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绊脚石”,唤起历史的记忆
绊一下脚,唤醒一次记忆,10平方厘米大小的“绊脚石”成了唤醒历史记忆的最佳方式。此时,它们已经不是艺术品,而是德国人最深切、最痛楚的回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在德国,政府和艺术家们正在用艺术对抗遗忘。
上海世博园德国馆二楼文化艺术区,大山一样厚重的书籍旁边,是一个背景展示区域,不大,也就10平方米左右。背景墙上,一名德国艺术家单膝跪地,手里拿着两块刻有名字和数字的金灿灿的铭牌,表情深沉,目光炯炯。地面被布置成街道的样子,一块块黄铜铭牌和铺路石一起镶嵌在地上。
与那段沉重的历史邂逅
6月19日,德国科隆艺术家昆特·德姆尼西来到了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在德国馆内,这位63岁的老人单膝跪地,仔细地审视着地上的一块块铭牌。
这些铭牌被称做“绊脚石”。
在街道上嵌入“绊脚石”,是昆特.德姆尼西设计并开展的一个城市记忆项目。将镶有黄铜片的石块铺设在人行道上,黄铜片上刻有遭到纳粹屠杀的死难者或者流放者的名字以及生卒年月和照片。这件艺术品很小,长宽高都是10厘米。在以德国为主的欧洲9个国家的562个城市,它们被铺在这些遇难者被关进集中营前最后住过的屋子前的人行道上,大约有2.5万块。
这些死难者的灵魂,经由这一块块黄铜铭牌,重生在生前居住的城市里。艺术家希望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一段沉重历史的记忆。
1993年,当德姆尼西在德国科隆铺下第一块“绊脚石”的时候,人们并不能理解为何他以这样的形式来悼念纳粹大屠杀中的受害者。
出生在二战后第二年的德姆尼西不是受害者的亲属,家里也没有纳粹成员。他上中学时,老师对于1933年至1945年的历史是闭口不谈的。直到他上大学的时候,人们才逐渐开始审视这段痛苦的记忆。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虽然他们在课本上知道纳粹毁灭了600万犹太人以及500万其他种族的生灵,但并不能完全明白实际情形如何。不过,如果你了解到住在某幢房屋的某位男女的命运,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数字很难让我们相信在这个文明的国度竟然有这样的过去。”德姆尼西说,“‘绊脚石’旨在让今天的人直面纳粹的暴行,让悲剧不再重演,受害者不被遗忘。”
德姆尼西的这一设计,已经不纯粹是艺术品,它变成了德国城市中最深切、最痛楚的记忆。
现在,这两万多块“绊脚石”,默默地躺在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城市的大街小巷,它们稍稍高出地面,会让行色匆匆的人们,在觉得硌脚之时,低头注意到那些令人痛心的名字,在不经意间与那段特殊的历史邂逅。
跪下来才能看清铭文
德姆尼西介绍,“绊脚石”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犹太人法典——“当一个人的名字被忘却时,这个人才算真正被遗忘”。德姆尼西希望历史不仅在博物馆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触碰到,通过街道上的“绊脚石”,让德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铭记历史。
“绊脚石”计划完全是非官方性质,直到2000年才得到德国一些市政府的许可。遇难者家属或是幸存者可以通过捐款95欧元来获得一块“绊脚石”,订单一直排到了2011年,其中包括一位后来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的后代。
“一般是纳粹受害者的亲人提出申请,证明受害者曾在某个地方居住。我们会做调查,证实情况属实后就制作‘绊脚石’,并铺设在受害者曾居住过的屋子前的人行道上。”德姆尼西介绍说。
“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家庭16口人有14人死在集中营,活下来的两位申请制作‘绊脚石’。14块石头静静地铺在地上,那就是四代人14条生命。”德姆尼西在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回忆了最打动自己的“绊脚石”。
2006年6月份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一张“绊脚石”照片,那是汉堡的一家祖孙三人,两岁的Dan,他的母亲Olga与祖母Fanny。1941年冬天,他们被纳粹用火车载往拉脱维亚的里加,最后死在集中营里。60多年后,祖孙三人魂归故里。他们的姓名与命运,被镌刻在三块铜片上,静静躺卧在Eppendorfer Baum街十号外的人行道上。死于集中营的小男孩Dan,他的同名外甥现居美国,年仅28岁,正是在汉堡那条街边的人行道上,寻找到了先辈的根脉。
当然,也有奇迹发生。一个流落到哥伦比亚、一个流落到英国的兄弟俩,因为“绊脚石”而在60年后得以重逢。
尽管在德国国内仍有争议,认为把受害者的名字铺在地上,可能会被“践踏”,但德姆尼西说,只有跪下来才能看清“绊脚石”上的铭文,这是对死难者的一种尊重。
从1993年在科隆铺设第一块“绊脚石”,到1997年正式开始“绊脚石”计划,并和政府协商,再到2000年“绊脚石”计划终于成为合法的艺术项目,如今,“绊脚石”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特别是德国青年。
“在德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支持我的作品,他们对历史好奇且具有反思精神,很希望了解为什么一个文明的国度也会发生那样可怕的历史。他们正视它,并从中得到警醒。”德姆尼西说。
“绊脚石”,唤起历史的记忆: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