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宋诗歌的艺术特点
初宋诗歌的艺术特点
宋代文学继承了唐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在古文、诗、词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并在创作上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面貌。特别是词的发展,形成了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另外,在小说和戏剧方面,宋代也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又一新局面。在宋代300多年间,诗人灿若群星,名家辈出。据不完全统计,诗人多达3800多家,诗篇数量远远超过《全唐诗》的篇目。宋诗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由于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深重的民族危机,宋诗缺乏唐诗恢弘开阔的气象,多采用写实手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因此,宋诗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诗人关心时政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的诗作在宋代形成空前的高潮。
宋诗和唐诗在创作风格上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唐诗善于言情,以抒情志怀取胜;宋诗则长于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唐诗多以强烈的激情去感受现实生活,宋诗多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物,喜欢用典,书卷气较浓,显得委曲精深。唐诗语言流丽;宋诗则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歌,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具有散文化倾向。
根据宋诗的形成、发展和流变,大致可分为北宋前期、北宋后期、南宋前期和南宋后期四个时期。
北宋前期,即从北宋开国到英宗末(960—1067)。北宋初年,王禹效法白居易,创作了不少关怀民生的政治诗,其诗言之有物,质直感人,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淡清新。继王禹后,有一批所谓”晚唐派”诗人,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活,诗境狭窄,此派以林逋最有名。稍后出现以杨亿、钱惟演等为代表的西昆派是一个形式主义的流派。以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针对西昆体的流弊,致力于改变当时诗风。他们或抒发政治感慨,或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奠定了宋诗健康发展的基础,并初步显示出宋诗的自身特点。
宋代诗词的特点是什么?
宋代诗词很难用很少的文字说明,因为各有特色.
宋诗:精能、理性、瘦劲、讲究练字练句,用词求独特,故晦涩;语意较隐讳.诗多长篇堆砌词藻,无深厚情韵.
宋词: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婉约派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古代著名诗人(唐,宋)的诗歌特点风格概括
(1)太白诗激越豪放
【作品】:关山月
【内容】: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少陵诗沉郁凝重
【作品】:对雪
【内容】: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3)摩诘诗形象如画
【作品】:鸟鸣涧
【内容】: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乐天诗雅俗共赏
【作品】:问刘十九
【内容】: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李贺诗奇诡谲幻
【作品】:雁门太守行
【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贾岛诗清寒峻瘦
【作品】:渡桑乾
【内容】: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7)杜牧诗旷达绰约
【作品】:九日齐山登高
【内容】: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8)李商隐的诗含蓄典雅
【作品】:锦瑟
【内容】: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9)李煜词颓靡伤感
【作品】:相见欢
【内容】: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晏殊词明朗疏淡
【作品】:浣溪沙
【内容】: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代诗歌与唐代诗歌相比较有何特点?
宋代诗歌 唐代诗歌
思维方式: 多重逻辑 多重形象
字面: 淡雅清峻 华丽浓郁
手法: 惯用直陈 喜用比兴
体裁: 散文化 格律化
衣着: 荆钗布裙 凤冠霞帔
住所: 明窗净几 绣户珠帘
餐饮: 粗茶淡饭 旨酒佳肴
比之于花: 梅之冷艳 桃之灿烂
…… …… ……
柳永北宋词人其诗歌特点?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简述宋诗的总体特征
宋诗的总体特征:“以文为诗”、理趣、前所未有。
【扩展】
关于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以文为诗”。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理趣。所谓理趣﹐指寄寓在诗歌形像中的人生哲理。宋诗理趣形成的文化根源主要不是理学,而是佛门的禅机。
此外,两宋诗坛还有两个前所未有的特点,一是诗歌派别的出现和形成风气,一是“诗话”作为一种诗歌批评方式的产生和流行。
宋代词人谁称赞谁的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称赞唐朝诗人王维的诗。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代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
宋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与特点
一.北宋诗的发展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
“白体”是指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宋初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酬唱成风,编成了许多酬唱诗集。他们的诗歌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宋代馆阁之臣酬唱的风气到真宗朝达到极盛,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得这种风气流行起来。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较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西昆体诗人最推崇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稳,音韵和谐,在宋初诗坛弥漫着白体和晚唐体崇尚白描、少用典故的诗风背景下,西昆体的出现无疑令人耳目一新,它初步反映出北宋统一帝国的堂皇气象,因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欧阳修《六一诗话》)但西昆体对晚唐至北宋开国初的诗风是有一定冲击力的,元人方回认为“西昆一变,亦足以革当时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瀛奎律髓》),这是很有见地的公允之论。
西昆体的致命不足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另外,西昆体实际上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也和宋代社会的特点不合,西昆体具有明显的娱乐倾向,也和道统文学观日趋强化相抵触。这些也是它遭到批判、最后衰歇的根本原因。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这些诗人除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他们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惆怅,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只有林逋、寇准等人的诗歌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晚唐体”诗人对后代诗歌在语言上喜欢翻新出奇倾向的出现,有一定影响。但总的来说,“晚唐体”诗歌意象单调,形式呆板,所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色彩比较单一。
