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的语句是
1、解答:
最有名的是以下几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拓展:
【论语·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中有关道义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
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论语中关于和的句子并附带解释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论语中关于为学的句子有哪些技巧
《论语》中关于为学的内容,最为著名的就是《为政》中记载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段阐述学习和思考相互关系的一段话。
但是,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这段话不为大家熟悉,记载在《卫灵公》中,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思而不学则殆”的一个解释。
论语中经典的语句
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不要以怨报怨也不要以德报怨。
2.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与好朋友相处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都大包大揽。
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4.言寡尤,行寡悔。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论语中有关”道德修养”的句子
1、《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5、《论语·子罕》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主要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此作主要为语录体,集中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等。
论语中有关“和”的句子有哪些?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第七》译文: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第十六》译文: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5、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第十九》译文: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论语中关于友善的句子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人的友善表现。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第一》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4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兴於诗。
立於礼。
成於乐。
」席不正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君赐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13』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4』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5』入大庙,每事问。
『16』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7』寝不尸,居不容。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
」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子张问「仁」於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齐人归女乐,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论语中关于学习态度的句子
《论语》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 出自《论语•为政》。
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 出自《论语•里仁》。
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出自《论语•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出自《论语•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
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出自《论语•述而》。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
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
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
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 出自《论语•子罕》。
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 出自《论语•宪问》。
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 出自《论语•卫灵公》。
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论语为政的语句是: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