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庄子.人间世》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庄子.人间世》“心斋”解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简解:
颜回说卫打算采取几条自以为有效的措施,可是其师孔圣却认为都不实际,没有使用价值。颜回满头雾水,不知如何才好,于是说:我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先生给我指个出路?
孔为颜指的出路是:斋!他说:我将要告许你的路子就是这个!想诚心做事,能就那么容易成么?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老天爷它就不是老天爷了。
颜回以为斋就是“不茹荤”,孔纠正说,那是祭祀之斋,我说的是“心斋”。
何为“心斋”?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志即一心不二,耳听者为后天识神,心听者后天心神,气听者为先天元神,虽然都是一心不二,但是层次很是不同。气者即是虚无之道,故曰“虚而待物者也”,物指万物,先天之道对待后天万物,在先天境况下后天万物都将被其所化,所以说“唯道集虚”,全都处在虚无先天大道之中。能达到这种虚无先天境况就是“心斋”。
心斋即虚,入静还虚功夫,即是以之达到《庄子》“吾丧我”、“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老子》“无欲观妙”、“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境界,是道家治身必行的功法之一。
心为念想思虑,斋即清净肃穆,心斋即为无一丝思虑念想,进入无人无我虚静至极的先天境况过程。所以,下面继续讨论何谓“虚”?
颜回说,没心斋时我知道我就是颜回,心斋时我就不知道我是颜回了,这就是虚吗?
孔肯定颜回的理解不错后,又给予详解: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其樊指虚无境况,其名指万物之实在,名为实之称,感名即感实物,此是在物境而非虚境,无感其名则是在虚境而非物境了。
“入则鸣,不入则止”,入不入指到不到那样境界。(鸣、止之解参研齐物论三籁,大意是进入那个境界即行虚无先天之化,未进入仍停止在物境而非虚境。鸣为不鸣之鸣,寂然自化。)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门指思虑念想进出之口,即外想不入,内想不出。毒即古军中大旗,目标显然,无毒谓没有方向目标,没有念虑之事。宅即身,身为神之宅室。不得已即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亦是“无感其名”义。几为几乎就是,此时几乎就达到了心斋的虚无之境了。
以下至本段末,就更令人匪夷所思,尤其对不明道家功夫者来说。
“绝迹易,无行地难”,物之来去为迹,绝迹即绝物,指行心斋之法,眼不视物,外想不入我身容易做得到;但是达到虚无忘我却很难,行地指我,外物所行之地非我身而何?此言不到“无行地”,无人无我的虚无境地,仍不谓心斋;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使即主观意念,谓有为;天使即自然无意念,谓无为。伪,不真,虚假。此言必要用无为,无为可至于虚无之道,道为真;不可用有为,有为只能停止在后天万物,万物为假。以上二者为心斋是否虚无的判断标准和功夫要点。...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唯道集虚”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于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即是“心斋”,要求人耳不能听,心不能思,而只能用“气”去连接,因为“气”既不能感知,也不能思考,是真正的“虚而待物”。
谁能解释下“虚以待物”的含义啊
“虚以待物”关乎“虚静”论《老子·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已经提出了主体虚静的重要重要性。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了“虚静 ”这个理论范畴并把它视为至“道”的途径:
《庄子·天道》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这是从哲学本体意义上阐述“虚静”是万物的根本特性,也就是作为万物之本的“道”的性质就是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认识的对象既然如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当然就更需要以“虚静”心灵去合于本性“虚静”的道。为了主体心灵之道的虚静的形成,庄子伪托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提出了所谓“心斋”(使心灵“虚而待物”)、“坐忘”(“离形去知”)等一系列观点,反复强调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样才能够“同于大道”或“达于至道”。
《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间世》选文: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所谓“心斋”,就是使心灵虚空澄明,唯有虚之,才可能待物。为何虚可待物?举个浅显的例子,一个杯子它需是虚空的才可能装进水,一个塞满物体的容器,是不可能装进它应该容纳的东西的。主体的心灵,也应摒弃杂念,然后才可能体悟道的真谛。所谓“坐忘”,就是忘却形体,舍弃知性,如此才能免受形名道理的约束,主体的心灵才能真正达到自由之境。“心斋”和“坐忘”,都是主体的心灵之道,这个过程,也就是“虚静”的过程。
为了论证在认识论中“虚静”心态之重要,《庄子》中讲述了许多文艺创作的寓言故事,例如《养生主》篇中的“庖丁解牛”、《达生》篇中的“佝偻者承蜩”、“梓庆削木为鐻”、《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等等,其中的人物的技艺之所以能出神入化,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以神遇而不以目求,善于凝神用志,善于离形去知,使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性相合,让心灵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也就是天然的状态,如此才能“以天合天”,从而领悟技艺的最高超的境界。