```二.北宋中期诗歌的全面繁荣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是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产生的。它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在这里起着中枢作用的是欧阳修。欧阳修的诗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行了革新。欧阳修作诗,力矫西昆体的不良诗风,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他本人不少的诗文创作,都是涉及具体的社会问题、有感而发的,还有不少诗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情怀,这些诗多含有很深的人生感慨,所以与西昆体同类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
欧阳修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欧诗的散文化,首先表现在以古文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虚实正反;其次是句子结构的散文化;欧阳修古诗几乎通首散行,长短句杂出,骈偶对仗者甚少,句子结构与散文无异;再次是诗中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语气助词或在句子中用介词及结构助词等。欧诗之散文化,以其新异的面貌起到了打破诗歌常规体制的作用,但从艺术性来说,那些极度散文化的古体长诗,确实找不到多少诗趣。欧诗的散文化,与韩愈一脉相传。然而韩诗好为古奥,欧诗务趋平易,一些以近体为主的短篇之作,常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境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存诗2800多首。梅尧臣虽沉沦下潦,却非常关心时政,每逢朝中有重大的政治事件发生,他总爱在诗中予以反映。这些诗或以寓言的形式抨击邪恶势力,或干脆直书其事。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对他担任地方官时目睹的贫民惨状作了尖锐揭露,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传统。梅尧臣诗更值得注意的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他常常从日常生活琐事中取材,并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写得饶有兴味。与题材内容趋于平凡化相应的是,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 “平淡”为终极目标,追求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越雕润绮丽的老成风格。梅诗的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后人评之曰:“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元人龚啸《跋前二诗》,见《四部丛刊》本《宛陵先生集》附录)正是着眼于此。从欧阳修到王安石、苏轼都对梅尧臣诗歌赞叹不已,这也正是宋人对这位一代诗风开创者的公正评价。
与欧阳修、梅尧臣共同革新诗风的重要诗人还有苏舜钦。苏舜钦性格豪迈,诗风也豪放雄肆。他早年慷慨有大志,自视甚高,却总是受到排挤甚至遭到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这两种情绪纠结在一起,使彼此都强化了。他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表达对黑暗腐朽势力的蔑视。《宋史》本传说他:“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苏舜钦还写了不少的写景诗,这些诗同样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他喜欢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苏舜钦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诗中已见端倪。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稍后的大诗人王安石、苏轼等人正是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前进的。
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从青年时代起就有高度的政治热情,以太平宰相自居,后又以顽强的态度投入政治斗争,其理想决不是要做一个“文人”。在他三十岁会见欧阳修时,欧阳修在赠诗中非常客气地将他比作李白、韩愈这样的顶级大文学家,他在酬答诗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苕溪渔隐丛话》引《漫叟诗话》)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他写诗与作文一样,有重视实际功用的倾向。但是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王安石存诗一千五百多首,诗歌创作以退居江宁为界,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宗杜,学习杜甫关心政治时事,同情人民疾苦的写实精神。其中写得更出色的是咏史诗,他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或人生观念。王安石退出政治舞台之后,仕途的丰富经历、变法失败的复杂心情,使他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年,王安石沉溺于佛释。宋代文人喜谈佛释,大约始自王安石这一代人。前期诗歌中洋溢着的政治热情和百折不屈的斗争精神已逐渐消退,心情渐渐趋于平淡,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大量的写景诗取代了政治诗的位置,艺术上走上杜甫“老去渐于诗律细”之路。诗歌注重对仗、用典和声律的精益求精,吸收王维诗歌的取境之长,追求诗歌的艺术美,并以此独特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创立了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写景抒情的绝句,也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誉。王安石学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熔论议、学问、诗律以一炉,达到“致用”、“务本”的融合为一,以精严深刻见长,而又以闲淡新奇出之,反映了宋人对诗歌从价值选取到审美理想的全面要求。在宋诗的发展过程中,王安石不仅推动了宗杜、学杜之风的兴盛,而且以其深邃的思想、新颖的见解,及后期诗歌对艺术技巧、字句锤炼的新的探索,乃至喜欢用典,在散文化的长篇里发议论之习,在宋诗独特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代文人有着强烈的结盟意识,几乎每个时期都出现了领导风气的文坛盟主。不同时期的盟主之间还存在着类似于禅门宗祖衣钵相传的继承关系。早在欧阳修主持文坛的时候,他就明确表示把将来领导文坛的责任交给年青的苏轼,并预言苏轼的成就将超过自己。苏轼对此也当仁不让,充满自信与自负。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宋文、宋诗、宋词都在苏轼的手里达到了高峰。
苏轼一生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谪的过程,既经历了顺境,复历了逆境,荣辱、祸福、穷达、得失兼于一身。苏轼学识渊博,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能够欣然接受,并且认为它们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当然,苏轼在政治思想上跳不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但道、释思想对其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特别是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打击之后,道、释的出世和超脱思想就越发严重,几乎成为其人生修养与立世的精神支柱。