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随笔 > 读《三国演义》手记:诸葛亮

读《三国演义》手记:诸葛亮

三国主要名人---诸葛亮

文/聊城冠县 刘书林

【连载】山东冠县||刘书林:读《三国演义》手记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卫戍京师的长官。其父诸葛珪,做过东汉末年的泰山郡丞,诸葛珪共育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东吴重臣;次子诸葛亮,为蜀汉名相;幼子诸葛均,耕于南阳,后也随诸葛亮在蜀汉出仕。长女嫁给房陵太守蒯祺,次女嫁给黄门吏部郎庞山民。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去,8岁父亲又病逝。后被叔父诸葛玄收养,叔病去世后,亮和弟妹就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之下,便移居南阳(今河南西南部,还有说南阳卧龙岗的,有说湖北襄阳隆中的),总之,早年隐居乡间躬耕陇亩,维持生计。在隆中隐居中,诸葛亮平日除躬耕陇亩外,还喜欢吟诵《梁甫吟》等,徐庶、崔州平等人与他经常来往。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与他结交。此期,诸葛亮常依迎娶黄承彦的“黄头发、黑皮肤”丑女为幸事,他们俩极有共同语言。
建安六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今湖北中南部)刘表,屯兵于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并积极寻找当地豪杰,经司马徽和徐庶推荐,刘备才三顾茅庐,请诸葛出山相辅佐。诸葛亮未出茅庐,被刘备的诚恳所感到,遂向刘备陈述了三分天下之策略,慷慨激昂的讲解了中原和东吴及西川地里、物产、军事、人文等境况,使刘备茅塞顿开,备大赞亮,并感到有相见恨晚之悔,便力邀诸葛亮相助,便有《隆中对》佳话。诸葛亮时年27岁。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蜀汉的基本国策。
千百年来华夏龙人由于对诸葛亮的尊重、爱戴、敬仰、崇拜就把他捧做神人念叨。鄙人经读学《三国志》《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及有关资料略知诸葛其人,也谈点对他的浅解浅识及看法:
一.在政治及治国方面:诸葛亮本人非常廉政。身为一国丞相,他对手下说:“下雨时屋漏的满地是水,要想地下再没水,就要修复上边的屋顶,阻止漏水,上边漏水制止不住,下边就不可居住了。”也就是说,廉政要从中央上头抓起,在廉政方面,缘于他的带头,然后影响了大家,如刘禅奖给他物品他不要,给他修盖豪宅他不住等。他还廉政到控制皇帝宫城规模建设和惠陵从简修建等。诸葛亮在高层创造了廉政奉公的样板,当然蜀国大小官员也效仿厉行节俭,力戒奢华了。诸葛亮与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还共同制订了蜀国的法典《蜀科》,他还起草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让官民遵守。在行为规则上,诸葛亮还要求国人三纲不能乱,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思是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六纪不能忘,既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另外,他还推行与东吴孙权结盟,与诸戎和好,与夷越为善,又能建设好蜀汉内部军政、民政等良好关系。尤其白帝城先主托孤,刘备要刘禅认他为义父后,诸葛亮更加工作辛勤,不辞劳苦,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时期,人们对诸葛亮的共识是,难得的丞相兼军师。

