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周南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2、召南
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 3、邶风
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 4、鄘风
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5、卫风
淇奥、考盘、硕人、氓、竹竿、芄兰、河广、伯兮、有狐、木瓜 6、王风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7、郑风
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 8、齐风
鸡鸣、还、著、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9、魏风
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10、唐风
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杕杜、羔裘、鸨羽、无衣、有杕之杜、葛生、采苓 11、秦风
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 12、陈风
宛丘、东门之枌、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 13、桧风
羔裘、素冠、隰有苌楚、匪风 14、曹风
蜉蝣、候人、鸤鸠、下泉 15、豳风
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小雅 1、鹿鸣之什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 2、南有嘉鱼之什
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六月、采芑、车攻、吉日 3、鸿雁之什
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4、节南山之什
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5、谷风之什
谷风、蓼莪、大东、四月、北山、无将大车、小明、鼓钟、楚茨、信南山 6、甫田之什
甫田、大田、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车辖、青蝇、宾之初筵 7、鱼藻之什
鱼藻、采菽、角弓、菀柳、都人士、采绿、黍苗、隰桑、白华、绵蛮、瓠叶、渐渐之石、苕之华、何草不黄 大雅
1、文王之什
文王、大明、绵、棫朴、旱麓、思齐、皇矣、灵台、下武、文王有声 2、生民之什
生民、行苇、既醉、凫鹥、假乐、公刘、泂酌、卷阿、民劳、板 3、荡之什
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昂、召旻 《颂》共有40篇。
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周颂 1、清庙之什
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 2、臣工之什
臣工、噫嘻、振鹭、丰年、有瞽、潜、雝、载见、有客、武 3、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载芟、良耜、丝衣、酌、桓、赉、般 鲁颂 駉、有駜、泮水、閟宫商颂 那、烈祖、玄鸟、长髪、殷武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
.,如古诗倒是有一些含有 喻 字的..,你可以上 古诗文网 搜索。
而《诗经》中没有含有 喻 字的诗句,含有 子 字的倒不少:
《鹿鸣之什》的 君子是则是效
《关雎》的 君子好逑
《汉广》的 之子于归
《缁衣》的 适子之馆兮
《将仲子》的 将仲子兮
《素冠》聊与子同归兮
.
余捉蟋蟀文言文的全文意思
祭妹文(译文) 袁枚
乾隆丁亥年的冬天,(将)三妹素文埋葬在上元县的羊山,并且用文章祭奠(她)说:
唉!你出生在浙江(杭州)却埋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有七百里(之远)了,当初即使(会做各种)怪异的梦、(能产生各种)幻想,难道(会)知道这里是掩埋(你)尸骨的地方吗?
你由于(信奉‘从一而终”这)一种贞节观念,嫁了不好的人而(被迫)离开(他),致使你孤独忧伤、落拓失意。(这)虽说是命中注定,上天的实际安排;但是连累你到了这样(凄惨)的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的时候听从先生讲授经书,你和我肩并肩地坐在一起,(特别)爱听古人讲求节义的事情;一旦之间长大成人,竟然马上亲身实践它。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上的事情),或许不一定在艰难的时候(还)如此苦守贞节啊。