苏轼对苦难并非由此而变得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莘,把儒家固有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的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随缘自适,处逆如顺,从而有效的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涵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使得苏轼的性格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因而他能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这种坎坷的人生遭遇,“身行万里半天下”的丰富阅历,使苏轼在诗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在反映现实时,苏轼直接把诗歌作为向政治反对派作斗争的工具,“讥讽朝廷政事阙失”(《乌台诗案》引苏轼语),在以诗歌干预政事方面,苏轼比杜甫、白居易走得更远,最后竟导致乌台诗案的发生。所以前人对此评曰:“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观苏东坡诗,只是讥诮朝廷,殊无温柔敦厚之气。”(杨时《龟山语录》)这些评价,恰能看出苏轼以诗干预政事的针对性、斗争性。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苏轼歌咏自然的作品非常多,内容也十分丰富,还带有深厚的自我感情,美学情趣也显得更为高雅,这也是对前人同类诗的发展。苏轼一些写景诗以及由此生发的哲理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情理交融,意在言外,情、景、理三者有机统一,义蕴无穷。这在唐诗中颇为罕见,但在苏轼诗中却屡见不鲜,并且成功地解决了哲理诗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寓抽象的哲理于具体的意象之中,二是融枯燥的哲理于动人的情感之中。这也是苏轼在艺术上的成功,才使得他能够开拓哲理诗的新时代。苏轼论诗、题画、评书法之诗,也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出他深广的艺术造诣和善于把握与再造各种艺术境界的才能,同时寄寓了苏轼自己的艺术见解、审美情趣与人生体验,也是苏轼对诗歌题材开拓上的重大贡献。
苏轼才高学博,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苏轼作诗讲究才学,推重才气。他的才气首先表现在生动活泼、丰富浪漫的想象上;其次表现在他细致的观察力与细腻的表现力上;再次表现在构思布局的波澜起伏、变化莫测上。苏轼在讲究才气的同时也讲究学问,这主要表现在他善于使事用典上。这又是苏诗很重要的特征。“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史,下至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故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积而为胸中之文,不啻如长江大河,汪洋闳肆,变化万状,则凡波澜于一吟一咏之间,讵可以一二人之学而窥其涯涘哉!”(王十朋《百家分类注东坡先生诗序》)
苏轼在继承前人,特别是韩愈、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基础上,于诗中发表议论,且表现得更自觉、更成熟。苏诗议论,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不空发议论,而是或借助于形象,增加韵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梅、欧诗歌浅率无味、生硬晦涩的毛病;或与叙述紧密结合,边叙边议,使这些议论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作其坚实深厚的基础;其次是议论本身新奇警策,富有启发性,充分显示了作者思辩的敏锐,识见的卓越。哲理诗虽不能说始自苏轼,但在他手里才形成局面却是事实。苏轼作诗善于偕谑,擅长比喻。比喻虽是诗人共用的手法,但苏轼诗歌却用得最好,堪称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之王。生动新奇,层出不穷,妙喻连生。魏庆之说“子瞻作诗,长于比喻。”(《诗人玉屑》卷17)“联用比拟,局阵开拓,古未有此法,自先生创之。”(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三.北宋后期的诗歌: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新的文坛领袖之际,宋代文学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颠峰阶段。北宋后期,苏门弟子相继崛起。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此外如苏轼之弟苏辙,与苏氏兄弟并称为“二苏三孔”的孙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及唐庚、陈师道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苏轼的影响,在北宋后期,这些苏门人物成了文学领域一枝最大的力量。但是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不主故常,所以别人难以追随仿效。而且由于从元佑后期开始,激烈的党争常常导致文字狱,苏轼那种敢怒敢骂的作风更使人敬而远之。于是,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是两宋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史上之所以享有盛名,一是因为他是诗、词、文全才的作家,并有自己一套独到的文学见解;二是因为他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三宗之首。甚至被推为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黄庭坚论诗,强调推陈出新,要求诗人志向高远,勇于创新,有自成一家、压倒前人的气势。他一再声称“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矢志于诗歌创作中的“独辟门户”。这是难能可贵的艺术追求。黄庭坚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创作态度严谨,故在诗歌创作上力避前人的陈词滥调,“宁律不谐,不使句弱;宁用字不工,不使语俗”。作硬语,押险韵,用僻典,诗风瘦硬峭拔,自成一家,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立意曲深,富有思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第一,黄庭坚的诗歌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第二,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往往善于出奇制胜。他喜欢用典,更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他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黄诗中用得最成功的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字面较为平常,典故也是常见的,但经过巧妙的构思,以故为新,在整体上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但有时也求奇过甚,不够自然,如在《观王主簿几荼蘼》诗中,他以男子比喻花,就招致了许多人批批评。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赠陈师道》诗中有“秋水粘天不自多”、《次韵张询斋中晚春》诗中有“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等句。第三,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句;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黄庭坚的三百多首七律中有一半是拗体,这也是形成其生新廉悍风格的重要原因。
黄庭坚论诗,要求诗歌创作要象杜甫那样“句律精深”,又能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因而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大致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代表了宋诗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的缺点。所以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不过,黄庭坚晚年的诗歌逐渐克服了上述的缺点,体现出归真返朴的倾向。
