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王粲的七哀诗中名句

王粲的七哀诗中名句

王粲的七哀诗中名句

七哀诗

作者:王粲

【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其三】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王粲七哀诗的翻译

《七哀诗》

作者:王粲

【原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①。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②。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③。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④。

【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初仕刘表但未受重用,后深得曹操重用,封为关内侯。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他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攻破长安,大肆烧杀劫掠。王粲此时正南下避乱,一路目睹长安的混乱景象,遂作这首诗。诗中表达了作者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疾苦,希望国家安定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①西京:指长安,西汉时都城。无象:无章法,无体统。豺虎:指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遘(骇òu)患:给人民造成灾难。

②中国:中原地区。委身:置身,寄身。荆蛮:指荆州。

③霸陵: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岸:高坡,高冈。

④喟(kūi)然:伤心、叹息的样子。

【译文】

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等人在这里制造祸端。

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

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

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洒泪走去不忍回头看。

“我自己还不知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

我不等她说完就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样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领悟了《下泉》诗的情感,不由得独自伤心叹息起来。

王粲 七哀诗的第二首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寄居他乡,客心思归,时逢乱世加上避难于荆蛮之地,心理上格外感觉到孤独寂寞、冷漠阴晦。羁旅愁怀,忧思不堪承受

百度上找的希望能帮到你,其实诗词鉴赏重在身临其境,这样能更好把握作者情感

谁能给个七哀诗王粲的诗歌赏析赏析越多

《七哀诗》是民众生活的写照,与宫廷诗相对应,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从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到晋朝的张载,再到唐朝的杜甫,诗歌形式、内容、水平在一步步扩大、充实、提高。虽然《七哀诗》在中国传统诗歌队伍里,是弱小的群体,史来不被人重视,但是却不能忽视她的存在,抹杀她的功绩。《七哀诗》的成就,在于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细致入微的描写、真实客观的记录。

《七哀诗》现存的作品中,以汉代的建安七子王粲的《七哀诗》为最早,其中《西京乱无象》一诗,最能代表汉魏风骨,堪称典范之作。用举重若轻之法,典型概括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读来令人为之落泪。而晋朝张载的《七哀诗》亦名佳构,作品凄怆感人。《北芒何垒垒》一诗末句“昔日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更让人生无常之感。唐朝杜甫的《三吏》、《三别》,向为众人熟知,在此就不再赘言

谁能给个七哀诗 王粲的诗歌赏析

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这一主题,是结尾四句点明的。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

、王粲《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中“《下泉》”所用典故出自

《诗经》 国风·曹风·下泉

冽彼下泉①,浸彼苞稂②。忾我寤叹③,念彼周京④。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⑤。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⑥。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⑦,阴雨膏之⑧。四国有王⑨,郇伯劳之⑩。

王粲的代表作是哪三首

七哀诗三首 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覊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王粲诗歌艺术特色?

王粲的作品以建安十三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比较前后阶段的作品,王粲的诗歌创作

形成了前后期海同的风格特色。前期寄人篱下,怀才不遇,多哀伤、沉郁之情,诗风苍凉悲慨。后期政治上深得重用,尽展才华,心情乐观开朗,诗风慷慨豪壮。

1.前期苍凉悲慨王粲本为名公之后,一代名儒蔡邕曾倒屣相待,其自我期许亦很高。他在投归曹操之前,经历了残酷的战乱,避难荆州时又因貌丑而受到刘表的冷遇,客居荆州时期正是王粲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才华横溢而不受重用,长期沉沦下僚,致使王粲长怀忧愁苦闷之情、思乡怀归之绪。孤独、愤懑、忧伤集于心头,故前期文学作品风格苍凉悲慨。《七哀诗》是王粲诗歌的代表作,方树东在《昭昧麟言》中称赞说:“ (七哀诗)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世界上最美丽的曲子往往是悲曲,悲音之所以有震撼力,是因为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悲音所激发出来的是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和情感反思,从而感悟人生本体的意义“建安时代的战乱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激发起士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王粲前期诗歌“苍凉悲慨”,这种诗风与其伤感的心态密切相关。亲,最佳哦!