“虚静”思想,运用到审美和文艺创作领域,可称之为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它其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它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重要特点,即审美和艺术创作应该是超功利的。在文艺创作或艺术鉴赏中,审美主体不能摆脱功名利禄等世俗观念的侵扰,则很可能流于失败。而只有主体心灵达到虚静状态,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何以然?还是庄子形容得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水静则明,火静则朗,心静则万物可观于心。
唯道集虚是什么意思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译文:颜回说:“我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冒昧地向老师求教方策。”孔子说:“斋戒清心,我将告诉你!如果怀着积极用世之心去做,难道是容易的吗?如果这样做也很容易的话,苍天也会认为是不适宜的。”颜回说:“我颜回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好几个月了,像这样,可以说是斋戒了吧?”孔子说:“这是祭祀前的所谓斋戒,并不是‘心斋。’颜回说:“我请教什么是‘心斋’。”孔子说:“你必须摒除杂念,专一心思,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领悟,不用心去领悟而用凝寂虚无的意境去感应!耳的功用仅只在于聆听,心的功用仅只在于跟外界事物交合。凝寂虚无的心境才是虚弱柔顺而能应待宇宙万物的,只有大道才能汇集于凝寂虚无的心境。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各注家理解不同,解释也不尽一样,以上只取一种。唯道集虚是用来解释“心斋”的,心斋指心灵的斋戒,是相对于祭祀时形式上的斋戒而言的。这里使用“心斋”这个词,其实与原意是有些出入了。
不过自己喜欢啊,也无所谓了。
庄子的心斋,坐忘,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庄子》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子的字.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中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再深一层功夫来讲,也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后天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 “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心斋、撄宁、坐忘三者的解释与联系
若一志(33),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34)!听止于耳(35),心止于符(36)。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37)。虚者,心斋也。”33)一:专一。“一志”意思是凝寂虚忘,摒除杂念,心思高度专一。
(34)气:“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极为重要的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但这里是指虚以待物的心境。
(35)“听止于耳”一句,联系下句当是“耳止于听”之误倒。
(36)符:合。
(37)虚:这里指纯净、空明的境界。
“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堕肢体⑤,黜聪明⑥,离形去知⑦,同于大通,此谓坐忘。”⑤堕:毁废。⑥黜:退除。⑦去:抛弃 与万物同一就没有偏好,顺应变化就不执滞常理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是什么意思?最好直观的解释 通俗易懂 谢谢
语出《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於听,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若一志:你专心一念。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要用自己的耳朵去感受,而要用自己的内心去领悟。“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
道家秘传入静法
庄子心斋听息法(入静妙法)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浅释: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
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
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
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的加以说明: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埋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功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修真之学 如何真正做到内视(揭开迷惘)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内视
内视就是内观,是指意识内向,收视返听,排除环境刺激因素的干扰。“内”是指人体内部,是与体外环境相对而言的。古人称自然现象为外象、外景或外境;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为内象,内景或内境。
“观”是指气功入静状态中自我保持的意念,也称“观心”或“照心”,特称为“正念”。与自意识活动相对应,后者又称为“动心”或“妄心”,特称为“妄念”。
在练功过程中,静“观”的意念是必须保持的,否则,入静诱导将会导致昏沉或转化为睡眠。可以通过垂帘微闭来防止瞌睡。而“动心”是气功入静锻炼中必须制服的对象。排浊练神功的“守一适中,恍惚朦胧”就是正念静观的最佳保持。
内视的具体做法:(观光法)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庄子人间世》中所说的“心斋”什么意
《庄子.人间世》“心斋”解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
简解:
颜回说卫打算采取几条自以为有效的措施,可是其师孔圣却认为都不实际,没有使用价值。颜回满头雾水,不知如何才好,于是说:我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请先生给我指个出路?