(小时候)我捕捉蟋蟀,你(也)张开胳膊来(到)捉蟋蟀的地方;天冷虫于冻僵了,(我们)一同来到埋虫子的洞穴边。现在(当)我装殓你埋葬你(的时候),当日的情形却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房里休息,你梳着两个小髽(zhua)髻,穿着细绢的单衫来了,(一同)温习(《诗经》中的)《缁衣》一章。恰好先生开门进来,听见两个孩子(读书的)童音清脆响亮,(脸上)不觉(露出了)微笑(并)啧啧称赞不已。这是(当年)七月十五日的事啊,你(现在虽)在地下,(还)应该清楚地记得吧。我二十岁左右前往广西,你拉住(我的)衣裳伤心大哭。过了三年 我考中进士(光荣地)回了家,你从东厢房端着盛食物的木盘出来,一家人瞪着眼睛看着(你)笑着,不记得话头从哪里谈起,大概是说(我)在京城中了进士,送信的人报信早晚等等。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虽然成为旧事,可是我一天没有死,就一天不能忘记啊。往事充塞胸膛,想起来就悲伤得心里堵塞,(它们)像影子一样一个一个消清楚楚,想接近(它们而把它们)抓住,(它们)便消失了。(我)后悔当时没有把幼年时期(的言行)情形(都)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可是你已经不在人世间了,那么,即使时光倒过来流驶,儿童时期能够再(经历一次),却也没有和(我一起)证实(当年情形)的人了。
你据义和高家断绝关系回娘家(以后),正房中的母亲仗着你侍候,家里有关文字方面的事务(都)指望你办理。(我)曾说过女人当中最缺少通晓经书要义和熟悉雅训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可是在这方面总有些欠缺。所以自从你回来以后,虽然为你伤心,(可又)确实为我高兴。我又比你大四岁,或许按人间(常规)年长的先死,可以把死后的事托付给你,可没有想到你(竟会)比我先离开(人世)啊!前年我病了,你整夜探问,病好点就高兴,病重些就忧愁。后来虽然病情稍有好转(可)仍然还半卧半坐(的,不能下床活动),没有什么可以消遣解闷的。你来到床前,给(我)讲小说野史中值得高兴值得惊讶的事情,姑且借以求得一时高兴。唉!从今往后我要是再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喊你呢!
你的病情,我相信医生说的没有什么危险的话,(所以才)远离(家门)去扬州探访古迹。你又担心我为你的病忧愁,阻止家人跑来报信。等到病情严重到极点,母亲问你是不是希望哥哥回来,(你)硬撑着答应了一声“是”。我已经(在)头一天(就)梦见你来(跟我〕诀别了,心里知道不吉利,急忙乘快船过了江。果然我在未时到家,可是你在辰时断了气。(你的)四肢还有余温,一(只)眼睛(还)没闭上,原来还在忍着死等我啊。唉,痛心啊!早知道(要和)你永别,那我怎么前去远方游历呢,即使去游历,也还有许多心里话要让你知道,(并)和你一起商量啊。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除了我死之外,当然不会有见面的日子了。现我又不知道哪天死,可以见到你,况且死后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并且能见面不能见面,又终究难以(弄个)明白。既然如此,那么(我)怀着无穷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然而终究无法弥补了吗!
你的诗,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作嫁出;你的生平,我已经作了传记;只是你的墓穴,(我)还没有筹划好。祖先的坟茔地在杭州,(到杭州要经过)长江和运河,(路远不好走),看样子难于送回去安葬,所以请示母亲,(征得她的同意)让你在这里安息,便于到墓前祭扫凭吊。在它旁边埋葬你的女儿阿印。那下边的两个坟,一个是父亲的侍妾朱氏,一个是哥哥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往南远看是(一片)平原和低湿的地方,往西眺望是栖霞山,(在)刮风下雨,早晨黄昏(中)寄居他乡的魂魄有了伴侣,应当不会感到孤单寂寞。让人伤心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了你的哭侄诗以后,到现在还没有儿子。两个女儿刚刚牙牙学语,生在你死以后,才一周岁啊。我虽然因为有母亲健在不敢说(自己)年老,可是牙齿动摇、头发脱落,背地里自己知道,知道(自己活)在人世还能再有几天呢!(弟弟)阿品远在河南作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继承的人了。你死了我来埋葬,我(如果)死了谁来埋呢?你如果有灵,可能告诉我吗?
唉!活着时候的事情既不能细想,死了以后的事惰又无法知道;哭你既听不见你说话,祭奠你又看不到你来吃。纸钱的灰烬在飞扬,北风(刮得)很凶猛,哥哥我回去了,(可)还不断地回头看你啊。真哀痛啊!真哀痛啊!