求王粲的《七哀诗(其一)》译文

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王粲《柳赋》全文注解

曹丕说:“仲宣独自善于辞赋。”(《与吴质书》)在建安七子中推崇王粲的辞赋。刘勰说:“仲宣靡密,发篇必遒……亦魏晋之赋首也。”(《文心雕龙·诠赋》)把王粲列为魏晋八家赋的第一家。王粲在赋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重视与肯定,是有道理的。王粲是建安时代辞赋发展转折阶段的第一位赋家,他的赋全面展现了情感在作品中的地位,显示了从汉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的崭新风貌。

王粲生活的汉末建安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时代。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社会惨遭破坏。所谓“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曹操《军谯令》),“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正是当时社会惨象的写照。一代文人也都深受战乱之苦,王粲就曾遭三年两迁徙之苦。14岁时“献帝西迁,粲徙长安”(《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同上)。身经战乱的文人,抒写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种种感受,他们“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一时文坛上响彻着慷慨悲凉之音,如刘勰所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正是这种由乱离社会所激发出来的情感,成了文坛的表现中心,形成了为后人所称颂的“建安风骨”。在赋坛上,随着汉帝国的分崩离析,以歌颂汉帝国的强盛和声威为宗旨的汉大赋也因之失去生长的社会土壤而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抒怀叙志的抒情小赋,情感同样成为赋坛的表现中心。从文化背景上看,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的情感受到严重压制。今文经学家提出“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把“情”“欲”看成是恶劣卑下的品质。汉儒言诗,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毛诗序》)。班固论赋也说:“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两都赋序》)片面地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抹煞个人的思想情感在作品中的表现。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造成了汉大赋个性情感的失落。在汉大赋中,几乎千篇一律地表现了对帝国君王的颂扬,作者的个性、情感不容易看到。随着汉末统一帝国封建秩序的动摇和破坏,儒学的统治力量也大大削弱了。“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纲纪既衰,……儒道尤甚。”(鱼豢《典略》)各种异端思想不断出现。东汉以来人物品评中对个性气质的重视在这一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尊重个性、情感的新的文化观念。曹操主张“唯才是举”,甚至任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曹操集》建安二十二年)的人,抛开儒学道德标准而注重人的内在才能。曹丕论文,提出“文气”(《典论·论文》)说,强调作者的气质、个性对创作的重要意义,作者的主体意识第一次得到高度重视。正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蔑视礼法,强调任性适己。个性、情感以对儒学礼法的反叛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肯定和重视。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开始跨进一个自觉的时代。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包括诗赋在内的文章创作,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事业,它有自己独立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文学逐渐从经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人们开始自觉地进行创作。“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理论的提出,正是这种文学自觉观念的反映,情感第一次被提到文学的中心地位加以强调。“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正是在建安这一社会历史阶段中,在新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情感被推上了文学表现的中心地位,也成了赋体文学的表现中心。作为建安时代第一位抒情小赋作家,王粲的抒情小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新的文学风尚。