江西诗派的另一个宗主陈师道,与黄庭坚并称“黄陈”。`陈师道因不满新学而不应科举,至三十五岁才由苏轼的举荐而任州学教授。他家境贫寒,除做了几年州学教授外,一直是位布衣。直到四十八岁才任秘书省正字,次年冬天即因冒寒参加郊祀,又不肯穿妻子从品质不端的亲戚处借来的棉衣,受冻得病而卒。他的生活圈子相当狭小,诗歌的题材内容也比较狭窄,主要是写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但写得真挚诚恳,是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后人称赞说:“其境皆真境,其情皆真情,故能引人之情,相与流连往复,而不能自己。”(清卢文弨《后山诗注跋》)大抵来说,陈师道的诗歌有以下两种风格:一是讲苦吟,重锤炼,求新奇,斗工力,近似黄庭坚。虽有些力作,但多数情况却是想力逼杜甫而不至,以至弄得词涩而言苦;二是陈师道诗歌中也有一些平淡自然真率之作,这些作品虽非他刻意之作,但往往是其诗中的精华,特别是一些写给亲人的诗歌尤佳。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之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经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努力,宋诗的特征已基本定型,黄庭坚、陈师道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诗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内敛。于是,他们的诗歌就由社会转向个人,由外界转向内心,由生活转向书本,由魏阙转向江湖,由儒学转向佛老,在反抗流俗之弊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关闭了面向社会生活的大门,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的整个诗坛的倾向。
北宋后期的诗坛,总的说来,是在苏轼、黄庭坚诗风的笼罩之下。然就当时来说,苏轼的影响实大于黄庭坚。但苏诗的局面大,包容光,继起者难以全面发挥,黄庭坚诗则门径隘而力专,较易进步,特别是南渡后吕本中标举江西诗派,影响深远,所以苏轼的影响反而为其所掩盖了。
```四.南宋诗的发展
南宋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靖康之变”已在宋人的心灵上留下了耻辱的记忆。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靠屈膝求和、不思进取、偏安江南,加之岳飞等抗敌爱国英雄的被害,更激起了广大百姓和富有正义感、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爱国热情。诗人们也从此逐渐放弃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取古人成言”的条条框框,使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
南宋诗的发展,一般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为代表,宋诗创作继北宋后期之后,出现第二个繁荣发展时期。
南宋前期的诗人,大多出入江西诗派,或多或少地受到苏轼、黄庭坚诗风的影响。但时代的巨变促使他们对“江西体”进行认真的反思,放弃江西诗派那一套陈旧的创作原则与表现手法,去抒写以抗战爱国为基调的诗篇。从总的倾向来看,南宋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诗歌创作有“尊杜”、“宗黄”开始转向师法自然,逐渐摆脱江西诗派末流的影响,表现出独创意识的觉醒;二是诗歌面向生活,创作题材有所扩大;三是忧时伤乱,爱国主义成为诗歌的主题。
南宋后期,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袤“中兴四大诗人”虽以卓越的诗歌成就力矫江西诗派末流之弊病,成为南宋诗歌的突出代表,但他们的诗基本上还是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仍是对宋诗传统的发展。至南宋后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对这个传统的不满,于是“永嘉四灵”和江湖诗人先后出现,诗风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永嘉四灵的出现,从文学角度来看,一是不满于理学家们“以道学为诗”的诗论主张,二是矫江西诗派之失,即针对江西诗派末流“资书以为诗”和形式上的生硬拗捩、追求平淡清瘦,而抬出晚唐姚合、贾岛与江西诗派末流对抗。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四人,都出于永嘉学派叶适的门下,均喜为近体,专工五律,注重白描,少用典故,不发议论,刻意求新,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以来至江西诗派的宋诗传统不一样。但由于他们的才力不足,四灵诗显得内容贫乏,局度狭小,情调凄清幽咽,成就不高,更无理论建树,因而随着四灵的相继殁世,便偃旗息鼓了。
江湖诗人的代表是戴复古、刘克庄。四灵诗尊晚唐,江湖诗人也尊晚唐,进而仰慕盛唐和选体,二派的诗学崇尚确有因袭关系。但江湖诗人大多是一些浪迹江湖的失意文人,其中不少人不满朝廷,关心时事,能体察民间疾苦,对现实态度比四灵诗派更明确,因而有一些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他们的诗歌风格不一,其中一些人的诗不假雕饰,有时虽未免过于平直,然清新流畅、古朴自然的佳篇亦不少。
宋亡前夕,国难当头,民族忧患意识使一批爱国诗人崛起于宋末诗坛,文天祥、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爱国志士,奔赴国难,抒坚贞不屈之志,发“黍离”、“麦秀”之思。宋诗至四灵、江湖,本已出现“衰气”,而宋末爱国诗人却以时代的悲歌为宋诗留下了光彩夺目的最后一页。这是历代诗坛所罕见的景象。
陈与义、曾几等人的诗歌
在南宋初期,江西诗派在艺术风格与表现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在理论上发挥江西诗派的“活法”之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五),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表明盛行于当时诗坛的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法在内部发生了新变。
南宋初年的诗坛,创作成就最高的是陈与义和曾几。陈与义的诗歌创作以1126年北宋都城汴京的陷落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多是一些咏物写境、抒发个人情怀之作,风格上虽也学杜学柳,但并没有学到精髓,有时不免明显带有太重锤炼、追求生新的江西诗派的特点,甚至被后人推为江西派三宗之一。陈与义的后期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巨大的社会变动、动荡的生活经历使他转变成一个面对现实的诗人。诗歌的内容上多描写时事,感慨国情,表现其爱国主战、抗金复国的思想,风格也更神逼杜甫,显得沉郁顿挫,慷慨悲凉,江西诗派繁缛尖新的特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陈与义的诗歌善于用平畅流丽又工于锤炼的文学语言,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一些片段和细节,并在这些片段和细节中寄寓着丝丝哀怨,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生新幽峭、闲中取神的风格。这是他对陶渊明和柳宗元等人的继承发展,也使得他在宋诗中能独树一帜。“缙绅士庶争传诵,而旗亭传舍,摘句题写殆遍,号称新体。”(葛胜仲《陈去非诗集序》)
曾几虽未被吕本中列入江西宗派图,但从他的诗歌创作以杜甫、黄庭坚为宗、讲究参悟、讲究句律来看,后人将他列入江西派是有道理的。在诗歌创作中,曾几能把个人的忧患与国事结合起来,表现出深沉悲愤的爱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生活的闲适诗、咏物诗和酬赠诗。其手法以白描为主,其风格以清淡平易、细腻工稳、活泼从容见长。这又是对江西派诗风的创新与发展,在宋诗由江西派转向中兴诗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过渡作用。他的诗对南宋诗歌、特别是对陆游诗与江湖诗有相当大的影响。“南宋诸家,格高韵远,可上接香山,下开放翁者,其惟茶山乎?”(翁方纲《七言律诗钞》卷首)
唐宋诗词的风格
唐诗:
1.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 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王维:《山居秋瞑》、《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卢纶、李益
特点: 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浪漫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4.现实派 代表人物 杜甫
特点: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代表作:《三吏》、《三别》、《兵车行》
宋词主要派别有婉约派和豪放派
宋词:
1、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周邦彦、李清照、姜夔
代表作: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2、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
代表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8792.htm#2,......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以定义形式归纳宋辽金时期的诗歌流派特色?