原文注释:
祭妹文①
清 袁枚
乾隆丁亥冬②,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③,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④,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⑤,遇人仳离⑥,致孤危托落⑦,虽命之所存⑧,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⑨,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⑩。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11)。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12);岁寒虫僵,同临其穴(13)。今予殓汝葬汝(14),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15)。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16),温《缁衣》一章(17)。适先生奓户入(18),闻两童子音琅琅然(19),不觉莞尔(20),连呼则则(21)。此七月望日事也(22)。汝在九原(23),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24),汝掎裳悲恸(25)。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26),汝从东厢扶案出(27),一家瞠视而笑(28),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29)。凡此琐琐(30),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31),思之凄梗(32),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33),罗缕纪存(34)。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35),堂上阿奶(36),仗汝扶持;家中文墨(37),眣汝办治(38)。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39),汝嫂非不婉嫕(40),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41),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42),犹尚殗殜(43),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44)。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45),远吊扬州(46)。汝又虑戚吾心(47),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48),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49)!”已予先日一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50),汝以辰时气绝(51),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52)。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53)?
汝之诗,吾已付梓(54);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55),尚未谋耳(56)。先茔在杭(57),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58),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59),一为阿兄侍者陶氏(60)。羊山旷渺(61),南望原隰(62),西望栖霞(63),风雨晨昏,羁魂有伴(64),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65),至今无男;两女牙牙(66),生汝死后,才周晬耳(67)。予虽亲在未敢言老(68),而齿危发秃(69),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70),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71)。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1)袁枚三妹袁机,字素文,幼好读书,与高姓子指腹为婚,后高氏子行为放荡,曾建议解除婚约,但她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坚持“从一而终”。婚后,高氏子行为愈不检,虐待其妻,又要卖妻抵赌债,不得已,逃回娘家,告官终绝关系。此文祭悼亡妹,意真词切,语语精绝,可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鼎足而三。作者另有《女弟素文传》叙其平生。
(2)乾隆丁亥: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
(3)上元:县名,在今南京市区。羊山:在南京市东。
(4)觭(jī基)梦:做梦。《周礼·春官·大卜》:“二月觭梦。”郑玄注:“言梦之所得。”
(5)一念之贞:指袁机坚持与高家成婚事。
(6)遇人仳(pī匹)离:嫁了不良的丈夫而被遗弃。《诗经·王风·中谷》:“有女仳离,慨其叹矣。”
(7)孤危托落:孤独忧伤。托落,落拓,失意。
(8)命之所存:命中注定。
(9)差(cī疵)肩:并肩。
(10)遽:遂,就。躬蹈:亲身实践。
(11)艰贞:遭遇艰难时坚贞不移。
(12)奋臂:挥动双臂。
(13)同临其穴:同到埋蟋蟀的洞边。
(14)殓(liàn炼):给死人穿衣服装入棺中。
(15)憬然:清晰的样子。
(16)单缣(jiān坚):细绢做的单上衣。
(17)《缁衣》:《诗经·郑风》中的一篇。
(18)奓(zhà炸)户:开门。
(19)琅琅然:读书的声音。
(20)莞(wǎn宛)尔:微笑。
(21)则则:同“啧啧”,赞叹声。
(22)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23)九原:犹九泉,地下。
(24)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粤行:乾隆元年(1736),作者二十一岁,经广东到广西。当时,其叔公袁鸿为广西巡抚金鉷的幕宾,金鉷很赏识作者的文才,荐举他到北京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
(25)掎(jǐ挤)裳:拉着衣服。
(26)披宫锦还家:乾隆三年(1638)作者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还家省亲。披宫锦,指身穿用宫中特制的锦缎所做的袍服。
(27)东厢:东边的房子。边房称厢房。
(28)瞠(chēng撑)视:瞪着眼睛看。
(29)云尔:如此之类。
(30)琐琐:种种琐碎的事。
(31)膺:胸。
(32)凄梗:悲痛得心胸堵塞。
(33)嫛婗(yīní医尼):婴儿。《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这里指儿时。
(34)罗缕纪存:详尽细致、有条有理地记录下来。
(35)义绝:断绝关系。
(36)阿奶:指作者的母亲章氏。
(37)文墨:指文字往来的事务。
(38)眣(shùn舜):目示。这里谓指望。
(39)明经义:了解经书的道理。谙(ān安)雅故:熟悉古代典故。谙,熟悉。
(40)婉嫕(yì意):柔和温顺。
(41)刺探:询问情况。
(42)小差(chāi钗):病情稍愈。差,同“瘥”。《方言》:“差,愈也。”
(43)殗殜(yèdié夜蝶):病情不十分重。《方言》:“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殗殜。”
(44)聊资:姑且拿来。
(45)无害:没有生命危险。
(46)吊:探访古迹。
(47)虑戚吾心:怕让我担心。
(48)绵惙(chuò龊):病情危急,气息微弱。
(49)诺:应答词。
(50)未时:下午一时到三时。
(51)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
(52)筹画:商量。
(53)而竟已乎:就这样完了吗?