王粲赋现存22篇,按题材可分为:咏物11篇、爱情婚姻4篇、纪行3篇、

悼亡2篇、登览1篇、田猎1篇。多样的题材,丰富的内容,几乎全部采用短小的篇幅,通过抒情的形式来表现,构成了多元复杂的情感内容,这在王粲以前的辞赋作家中是没有的。

在王粲赋中,《登楼赋》历来最为人瞩目。赋作情感浓郁,时代精神十分突出。作品写于作者避乱荆州依刘表12年后。在军阀割据,天下大乱之际,王粲依荆州刘表,希望能在刘表手下为匡扶汉室、平定天下做一番事业。但是,壮志难酬,时光流逝,跟随刘表十几年而功业无着的王粲对此忧心如焚。《登楼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作品在描写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充分表现了作者有家难归、功业无就、对前途的忧虑和执着的社会责任感等诸种复杂情绪。这种场景描写,与汉大赋对现实图景的铺叙不同。汉大赋的铺叙,客观性极强,有的甚至到征实的地步,缺乏作者主观情感的灌注;王粲抒情小赋的景致描写即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情语景语交融,情感弥漫浓烈。作者身遭乱离而想有所作为,他乡失志而理想抱负从未泯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作品情感纷繁复杂,慷慨悲凉。刘熙载说:“王仲宣《登楼》出于哀郢。”(《艺概·赋概》)所出之说未必,但《登楼》乡愁国忧之浓不亚于《哀郢》则是事实。从题材上看,登览一类题材在此之前的赋中还没出现过,王粲此作当属首创。作品借登览发端,抒怀叙志,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生活和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情感浓郁,个性鲜明,体式短小灵便,与汉大赋相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我们知道,“京殿、苑猎、述行、序志”是汉大赋的传统题材,这类作品往往极尽铺陈,场面壮阔、气势宏伟、篇幅极大。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赓继相续,写出了一批巨制鸿文,成为汉大赋的典范。王粲则一反传统,用抒情小赋形式表现征行、羽猎等题材,抒怀叙志,别构一体。《浮淮赋》、《初征赋》、《游海赋》、《羽猎赋》就是这类题材小赋的尝试。这些作品是王粲跟随曹操军旅生活的反映。王粲羁旅荆州16年,抑郁不得志。“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曹操是东汉末年新兴的地主阶级代表,他致力于统一天下的事业,这是顺应民意,符合历史发展的,也是和王粲的志向、理想相一致的。作品热情地歌颂曹操的武功,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由于作者注重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构成鲜明的意境,用十分精炼的语言,或两句一转,或四句一转,形象场景一经托出即止,绝不赘述,因此,他的作品短小精悍而不失其气势,篇幅简短却意象众多。此外,作品在场景展现的同时,又紧密结合着抒情手法的运用,以表达对曹操武功的由衷赞颂。这种在场景的展示中直接插入作者感情的抒写,在汉大赋中是少见的,这也是王粲纪行赋所以篇幅短小却气势不减、情感浓郁的原因。

在儒学独尊、个性情感受到严重压制的汉代,文人笔下难以找到爱情的位置,在以颂圣为宗的大赋中更少有爱情的踪迹。到东汉后期,随着儒学的衰落,文人五言诗中才开始有爱情的歌唱;赋坛上,张衡写《定情赋》、蔡邕写《检逸赋》、《协和婚赋》,爱情题材开始出现。王粲把这一题材引进抒情小赋,作为情感内容的重要方面加以表现,进一步冲击了汉大赋爱情婚姻的禁区。《闲邪赋》写一位绝世美女盛年独处、爱情婚姻无着的悲哀。作品集中描写了女子自艾自怨、徘徊空房、彻夜难眠的痛苦情景。《神女赋》写一男子对一位稀世无群的女子的热烈爱慕,因迫于礼教而爱情中绝。作品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仪态、身材、肤色、五官、衣饰、扬眉微盼、巧笑举止、盛妆之艳、退妆之雅等等,赞叹:“彼佳人之难遇。”在细腻的刻画中饱含着对女子深情的爱慕和赞美。二赋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对爱情热烈的渴望、追求和肯定,对压制、摧残爱情的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抨击,感情热烈率真又缠绵悱恻、哀怨凄凉。

《寡妇赋》、《出妇赋》二篇,描写婚姻不幸给女子带来的悲惨命运。《寡妇赋》通过对寡妇孤寂凄凉生活的描写和外部欢乐景物的渲染,两相对照,有力地反衬出寡妇的不幸及内心强烈的悲痛,并深深地寄托了作者的同情。《出妇赋》以弃妇的口吻回忆丈夫的变易,表现了对负心男子的强烈谴责和对无辜女子的深切同情。弃妇问题是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中,女子没有地位、丧失人权、婚姻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在《诗经》、汉乐府民歌中,这类题材已经出现,但一直到建安以前还未引起文人的重视。汉司马相如曾作《长门赋》,是长篇骚体,属宫怨词,内容仍囿于宫廷生活范围。王粲是继承《诗经》、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把眼光转向社会、同情被抛弃的普通劳动妇女的第一位文人。寡妇弃妇两题材在文人作品中当推王粲为首倡。

