增长,引申义 抚养
5.第三声 年纪大的,与“幼”相对
6.第三声 首领,又特指秦汉时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
7.第四声 有语“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
书在古文里什么意思
A。当动词时:
(1)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繁体写法
(2) 同本义 例:书,箸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简体写法
(3) 画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B。当名词时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索隐 例: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2) 信件,信函 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例: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杜甫《石壕吏》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3) 奏章;文书,文件 例: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4)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5) 书法 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例: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6) 《尚书》的简称 例:《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刘开《问说》 例:《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 文字 例: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8)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例: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9) 古代皇帝的诏书 例: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0)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1)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2)写字;记录;书写。例如:大书特书/振笔直书。 例: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13) 姓 刘
古文中的“书”什么意思
如果是动词的话,可能就是写书信,写信一类的(动词就是表示人物的动作或行为的词语)
如果是名词的话,可能就表示书信、信、书一类的(名词就是一个物件的名称)
文言文中“书”是什么意思
书
【读音】:shū
【字义及举例】:1、书写,记录,记载。
书,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2、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3、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4、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6、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组词】:书籍、书写、书院、书展。
书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A。当动词时:
(1) (形声。从聿,者声。聿(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繁体写法
(2) 同本义 例:书,箸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例: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例: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例: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例: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例: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例: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简体写法
(3) 画 例: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B。当名词时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例: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例:申子、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例: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索隐 例: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彩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古文中如何形容书多
1.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
2.汗牛充栋 :古代的书是用竹子做的,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数多的把拉书的牛都累出汗了,把屋子都堆满了。
古文是什么意思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②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有关古人爱书的文言文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24]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劲不能动,媵人[28]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30],烨然[31]若神人;余则緼[32]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33]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37],县官[38]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39]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40]甚称其贤.余朝京师[41],生以乡人子谒余.撰[42]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43].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4......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集”在的古文意思
集 #jí
【释义】 ①聚在一起:集合|汇集|集会|集思广益。②集市,农村或小城镇中定期举办的买卖货物的市场:赶集。③集子,由许多单篇作品汇编成的书:画集|诗集|全集|影集。④篇幅较长的书或影视片中相对独立的段落、部分:上下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⑤姓。
【集思广益】 #jí sī guǎng yì 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例句〗为了搞好班集体建设,班委会集思广益,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集体】 #jítǐ 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跟“ 个人 ” 相对。
〖例句〗我们都是班集体的一员,应该处处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集中】 #jízhōng ①把分散的人、事物、力量等聚集起来。②把意见、经验等归纳起来。
〖例句〗在这次战役中,我军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敌人。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集
同本义
集,群鸟在木上也。――《说文》
集,会也。――《尔雅》
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周南·葛覃》
又如:集隼(栖息的隼鸟);集凤(凤停于树)
引申为停留
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国语》
齐集有其一。――《孟子·梁惠王上》
沙鸥翔集。――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可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集合;聚集;收集
人皆集于苑。――《国语·晋语》
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资治通鉴》
皆
集jí
⒈聚,合,会合,总合:~中。~聚。~会。~合。聚~。~腋成裘。
⒉多篇著作汇编成的书:短篇小说选~。诗歌~。民间故事~。
⒊较长的书或影片的一部分:上~。第八~。
⒋定期交易的市场:~市。去赶~。
⒌群鸟停在树上:~苑~枯。黄鸟于飞,~于灌木。〈引〉停留:~止。
⒍完成,成功:大业将~。今日之事幸而~(幸:侥幸)。
古文上是什么意思
上,古文除了上上下下的解释以外,还常常用‘上’字,来隐指“皇上”、“君主”。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讣闻,上遣官视葬,有司陈祭,博士弟子员乡三老俎豆之于学宫之旁。——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摘自《百度百科》‘上’词条。
长,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