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对联的每个字的位置上下联都要平仄相对

对联的每个字的位置上下联都要平仄相对

对联的每个字的位置上下联都要平仄相对吗

如果一副对联上下联各只有三个字或五个字的话,那么最好能平仄相对,如果是七字以上的对联,能够做到完全平仄相对那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那么逢双字(即二 四 六 八 十)最好能平仄相对,因为上下联能做到平仄相对会更具有音韵美,举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副对联完全平仄相对,读起来是否很流畅。再举一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副对联仅第一个字没有对上,也并无大碍,读起来依然具有节奏感。对联的学问是很深的,须要慢慢的积累经验才能把对联对好。真正的对联高手他的学问应当是高深莫测的,因为必须要掌握大量词汇,特别是近义词和反义词了解的越多越好,还须具备高深的历史、典故、地理、天文等各方面的常识,我国宋代以后的苏轼、纪昀、曹雪芹就是诗词对联方面的全才。

对联中的平仄如何讲究

1、忌音步平仄不协。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

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

此说既适应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应非律诗对偶句式。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正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

2、忌同声(同调)落禒。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应“仄起平收”。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3、忌三平尾。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而言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4、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5、忌邻音字安排不当。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6、忌不突出读音重点。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一范畴。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

对联平仄要求

呃~~信息量比较大,而网络上关于对联格律也是吵的沸沸扬扬,各家不一,我这里笼统说下:

1.对联的平仄大抵源于律诗,其中有条说法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皓月当空照,黄河奔海流。按照今韵来说,是可以的,因未有孤仄之说

也就是,一般情况下,上下联一三五处的字平仄可以不论,当然,如果是五字对联,依然要考虑到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

当然,以上是我说的一般情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三五处的平仄也是要推敲的。如:黄河奔海流,今天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因为没有孤仄之说,所以可以。如果上联是仄仄仄平仄,为孤平,此时第三字一定要改用平。

2.风扇扇风 风出扇 扇动风生是一个机关联,机关联的重点是以机关相解为趣,更倾向于文字游戏,而机关联的格律可以一宽再宽,能合律最好,不合律但能巧妙的破了机关就没有关系。

3.长联的平仄

长联有很多断句组成,这里要说的是,上下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

例:看碧云亭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人来。

开与处,头与首,去与来,并且,大部分这种三段的,上联前两句的尾音都为平。

毕竟内容太多,写不完,只能笼统的说下,因为随着你不断的学习,以后就很简单了

最后说一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对联中应用的问题,其实这个说法并不规范,并不是全部都适用,这个涉及到一个节奏点的问题,因为近体诗中大都二字一顿,那么节奏点往往落在二四六位置上,所以有了二四六分明之说,但对于对联来说,对联的节奏变化更灵活,很多节奏点就不是如此了。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相传有妇人挽其夫云:

二十年贫病交加,纵我留君生亦苦;

七千里翁姑待葬,因君累我死犹难。

此上下联的上半句就不是近体诗的节奏,分别是年里,贫姑初顿,后半段就是律诗的节奏了

这时,此联前半段我们读起来应该是:

二十年/贫病/交加,

七千里/翁姑/待葬,

这时候二四六位置就没有那么重要了,第四字位置的贫翁都是平声并不算出律,相反,年和里,病和姑,加和葬就是平仄相协了。

当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是很适合初学者当入门途径学习适用的。只有先适应规则,才能灵活运用规则,建议多学多看多练,多和别人交流,最好可以找个美女师父什么的最有爱了...

纯手打真心累,说的也比较笼统,亦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对LZ有所帮助。

对联平仄对仗词语

三个关键部位从严

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瑶池降王母(仄)

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

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例: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平仄相对的对联例子

鸟宿池边树(仄仄平平仄)

僧敲月下门(平平仄仄平)

对联的平仄有什么讲究?

一、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普通话平仄归类,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三、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如何分平仄?

