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行之前,请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原创 达霖 Dalin微观说
越来越多的身边人开始暴露出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修行只是为了修行,或随波逐流,或迫于无奈,或因内心受伤而至,无论是因为什么,都不应该将修行和心理问题混淆。
当然,更多时候,人们是察觉不到自己心理有问题,更悲哀的是察觉到无力面对和改变。
幸运的人一直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直在治愈童年。
朋友A小时候父母重男轻女,以至于她每次都要通过过分淘气,捣乱,做大人眼里“不懂事”的事来吸引大家注意,要的不过是父母的爱。以至于长大以后,她无论是工作场合还是谈恋爱,“作”的都超乎常人想象,但其实她自己内心的痛苦并未减少,满足感也从未得到。
朋友B小时候父母对金钱过于在意,总觉得有钱有权就是成功,没钱没权就是失败人生,甚至连每年送礼都要拉上孩子一起“做榜样”,过分的卑微感和不平衡感,让孩子从小心理落下了对亲密关系的恐慌感,一旦被上级重视就会紧张出错,一旦朋友之间些许社会角色不同就会顿时否定自己,否定友谊。一方面希望亲密的人纯粹,不是父母那样的人,一方面又痛苦,惯性的像父母那样思考和处理关系。
朋友C从小眼见父母从恩爱变成仇人,听惯了母亲说“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只有自己强大才是最可靠的”的言论,下意识对男人又期待又难以信任,习惯了父亲的忽视和冷漠,更不知道如何从一个男人那里获得爱,以至于每每面对异性,都不知道该如何相处,总是被劈腿。
我们每个人都是病人,却总是以别人不是病人的眼光来要求别人。
其实我们最需要治好的,是自己。
朋友C在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和爱情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在爱情上的心智不健全。于是,她不仅选择治疗自己,并在自己逐渐康复后,选择治疗母亲。当她和母亲说出“你之所以生气,怨恨,是因为你心理不甘心,你觉得那样一个当初配不上你的人,你嫁给他,他没有资格背叛你,可是凭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对对方恶言恶语,如果你没有瞧不起对方,给他足够的温暖和爱,去尊敬和仰视他,他怎么会劈腿?”母亲愣住了。用了几乎1年的时间,她把母亲从仇恨的边缘拉了回来,也救了自己。
朋友B在学习佛教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业力因果,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症结,不同的是,她将这样的结果转嫁到了与父母的恶性循环上,她找到了源头,却住在了源头,却不愿也无力扭转这恶性循环,一次一次,一件事一件事,一个朋友又一个朋友的循环,这难免让人感到悲哀。
朋友A却是个实用派,当她了解到业力因果,她虽然不能焕然一新,却能做到慈悲对方,她会因为可怜对方而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会因为爱对方而收敛自己的作。虽然她还是在努力想证明自己不输别人的怪圈中盘旋,但至少她有些许放过爱的人,愿意自己去践行,这总是在往好的方向走。
你所有的修行都是在治愈你成为一个无碍的人
一个无碍的人,不是被压抑,被伪装出来的阳光或坚强。
一个无碍的人,不需要成为业力的囚徒,业力不是神,它就像冷空气集中会形成云,云厚了会下雨一样,在每一个环节你都有调整和改变的机会,不要等这一生结束,所有的都成了定数,下一次在继续周而复始的无力挽回。
一个无碍的人,要知道一切都是正常的。聚散正常,离合正常,悲喜正常,你被人爱是业力,你不被人爱也是业力,它就在那,但如果你可以改变,结果就会不同。你是想在业力的车轮里旋转不熄,还是跳出业力的车轮做自己的主宰,全屏你自己的心。
所以,不要觉得你是所谓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也不要觉得你付出了什么该如何,更不要觉得你修行了多少该如何,你所有的认知都不超过你活着的这几十年,你看不见的,才是你真正应该敬畏的,并应去试图改变自己的。
别做一个修行的假把式,你所有的所思,所做,所行,才是你的真功夫。
就像上师们说的那样“那些真正的修行者总是看起来如此的普通,却对任何人或事都无二”。
谈修行之前,请先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