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交往的分寸
原创 筱筱陈 Dalin微观说
1
小A和男朋友谈婚论嫁的住在一起,临近婚期,小A人不见开心却越发愁眉苦脸。她牢骚着“他随处丢袜子,几个月都不洗澡,亲吻的时候总是闻到他嘴里的臭味,每天跟个老头子一样窝在沙发看电视,真的受不了,一想到要和他过一辈子真的要疯了……”
我有一个好朋友,很多年前非常好,后来她交了一个男朋友,我觉得那个男人在欺骗她,于是毫不掩饰的一次两次三次告诉她要睁大眼睛。直到有一次她说出了‘你就是嫉妒我’,我们再也没有见过……
大抵你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年不回家,见面的时候总是欢喜的。而最多三天就会埋怨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要一起吃你不喜欢的饭菜,你的时间无法自由……
新进公司的时候总是对新环境充满信心和斗志,每个同事都如同天使般可爱,没多久就会滋生勾心斗角、打小报告甚至老谋深算,踢你出局……
这就是人,无论看起来多好,都有习气。
而交往的距离则决定了幸福程度与期限。
2
我有一个忘年交的姐姐,我非常喜欢她,某种程度上这种感情胜过亲情、友情,胜过知己和母女。更为庆幸的是,她对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尺度让我欢喜。
爱的她会反复斟酌,不确定的她会保持尊重,不喜欢的她依旧会保持优雅。
我们似有还无,欲说还休,更多意会。
我想,这大抵是朋友交往最高境界。
还有一个修行的阿姨和儿子的事情让我时常和身边的朋友提起。
阿姨的儿子很少打电话给她,即便联系也都是语气生硬。有一次阿姨终于忍不住了打电话和她的儿子和颜悦色的说“我希望你能像对客人一样对待我,因为我需要你的客气”。从那之后,他们母子再也没有红过脸。
喜欢就会放肆,而爱是克制。
修行了很久,才懂,这句话真的很恰如其分。
有人说,直心是道场,但佛教里也说“随心应量”,意思就是要根据众生习气不同而因教说法,因其习气而引导。
人与人的距离,远了会淡漠,近了就会越界。越过应该有的尊重,越过原本的默契,越过道德礼法,越过最后一丝欣赏,成梦幻泡影。
更重要的是,众生的心大多数是极其粗糙的。往往对自己要求的,期待的,理所当然。却在对别人付出的时候斤斤计较,任性妄为,嘘寒问暖尚且难以做到察言观色,更不要说顾及到心里变化和情绪。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还会好,人类探索或目的性让人的行为有所顾忌。久了,近了,难免拎不清自己和他人原本的角色关系,却被表面的空间距离所糊涂。
保持亲密而清醒的关系,何其难,又是一把秘钥。
3
在通往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的道路满是荆棘。
不是我们对自己要求高,很难达成,而在于你无法要求所有众生和你一样粗细有序。哪怕是复制一个你,也未必事事如你心意。
人与人的距离,有“向好心里”。
初见,往往只会看到对方的好。若然两个人都付出一般还好,若是遇见一个付出一个索取,就会让付出的人心里底线最后完全崩塌。不愿更多往来。
所以人和人的交往需要在安全范围。
人的习气会随着距离而变得若即若离,应心了欢喜,违心了悲伤。而这习气跟随每个灵魂无量劫,又岂是随便或别人就能改变的?
它需要时间,更需要经历。
君子之交淡如水,并非情淡,而是即便心近了也知道该遵守的界限。男女之情最美好莫过于懵懂之后开始之前,“美人便秘”终究是会打破一切终极幻想的。
所以保持对彼此的隐私空间,保持每个人生命的独立性,保持对每个灵性一以贯之的尊重感。这范围,可始终美好着。
4
当下,便明白:佛陀离开是对的。
在身边,人尚且近身会忘当初两不厌时。
更何况是佛陀?
佛在,你靠着佛不肯自己用心修行。
佛不在,你说没佛修行也没用!
所以,佛在不在,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更何况,佛从未离开。
只是,佛知:这个距离刚刚好。
你心里有,他随时都在。
你心里无,他便是那个遥远的悉达多。
你我亦同。
心理|交往的分寸: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