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初中语文对联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对联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对联初中语文

上联:初中语文

下联:大学诗句

初中语文对联知识点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内容太多,只能简要说一说: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俗称“四大讲究”: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词组结构、句读相同。(例外之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对联讲究工整,这副对联不工整,上联是“袁世凯”,对下联的“中国人民”是对不起来的,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就是故意用不工整,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不必押韵,但要平仄相拗,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上下贯通;除上联有”重复字词“、下联也有”重复字词“相对之外(比如用了复字、叠韵、顶针等手法),一般联语中不能有重复字、词。

初中对联,语文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2. 杭州岳墓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3.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4. 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5.集句联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6.方志敏卧室联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初中语文知识大全,初中对联大全,初中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集锦大全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与初中语文课本内容有关的所有对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楹联分为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多种形式,而春联只是楹联其中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挂在或贴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门框上的上下相对的联语,因此,楹联也叫对联。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就是说,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内容要有意义,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楹联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形式。它最初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我国古代挂在门框上的,画着或刻有避邪图形或字迹的两块桃木板。桃符早在秦汉以前就出现了,当年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画着或刻着降鬼大仙“神荼”、“郁垒”桃符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桃木能避灾驱邪呢?根据我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记载,远古时代有座山是个鬼的世界,叫鬼域。在这个鬼域门口,有棵大桃树,树冠能覆盖三千里,在树上生活着一只金鸡,负责每天的报晓。每当清晨金鸡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就必须赶回鬼域。在鬼域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将它们捉住,用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所有的鬼魂都畏惧神荼、郁垒。这样在民间就流传开用降鬼大仙神荼、郁垒和桃木驱邪、避灾的风习。他们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的模样,或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挂在自家门口,用以避邪防害。这种桃木板被称做“桃符”。

【春联是怎样产生的?】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成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出现了很多附属的品类。根据使用的场所,可分为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几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的,就是我们常见的春联;“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就是春联的横披;“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的单幅文字,如在过年时在庭院里贴上“抬头见喜”、“出入平安”、“恭喜发财”之类的文字;“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单扇门或影壁上,春节时大家喜欢倒贴的“福”字,就属于这种“斗斤”。

【我国百姓的春联情结】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同时我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写春联的要求】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应该如何选择春联?】

春联具有广泛性,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过春节时贴春联。不仅如此,就是连一些饭店、美发厅、宾馆、杂货店等一些商家、企业也都贴春联。这就涉及如何选择春联的问题。

首先,春联要突出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居民住户还是单位贴春联,都应体现出一种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追求。这种审美追求,有的是从祖国的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着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等。这样的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有的春联是表达了自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如,“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种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贴春联最好体现出个性。

既然贴春联是要寄托某种祈望和祝福,那么,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身份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祈望与祝福,因此贴春联应符合自身的特点。譬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当然,那些从国家的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热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可以贴,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体现个性主要是强调不要将春联贴串行。就是说,作为工人家庭,如果贴一副“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的春联,就会惹人笑话。

第三,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再从平仄看,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平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仄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但也有的对联上联尾字是平声、下联尾字是仄声,不要认为是仄声的都是上联。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从春联的内容上来判断上下联。这就要求我们在张贴时认真读联,真正明白联句的内容。

另外,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为宜。

初中语文对联题知识点归纳

(一)

千年古树当衣架

万里长江作浴盆

(二)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三)

童子打桐籽,桐籽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四)

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五)

恨当年安石不正

到如今仍向东坡

(六)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段对联想不起来了,请知道的人帮我想想!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 艺术形式, 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可以说是历久不衰。近年来,随着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联以及与对联知识有关的习题,在不同级别

考试的试题中有关对联知识的考题也频频出现,这也是历史和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为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国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应试能力,平日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加强对联知识的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联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诵读的例联来推荐背诵。这是学习对联知识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材料,才能进而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七年级可选一些五言及五言以下的,八年级可选一些与教材要求配套的,九年级可选一些与中考紧密相连的。或者低年级选一些描写

