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求道教经典语录!

求道教经典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求道教经典语录!

道家经典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

关于舍得的经典哲理的句子有哪些?

1.所谓长大,就是把原本看重的东西看轻一点。

舍。

2.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舍得笑容,得到的是友谊;舍得宽容,得到的是大气。

3.得诚实,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实在;舍得虚名,得到的是逍遥;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放下,得到的是自在。

4.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在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5.道教中,舍是无为,得是有为。

6.舍得舍得,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7.选择了一个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诈。

选择了,舍得了,无非是要真正的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舍得,舍得,何舍?何得? 8.舍得,是一种精神;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

本书运用了各种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的成功经历,希望能够和读者一起走进智慧人生,在人生关键点上能够游刃有余。

9.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我们有着太多的欲望,包括对金钱、名利和情感。

这没什么不好,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但是,欲望又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的悲剧。

10.舍得还是一种时空的转换、精神和物质的交流、人情和礼节的传达,是物质世界的"流通"。

1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人往往会遇到对一些事情的抉择,也就是取舍,熊掌和鱼翅不可兼得,在这种情况的抉择,就必须舍掉一个才能对另一个更好的拥有。

12.只有舍得下苦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3.迷宫令人如痴如醉,但就有人不爱玩,不舍得花时间去想办法,真是让我想不通。

14.他放下了思想包袱,心里轻快多了。

15.舍得”这一禅理,又迅速渗透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步演进为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最具有人生哲理的几句话?

人生的价值:脱离六道轮回~永远离苦得乐~~其它都是有漏'(白忙)~死亡和下地狱还不够可怕~形神全灭才可怕:在极端的肉体痛苦'(超过纣王的烙型)~加上超过白发送黑法的悲伤~持续了兆的兆次方的兆次方的兆次方年...都还没有结束)~~最后'仍然有知觉~仍然不舒服~~道教的形神全灭~~~佛教的阿鼻地狱'(永不超生)~~~圣经约珥书3:29:失丧的丢进永远的火湖之中。

三大宗教都提及的事'(不约而同~这麽巧!?)~很可能是真的。

祝您顺利进入新宇宙!(但是有两种人没法被救渡~将会被毁灭~怎麽样的毁灭'就不方便公开说了)~(与"这辈子"好人或坏人无关)~(因为好人&坏人'身上都累积了累世的业力)~

来几首道教诗要飘逸的。

谢谢了。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飘逸之气,超脱之感。

道教有一个根本概念就是“道”,“道”是宇宙的主宰,是一种超越现象的本体。

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李白。

因此在李白看来,凡是世间上一方面失望了,或受了压迫,便以“道”为归宿,因为“道”的力量是超乎现象,超乎人,超乎现实的。

[20] 在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巴蜀的雄奇秀丽的自然山水孕育了他的浪漫气质与豪放胸怀,创作了不少描写山川景色的诗作。

如《寻雍尊师隐居》写道: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眼。

语来江色暮,独自入寒烟。

”[21] 陡峭的山峰之中,是隐居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忘记尘世间的一切,生活得逍遥自在。

李白在途中与白云为伴,置身云雾中,似乎飘浮于山林中,脱离了尘世。

“云”、“烟”烘托出一种仙境般的气氛。

在这仙境中,李白逍遥飘逸,飘飘乎而来,又飘飘乎而去,表现出李白逍遥飘逸的气质。

入仕的坎坷与挫折,使李白感受到了生命的大起大落,感受到了时代的压抑与黑暗,感受到了官场的小人专权,李白却以“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豁达与超脱,进入了一个心地淡泊,“陶然共忘机”的境界。

这正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览”的认识过程,对待事物,摒除内心杂念的干扰,摒除主观成见,以澄明的心境加以体认,加以观照,考察事物本质所蕴涵的哲理。

李白洗涤了心灵的污垢,投身于山林之中,这时,自然山水的灵秀便流淌于他多彩的笔下。

如《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22] “碧山”是李白向往的,因为在那里,李白获得的是一种闲适、逍遥。