伤夭悼亡是王粲赋情感内容的又一方面。《思友赋》写登高远望,触景生情,引起作者对亡友的追悼、思念。作品选取了涓涓的细流、悲鸣的春鸟、原野上萋萋的青草、逶迤绵延的古道,这些最富有象征意义、最容易唤起怀人感伤情绪的意象,用饱蘸情感的笔墨加以描绘,勾勒出生动的形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伤夭赋》全篇通过感情的抑扬起伏、纷繁变化,抒写了对幼子夭亡的极度悲痛。伤夭悼亡乃人之常情,而这样的题材在视文学为教化工具的汉人诗赋中是少见的。王粲的抒情小赋广泛地发掘题材,全面引进各种情感内容,一反汉大赋题材宫廷化、贵族化特点,而表现出多样化、普通化、日常化趋势,使抒情小赋更深地扎根在现实生活土壤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开辟了抒情小赋发展的广阔前景。

王粲的咏物小赋多托物言志,借以抒写丰富的情感,构成了他的抒情小赋多元情感的一个有机部分。在汉代赋坛上,咏物小赋是不被人重视的,一代赋家所致力的都在传统大赋上。班固有《竹扇赋》、班昭有《针镂赋》等,不过都是赋家们偶尔之作。这时的咏物小赋大多仅是状物,而少寄托。到了建安时代,咏物小赋大量出现,在情感成为文坛表现中心之时,咏物小赋也往往借品物的吟咏托物言志,成了表达情感的很好方式,因此它伴随着抒情小赋的繁荣而发展。王粲《迷迭赋》吟咏珍奇植物迷迭香草;《车渠碗赋》吟咏珍贵雅致的玉石器皿;两赋都通过对品物美好资质、形态的描绘,寄托作者对纯洁、刚直、光明磊落品格的赞美。《柳赋》通过对柳树枝叶扶疏覃布、旖旎丰茂、奋扬向上形态的刻画,抒发了物是人非、流年易逝、应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王粲的禽鸟赋善于以动的画面来刻画形象,有形有声,逼真动人。《鹦鹉赋》描写笼中鹦鹉啾啾哀鸣、嘤嘤高厉、踯躅烦恼、听悲风羡鸣友等,一系列动作、形态、神情都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①赋》描写hé@①鸟勇猛劲武、卓荦不俗的淳正气质,罹难被擒的不幸和为了免遭迫害而委屈从命的痛苦。这些咏鸟小赋都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对生活的评价,尤其突出地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志士失时的同情与不平。王粲的咏物小赋在形象刻画和意境创造方面都表现了较高的技巧,体现了作者对抒情小赋形式美的探索和创新。在内容上,这些作品“触兴致情,因变取会”(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弱者的同情,极大地丰富了王粲抒情小赋的情感内涵。

处在建安时代辞赋发展转折阶段,王粲致力于抒情小赋的创作,努力开拓发掘新题材,集中于情感的表现。他的作品或慷慨激昂、或凄清哀怨、或郁忿悲凉、或怡悦欢畅、情感浓郁、个性鲜明,字里行间一片真情流荡,包含着丰富多元的情感内容,这是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的积淀,“情”在作品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诚如刘熙载所说:“公干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赋概》)王粲的抒情小赋与缺乏个性、情感的汉大赋相比,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鲜明地体现了“人性的觉醒”、“文学的自觉”时代崭新的思想文化风貌,对魏晋抒情小赋的繁荣发展,对进一步促进赋风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王粲致力于抒情小赋创作并全面展现情感在小赋中的中心地位,是建安时代赋风转变的第一位作家。

王粲的七哀诗中名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