(54)付梓:付印。梓,古代刻字印刷的木版。袁机诗附在作者《小仓山房诗文集》卷后。
(55)窀穸(zhūnxī谆夕):墓穴。
(56)谋:筹划。
(57)先茔:祖先的坟墓。
(58)宁:安葬。
(59)阿爷:父亲。作者父袁滨,早去世。侍者:侍妾。
(60)陶氏:作者侍妾。
(61)旷渺:空旷辽阔。
(62)原隰(xí席):原野低洼之地。
(63)栖霞:山名,在南京东北。
(64)羁魂:寄居他乡的鬼魂。
(65)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此年作者丧子,袁机有《哭侄诗》。
(66)两女:作者妾钟氏所生之孪生女。牙牙:婴儿学话声。
(67)周晬(zuì最):周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68)亲在未敢言老:父母尚在,自己不敢称老。时年作者五十一岁,老母尚在。
(69)齿危:牙齿摇动。
(70)阿品:作者堂弟,名树,字东芗,时任河南正阳县令。
(71)九族:古代指本身及以上父、祖、曾祖、高祖,以下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也有人说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这里泛指内外亲属。
什么是《诗经》的“正变说”?
【摘 要】风雅正变说是《诗经》学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传统的观点,风、雅是指《诗经》的体裁,正、变是针对诗篇的内容而言的。然而关于风雅正变说的起源、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存在的可能性,历代各家各派的学者却众说纷纭。苏辙对于风雅正变,在《诗集传》中指出了其产生的缘由,并提出以时代大势论正变的观点。这有同于毛、郑处,也有不同处,但从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出苏辙仍是遵从毛说的,仍是以儒家传统诗教观念解诗的,只是在方法上力求更加完善而已。
【关键词】苏辙;诗集传;风雅正变。
宋代《诗经》学研究的新传统是在议论《毛传》、《郑笺》与批驳《毛诗序》的宋学传统大背景下展开的。苏辙在这宋学兴起的时代,撰作了时代特色很强的《诗集传》,其对于汉唐以来《诗经》学史上的基本问题都有所探讨。而关于风雅正变说,苏辙在批评汉学成说的基础上又有所继承和创新,他认为风雅正变说的产生是与其时代大势密切相关的。故本文试立足于苏辙对于风雅正变说的理解以求探讨他在汉学传统向宋学传统转变过程中所体现的《诗经》学思想。
众所周知,风雅正变说是《诗经》学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传统的观点,风、雅是指《诗经》的体裁,而正、变是针对诗篇的内容而言的。究其原始,风雅正变一说实肇始于《毛诗序》,其后历经郑玄、孔颖达的润色加工而益臻详密。《毛诗序》认为:“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1]这里《毛诗序》将诗歌和时代、政治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主张在乱世时,礼乐崩坏时所作的诗是变风、变雅。所谓变,即指时代由盛及衰,国家的政教纲纪呈现崩坏之势,诗的内容由美及刺。这反映了政治兴衰与诗歌内容的美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此说有其合理因素。但《毛诗序》此处只是言及《诗》有变风、变雅,并没有明确标出正风、正雅之语,以及正变划分的界限。郑玄继《毛诗序》说之后,继续加以推阐和系统化。其《诗谱序》云:
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大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亨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是而下,厉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坏,《十月之交》、《民劳》、《板》、《荡》勃尔俱作。众国纷然,刺怨相寻。五霸之末,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善者谁赏?恶者谁罚?纪纲绝矣。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2]
于此郑玄明确指出了《诗经》中之风、雅有正经和变风、变雅两类,而颂却无正变之分,纯为正经。同时,郑玄于《周南召南谱》、《邶鄘卫谱》、《小大雅谱》等又具体论述了正风、正雅及变风、变雅篇章的归属。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郑玄认为文、武、成王盛世之时歌颂周室先王和西周盛世的诗,为“《诗》之正经”,而懿王以后那些众多的产生于衰乱之世的讽刺诗和爱情诗,则为变风、变雅。具体划分为《周南》、《召南》二十五篇诗为正风,《邶风》以下至《豳风》共一百三十五篇诗为变风。《鹿鸣》至《菁菁者莪》十六篇为正《小雅》。《六月》至《河草不黄》五十八篇为变《小雅》。《文王》至《卷阿》十八篇为正《大雅》,《民劳》至《召旻》十三篇为变《大雅》。这就是郑玄区分风雅正变的基本框架。此外,郑玄于《诗谱》中,又将风雅正变与世次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严紧的说诗体系。
风雅正变说在《毛诗序》中略具雏形,后经郑玄系统化,成为《诗经》毛诗学派诠释《诗经》所持的重要理论。其后,孔颖达《毛诗正义》除注疏《序》、《传》、《笺》外,亦收录郑玄《诗谱》而加以疏之。经由《正义》的推阐,郑玄风雅正变说则更扩充了内涵。况且整个《诗经》诠释史,自汉以讫唐中叶,基本上是由《诗序》、《毛传》、《郑笺》以及《毛诗正义》所构建的汉学传统支配着,因此作为其说之一的风雅正变说也就成为学者解诗必须依从的理论。尽管其中有诸多矛盾,但学者仍很难跳出汉学的典范。期间只有唐德宗贞元年间,成伯屿作《毛诗指说》,才稍持新论。其于风雅正变问题,认为《颂》亦有正变。《毛诗指说·解说》云:
作者: 逢官必骂 2006-10-11 18:18 回复此发言
--------------------------------------------------------------------------------
2 苏辙《诗集传》的风雅正变说
《风》、《雅》既有正,《颂》亦有正。……《清庙》至《般》为正《颂》也。然颂声从《风》、《雅》而来,故二《南》之《风》为正,继变《风》之作,《齐》、《卫》为始。齐哀公当懿王之时,卫顷公即夷王之代。有正即有变,《风》、《雅》既有变,《颂》亦有变,……《风》、《雅》之变自幽、厉尤甚,鲁、殷为变《颂》,多陈变乱之辞也。[3]
成伯屿认为《颂》亦有正变,谓《周颂》为正《颂》,《鲁》、《殷》为变《颂》,以其“多陈变乱之辞”而有异于向来《毛诗》家风雅正变之说。但细究《鲁颂》、《商颂》的内容,亦不似变乱之辞。故成氏之说,恐未能成理,然而这对于《毛诗》学派风雅正变说的一统地位却提出了挑战,为宋儒全面理解此说作了铺垫。
