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
丹心 初丹德月
经常有人会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但很少有人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打开电视随便调一个节目都在讨论梦想,中国梦,明星梦,创业梦,每个人都在忙着追梦,过着为梦而起,枕梦而睡的快节奏生活。今天,我们放慢脚步,聊聊一个比较冷门的话题——信仰,一个或许对于实现梦想不会有太直接的用处,但可以让我们在追梦路上少许多烦恼的话题。
”
理论上说,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可现在生活中,信仰更多的局限于宗教信仰,世界上信众最多的三大教派长期占领着信仰这个名词,以至于一提起信仰大家就会条件反射的想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一名藏族,每个新认识我的朋友都会说:你是藏族啊,那你肯定信藏传佛教咯。是啊,我的信仰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跟大家谈谈我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吧。
那时候太小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太浅显,还处在模仿和学习的阶段,对世界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面对很多问题和事情只知道应该这样去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始终认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信仰,是在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时出现的,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又需要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年少时期我们总是生活在被父母和学校小心维护的环境里,经历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遵循的普遍都是周围环境所引导的主流价值观,父母亲戚都拜佛,所以我们也拜佛;同学们都穿名牌,所以我们也想穿名牌;牛奶有助于长高,所以我们又喝了很多牛奶。这个阶段就是“盲从”阶段,父母老师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信仰就是什么,比我们年长的人会督促我们紧跟着他们的步伐,而我们为了不让自己表现得太格格不入,也会主动去追随,最后模仿最到位的孩子,就会被父母长辈们称为好孩子,而稍微懒惰点或有点自己想法的孩子,就会被长辈们当做不懂事的孩子。因此,想要推论出一个人“盲从”阶段的信仰是什么,只需要知道他周围大部分人的信仰是什么。
信仰的第二个阶段,我称它为“逆反”阶段。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事多了,看到的面广了,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是非观就会慢慢浮现,我们会通过经历的这些事情渐渐有自己的判断和取舍,而这些判断和取舍恰好就是形成价值观的点滴因素,最后这些因素在日积月累里变成了专属于我们的价值观,并且这个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我们的经历增多不断的刷新和重塑,从多角度多维度的去完善和美化。
初高中开始,读的书多了,听得道理也多了,很多事情开始需要自己一个人去处理和思考了,这时候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实践结果开始来干扰我们遵从的主流价值观了,实践所得到的反馈可能跟主流价值产生了矛盾和摩擦,所以这个阶段很容易进入逆反阶段,青春期孩子的各种叛逆和极端思想就是在这个状态下出现的。就像我在高中阶段,对人生和社会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后,就开始怀疑和排斥自己之前莫名其妙所遵从的这些主流价值观,那时候在封闭式的学校里过着中国大部分高中生都要经历的三点一线生活,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思考我为什么要读书?这样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这对我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意义?那时候周末的早晨,我会沿着学校附近的河边走,奔腾的河水声掩盖了四周一切的车水马龙,攀爬过无数块河边乱石后,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然后坐在河边静静的看会儿河水,再原路回到学校,我很多的迷惑和不解就是这样在和大自然进行了无声的较量后云开雾散的。那时候经常会失眠,翻来覆去的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多的未知和疑惑困扰着我,我的主观意识开始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了碰撞和摩擦,而自己主观的发现和能力又太过单薄无法改变主流事实,所以就会这样常常夜不能寐。
也就是在这个“逆反”阶段,我开始对我所信仰的东西产生了怀疑和排斥,我开始意识到信仰不该单单只局限于宗教信仰,但我又找不出其他值得信仰的东西。所以,我开始一味的排斥之前所信仰的东西,比如佛教。每次一家人去转经拜佛的时候,我不再愿意老老实实的磕头祈祷了,我甚至阻止妈妈去从事这种宗教活动,我告诉她这些都是迷信,都是骗人的,妈妈觉得我不可理喻,说我居然怀疑起老祖宗世代相传的规矩了,因此那时候我在妈妈眼里就是个叛逆的小孩。“逆反”期的信仰大部分都是和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个性逐渐突出,但还不够坚定,所以很容易走入死胡同钻牛角尖。