二.在军事方面:诸葛亮成就最大,贡献最大:如辅佐刘备打下蜀汉江山。几十年中,一直采取“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思想。参加或指挥或主导了益州之战、汉中之战、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定鼎荆益、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等等。但也有败绩,如大意失荆州、挥泪斩马谡等。诸葛亮的超长智慧和军事才能,表现在如赤壁之战,联孙拒曹,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抗曹,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呈火攻计,借东南风,智算华容道,乘机借荆州等。还有力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在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言下,备不得不答应即帝位,是为蜀昭烈帝。
诸葛亮崇尚严刑峻法,给军人约法三章,治军严明,行动规范,师出以律,赏贤罚罪,打仗时“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
实际我感到诸葛亮后来劳民伤财的六次北伐,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以下就六出祁山唠叨几句:蜀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北伐,因错用马谡固守战略要地,大意失街亭,而兵败返回汉中,第一次出祁山(今甘肃西南的礼县东北地域)北伐(实际是向东北征讨)失败,这是诸葛亮没听先帝刘备临终嘱咐:马谡可用,不可大用。意思是马谡有点华而不实,只会纸上谈兵。诸葛亮一时疏忽,造成第一次出师不利,但也有小成绩,收降姜维;同年冬,再伐曹魏,因董昭拒受粮道,粮草不继,不得已再退还汉中,二伐未成,这是他北伐心切所致。建兴八年第三次北伐,劳师已远,国力有限,与北魏对峙几月,加之张苞死,湿热病毒又在军中流行,被迫返回;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再攻祁山,与司马懿交锋,兵至祁山屯兵,一是部分被曹军攻破,二是刘禅要召回他们,理由是有人要造反,速回护驾,因此诸葛亮只好班师回蜀,此四未出祁山;六月,再攻祁山,因与诸葛亮不和的都乡侯李严谎说运粮不济,蜀兵被迫返回,此乃第五次未能出祁山。看,又连败三阵,他欲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先帝未完成的统一汉室大业,初衷是好的,对刘备的耿耿忠心也是好的,但轻视了太强大的北魏,高估了己方后方的供给。建兴十年,诸葛亮在黄沙(今陕西勉县东黄沙镇)解甲休兵,发展农耕。制作运粮车辆木牛流马等,而后并且练兵讲武。建兴十一年冬,诸葛亮为再次北出祁山调兵遣将,聚集粮草,集结大军于斜谷口(今陕西省秦岭眉县段)。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经过三年农收武练的准备,再次率大军出斜谷道。四月,蜀军到达郿县(今陕西眉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陕西省宝鸡岐山县城南20公里处)下扎营寨。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所以率领魏军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草,令蜀军自撤。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识破司马懿的狡诈之心,乃分兵屯田养兵练兵,在魏国境内与魏国百姓共同种粮自给自足,在长期驻扎中等待时机出战,怎奈诸葛亮由于事无巨细的日夜操劳而越发焦悴。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日不战,诸葛亮就引诱魏兵入葫芦谷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挫魏军之锐气,岂料苍天突降大雨,火灭,司马懿带领残兵败将死里逃生。诸葛亮在悲愤之中高喊“这是天不灭曹啊!”不久蜀汉巨星陨落,五丈原也就成了一代名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传名地。按照诸葛亮生前安排,蜀军秘不发丧,从容缓慢撤退。后来武侯诸葛亮葬在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南5公里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敌,不但均未成功,而且还把自己的残生也搭进去了。实际在第六次出征祁山时,洞察一切的诸葛亮明白,他的前几次屡屡失败与刘禅有很大关系,刘禅主人不但不给他很大的支持,反而还尽拖他的后腿,比如在第四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打的正酣,胜利在握,但督运粮草的李严别有用心,就派部下去见诸葛亮说“运粮不继”,要求撤军,此时如果昏庸的刘禅不包庇李严,继续支持诸葛亮的话,可能要北伐成功。其他原因书上都有交代,此不繁述。但在笔者看来,既然诸葛亮知道新主刘禅是无能之辈、庸帝之才(当然,他是不敢将六出祁山而败,归咎于后主刘禅身上的,否则是大逆不道),能守住现有的江山社稷就是烧高香了,反而还要劳民伤财地去北伐,统一汉室疆土?试想,即便是统一了,刘禅是否能守得住更大的地域?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太相信刘备要他光复汉室的遗言了,好像他钻进了死牛角,在下看来有不明智之过。总之,诸葛亮是员很值得怜惜之人,他历经次次挫败后,可能感到不但徒劳无功,还耗费了多年的国力,惋惜之余,可能也对红尘的一切心灰意冷,加之操劳过度,最终在五丈原忧闷而逝,留下了无限的悲慨与遗憾,卒年54岁。
诸葛亮的军事发明有:信号孔明灯、运军粮木牛流马、摆局布阵的八阵图、武器诸葛连弩、木兽、孔明锁、地雷、孔明棋等。
三.在经济方面:建立蜀汉后,诸葛亮被拜为丞相,他治理蜀地,把昏聩无能的刘璋给甩下的有法不依,有德不修,有刑不威的烂摊子治理的井井有条,尤其对蜀汉当地专权自恣的大族进行了严惩。他还在汉中大兴休士劝农策略,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力措施,开拓农田、兴修水利,使众庶养息、士气高昂、谷粮甚多,达到百姓“安其居,乐其业”的空前繁荣。
四.在文学方面:丞相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写给后主刘禅的《前出师表》,该表文写的不同凡响,此时的蜀汉,在诸葛亮带领满朝文武及百姓励精图治后,已从刘备崩殂的萧条中恢复过来,又外结孙吴,还七擒孟获内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已彰兵精粮足之盛况,所以诸葛亮认为已具备北伐中原的能力,可以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匡复汉室了。就洋洋洒洒的书就此文,表文主要抒发了作者谨慎做事、低调做人、勤勉勤恳、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诚恳之意,情恳意切,文意诚实,也表露出伐魏兴汉的雄心壮志,文笔酣畅,饱墨力挥,是古文中的杰作。《后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二年二次伐魏前给刘禅上的第二个表章,与前表稍有区别。再有《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能看出做父亲的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除以上他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等著作。
诸葛亮还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草书等都写得很出色。他时常在政务和军事活动间隙,练习书法。另外,在绘画、音乐诸多方面也造诣颇深,如他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在空城计门楼熟练高弹七弦琴,便是最好见证。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五丈原修建了寺庙。诸葛亮死后卅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亮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在绵竹(今四川西北部)之战中双双战死沙场。一是说明相门也出虎子,二是说明祖孙三代效忠蜀汉。

读《三国演义》手记:诸葛亮: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