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太牢”、“少牢”
何为“太牢”、“少牢”?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礼仪中的“太牢”“少牢”指的是什么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 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
由于在周初建立时牛尚是新鲜物种比较珍稀,故用做祭品时表示最高礼节。羊当时亦为藏新物种数目亦较少,故次之;猪为华夏族人最先驯养是最普通的家畜,故为最下。
古代祭祀时把要宰杀的畜牲叫牺牲,其中太宰三牲俱全,而少牢是少了哪种畜牲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臂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1.臂,中国汉字,多音字:
(1)bì,如“膀臂”“臂助”。
(2)bei,如“胳臂”。
2.臂,即“下膊”。现代称为前臂部。指肘以下、腕部以上的部分。
胳臂
臂,手上也。――《说文》
肱谓之臂。――《广雅·释亲》
肩臂。――《仪礼·少牢礼》。注:“肱骨。”
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臂缚(古时缚在两臂以抵御兵刃的铠甲。也称“臂手”);臂纱(缠手臂的纱布)
动物的前肢
滑水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山海经·北山经》。注:“前脚也。”
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
又如:长臂猿;螳臂当车;臂臑(牲畜前体的中下部)
器械伸长部分,似人之有臂,如弓把、弩柄、梯帮等。如:悬臂,弩臂;支持墙架的金属臂
一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如:银河的旋臂
臂臂
①胳膊:右~,手~。
②人体解剖学上多指上臂。
古代文言文中格,夺,比都是什么意思
格
动词义:
1、阻止;搁置。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孙膑传》
2、纠正;匡正。
人不足与适(同“谪”)也,政不足闲(非议)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
3、推究。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礼记·大学》
4、量度;衡量。
5、击打;格斗。
格者不舍。——《荀子·议兵》
穷寇不格。——《周书·武称》
皆可格杀。——《后汉书·刘盆子传》
乃解衣就(接受)格。——《后汉书·钟离意传》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玉台新咏·饮马长城窟行》
6、击杀;搏杀。
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他法劾捕格杀郢人以灭口。——《史记·荆燕世家》
7、抗拒;抗御。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史记·李将军列传》
8、古书借“格”为“佫”。来到;到达。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舜典》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天迪格保。——《书·召诰》
惟先格王。——《书·高宗肜日》
祖考来格。——《书·益稷》
格于皇天。——《书·君诰》
形容词义:
1、拘执。
2、被限制;受局限。
3、圣的。
4、吉祥。
5、正确。
6、通“嘏”(gǔ)。大。
孝友时格,永乃保之。——《仪礼·士冠礼》
以格于主人。——《仪礼·少牢馈食礼》
夺
动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夺,手持隹失之也。——《说文》
给夺慈仁。——《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
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勿夺农时。——《荀子·富国》
2、强取。
夺,取也。——《玉篇》
人夺女妻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夺其印符。——《史记·淮阴侯列传》
夺攘矫虔。——《书·吕刑》
秦王度之,终不可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3、用力冲开;冲出。如: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眼泪夺眶而出。
4、竞先取得。
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高启《谢赐衣》
5、剥夺;削除。
胁服夺(罢免)其官。——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比
动词义:
1、会意字。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2、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3、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4、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5、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6、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8、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形容词义:
1、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3、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义:
1、比喻;比方。
副词义:
1、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3、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义:
1、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3、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古汉语常识
古 汉 语 常 识 (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
一、古今异义词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55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56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7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59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60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今,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今,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形容词。
65理会:古,办法,名词,如"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今,关心,在意,动词。
66约束:古,准备,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67萧条:古,空虚,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今,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68整顿:古,整理,如"暂往柳监生寓中整顿行装";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抚慰";今,违反自己的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见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今,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共同奋斗的人,或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71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73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 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75羊角:古,旋风,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今,羊的触角。
76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77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没有功劳。
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今,安排,布置。
79作案:古,作几案,如"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今,进行犯罪活动。
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将诉于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81流涕:古,流眼泪,如"言讫,嘘唏流涕";今,流鼻涕。
82通达:古,到达,如"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今,通行无阻。
83珍重:古,保重,如"负载珍重,不复言矣";今,爱惜。
84失意:古,意见不合,如"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今,不得志。
85谴责:古,处罚,处分,如"前所谴责,因而获免";今,斥责,责备。
86县官:古,官府,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今,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87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今,暴虐,没有德政。
88无伤:古,没有关系,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今,没有受到伤害。
89妻子:古,妻子和儿女,如"兄弟妻子离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儿女。
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91中国:古指中原,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92意气:古,辞意和语气,如"意气勤勤恳恳";今,志趣和性格。
93勤勤恳恳:古,诚恳的样子,如"意气勤勤恳恳";今,勤劳而踏实。
94寒心:古,因恐惧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今,失望而痛心。
95变色:古,变了脸色,如"同子参乘,袁丝变色";今,变了颜色。
96苟合:古,以苟且的态度来适应皇帝的心意,如"苟合取容";今,不正当的结合。
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今,热情而周到。
98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今,亲密而周到。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今,尘土。
100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101便宜:古,方便,适合,如"可以便宜从事";价格低廉。
102不过:古,不超过,如"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今,表转折的关联词。
103多谢:古,多多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谢。
104反而:古,返回,从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今,连词,跟上文意思相反。
105反复:古,扭转并恢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今,多次重复。
106逢迎:古,迎接,如"蹑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马。
107感激:古,感动,奋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今,深深的感谢。
108故事:古,旧事,前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109诡辩:古,骗人的话,如"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今,无理狡辩。
110交通:古,交错相通,如"叶叶相交通";今,运输业总称。
111结束:古,整装,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今,完结。
112具体:古,具备形体,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今,不抽象的。
113绝境:古,与外界隔绝之地,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走投无路之处。
114开张:古,开放,不堵塞,如"诚宜开张圣听";今,开业。
115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今,能够。
116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为正义牺牲的人。
117平方:古,平整,方正,如"石苍黑色,多平方";今,相同数的乘积。
118亲戚:古,父母兄弟等亲属,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今,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成员。
119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贫穷困苦。
120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今,情面,送礼。
121身体:古,亲身体验,如"身体力行";今,躯体。
122首领:古,头颅,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今,集团领导人。
123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如"恨私心有所不尽";今,自私的心理。
124私人:古,党羽,亲信,如"以在忠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
125无论:古,不必说,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条件连词。
126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
127响应:古,像回声一样应和,如"天下云集响应";今,用言语行动来表示赞同、支持某倡议、口号等。
128向前:古,先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今,向前方。
129行为:古,品行,作为,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
