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 > 造“东风”

造“东风”

那年夏天,我与峰同时研究生毕业,进了同一家小机关,住进同一间宿舍。闲来无事时,我俩总喜欢畅谈彼此未知的前程。


我们都不甘于平庸,都自认为还算有才干,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自然是机会。我们经常聊到一个让人羡慕的人,他的名字叫伟。


伟是我们的师哥,我俩进这家单位前不久,他调入了省厅。伟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凡的经历,只不过爱写一些关注现实的理论文章,这类文章通常很难引人关注,但是机会来了,挡都挡不住。厅长无意中在内部刊物上读到一篇关于绩效考核的稿子,很投胃口,就打听是谁写的,主编告诉他是伟。后来,厅长下来检查工作,专门把伟叫去聊了一会儿。再后来,伟成了厅长秘书。


峰大为感慨地说:“机会这东西,真的很玄妙。如果厅长不正为考核的事头疼,如果厅长没看那一期刊物,就算看了,但那篇文章并不暗合他的思路,伟恐怕……”


我深表赞同。


很快,我和峰的机会来了。


市局准备成立信息采集管理中心,招募本系统内既精通业务又懂得软件制作的人才。起初,我和峰都动了心,填了报名表,通过了资格审查。在前去报到的关键时刻,我退缩了。我对峰说:“你我都很清楚,我们业务上没得说,但在软件的研发方面确实不在行,此去是试用3个月,到时如果不合格被退了回来,脸面何在?”峰答道:“机会来了就要抓住,大不了边干边学,比别人勤奋10倍,努力10倍。”我笑着摇头:“没那么容易,只怕最后机会没抓住,反成众人笑柄。”


就这样,我与峰这位向来志同道合的伙伴,从此分道扬镳。


峰没有被退回来,一年后正式调入市局。正如他所言,最初的那段时间,他是全单位最低调、最勤奋的人。他尊重同事,勤学好问,乐于吃苦,为了弥补软件方面的缺陷,硬是拿出了当年考大学的劲头去学去钻研。峰亲口告诉我,他之所以被留下,并非因为计算机水平提高得有多么快,而是他在工作中体现出的拼搏精神、处理人际关系的妥帖周全打动了领导。现在,他成了市局信息采集管理中心的副主任,专门负责协调、保障工作,算是“专业”对口吧。


我依然没有等到机会的青睐。在失落与迷茫交织的日子里,我常反思:自己一没有伟那样的好运,二没有峰那样的敏锐,难道真要在苦苦等待中消磨岁月吗?大学里,我是系学生会主席,还获得过演讲比赛一等奖,担任过大学迎春晚会的策划,我不是没有才华,而是缺乏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既然这个舞台没能从天而降,也没贵人帮忙搭建,那么,为什么不自己创建一个?


市局派出调研组来我单位检查教育的落实情况。主任找到我,嘱咐我把情况梳理好,准备一份汇报提纲。我建议说,除了文字材料,如果我们能用曲艺的形式把一些好的做法体现出来,是否效果会更明显呢?主任眼睛一亮。我把自己的想法和盘端出,主任大手一挥,很好,你去办。


检查结束的前一个晚上,调研组成员开会总结。完毕后,礼貌地征求大家有什么建议。这时,主任说话了:“我只有一个请求,希望各位领导不要急着今晚赶回去,因为我们还自编自导了一台小节目。”“哦,是吗?那要看看。”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这些天,我一直抽调本单位有曲艺特长的人员,加班加点编排节目。通过散文诗朗诵、小品、歌曲等形式,把工作生活中的趣事、本次教育的一些细节以及取得的收获和成果展现出来。节目尽管不够精彩,但绝对鲜活;场景不够华丽,但绝对原汁原味。台上台下一片欢笑声。


没多久,市局通知说局里要在全系统推广我单位的经验做法,请推荐一名宣讲人员。我毫无悬念地当选。


一个月后,在市局会议大厅内,当着全系统中层干部的面,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地做了一次经验介绍。掌声响起的时候,我思绪万千。



半年后,我调入市局,再次和峰成为同事。某天晚上,我们又坐到一起,每人一杯清茶。峰说:“其实,机会并不玄妙。幸运的人可以撞到,例如伟;普通的人可以抓到,例如我;如果前两者都没有做到,还可以自己创造,例如你。”


我深表赞同。是呀,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就是自己的机会。


造“东风”: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