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大红袍茶的赋诗

大红袍茶的赋诗

大红袍茶的赋诗

大红炮,茶之王者也。生于武夷峭崖悬壁之间。自然纯粹,品高自显,向谓“岩茶之首”。三百六十余年间,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钟,蕴岩骨花香至味为涵,空谷佳人,芬芳自赏。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显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别一格之容。其传奇也深远,韵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长。比之同侪,斯茶量少而难求,尤其弥足珍贵;味纯而近禅,更加见性知灵。去之岁远,为贡品,深居帝王之家,而聊聊众生殊不可得。今茶业兴旺,始有万众品饮之盛况。未逢盛世,岂有妙品入凡世之举?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禅性。以[有形]之茶入[无我]之境,清静一体,修已结缘。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实不足为人道也。博一笑耳。

谁有赞美大红袍(一种茶)的诗(整篇)

宋代-范仲淹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年年春自东盯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翘望半壑茗丛居,

琼露圣土古窠育。

颂传皇赐红袍披,

岩骨茶香醉万里。

武夷山大红袍诗词楹联

回复:

武夷山威名远震〈右:上~仄〉

大红袍誉满全球〈左:下~平〉

大红袍茶叶的名字由来

一、“大红袍”的由来

关于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 大红袍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大红袍茶的故事

姿筱生活美学馆提供分享:

大红袍名称来历。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1385年,将其披在茶树上,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明朝洪武十八年,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故得“大红袍”之名,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

大红袍茶是什么茶有什么功效

武夷岩茶是众所周知,大红袍茶也是耳熟能详,那么又有多少能够详细地叙述出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若要说茶是一个巨大的王国,那么大红袍则是这个王国中的皇族。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大红袍茶属于岩茶类,其功效即为岩茶之功效。中国茶文化讲究:春饮用花茶,夏饮用绿茶,秋饮用青茶,冬饮用红茶。从炎炎夏日到秋高气爽,人们的生活随着季节的更替而改变,作为秋季的养生佳茗,岩茶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武夷岩茶生长在岩壁沟壑烂石砾壤中,使得岩茶富含钾、钙、镁、锰、硒等矿物质 。据中国预防医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实验证实,武夷岩茶有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病、减肥和美容、保护泌尿器官,还对消化器官和牙齿的保健、防止眼病、止渴、除疾、清凉解毒、兴奋神经中枢、消减疲劳、醒酒。,相信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对大红袍也有所了解了。

什么茶和大红袍比较相似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

透明的琥珀色茶汁是其特色。但其实乌龙茶只是总称,还可以细分出许多不同类别的茶。例如:水仙、黄旦(黄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冻顶乌龙、水仙、肉桂、奇兰、 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色种等以及适合配海鲜类食物的铁观音等等,种类多样。

茶叶大红袍是哪个地方产的?

大红袍 产于福建省武夷山,楼上说的大红袍母树早在97年就禁止采摘了,所以你就是认识当地人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市场上的大红袍分两种,1,通过母树剪下了培育的大红袍,这种价格比较高,2.是用武夷山的小品种如肉桂,水仙,水金龟等小品种调配出来的,这种茶市场上又叫商品大红袍。价格要实惠些!

大红袍茶叶名字的由来?

“大红袍”自古是万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但因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这些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 “皇后治病”、“县丞祭茶”、“猴子采摘”、“县长命名”等几个脚本。

“皇后治病”一说显然站不住脚。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县丞祭茶”之说也有点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大红袍”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猴子采茶”之说是藐视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还是“状元报恩”。其故事梗概是: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更加喜爱天心寺的茶,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

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

“大红袍”因何得名?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明史》记载:

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比较接近。

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著)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以此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派礼部官员胡潆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著)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著)中有胡潆的《夜宿天心》诗: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圣旨碑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

据天心永乐禅寺住持泽道法师说,“状元报恩”原记载于《天心寺志》,后来寺志失传于民国战火。该寺院后来还受过光绪敕封,林则徐、陈宝琛等朝廷命官先后为其题额,可见天心永乐禅寺在历史上曾经十分显赫。可以想象,这样显赫的寺院肯定有自己的寺志。“状元报恩”和其他版本的传说相比,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逻辑性,可见其确实出自正规的文献,而且口头相传的时间跨度不会太长。因为故事情节、时间、人物、事件与以上考证的史实相符。

看来,上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大红袍”的身世可以真相大白了。

大红袍母树的真假之争

“大红袍”的指代,经过了从某枞茶树(状元红袍所披盖的茶树)的名称——某品种茶树(武夷山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的名称——某类别(武夷岩茶)茶叶的总称的转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场合,“大红袍”所指代的含义也就不同。

根据《武夷山的茶与风景》(陈舜年等著,1944年编)一书《上篇·茶》记载: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誉简直是太大了,他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地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个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

这段文字明确记载了大红袍有正副之分。“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之句可以这么解读:为了保护“正大红袍”茶树,僧人故意在“副大红袍”茶树附近刻上“大红袍”三字,以转移游人的视线。因为“副大红袍”长在较高的地方,游人不易采摘。僧人这样刻意地“掉包”,实属无奈之举。

这和年近百岁、研究武夷岩茶的茶业泰斗张天福老人所说的如出一辙。他回忆说:

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枞有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50年代就死了。

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是非,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据80高龄、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他说:1951年土改时“大红袍”仍为天心寺所有。但因为其历史悠久,名气太大,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如果继续由僧人管理,怕力度不够。后来县里为此开了协调会,决定把“大红袍”茶山划归农场管理。在“大红袍”附近还有一枞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

另外,《中国名茶志·福建卷》的武夷岩茶文章中记载:

现今九龙窠之“大红袍”,据林馥泉1941年调查认为系名丛“奇丹”之误。并得寺僧信任,看到了一株真本“大红袍”在九龙窠的岩脚下,树根终年有水从岩壁涓涓流下,树干满生苔藓,树及衰老。曾作记载:树高135厘米,主干八根,……

这些书本记载和两位老人的口述基本一致,不管是《武夷山茶与风景》里说的“真正大红袍”、“正大红袍”还是张老说的“原来的大红袍”、傅老说的“大红梅”还是《中国名茶志》引用林馥泉说的“真本大红袍”,都不是现存的“大红袍母树”。但作为武夷茶四大名枞之一,“大红袍”实际上是茶叶品种的名称,也称为“奇丹”。《蒋叔南游记》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大红袍母树”并非只长在一处。当代茶人吴觉农、林馥泉等人也提到武夷山北斗岩、马头岩等地也有“大红袍”的品种茶。所以,现存的“母树大红袍”虽然不一定是最初传说中的“大红袍”,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的“大红袍”茶树是原生态的“母树大红袍”之一。

大红袍茶是什么地方产的?

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巢,现陡峭绝壁上仅存4株,壁上有朱德题刻的“大红袍”三字,由岩缝渗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大红袍茶树为灌木型,树冠半展开,分支较密集,叶梢向上斜生,叶近椭圆型,叶端钝略下垂,叶缘微向面翻,叶色深绿光泽,内货稍厚面发脆,嫩芽略壮,显亮,深绿带紫。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传说中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属半发酵茶,由于茶树长在岩石间,使得它的成份及滋味有别于其它茶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其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名丛”,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quot;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赋诗: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