再者,郑玄笺《诗》,依《序》、《传》为说,但其所谓的风雅正变说始终与《诗序》所言的美刺现象有扞格之处。考《毛传》以时代先后为次说《诗》,故二《南》以《关雎》始,《小雅》以《鹿鸣》始,《大雅》以文王始,皆归为文王时诗,以下则依世次为说,所谓“以史证诗”者也。而《序》中又多以美刺说诗,大体言之,治世多言美,而衰世多言刺,然亦有不拘于此者。如《野有死麕》虽在《召南》,而《毛诗序》云:“《野有死麕》,恶无礼也。”[4]卫文公、卫武公、郑武公、秦襄公、齐桓公等虽并在东周之世,但亦有美诗,因为若依郑玄《诗谱》之说,此乃属于衰世,诗之内容应为怨刺之意而归于变诗。但《鄘风·定之方中》、《卫风·淇奥》、《郑风·缁衣》、《秦风·小戎》、《卫风·木瓜》等,均为赞美卫文公、卫武公、郑武公、秦襄公、齐桓公诗。此外,《小雅》中也有同一王而美、刺并出者,如《小雅·鸿雁序》:“《鸿雁》,美宣王也。”[5]《沔水序》:“《沔水》,规宣王也。”[6]《鹤鸣序》:“《鹤鸣》,诲宣王也。”[7]《祈父序》:“《祈父》,刺宣王也。”[8]可见《诗序》以美、刺说《诗》并未拘泥于盛衰、正变之世次。
郑玄依此论风雅正变,诸多矛盾之处也就在所难免,如郑玄于《诗谱序》中言及风雅正变时,认为文王、武王、成王盛世之诗为正诗,但对于作于成王时代的《豳风》,却又视为变诗,“成王之时,周公避流言之难,出居东都二年,后成王迎之,反之摄政,致太平,其出入也,一回不德,纯似公刘太王之所为。大师大述其志,主意于豳公之事,故别其诗以为豳国变风焉。”[9]此外,以正变之说区分风雅之时,对于正诗不需只言美,而变诗兼言美刺之义,也不能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因此,自北宋仁宗庆历之后,学者论诗不再专守汉唐注疏旧说,而疑经、改经之风日盛。其时学者对《诗序》问题有颇多讨论,连带对《诗序》的风雅正变说亦有批评。苏辙《诗集传》在继承毛、郑风雅正变说的基础上,对于二者的矛盾之处,有所批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关于此说的独特见解。
苏辙论述风雅正变,主张要追溯时代。这在其《诗集传》卷三《鄘风·定之方中》中有明确的说明:
世之学者曰:“卫武、卫文、郑武、秦襄之《风》,宣王之《雅》,皆美之诗也,然犹不免为变诗,何也?”曰:王泽之薄也久矣,非是人之所能复也。昔周之兴也,积仁行义凡数百年。其种之也深,而蓄之也厚矣,至于文、武,风俗纯备,是以其诗发而为正诗。自成康以来,周室不竞,至幽、厉而大坏,其败亦数百年,其蓄之也亦厚矣。是以其诗不复其旧,而谓之变。夫自其正而至于变,其败之也甚难,其间必有幽、厉大乱之君为之,而后能自其变而复于正,其反之也亦难,亦必有后稷、公刘、文、武积累之勤而后能。今夫五人者,其善之积未若其变之厚矣,是以不免于变。老者之所以为老,为其积衰也,因其一日之安而以为壮也,可乎?其所由来者远矣。[10]
世之学者认为《鄘风》中的卫文公,《卫风》中的卫武公,《郑风》中的郑武公,《秦风》中的秦襄公,《小雅》中的宣王诗,都是臣下颂美之作,但依据《诗序》、郑玄《诗谱》之说,却不免列为变诗。究其原因,苏辙认为文武时代的诗之所以称作“正诗”,是由于累积了自后稷、公刘等诸王数百年以来的积仁行义,因此才风俗纯备。在这种王泽的滋润下,百姓感受王泽的教化既深,因此所作的诗自然就全是颂扬君王的“正诗”。但自成、康以来,周王室政教日衰,至幽、厉而大坏。这种政教的衰微也是累积了数百年,才颠覆了“正诗”的根基而形成的。因此在“变诗”已成的时代里,虽然有卫武公、卫文公、郑武公、秦襄公、周宣王一时的“美诗”,但就正、变诗所形成的根源而言,关于这五人的赞美诗,仍不得谓之正诗。同时苏辙认为风雅正变诗的产生,虽受时代盛衰的影响,但主要是由于诗人心有所思,而情有所发,故与毛、郑学派认为同王泽存亡的有关说法立异,其言曰“诗之所为作者,发于思虑之不能自已,而无与乎王泽之存亡也。是以当其盛时,其人亲被王泽之纯,其心和乐而不流,于是焉发而为诗,则其诗无有不善,则今之正诗是也。及其衰也,有所忧愁愤怒不得其平,淫泆放荡不合于礼者矣,而犹知复反于正,故其为诗也,乱而不荡,则今知变诗是也。”[11]此即谓“诗言志”也。正是由于这种所思不同,所感不同,而诗才有正变之分。并指出变风、变雅要“发乎情,止乎礼义”[12],这才能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促进弊政的改良。
作者: 逢官必骂 2006-10-11 18:18 回复此发言