中国宋辽金时期文学流派及其特色:
1.二刘
北宋文学家刘敞、刘攽兄弟的并称。刘敞善制诏,刘攽则通史学,曾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影响更大。诗作方面,刘敞诗较为呆板,刘攽诗则较为工练。“二刘”博学多才,为文敏赡,世人注目。
2.二安
宋词人辛弃疾、李清照的并称。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故称。“二安”分别是宋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在宋词创作上都有突出的地位。辛词大都抒写抗敌报国的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的揭露和批判,慷慨悲壮,笔力雄健,风格豪放。李词前期多写闺情及悠闲生活,后期则有辞乡别土、国破家亡的悲伤,语言清丽,含蓄深沉。
3.二晏
宋初的晏殊、晏几道父子,二人皆以词名,世称“二晏”,或称“大小晏”。他们的词上承南唐遗风,但没有俗艳轻薄,在词作的发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大晏是以从容淡雅之笔写生平富贵之态,小晏则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写“古之伤心人”语。
4.二窗
指南宋词人吴文英、周密。吴文英号梦窗,词集为《梦窗词》;周密号草窗,词集为《草窗词》,后人论词常以“二窗”并称。“二窗”深受南宋末衰靡词风影响,多咏物、应酬之作,很少接触社会现实,但却讲究字句工丽,音调和谐。两人词风又各有特点:吴词晦涩、琐屑;周词凄楚、沉重。吴文英的词作较为丰富,影响也大;周密身处宋、元之际,晚年篇什也有国破城春之哀,但多散失。
5.九僧
北宋初诗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宇昭、怀古、惠崇等九人的并称。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国朝浮屠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九僧”不满西昆体,彼此唱和,互相影响,形成一股势力。其诗大多精思锤炼,不象杨亿辈浮华艳丽。但九人皆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追求清苦、幽僻的格调,所写又大多是日常生活琐事,多寒峻色彩,成就与影响都很小。
6.晏欧
北宋词人晏殊和欧阳修的并称。二人词作多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表现男女恋情,符合宋词幽隐深约的传统审美风格。
7. 三苏
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三人。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条:“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散文风格雄健流畅,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和“唐宋十大家”之中。
8.元佑体
指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4年)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元祐体,苏黄陈诸公。”但他们的诗风并不相同。其中黄庭坚、陈师道的诗作集中反映了江西派诗歌特点,而苏轼的诗作却别具风格。
9.中兴四大诗人
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又称四人又合称“尤杨范陆”。四人诗歌有反映民生疾苦、批判屈节投降之作,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又能摆脱早年所受江西诗派的影响,风格清闲明丽,流畅豪放。其中,陆游成就最大,推为南渡诗人之冠。尤袤作品多已散佚。杨万里和范成大都写过不少具有爱国思想和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四人中,尤诗平淡隽永,杨诗坦率自然,范诗清闲温润,陆诗激壮悲凉。
10.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11.苏门六君子
指北宋苏轼门下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秦观、李廌六人。但“六君子”文学见解并不一致,作品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黄庭坚等五人以诗词为主,李廌则以文见长,成就和影响在“六君子”中最小。后有《苏门六君子文粹》传世。参见“苏门四学士“条。
12.苏门四学士
指北宋苏轼门下四个文学家。《宋史•文苑•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四学士”并没有继承苏轼的艺术风格,各人艺术成就和风格也不相同。秦观以词著称;张耒以诗见长;黄庭坚诗、词在当时都有大名,在宋文坛上有很大影响;晁补之原以散文受知于苏轼,后写诗词,皆无出色的作品。其中,秦观的词和张耒的诗成就较为突出。秦词以写情见长,又有身世之感,属婉约一派。张诗对社会矛盾有所反映,风格平易舒坦,同黄庭坚的搜奇抉怪的作风大不相同。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12.苏辛
指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苏、辛打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扩大题材,冲破音律束缚,在宋词发展史上有杰出贡献。明王世贞《艺 卮言》:“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二人词风豪迈奔放,纵横慷慨。苏词于豪放中含有旷达、飘逸及超尘绝俗的幻想和人生如梦的虚无色彩;辛词在豪放中却含有悲歌慷慨、热情横溢的爱国激情,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13.苏梅
指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苏舜钦以诗得名,学书亦飘逸;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世谓之苏梅。”苏、梅竭力反对西昆体浮艳萎弱的诗风,写有一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的诗篇,为北宋前期现实主义诗人的突出代表。
14.苏黄
指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后人论诗,常以“苏黄”并举。苏轼诗显示了北宋诗歌革新成就;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则影响整个宋代诗坛。以苏黄为代表的元祐体风靡一时。但二人诗歌又有不同:苏诗题材广泛,风格清闲谊健,气象阔大;黄诗内容狭窄,风格生新瘦硬,气象森严。