信仰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我目前所处的阶段,我且称它为“相对成熟”阶段,相对来说这个阶段的阅历和认知能力已经足够我们去建立自己的三观了,我们开始步入社会,承担起责任,随着所处的环境和选择的道路不同,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就出现了。上大学开始,我走出了大山,来到了离家很远的南方城市生活,开始接触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民族的年轻人,每个人迥异的性格和生活习惯都让我感到非常有趣,我试着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尝试在各种各样的人群里活跃,我试着发现每个人的美好,我学着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最后,属于我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就渐渐形成了。
我现在追随的信仰也就是在这个相对成熟的价值观阶段形成的。这几年我依然转山转水的拜佛,爬过高高的神山,走过一望无际的草地,跪拜在宁静的寺庙前,我开始有意识的去从事这些宗教活动,转山的路上我一边欣赏沿途的风光,一边思考佛和信仰的问题,我放下了幼儿时的膜拜心理和少年时的逆反情绪,开始用冷静的态度去面对佛和信仰这个问题。几年前的春节期间,我们一家人按照每年的传统来到墨尔多寺庙,开始一年一度的祈福活动。那天阳光明媚,晒在雪白的佛塔上格外灿烂,我围着佛塔转,一面享受着寺院的宁静,一面一圈圈的转着转经筒,当我的指尖触摸到转经筒时,突然一阵冰凉感从指尖传向全身,我下意识的缩回了手,黄铜铸制而成的转经筒丝毫未隐藏它作为金属拥有的冰冷感,它和其他的金银铜铁一样,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温度,它并没有因为它是寺庙里神圣的转经筒而变得有温度,我再摸摸石头砌成的白塔,也是冷冰冰。这寺庙里的房子,转经筒,经书,佛像等所有神圣的物品,都保持着各类物体在冬天应有的冰冷感,它们并没有因为成为了寺庙或佛教里的一些圣物而幻化成有温度的活体。
也就是在这一刻,我领悟出真正的佛并不是这些具象化的物体,它不会附身在这些佛教物品之上凝视你,更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而是代表一种状态,一种是修行而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思想结果,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是以人的形态存在着,最后也以人的形态去世,并未在修行中幻化为人体之外的其他形态。同样,现在生活中所有跟佛相关的都代表的是一种修行状态和结果,而不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形式主义者,什么有求必应,什么念三遍经文就可以永保平安这类的走形式的信仰。自古到今放眼望去,所有宗教信仰的各种教派信众里,至少有一大半都停留在这种形式主义里,每天磕头诵经拜佛烧香,却从未深入的去了解过这个自己追随了一辈子的宗教到底传达了些什么思想。这真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我常常在生活里看到很多这种走形式主义的佛教徒,甚至是我的妈妈,一个从出生到现在都处在佛教氛围浓厚的藏区的中年妇女,依然也停留在这个形式主义里,觉得佛就是神,每天要磕108个头,念108遍经,就可以逢凶化吉,健康长寿。但我并不反对妈妈继续去从事这件事,因为我觉得一来她毕竟读书少,要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对他们这类人群来说确实太难了;二来佛教至少让她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心和感恩的心;其次,每天磕头诵经转山转水也是一个强身健体放松心情的过程,对新陈代线开始缓慢的中年妇女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理解出了佛是一种状态后,以此类推就很容易理解其他宗教信仰了,都代表这人在思想上的一种状态结果,只是每个教派修行的方法和最后所推崇的状态不一样而已。归根到底,所有的宗教信仰往上升就到哲学体系了,哲学包含了大部分这些宗教信仰的理论结构,所以很多哲学家也同时会去研究各类宗教,因为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
说了这么多关于佛和宗教信仰的事,回归到我个人目前的信仰问题上吧,在信仰这块我目前所处的就是第三个“相对成熟”阶段,我依然信仰藏传佛教,喜欢藏传佛教里把个人的修行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的理论,跋山涉水的转山转水并不是让我们换个地方磕个头拜个佛,而是让我们在这跋山涉水的过程中学会与自己对话,通过认识自然,去认识自己。
去年夏天的庙会,妈妈照例带着我们去山上的寺庙里拜佛,那时候山上的景色正当迷人,密密麻麻的原始丛林里鲜花满地,清澈的阳光透过百年古树的枝丫星星点点的洒落在路上,我一边呼吸着这充满松软花香的空气,一边感叹着大自然的美好。等到了山顶寺庙里,妈妈又是一再的嘱咐我等下在佛前要多许点愿保佑自己,说这个佛很灵的。等轮到我跪在佛前磕头许愿时,我双手合十,闭上眼深情的对佛说了句:佛啊,我希望这座山能永远这么美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愿你永远不孤单。
信仰是什么?: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