--------------------------------------------------------------------------------
3 苏辙《诗集传》的风雅正变说
苏辙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士大夫“温柔敦厚”的诗教理念,这也即是苏辙对于风雅正变说的理解。
基于这种风雅正变说的理念,苏辙对郑玄视《豳风》为变风的理由及其结论都提出了反驳意见。他认为:“昔之言诗者以为此诗作于周公之遭变,故谓之豳之变风,夫言正变者,必原其时,原其时则得其实。卫武、卫文、郑武、秦襄之诗,一时之正也,而不得为正,何者?其正未足以复变也。周公、成王之际,而有一不善,是亦一时之变焉耳,孰谓一时之变而足以败其数百年之正也哉!”[13]苏辙认为论诗之正变的根据在于时代大势,不能因为一时的变故而导致已成的正变传统。这种追溯时代以论正变的观念,可以说是苏辙在毛、郑正变说基础上的创新。
不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辙仍是承认风雅正变说的,其立说大致依从于郑玄的观点,认为正变的划分是以时代的盛衰为依据,但不以美刺说独断。对于变诗中美刺同在的现象也做了比前儒较合理的解释,这有助于消解衰世之诗而《序》仍言美的疑虑,也可以弥补郑玄正变说的矛盾之处。但这又不可避免的与三家诗学者认为作为刺诗的《关雎》、《鹿鸣》却居于正风、正《小雅》之首而产生矛盾。据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14]司马迁所习为鲁诗,这已由清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证明,故司马迁所言表明鲁诗学派是将《关雎》和《鹿鸣》断为产生于周之衰世的刺诗,这难免不与毛诗学派的风雅正变说发生矛盾。苏辙基于风雅正变说的理论和先前典籍,于此提出了批驳意见,他说“汉儒之言《诗》者曰:‘王道衰,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而近世学者又因此诗称‘平王’、‘齐侯’。则遂以二《南》为东周之诗无疑矣。予读《仪礼》,观其燕飨之乐,风雅之正,诗无不咸在,盖《关雎》、《鹿鸣》之作也久矣,非复衰世之诗也。夫平王者周之先王,岂文王欤?譬如商人谓汤武王,盖亦当时一号也。至于齐侯,则武王之世太公望得称齐侯矣。且《周颂》之言成康,犹不得为成康子孙之诗,而此诗独不得为文王之诗哉!”[15]苏辙论述这两首诗并非产生于周之衰世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毛诗》和《鲁诗》学派分别定义二诗为美刺不同,则是各自说诗体系有所差别,苏辙立足于《毛诗》学派,自然会批评其观点。
综上所述,风雅正变说,原是郑玄推衍《毛诗序》而予以系统化的产物,其中所谓的正变和美刺,乃是基于政治教化的立场,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正如《毛诗序》所言“主文而谲谏”,故其说本不足据。台湾学者屈万里先生对此曾有所评论,“盛世之诗叫做正,衰世之诗叫做变,这种见解是否合理,我们姑且不论。即使承认毛郑之说为合理,而他们所定的诗的时代,已多半靠不住——如《周南》、《召南》,显然有东周时诗,他们都认为是周初的作品——;何况毛郑认为《豳风》诸诗,皆作于成王之世,而郑氏却把它列入变风,这岂非自相矛盾吗?总之,正变之风,本来没有什么道理,只是诗学史上的陈迹而已。”[16]因此苏辙风雅正变说的理论看似成理,但在内容上并未突破毛、郑的权威,只是在方法论上力求使毛、郑之说更加圆润而已,这就不必“深研穷究,徒耗心力”[17]了。然其中苏辙关于郑玄论《豳风》为变风说的批驳,可以说是对汉学典范的一种理性反省,同时也多少启发了后世学者关于风雅正变说可信与否的争论。