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第八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罕第九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宪问第十四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哈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将伐颛臾。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李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阳货第十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既没,新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卫子第十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子张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泰伯第八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子罕第九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后。
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
论语中突出君子之风的句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
论语中说人品格的句子
九思:《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四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的思义。
”三戒:《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畏:《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xia)大人,侮圣人之言。
”释义(1)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的事情:看,要思考是否看清;听,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神色,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时,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要向别人询问;愤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
”(2)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少之时,血气不成熟,要解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解除与人争斗;等到老了,血气已经衰弱了,要解除贪得无厌。
”(3)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敬畏天,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论。
”
《论语》中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内自省也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0.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请举出中带有"君子"一词的三句话
《论语》中没有直接形容君子独处时候的内容。
但是,像曾子所说的“日三省乎吾身”这样的事情,以及孔子所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样的要求,恐怕只有在独处的条件下才能做到。
另外,《论语》中还举了一个君子独处的一个很好的事例,就是孔子称赞颜回的一段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在回也!”...
《论语》中的道德(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