孔为颜指的出路是:斋!他说:我将要告许你的路子就是这个!想诚心做事,能就那么容易成么?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老天爷它就不是老天爷了。
颜回以为斋就是“不茹荤”,孔纠正说,那是祭祀之斋,我说的是“心斋”。
何为“心斋”?
“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一志即一心不二,耳听者为后天识神,心听者后天心神,气听者为先天元神,虽然都是一心不二,但是层次很是不同。气者即是虚无之道,故曰“虚而待物者也”,物指万物,先天之道对待后天万物,在先天境况下后天万物都将被其所化,所以说“唯道集虚”,全都处在虚无先天大道之中。能达到这种虚无先天境况就是“心斋”。
心斋即虚,入静还虚功夫,即是以之达到《庄子》“吾丧我”、“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老子》“无欲观妙”、“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境界,是道家治身必行的功法之一。
心为念想思虑,斋即清净肃穆,心斋即为无一丝思虑念想,进入无人无我虚静至极的先天境况过程。所以,下面继续讨论何谓“虚”?
颜回说,没心斋时我知道我就是颜回,心斋时我就不知道我是颜回了,这就是虚吗?
孔肯定颜回的理解不错后,又给予详解:
“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其樊指虚无境况,其名指万物之实在,名为实之称,感名即感实物,此是在物境而非虚境,无感其名则是在虚境而非物境了。
“入则鸣,不入则止”,入不入指到不到那样境界。(鸣、止之解参研齐物论三籁,大意是进入那个境界即行虚无先天之化,未进入仍停止在物境而非虚境。鸣为不鸣之鸣,寂然自化。)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门指思虑念想进出之口,即外想不入,内想不出。毒即古军中大旗,目标显然,无毒谓没有方向目标,没有念虑之事。宅即身,身为神之宅室。不得已即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亦是“无感其名”义。几为几乎就是,此时几乎就达到了心斋的虚无之境了。
以下至本段末,就更令人匪夷所思,尤其对不明道家功夫者来说。
“绝迹易,无行地难”,物之来去为迹,绝迹即绝物,指行心斋之法,眼不视物,外想不入我身容易做得到;但是达到虚无忘我却很难,行地指我,外物所行之地非我身而何?此言不到“无行地”,无人无我的虚无境地,仍不谓心斋;
“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使即主观意念,谓有为;天使即自然无意念,谓无为。伪,不真,虚假。此言必要用无为,无为可至于虚无之道,道为真;不可用有为,有为只能停止在后天万物,万物为假。以上二者为心斋是否虚无的判断标准和功夫要点。
总体的意思是:颜回请教心斋的道理,孔子对他说:让心系一处,使心处于一种空空荡荡的状态,不要用心智机巧,就能感应到一切,这就是心斋啊!
对话给人的启迪是:有所为而为,便会有得失的观念,有得失的观念,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只有忘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大我.
关于“道家排斥儒家”,是不知“道”的门徒妄生分别,近于“道”的庄子是不会有此分别的.
谁能解释一下庄子所说的;心斋做望是怎理解的!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的终极目标就是与道合一,即“道通为一”。“心斋”的修养历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心志专一(“若一志”)是“心斋”的重要基础。于外,要放下耳目听闻对外物的执著。于内,要洗去个人心中的知、欲,使心不被贪欲所蒙蔽,不被智巧所歪导。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自我纯化过程。“堕肢体”“离形”,就是忘身,是要消除由眼、耳、鼻、舌、身向外驰求所产生的无止境的欲望,摆脱为满足欲望而带来的种种牵累,凝神聚气,反观内照,实现对形体的超越。
“坐忘”与“心斋”的修养历程都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其主要内涵都是虚静空明,其终极目标都是与道合一。无论从事任何“艺”与“技”,都必须心志专一,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凝神静虑,消除所有内在的杂念,涵养虚静之气,直到心怀空明澄澈,能够虚而待物,才能与“道”相合,达到“化”的境界。
《庄子.人间世》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