自然景物的,如“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等;高年级选一些富含人生哲理或技巧较高的,如“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响水池中池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制定计划,合理推荐。

第二,要教育学生结合古诗词的学习进行对联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学习兴趣。我国的古诗词中,名联名句举不胜举,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句,可谓是文质兼美,又是初中学生所熟知的。联系这些名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对联知识的兴趣,又可反过来促进古诗词的诵读,可收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把对联知识学死,用活。同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只有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一些基本的东西了然于胸,才能做到日后应用时有章可循。如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要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平仄,上下两联要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等知识,作为知识的学习,丝毫不能马虎。尤其是学习之初,包括老师推荐背诵的例联,也必须符合这些规则的要求,以达到强化知识学习的目的。例如,可以以像“福禄寿三星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春联为例;也可以以像“庭小有竹春长在,山静无人水自流”等名胜联为例,总之,只要是工整对仗即可。

前面已说过,对联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其间精品对联层出不穷,我们在运用对联知识赏析现成对联的时候,却不要拘泥于所学知识,死守教条,那样容易走入死胡同。我们知道,对联对联,应该既对又联,但是像我们说的无情对,就只对不联,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一把天蓝伞,六味地黄丸”、“怕热最宜穿短裤,论功还欲请长缨”等,对得工整,但意义不相关联;还有像经常出现的流水对或者也有人称为串对的,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在强调联的时候,往往对的工整性有所淡化。这还是经常出现的一些大类,何况还有借对、错对等等特殊情况,所以说在赏析对联时一定要用活对联知识。另外,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可能要试作一些对联,更要活用对联知识,不能墨守成规,甚至因文害意。像近期我们学习的一些教育理念中有“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句,有些学校看中它的教育作用,直接用它当标语或者作为校训,我们读后总会觉的好像不完整,意味不够,就不如给它对上一句“理想最终会实现”。尽管是仄声收尾,但仍能增强力度,消除突兀感,强化教育效果。 第四,要

教育学生把对联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利用寒假时间办关于春联的手抄报,平时可以搞一些主题性的积累或者背诵活动比赛,甚至可以由老师出上联,学生合作对出下联等。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提高要求,可以布置他们在闲暇时(等车、车上、入睡前……)进行联想训练,如由鲁迅少年时对的名对“独角兽,比目鱼”,我们还可以想到哪些有特点的动物?要求学生经常思考,定期整理向老师汇报;还可以结合古诗句进行训练,如由岳飞塑像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可以想到毛主席决定将毛岸英尸体留在朝鲜时写下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还可以想到沙天香在《战歌》中写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马革裹尸是英雄”……甚至还可以要求学生自拟上联,对出下联。经过较长时期的训练,学生会对出水平较高的对联。并且这个训练过程,本身就能让人把无聊的时光变得充实,使一颗烦躁的心变得沉静,从而增加知识,提升个人的品位。

第五,教师个人要把对联知识教好,还必须不断加强对联知识的学习。以前我们强调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在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具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像古代的启蒙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幼学琼林》要读,流行读物《增广贤文》、《重订增广》也要读;

现代的《诗词格律》等专著要读, 网络流行语也要掌握;网上阅读更是必不可少。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对联知识,跟上时代的 发展,和学生共同成长。

当然,对联是宝库,对联是海洋,对联是人生中生活情趣的源泉之一,也是知识的源泉之一。要想真正把对联教学做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愿意尝试,也愿意学习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因为我们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学生。

语文论文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

摘 要:对联,作为体现汉语言文字特点的直接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把对联引进初中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从“对联激发写作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对联激趣”、“对联与书法教学激趣”三个方面来论述对联在在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中的激趣应用。

