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为”表示值得的句子
之:〈动〉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的 [of]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貌似之根本就没有表示值得的意思)
文言文的句子
有补充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
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
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
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就是这个意思。
(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阙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句读略有不同。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
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
文言文句子
再,一举而二也。
――《说文》。
按,冓者,加也。
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
――《周礼·司刺》樊缨十有再就。
――《周礼·巾车》酒肉之赐弗再拜。
――《礼记·玉藻》过言不再。
――《礼记·儒行》。
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再战而烧夷陵。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敌枪再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再则曰老大帝国。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女工再税。
――《盐铁论·本议》击赵者再。
――宋·苏洵《六国论》日再食。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再夺门。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至再三。
――清·方苞《狱中杂记》勿复再言。
――《汉书·李广苏建传》再火令药用。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再眺山下。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寰再上疏。
――《明史》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应闲》东汉 张衡释义: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倘不积极地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或成就呢?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出自:《劝学解》唐 韩愈释义:学业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办事要多思考,不可做事随便。
3、“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王充在批判孟轲的“良知”、“良能”时说的话。
释义:不学习自己就了解,不问人自己就明白,古今做事没有这样的。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自:《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释义: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春秋 孔子释义: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聪明;好:喜好。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出自:《劝学篇》战国 荀况释义: 谓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
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7、“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
” 出自:《庄子.养生主》释义: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 出自: 《鹤林玉露》宋 罗大经释义: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
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春秋 孔子释义: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述而》春秋 孔子释义:自己学习永不满足,教诲别人永不疲倦。
11、“学然后知不足。
”出自:《礼记·学记》 释义: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
12、“学无止境。
”出自:《问说》清 刘开释义:学无止境指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激励人们奋进。
最美的文言文情话句子
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3.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4.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5.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6.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
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7.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8. 夜雨染成天水碧。
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9.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0.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12.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3.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14. 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1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16.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于”翻译为“给”的初中文言文有关句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指的是没有长远的 打算,那么 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 忧虑。
言必信,行必果。
【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则: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树:培植,培养。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 dì lì bù rú rén hé】:天时不如地利是指战术上说的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造句: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
2. 你就让他倚老卖老说你几句,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了。
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人才,贯彻方略,社稷平治,边邦安宁,云云。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晓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认识;辨别。
例:汉刘向《列女传 阿谷处女》:「五音不知,安能调琴?」3. 闻,听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诉;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简王会理传》:「湖熟有吾故旧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
」5. 知觉;省悟。
例: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6. 记忆。
例:《论语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注:「知,犹记忆也。
」7. 见解;知识。
例:《商君书 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8. 为,作。
例:《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注:「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
’‘干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
」9. 主持;执掌。
例:《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10. 知遇;赏识。
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11. 结交;交游。
例:《史记 项羽本纪》:「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诗·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
」14. 表现。
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例:《管子•心术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15. 欲望,欲求。
例:「知诱」。
16. 病愈。
例:《素问•刺疟》:「二刺则知。
」17. 犹得;得到。
例:《列子•汤问》:「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
」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18. 犹管;过问。
例:唐杜甫《鹦鹉》诗:「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19. 代词。
犹之。
例:《战国策•楚策四》:「﹝孙子﹞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词。
犹夫。
例:《北史•周齐炀王宪传》:「吾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21. 助词。
无义。
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已蒙老人断,即知和颜称本心。
」蒋礼鸿通释:「‘即知’就是‘即’,意谓就称了心愿,颜色也和下来了。
」知 zhi 第四声 「智」的古字。
1. 聪明;智慧。
例:《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2. 姓。
有哪些文言文的句子里的“为”是翻译成“被”的?帮帮忙啊,在线...
为”是翻译成“被”的,如:1、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2、为乡里所患。
——《世说新语·自新》3、为予群从所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4、为操所先。
——《资治通鉴》5、悉为逆据。
——《广东军务记》6、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含有尝字的文言文句子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④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两个“其”分别作分句主语,前一个相当于“它”,代指上文的“山洞”;第二个“其”相当于“他们”,代指上文的“游人”.④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之人.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岂”,可译为“难道”.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其”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其”字除了上述本文的用法外,另外还有一些用法,下面补充说明:(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该句译为:我认为太后替长安君考虑的短近了,所以认为你的疼爱(长安君)不如(疼爱)燕后.“其”作第二人称代词来解.(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该句译为: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干脆走开了,其中的另一只狼像狗似地坐在(屠夫)面前.“其”作“其中”来解.(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还是”、“可要”等.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④吾其还也. (《崤之战》)①句,“其”用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又”.②句,“其”表示测度的委婉语气,可译成“大概”、“或许”.③句,“其”表示告诫、期望的语气,可译为“可要”.④句,“其”表示商量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经·七月》)该句译为:赶紧修理好房子,将要开始播种各种谷物了.“其”解释为“将要”.(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来解;表选择,做“是……还是”来解.如:①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狱中杂记》) ②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①句大意是:如果遇到执行凌迟这种刑罚,刽子手便对犯人说:“你依我,给我若干钱,我就先刺心,叫你一下子便死;不然的话,我把你四肢剐尽,你心一下子死不了,叫你受罪.“其”相当于“如果”.②句意思是:你认为秦国是将要救韩国,还是不救呢?“其”相当于“是……还是”.
文言文“为”表示值得的句子: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