而普通人却怎么能领略到这样的境界呢?“桃花”、“流水”富有生机活力,这是不同于喧嚣人世间的一种美。

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李白脱去了名利的光环,洗去了身心的污垢,超脱于世俗功利之外。

所以他说:“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这首诗里,使人领悟到李白的思想基础和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在李白的一生中,心怀“济苍生”、“安黎元”的雄心壮志,一心想向朝廷进献“兴亡”之言,以图报效国家,但因小人作梗,被排挤出朝,浪迹江湖,其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他虽然身在江湖,却心在魏阙。

当报国无门时,便只好归隐了。

在隐逸漫游中,去追求学道求仙的理想,如《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中写道: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青松。

[23]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李白的漫游隐逸时期,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归隐山林中的心情,由景生情,“天河”、“九芙蓉”实则都与他那求仙学道的思想紧密联系着。

这是他摆脱世俗功利,必然要去追求的。

追求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也是隐逸学道,求得成仙的境界。

又有谁能与李白相比呢?在李白的许多山水诗里,如《独坐敬亭山》、《清溪行》等,都表现出了与自然合一,超然物外的境界。

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秀,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虽然在仕途上不能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志愿,但是他寻找到了去除人世烦虑的途径——学道求仙。

所以,在他的诗中,有一种飘逸之气,超脱之感,如同神仙的气质。

因此,贺知章就称李白为“谪仙人”。

其四、李白的山水诗具有气魄宏大,宏大壮阔的特点。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主宰,其性质是动的。

在李白的信念里,宇宙也是动的,李白心目中的宇宙是有精神力量在内的,对待自然,便赋予了一种人格化,白云明月和自己一样是天地间有生命的东西。

[24] 李白的山水诗,毫无斧凿痕迹,“想落天外”的驰骋想象,对夸张和比喻的独特运用,形成了奔放的气势,染上了极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描写的自然山水中,赋予了一种动态美,具有强烈的活力。

让人感到一种精神解放的愉悦,一种人的主观精神与自然山水融合的旷达胸襟。

如《望庐山瀑布》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 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气势磅礴,新奇无比的山水画卷。

“银河落九天”的奇喻,极写瀑布之高,“飞流”、“直下”、“落九天”刻画出瀑布的动态美。

苏轼以“古来惟有谪仙词”的美誉来高度称赞此诗为瀑布诗之冠。

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山水诗中,似乎可以看出李白生命力的充溢,而这生命力,又是经过了道教的精神洗礼之故。

因此,他毫无世俗之气,在精神深处,光芒四射而出,流露于他的笔端,便有了那样气魄宏大,无拘无束的诗作,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勃发。

在《望庐山五老峰》中写道: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26]李白挥笔,比喻新奇,秀拔天成。

“削出”更显山川景色的动态之美,秀丽的山峰令人向往,因此,李白要“将此地巢云松”。

这秀丽的景色与李白的心思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李白的思想是狂放不羁,跨度极大的,他所取材的歌咏对象也有的很多是雄大壮阔的,如“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词》[27]、“日出东方,...

道教的教义是什么?

尊道贵德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

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

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

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

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

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

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

“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

由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

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

所以,道教尊道贵德。

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

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

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

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

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

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

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

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

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

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

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

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

与大道同心。

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体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

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

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

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

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

《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

《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

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

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

《汉书?艺文志》则将神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

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

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

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

”又说“道意贱死贵仙”。

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

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

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

以“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修道以至长生成仙,就是要求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

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灵秀之气而化生,得之不易,当格外珍惜。

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个方面。

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

心性品德的修养和提高,是修炼物质生命的基础。

修养心性品德的标准,是学修“道”一样的德行,清静寡欲、柔弱不争。

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

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

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气化炼、静功动功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

最终达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

称“一分为三元,三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

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

这是《云笈七签》对三洞宗元的基本论述。

概括来说,“道”气衍化为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

由三元变化...