关键词:对联;汉语特点;书法;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激趣

一、对联是体现汉语言特点的直接载体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考虑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识在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很显然,这是在强调语文教学必须遵从汉语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又指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正确思想虽然早有人提出,但是,把它作为教学理念写进《语文课程标准》这样一个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加以强调,却还是第一次。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既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成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好好思考并努力去实验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世界各国的语言,可以概为八大语族,其中,只有“印支语族”(主要是汉语)为独立语,其特点是:汉语由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音节,写出来就是一个字。由这样的语音载体——汉字构成的词汇,配合成对偶词语的能力是无限的,可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独特的性质是其他语言所不具有的。而对偶是我国文化中极具美学意义的民族形式,早在先秦诗歌(如诗经)和先秦散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当它们具有独立的意义之后,便成了对联。

由此可见,对联最能表现汉语文字的特点。

汉字的象形、象声、会意、偏旁,以及一字多音、一音多义,一义多字诸多变化,直接构成了对联的用字技巧。

汉字造字法的会意、形声两种造字法使汉字有着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合体字。合体字的多数可分可合,分开以后,各部位仍能保持一字一音的特点。这就为一些联语和对句的创作提供了特有的机会,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能力和趣味性,使联语和对句更受欢迎。汉字有大量的多义词、多音词、同义词、同音词以及反义词等。用之于对联的创作,尽管难度增加不少但它同样能大大增强联语和对句创作的趣味性,增强其表现力。因此,以汉字为载体的对联,便具有了趣味性。

鉴于汉语的特点在对联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对联进行教学,则既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对联激发写作兴趣

我们要进行作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亲近作文。亲近作文的组部分——汉语言文字。亲近文字的方法,莫过于文字游戏。“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类培养对本民族文字感情的游戏,如英国就有填字谜的游戏。中国的文字游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灯谜,一种便是对联,但灯谜历来是纯粹的游戏,而对联,因其还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到今天还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游戏样式。且我国崇拜文字、强调‘文以载道’的传统,似乎把对联视作文字游戏是将其贬低了、降格了。其实,在旧式教育中,对对子一直是提高学生对汉文字兴趣的重要手段。”[1] 我国古代,尤其是唐代以来,所有馆塾的启蒙教学,在童蒙略识几字以后,便以对句为教学内容。对句的教学,融字音、字义、词、词组(也称短语和结构)、单复句,以及字词的组合关系、组合方式直到布局谋篇,立意和修辞、逻辑等知识为一体。而进行对句教,又大多具有趣味性,所以教学效果大体很理想,很能吸引学生。也使童蒙的语文水平在不多的几年中,能够得到迅速的、全面的发展。凡是接受过的几年对句教学的人,即使不能继续读书,对于对句也能熟练地掌握和制作,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把对句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的方式。

正因为这样通过这些训练,在中国历史上,在正统文人中,出现了很多楹联家:特别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出巡,下江南,上塞北,游山玩水之余,到处泼墨题联;清宫里,殿殿悬联,室室题对,皇帝还常常令臣子撰联做对。各地官员,学者中涌现出一大批有名的联家,如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袁枚、郑板桥、何绍基、梁章钜等。

“在民间故事中 ,也有关牧童、渔夫、樵子、农民的妙对、趣对数量是不少的。尽管过去士大夫遗留由于轻视下层民众,不屑记录他们的诗歌、谜语和对句之类的作品,但从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看,也足以证明对句确曾引起过他们的重视,而且不得不予记录的事实”。[2]

这些事实说明,对对子确实非常有吸引力,能激发人的兴趣。

而如今,对联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了,今天没有几个人能写出象样的对联了;对语文,尤其是对作文课反映冷淡,觉得索然无味,不少学生害怕作文,遇到作文课文就头疼,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了。以致于出现了“小学生写不好一个句子、一篇短文,初中生写不好一封信,高中毕业生写不出一篇散文,这种现象令人痛心,就其原因,就是当今的作文教学忽视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其实,在古代,进行对对字的训练,正是一种符合汉语言规律的作文训练方式。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古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以计数的好对联,连牧童渔夫、樵子农民都不例外。

初中语文对偶句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

初中语文对偶句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____,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是香,量力而行。”请你把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中的有关语句作适当删减填入上联,使之构成对偶句式。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初中语文对联初中语文: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