对联的种类繁多,从一字对到多字对,骈对到律对,反对与正对,以及五花八门的“格”,各自对平仄有不同的要求。但有一点是最基本的,就是“平仄相谐”。

最常见是楹联、诗联。楹联是古建筑物柱子或公共建筑大门上的对联,字数一般比较多,有的要断句;诗联也叫“律对”,大部分用于家用春联或文艺活动、诗人笔会,分五字、七字。

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要各自成对。按常见的格律,七律第五六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下两句的平仄正好相反)

按照新韵(即普通话),平声指四声的阴平、阳平,仄声指上声、去声;按旧韵(如《平水韵》),平声就是平声,仄声包括上、去、入声。

举例:

千秋笔墨惊天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万里云山入画图(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律的情况相同,如:

野旷天低树(仄仄平平仄)

江清月近人(平平仄仄平)

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发现,五字的比七字的正好少了前面两个字。这说明,对联的平仄很有规律,它们像“马蹄”一样两两成双,又各自相对。这就叫“平仄相谐”。

字数多的如: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介绍的都是“正格”,也有不是两两成双的,称为“变格”,但对句(下联)必须与上联相对。

一般来说,对联都是平仄相对的,为什么有些

对联有严对与宽对之分

严对的必须是词性相对、平仄相对,而且上联是仄声结尾,下联是平声结尾。

宽对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对联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平仄声不一定要相对,但是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声是必须相对的(成语对例外)

对联押韵对平仄有何要求?

真正的对联,是要有平仄的.三字对联,可以是平平仄,也可用平仄仄,但不能穿三仄尾,第一字可不要平仄,但第三字必须是仄起平落. 对联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其中上联末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求新颖的,平仄工整的对联大全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此联乃清朝邓石如自题于书房的楹联。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何等气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春天代表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话,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欣欣向荣、兴旺的样子;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斑斓,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开,形容社会蒸蒸日上、生活红红火火,这是个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联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尽情地抒发了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春来羊起舞;

雪化马归山。

此联好在巧妙地表达辞旧迎新的联意:上联——羊年到了,春天来了,吉祥如意,欢欣鼓舞;下联——春天到了,冰雪消融;马年去了,去哪儿了?——化用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语意,曰:马归山。妙哉!

三羊开景泰,

双燕舞春风。

简释: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下联很好理解,春天来了,春燕飞舞,春天充满生机。

马步不停追梦远;

羊头又领带春新。

马年虽然过去,但依然要快马加鞭去追逐梦想;在新的一年里,更要做领头羊,争先创优,去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承富启强 马步快追华夏梦;

蘸春濡喜 羊毫大写价值观。

此联巧妙地运用马年“马步”、羊年“羊毫”的应景词语,抒发践行“价值观”、追逐“中国梦”的壮志豪情,既切合迎春的时宜,又富有积极意义,妙联也!

孙行者;

胡适之。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曾经出过一个三字的上联:“孙行者”。据说只有一位考生对得最精彩,对句是:“胡适之”。

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廿四字箴言圆好梦;

五千年浩气卷长云。

(备注:廿四字箴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一副对联充分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继往开来的豪情壮志。)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现悬于东林书院依庸堂内的一副著名对联。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

这副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至今仍有启迪、教育意义,也就是要求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学以致用,而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万马奔欢 放飞青春 辞旧迎新追梦想;

三羊开泰 崭露头角 攀高折桂向未来。

(备注:这是一副写给高考学生的新年祝福对联。古汉语中“羊”同“祥”,吉祥之意;用于岁首祝福时,人们也常用“三羊”来代替“三阳”,把“三阳开泰”写成“三羊开泰”,乃取吉祥之意;根据泰卦的释义,“三阳开泰”的引申意思,则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折桂——获得第一。折:摘取;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盛开的时节,故以“折桂”比喻金榜题名。未——羊,暗含“乙未”年)

对联的每个字的位置上下联都要平仄相对: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