如宋郑樵,便于《六经奥论》著《风、雅非有正变辨》,就风雅正变说的矛盾之处与《诗经》的内容加以验证来公开驳斥风雅正变说,认为此说根本不足据。自此以后,议《毛诗》风雅正变之失者,历代不绝。此外亦有从《毛诗》旧说而复加以修正者或虽承认风雅正变却以己意立说者,如南宋诗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就仍以《毛诗》学派的风雅正变说立论,以体现依经讬义的经典诠释特征,这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兹不赘述,但苏辙对此的起导之功不应忽略,借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苏辙的《诗》学思想在《诗经》学的汉学传统向宋学传统转变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小女跪求《声律启蒙》所有典故注解
注释:
三缄:“孔子”看到周庙有金人,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谨言人也。
榜:船桨。
睍睆:美好的样子。《诗经.邶风.凯风》:“睍(ㄒㄧㄢˋ)睆(ㄏㄨㄢˇ)黄鸟。”
清凉悲素扇:“班婕妤”扇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飕夺炎热,乘捐箧笥中,思情终断绝’。
泪痛湿青衫:“白居易”为江州司马时,作《琵琶行》有:“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汉室既能分四姓:《汉纪》载,尚书以上为甲姓,九卿方伯为乙姓,散骑常侍大中大夫为丙姓,吏部正员朗为丁姓。
周朝何用叛三监:周武王用其弟“管叔”、“蔡叔”,“霍步”分治殷商之民,称“三监”,后三监反而帮助“殷武庚”叛周。
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济:“王济”以千万钱与“王恺”八百里骏牛赌射,“王济”先射一箭破的,因令左右将牛心割下。矜,自夸。
竖竿以挂犊鼻贫笑阮咸:七月七日盛行晒衣,别人纱罗锦绮,“阮咸”独以竹竿挂大布犊鼻短裤于庭院中说:未能免俗。犊鼻,即犊鼻裤、短裤。
“卫瓘”:字伯玉,晋尚书令,善草书。“珲瑊”:唐人,十一岁即善骑射,官至尚书同平章事。
岩:山峰。
凶孽誓清闻祖逖:“祖逖”是东晋将领,渡江北伐,至中流击楫,发誓
说: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水。
王家能义有巫咸: “巫咸”是传说中的神巫姓名。
议骾:议论正直,言不从众。
民喦:不守规矩。
毚:肥大。《诗经》:“跃跃毚兔”。
弥弥:水深且满。《诗经》:“河水弥弥”。
岩岩:高峻之貌《诗经》:“泰山岩岩”。
郑为武,赋缁衣而美德:“郑桓公”、“郑武公”相继为周王室司徒,善
于其职,为周人所敬爱,于是作“缁衣”以称颂其德。
周因巷伯歌贝锦以伤谗:“巷伯”是阉人,周幽王时遭谗而受宫刑,于是作“贝锦之诗”,后来,贝锦指故意编造,使人遭罪。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有哪些?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有
《关雎》的 君子好逑
《汉广》的 之子于归
《缁衣》的 适子之馆兮
《将仲子》的 将仲子兮
《素冠》聊与子同归兮
含有“子”、“喻”二字的《诗经》诗句唯美诗句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并同她完婚的全过程。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诗经的内容: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