130宣言:古,扬言,如"(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宣告,声明。
131以便:古,以便带来便利,如"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今,表目的的连词。
132以往:古,从......,向......,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今,过去。
133以为:古,把......当作,如"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今,认为。
134因而: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结果连词。
135于是:古,在(到)这,如"不能进于是";今,表承接。
136约束:古,盟约,如"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限制。
137指示:古,指出,给......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今,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38智力:古,智慧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今,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通假字
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 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盖通盍,相当于"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
51涂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2塑通诉,告诉,申诉,如皆欲赴塑于王。
53已通矣,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4罔通网,罗网,如: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猎,如:今王田猎于此。
56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57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58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59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60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61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62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63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64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65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66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67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68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6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70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7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73宾通傧,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礼于廷。
74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5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6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77濯通浊,混浊,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8质通贽,见面礼,如:厚币委质事楚。
79决通抉,如:辞决而行。
80乡通向,如:北乡自刭。
81衡通横,与"纵"相对,如:外连衡而斗诸侯。
82 没通殁,死,鄙陋没世。
8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8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85少通稍,稍微,太后之色少解。
86禽通擒,捕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87舒通抒,抒发,如:退而论书册,以舒其愤。
88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89生通性,资质,如:君子生非异也。
90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
91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
92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代汉语中的“太牢”是指什么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用来祭祀的动物
牛代表勤奋,羊代表祥和,猪代表富足。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鱼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属“牺牲”之列。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叫什么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部分中国古代文化之宗法和礼俗解释!
【宗法和礼俗】
(一)宗法
【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系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嫡子】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继承始祖、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主,地位特别高贵,故又称“宗主”。
【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所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教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称为“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于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只要包括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联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只高义也。”
【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称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旧时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月,小功服丧五月。亦用以指五服之内的宗亲。
【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位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
【太庙】天子的祖庙。
【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绝对服从君,子绝对服从父,妻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五常】1.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3.指仁、义、礼、智、信。【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指仁、义、礼、智、信。
【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论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左转·文公十八年》:“高幸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礼俗
【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的礼节与习俗。
【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六礼】1.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说法。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体还未壮,故称弱冠)粤行。”
【笄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子到了成年又叫“及笄”“笄年”。
【合卺】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持一瓢而醑(用酒漱口),就叫“合卺”。后世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制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男子正式的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的结果,地位极其低贱。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这是自谦的说法。
【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
【媵】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形式。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被“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他们都是经过“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逐渐消亡,地位逐渐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为同义词。
【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
【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
【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岱宗。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用一头。
【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殓】给尸体穿衣下棺。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丧礼】古代‘凶礼’之一。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拜佣哭泣的礼节。
【坟墓】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后世‘坟’与‘墓’并称,不再有所区别。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合葬】指夫妇死后葬在一起。
【稿葬】庶人死了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庐冢】也作‘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股不着脚跟,是‘跪’。跪而挺腰耸身,叫做‘跽’。
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跪】与‘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达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
【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
【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这种姿势是傲视对方的意思。
【拜】拜,是古人常用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空首。
稽首是跪拜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头扣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做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只是拱手行礼,也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丧礼中先做顿首后作稽颡,叫吉拜。先稽颡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
【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古人作揖,根据对象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见于《诗经·邺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后有《国语·越语》:“执其之手而与之谋”。①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孔雀东南飞》)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
【寿】以酒或以物向别人祝福。
【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
【万福】古代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后来用做妇女行礼的代称。
【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致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布衣】即平民穿麻衣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蒸黎”“黎元”等。
【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奴隶】为奴隶主无偿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奚”“仆”“臣”“妾”都是奴隶。
【庶人】也称“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统治者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底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下的人对上自称的兼辞。
参考文献[tieba.baidu.com]
文章有删改、增选!
何为“太牢”、“少牢”: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