15.欧苏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苏轼的并称。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自欧阳修开创,由苏轼完成。其散文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为后世散文家们所学习和效法。但两人文风又各有特色。明杨慎《丹铅录•欧苏之文》条评曰:“欧阳公之文,粹如金玉,苏公之文,浩如江河。”
16.欧梅
北宋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的并称。欧、梅以平畅诗风矫西昆体靡丽之习,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诗多直接描写社会生活,现实意义较强;又都不尚声律,以文为诗,有散文化、议论倾向。
17.周柳
宋词人柳永、周邦彦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多制长调,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有相近之处,故后人常以两人并举。但柳词较为通俗,周词则以典雅为宗。
18.周姜
宋词人周邦彦、姜夔的并称。两人皆精于音律,善自创新调,被后人视为两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19.姜张
指南宋词人姜夔和张炎。张炎论词,推崇姜夔,加以两人都讲究格律声韵,词风相近,故被后人并称为“姜张”。
20.豪放词派
宋词派。以其词风飘逸豪放而得名。苏轼开创,辛弃疾完成;同派词人还有黄庭坚、晁补之、陆游、陈高、刘过、刘克庄等。苏轼不满艳丽衰弱的词风,认为词与诗有同样的表现手法和社会功能,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进词里,达到“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使词人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人生。苏轼又“不喜剪裁以就声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将词从音乐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苏轼的词论和实践为豪放派奠定了基础。自此,词即分为以他为首的豪放和以柳永为首的婉约两大派。至南宋,辛弃疾、陆游等人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进一步提出“以文为词”,词的内容和范围更加扩大,形成了以辛弃疾为首的“辛词派”。豪放派词作反映的社会生活较婉约派广阔、深刻,格调高昂、健康。但也有人生如梦等消极情绪的流露。
21.月泉吟社
宋亡后遗民组织的诗社。浙江浦人吴渭,宋末曾任义乌县令,入元后隐居吴溪,创立“月泉吟社”,延请乡里遗民谢翱等主持社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春,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征赋五、七言律诗。次年正月,征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评选出二百八十名诗友,并将前六十名之诗汇集为一卷刊行,名曰《月泉吟社诗》。入选诗的作者都用假名而将真名另注于下。如将第一名“连文凤”改称“罗公福”等。吴渭写有一卷《月泉吟社》,记载此事本末,附于诗集之后。《月泉吟社诗》语句和平温厚,没有警拔之词,却多隐含追怀宋室之意。
22.婉约词派
宋词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他们认为“词变艳科”,“诗庄而词媚”。词作大多写情愁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色彩,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这一词派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23.一祖三宗
元代方回论诗排斥西昆体,推崇江西派,认为杜甫是唐诗之冠,推为一祖;北宋黄庭坚、陈师道和南宋陈与义都师法杜甫,推为三宗。黄庭坚等三人都是江西诗派主要作家,崇奉杜甫,却持论偏狭,诗作大多题材狭窄。陈与义不拘于江西派成规,一些反映两宋间动乱之作,伤时抚事,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确有似杜甫之处。黄庭坚、陈师道也有受真情实境激发所作之篇,清新流畅,并无奇险古怪、乏情寡味之感。
24.大晟词派
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同派者还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晁冲之等。大晟词派产生于北宋末上层社会,作品多称颂帝德、歌咏太平,描写风花景色,感叹人生如梦;内容空虚,感情颓伤,却极力锻炼字句,协和音调,整饬格律、详加铺叙;开了姜夔、吴文英形式主义词风的先河。大晟词人中也有一些旅愁、怀古和写景之作,反映出北宋衰亡时期某些文人学士的精神面貌,语言典雅、含蓄,词风清疏、明快;他们还整理了一些在当时流传、但尚未定型的古调,并创作了许多慢曲、引、近、犯等新调,成为后人填词的规范。
25.山谷体
指北宋黄庭坚(号山谷)的诗风。又称庭坚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山谷体”。黄庭坚反对晚唐和西昆体的侈靡诗风,诗学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诗避熟就生,著意创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化俗为雅,以故为新,形成了其痩硬奇拗的独特诗风,影响了一大批作家,以至形成江西诗派。直至明清,仍有人模仿其诗。
26.王荆公体
指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的绝句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王荆公体”,王安石罢相隐居后,生活与心情的改变,引起其诗风的变化,由早年的直赋其事,不假安排,转而为注重艺术的锤炼,语句的精工。尤其是写景咏物小诗,修辞巧妙,精于对偶,刻画入微,意境清新。且含蓄深婉,闲雅冲淡,给人以从容不迫之感。有些小诗还往往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苏轼、黄庭坚、杨万里、徐俯等诗家对王安石晚年诗皆推崇备至。
27.东坡体
