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随笔 > 读《三国演义》手记:刘备

读《三国演义》手记:刘备

三国主要名人---刘备

文/聊城冠县 刘书林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汉族。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开国皇帝,即汉昭烈帝。乃西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的来孙(刘胜子刘贞,刘贞子刘雄,刘雄子刘弘,刘弘子刘备,刘备子刘禅)。是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刘备诞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刘备的父亲刘弘早年谢世。刘备自小家境贫寒,与慈母织席贩履为生。他读过私塾,聪明过人,文武全才。到年少时拜儒家大师卢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为师。此期喜欢音乐、猎犬、战马等。罗贯中笔下一直扬刘抑曹,随写备是王门望族之后,叫作刘皇叔,为印证“预先立其志,必先异其表”的豪言壮语,又把备描述成千百年难得的“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的特殊人物。作者并塑造他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刘备在东汉灵帝末年应征入伍(这时少年张飞与关羽也各加入队伍),参与了镇压农民黄巾起义,因讨伐黄巾军有功,从此登上汉末政治舞台。后又参加了讨伐董卓等军事活动,慢慢培植了自己的亲信与队伍。其中不乏关张,自此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饭则同碗。尤其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关张侍立刘备身旁,因之结义。刘备寄在曹操篱下时,曾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有诗为证“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再后离开曹操麾下,如虎归山般自带小股队伍游荡,曾用借来的曹兵灭袁术,占徐州,后又反曹。被曹操击败后投靠袁绍,又率军骚扰曹操不利逃亡。再投靠刘表,但不被信任。

忧郁寡欢之际,水镜先生司马徽出现,推荐给刘备四大贤能异士,并说:“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得一便可得天下。子初刘巴,孝直法正,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既诸葛亮、庞统、刘巴、法正四人。(但最惋惜除诸葛亮外,其它三人都英年早逝,怀才长辞)。备听信司马徽推荐,锲而不舍地三顾茅庐,感动诸葛亮出山辅佐。备从此如鱼得水,合盟东吴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任荆州牧,还与孙权联姻,娶小他28岁的孙权胞妹孙尚香为妻。又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来靠军师诸葛亮等献计献策,与副军师庞统(死于落凤坡)等入川,劝降刘璋,夺取益州,攻陷汉中,拥有西川四十一县八郡荆州等地。并进位汉中王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一生中,早期活动于中原地区,后辗转于徐州、豫州、新野、夏口、江陵、荆南、西川等广大地域。但众人眼里“仁德之君”的刘备,也有狠毒一面,可以说是一个杀伐果断的大枭,他曾斩杀多员大将。据史料记载,像杨奉、车胄、蔡阳、杨怀、高沛这五位大将都死于刘备之手。当然五人不需刘备亲自斩杀,有手下执行就是了。这也表现了他主宰一切的王威皇威,践行了“顺吾者昌逆吾者亡”的弥天阔论。

刘备晚年失策错误重大,因结义关羽被东吴所害,不听诸葛亮、李严等群臣苦苦劝阻,不采纳多臣养兵蓄锐之建议,和民众养息之策略,视自己是帝王,凌驾于忠臣之上,倾举国之力之财之壮年,穷兵黩武,报仇心切,只顾为结义兄弟报仇,不惜三军万命,只顾为弟报仇,不思战线长短,竟出兵七十万东征伐吴,结果被火烧七百里连营,损失极其惨重,结果兵败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不久又退至白帝城(重庆市奉节县)托孤。怏怏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今成都市武侯祠大街旁)。

联想:刘备认下关羽和张飞后,便在涿郡张飞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并立下誓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号称“桃园三结义”。千年后人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并有人一次次的效仿着焚香结义。殊不知,结义要慎重,即便你此三人得幸,也可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我总感觉,刘备因为结义弟兄之死,为了一己之仇,攻打东吴付出无数军中弟兄的性命,使成千上万的枯骨碧血垫洒沙场,几多钱财粮草铺满冤魂之路!这还是仁义之举吗?

读《三国演义》手记:刘备: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