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和“以”怎么区别
“已”和“以”怎么区别?
“以”,表示时间和方位。例:以前,以后放在方位词前表明地位。1:表示目的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已"表示后来,过了一会儿,不多时;~而~忽不见。副词。已经,已然,表示过去:时间~过
“可以无悔矣”的“以”是什么意思呢。?
“可以无悔矣”的“以”是:以为,以此的意思。
*
“可以无悔矣”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在同年7月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
“以”在故汉语中最基本的用法是介词,作“用、来、用来、把、依照、因为”等。并且有时会把它后面的宾语省略(常常是“之”,多见于上古汉语)。
*
具体到“可以”这个词,分两种情况:“可以”是两个单音词,这时“可以”要分开讲,意思是“可以以(之)——可以用它来;双音合成词,这时“可以”是不能分开“以”只是作为这个双音合成词的词素存在,这就是今天现代汉语的用法。那么“可以无悔矣”中的“可以”,应作为第二种情况,与“应该”义相近。
出师表 文中21个“以”的分别意思
以
1、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2、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4、是以先帝简拔(因此)
5、以遗陛下(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6、愚以为宫中之事(作介词,与“为”连用,以为,认为)
7、悉以咨之(拿来)
8、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9、愚以为营中之事(作介词,与“为”连用,以为,认为)
10、悉以咨之(拿来)
1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1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13、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14、咨臣以当世之事 (拿)
15、遂许先帝以驱驰 (用来)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17、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18、以伤先帝之明(连词,表结果,以致、从而)
1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古今异义,这里指用来)
2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
21、以告先帝之灵(用来)
22、以彰其咎(介词,以此。)
23、以咨诹善道(应该)
出师表“以”的全部意思
以光先帝遗德:介词,以此、凭借……
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介词,以此、凭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是以:连词,因此
愚以为宫中之事:以为:动词,认为
悉以咨之:动词,用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是以:连词,因此
愚以为营中之事:动词,认为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动词,用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的原因,以,类似词的后缀
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动词,用
遂许先帝以驱驰:动词,用,拿,把,将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动词,用
受命以来:介词,从,自,由,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与现在之间的这段时间
以伤先帝之明:连词,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此臣所以报先帝:连词,表目的或结果等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动词,用
以告先帝之灵:介词,以此
以彰其咎:介词,以此
以咨诹(zōu)善道:介词,以此
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有哪几种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二、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翻译成“用”和“用来”的区别。
基本区别如下:
“以”翻译成“用”的时候,“以”是介词,它后面要跟名词或代词作它的宾语,当然,这个作它的宾语的名词或代词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翻译的时候需要补出来。
“以”翻译成“用来”的时候,“以”是连词,表示目的,它后面跟的是句子,是人物前面某种特定行为的目的。
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很麻烦,原因就在于“以”作介词,后面的宾语却省略掉了的情况太多。
一般情况来说,如果整个句子强调的是前后的目的关系(在“以”的前面是行为,后面是目的),最好就将“以”理解作连词,翻译成“用来”或“来”;如果整个句子强调的是人物用什么办法(工具、手段、条件等)做什么事情,或者前后是因果关系(在“以”的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最好就将“以”理解作介词,翻译成“用”。
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不明白的话你再追问。
“以兹”和“以资”有什么区别
以资证明:我估计是用资料证明。以兹证明:兹,用这个证明,“这个”可以是资料也可以是别的,包含资料。兹:这个,是代词,代指上文的内容。
以资鼓励:用资金鼓励。以兹鼓励:用这个鼓励,可以是资金鼓励,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鼓励。
以资证明,这个词我没见过,所以意思是我估计的。
在古文言文中,“所以”一词,一般怎么翻译?为什么有的时候用“所以”而不单用“以”?
在文言文中,“所以”有两种用法:
1、表原因。可翻译为“……的原因”。
【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表凭借。可翻译为“用来……的办法(条件等)”或“用以”“用来”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你这里说的有时候“所以”而不单用“以”,问题不是问得很清楚。欢迎追问。
虽然单用“以”也可以表原因,但是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以”表原因的时候,它后面跟的是原因;
“所以”表原因的时候,它后面跟的更多的是结果。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求翻译,并解释句中“以”和“之”的词性及用法。
原文出自于《论语·先进》。这里的“以”是与“为”连用,构成“以....为”结构,是动词“以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可译为:认为。“之”是他称代词,在原文“异之”中构成复指前置宾语,这里的“异”是代词,“其他、别的”的意思;同样,在原文中“之”也与“由与求”构成复指前置宾语。“由”和“求”是人名,孔子的弟子。
原文的大意为:我以为你问别人呢。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
“已”和“以”怎么区别: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