指北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东坡体”。苏轼的诗,题材广泛。其寄志抒情诗,取材新颖,视野开阔,格调健朗。写景之作,色彩鲜明,气势飞腾,刻画入微,摇曳生姿。苏轼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以文为诗”,以雄健之笔写景抒怀,境界阔大。其尤长于古体与七言歌行,体情状物,即事述理,诗思深厚。东坡体一直享有盛誉,不仅“苏门六君子”受其影响,金代还曾掀起“苏诗运动”。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钱谦益、宋荦、查慎行等,都十分推崇苏诗。
28.永嘉四灵
南宋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的并称。四人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而且都是浙江永嘉人,故有此称。“四灵”反对江西诗派,走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其山水诗,思想平平,而语言却自然圆熟,风格清闲淡远,写景不露斧凿痕迹,较能纠正江西派以学问为诗的习气。“四灵”中,赵师秀成就较大。
29.白体
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说宋初诗坛已经铲除“五代旧习”,稍嫌夸张,但把宋初诗风归为三体,则颇为准确【注:北宋末年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说:“国初沿袭五代之馀,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天禧之间,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则认为:“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除开盛度诗名不著可以不论,蔡、严二人都认为宋初诗坛上有两个流派。方回首次提出宋初诗坛上实有三体,很有眼光。参看白敦仁《宋初诗坛及“三体”》,《文学遗产》1986年第3期】。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宋初朝廷优待文臣,且提倡诗赋酬唱,所以当时的馆阁之臣唱酬成风,且编成了许多唱酬诗集,例如李昉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铉等人的《翰林酬唱集》等。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显然,这种诗风仅仅是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0.西昆体
西昆体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艺术特征。杨亿等人最推崇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不但《无题》、《阙题》一类诗直接模拟李商隐诗,而且《汉武》、《明皇》等作也是脱胎于李的咏史诗【注:例如杨亿的《无题》(巫阳归梦隔千峰)、钱惟演的《无题》(绛楼初分麝气浓)便是同拟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首的,详参王仲荦《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2年排印本】。西昆集中诗体多为近体,七律即占有十分之六,也体现出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然而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严重的缺点。由于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徒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就像泥塑木雕的美人总是少有神采一样。至于模仿得不很成功的诗更是雕缋满眼而支离破碎。而且西昆体诗人专事模仿而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所以虽然风行一时而终难在文学史长河中得以自立。至真宗天禧年间,就有伶人扮演成李商隐而身穿破烂衣服,讽刺西昆诗人说:“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刘分攵《中山诗话》)可见这种专事模仿的诗风不久就被人看作是剽窃了。
由于《西昆酬唱集》中有些诗篇含有讥刺时政的意向,特别是杨、刘等人写的一组《宣曲》诗被指责为影射真宗朝的掖庭之事,所以真宗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即下诏指责其“浮艳”诗风,时距《西昆酬唱集》的成书还不到一年。但是真宗下诏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振作诗风,而诏书对西昆体的指责也并未切中要害,所以西昆体并没有因此即告衰歇【注: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君谟以诗寄欧公,公答云:‘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可见西昆诸子不仅倾动一时,而且其影响直到欧阳修的时代仍未泯灭】。
西昆体衰歇的真正原因是其自身的两个致命弱点,一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二是诗歌艺术立足于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带有这些缺点的诗风虽然也能风行一时,但它所取得的成就肯定难以超越前人的藩篱,所以绝不能承担起在唐诗之外另辟艺术新境的历史任务。尽管西昆体的成就高于白体和晚唐体,但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从白体、晚唐体到西昆体,宋代诗人先后在唐代诗歌中选择白居易、贾岛、和李商隐作为学习的典范。由于宋初诗人在艺术上还缺乏必要的经验积累,还没有树立创建一代诗风与唐诗争雄的信心,所以他们未能取法乎上,以李白、杜甫为典范,而只能先以白居易等中晚唐诗人为学习对象。但是这种摸索过程事实上为后来的诗文革新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所以宋初诗歌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文章来源:《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1.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洲简长(沃洲山在浙江新昌)、青城惟凤、淮南惠崇、江东宇昭、峨眉怀古。 现今九僧的说法,主要源自司马光的《温公续诗话》。他们尤重五律,时有精警断句。另相传进士许洞会“九僧”赋诗,“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