道理论证的名言警句

学习是硬道理。

中国好声音选手 吴莫愁 立言,所以明道也。

道理名言 宋代理学家 杨时 谤来不戚,誉至不喜。

东晋医学家,道教学者,炼丹家 葛洪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荀子《荀子·非十二子》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

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

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荀子·非十二子》 相信教练的话一定有道理。

作家,演说家,企业家 陈安之 卑而不失义,瘁而不失廉。

关于道理的名言 又称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 《晏子春秋》 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

北宋隐逸诗人 林逋...

有关于天道的诗词,句子(有知识的人进来啊)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大自然的道理,损失强大的、补充弱小的,所以,空虚的比充实的强,不足的比多出的好。

人的道理却不是这样,损失弱小的用来补充强大的。

——《道德经》这是我想起来的第一句,打给你好了。

那些谚语给了你生活的启示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留传有许多格言、箴言、警句,均言简意赅,含义深刻,给后人以很大启示和鼓舞。

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东坡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近代人王芸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

道教格言更是丰富多彩,蕴涵广博,幻化无穷。

如老子《道德经》中“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

这些脍炙人口的格言,多少年来,流传广泛,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之 一,因而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道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格言是道教文化的精华之一,其内容广博,包涵深邃无穷的智慧,闻名世界并被译成多国文字的道教主要经典《道德经》,可以说字字珠玑,句句格言,放射着耀眼的哲理之光。

道教的《南华经》、《黄庭经》、《抱朴子》、《悟真篇》以及吕纯阳、王重阳、丘处机、马丹阳等祖师语录和《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等,均包涵着极为深厚的道教智慧语典。

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哲理与人生”、“为人与处世”、“养生与修真”、“劝善与良言”、“戒律与修持”、“生态与环保”等诸多方面,其中许多格言警句,早已成为至理名言流传至今,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深刻启示。

一、哲理与人生方面 道教经书中有很多有关人生哲理的格言。

如《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格言就是指导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从最初开始,从小做起。

比如要培养一棵粗壮的大树,就必须精心育苗加以培养,建造一座高楼,应特别重视打好牢固的地基,即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要走很远的路程,必须从第一步开始,还要坚持一步步地走下去;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必须善始,从一点一滴做起。

今天,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博士、教授、院士等等,都是注重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开始的,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和天份;从小对他们进行因才施教。

当今走红的歌星、武术精英、体坛名将、作家、发明家、高科技人才等等,都并非一步登天,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国民间谚语历来就有“人看积小,马看蹄爪”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道教关于哲理方面的格言极其丰富,如《道德经》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等。

又庄子《南华经》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巍阙之下”。

又《阴符经》中“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等等,这些哲理玄奥精深,包涵道教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启迪着后人对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人生的感悟。

二、为人与处世方面 在《道德经》、《南华经》、《功课经》、《淮南子》等,均有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格言。

如《道德经》中“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启发后人为人处世不要计较得与失,功与过,名与利,如果你是诚心奉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扶持人,毫不考虑自己所做的将会有什么好处,将反而深受其人钦佩,受人崇敬,得到好报。

道书中在指导人们为人处世方面的格言非常丰富。

如《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功课经》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淮南子》中“积爱成福,积怨成祸”;《庄子·在宥》中“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谋,合于仁而不恃;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悖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等等,这些至理名言, 内容丰富,均对教育启示后人在为人世处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养生与修真方面 在《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悟真篇》、《坐忘论》、《性命圭旨》、《龙门心法》等道书中有许多教人养生修真的格言。

如清代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未修,仙道远矣”。

这句格言重在告诫修炼之人首先要注重“人道”的修炼,即先要养我浩然正气,力行正义,抑恶扬善,谦虚忍让,宽宏大量,导人为善广行方便等,直至“三千功满,八百行圆”,这就是修炼“人道”。

从另一角度说,就是先从入世法修持开始,把入世法的修炼作为出世法(仙道)修炼的基础功夫,仙道修成,能够使人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达到智慧超群、和光同尘、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潇洒自在、豁达从容,以致达到精神不死,成为始终能保持喜乐心境的活神仙。

再如《道德经》中“见...

求道教经典语录!: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