32.后山体
宋诗风格流派之一。具体指北宋陈师道(号 后山 居士)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后山体”。陈师道推崇杜诗,为诗讲究章法、用字,对杜诗遣词造句、格律推求有所吸收。其诗得杜甫沉郁之气,写离别之情,穷愁之态,多有真意。且用字谨严,思致深厚,朴质流畅,脉络分明,自成一格,为后人所推许。
33.江西诗派
宋诗派。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推黄庭坚为宗派之首,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兴、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薖、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稿荷,合二十五人以为嗣,谓其源流皆出豫章也。”黄庭坚为江西人,故有江西诗派之称,但其中并不都是江西人。黄庭坚等人论诗反对西昆体,师法唐代杜甫、韩愈、孟郊,强调效法活脱,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倡导“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所作大多意境狭窄,又追求奇崛,善作拗体,往往失于晦涩,遭人非议。但对后世影响很大。
34.江湖派
南宋诗派。书商陈起刊行《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等,收九十余诗人作品,后遂称这些诗人为江湖派。江湖诗人都为科考落第文士,政治不得志,浪迹江湖,彼此唱和。他们并无统一明确的文学主张。如不满江西派,却又有人学它的文风;不满“四灵”,但也有受其影响。所作或为博得时人赏识,或为求赏于名门大宅,成就不高。其中也有人不受江西派束缚而继承陆游传统。少数诗作,讽刺时事,反映民生疾苦,颇有激情和气势,主要作者是刘克庄、戴复古、方岳、姜夔、刘过等。
35.杨诚斋体
指南宋杨万里(号诚斋)的诗歌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杨诚斋体”。杨万里诗多描写田园山川的自然风光,以写景咏物见长。一景一物,略加点缀,往往意趣盎然,融进其对自然景色的真挚热爱,且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逼真。即兴之作,多吸收口语、俚语、谣谚入诗,锻炼出自然清新、活泼通脱的语言风格,创作出新颖别致的意境。作诗善用“活法”,且想象丰富,构思新巧,形象具体而鲜明,又幽默诙谐,妙趣横生。他所创作的“诚斋体”,在当时独树一帜,一反江西诗派生硬冷涩之弊,曾产生很大影响。
36.辛派
南宋豪放词派;辛弃疾为首,故名。唱和者有陆游、刘过、陈亮、韩元吉、杨炎正等;刘克庄、刘辰翁则是此派的后劲词人。辛派产生于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时期,词人们以激昂慷慨之词反对和议,主张抗战,充满胜利的信心,表现出共同的爱国思想倾向。又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突破传统束缚;且喜用长调,少用小令,不事雕琢,语言激郁流畅,内容广阔,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因民族矛盾日渐加深,辛派人数增加,影响扩大,成为南宋最大的词派。至清代,陈维崧 、蒋士铨等人仍以辛派词作为学习的典范。
37.宋初三体
宋初诗坛上的三种流派。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二《送罗寿可诗序》说:“诗学晚唐不自‘四灵’始。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这就是所谓的“三体”。白体诗派以王禹偁为代表;“晚唐体”诗派以“九僧”、寇准、林逋、魏野等人较为著名;“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代表。直至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兴起,苏轼等人推波助澜,此三体才逐渐消歇。
38.陈简斋体
指南宋陈与义(号简斋居士)的诗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列有“陈简斋体”。陈与义推崇黄庭坚、陈师道,重视句法,以诗句凝练,曾为朱熹所称赏。其咏物之作,重神似而轻形似,虽质朴无华却情韵横生,意态宛然。用典较少,语句明净,音调响亮,形象也较为丰满。尤其是南渡之后,为诗力图在内容上有所开拓,由描述个人情趣转而为抒写家国之恨。诗风也由江西末流的沉挚清苦而变为沉郁苍凉,时常以雄阔壮丽之景,寄寓悲凉激越之情,有老杜笔意,逐渐突破黄、陈瘦硬诗风而自成一体。
39.邵康节体
指北宋邵雍(卒谥康节)的诗歌风格。邵雍强调以安于本性为满足的“自得”,力图摆脱“清累”,追求扫除情感蔽障、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其诗往往“以论理为本,以修词为本”。其诗以实坦为主,自成一体,故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中称之为邵康节体。但其借诗谈理,而忽略艺术形象的创作,曾遭人指评。
40.易安体
指南宋词人李清照(号 易安 居士)的词风。李清照生当北宋末年、南宋之初,前期词作,主要描写闺情、离愁,风格清丽妍媚。后期词,往往是国仇家难与写景状物相交织,多悲慨凄伤之情。以词感时,扩大了词的境界。其词深受李煜、晏殊、欧阳修、秦观诸家影响,善于融情入物,笔法委婉细腻,创造出了清丽雅洁的意境。且擅长白描,又能熟练地运用口语,形成通俗晓畅、通脱自然的语言风格。又其词比兴手法交互运用,含蓄蕴藉,富于弦外之音。且声调优美,和谐妥帖。以其在艺术上的别具风致,被辛弃疾等推为“易安体”。
41.格律派
南宋词派。代表作家为姜夔、吴文英、张炎、史达祖、周密、王沂孙等。格律派继承北宋周邦彦偏重形式格律的词风,创作上讲求辞句的雅正工丽,音律的协和精密。格律派作家都精通音律,注重艺术形式的探索创作,善于自创新腔,把宋词的格律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使词更加谨严圆熟。在词史上,格律派被作为词坛正宗受到很多人的推崇。直到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仍奉姜夔、张炎为宗主。
42..韩海苏潮
指唐古文家韩愈、宋古文家苏轼的散文风格特点。明杨慎《丹铅总录》:“李耆评之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渊,苏如潮。”
初宋诗歌的艺术特点: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