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四) 韩愈 原文
《杂说》第四篇《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到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爱莲说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型,成语...
能查到的内容如下。
供朋友参考。
爱莲说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
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植: 古义:立 今义: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义: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鲜:少 ( 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直:挺立 (中通外直);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高中语文64篇必背古诗文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李煜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51.劝学(节选)&;《荀子》 52.逍遥游(节选)&;庄子 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 55.赤壁赋&;苏轼 56.氓&;《诗经》 57.离骚(节选)&;屈原 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 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李商隐 62.虞美人&;李煜 63.念奴娇搰壁怀古&;苏轼 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马说和龙说的比较阅读1.本文是韩愈杂说四篇中的第一篇,集中阐述...
1、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2、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3、“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4、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条件并不会从天而降,而要靠个人自己去创造.或:“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韩愈的"杂说 "到底是哪四个?
杂说共四篇 《杂说》 作者:唐·韩愈 杂说一《龙说》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
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 【翻译】 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
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
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
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
”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杂说二《医说》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
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
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
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
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
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
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
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
《易》曰:“视履考祥。
”善医善计者为之。
杂说三《崔山君传》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
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杂说四《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外,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没。
骈:成双成对。
槽枥:原指养兽的食器,这里指养马的处所。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将。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驾驭。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吆喝它。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其:语气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简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
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
表示自己会默默努力,厚积薄发的诗句有哪些???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和文言文的主旨句。
您好: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文及译文汇总(1)1、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
(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
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文实为他的自传。
《五柳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pō)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xián)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
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
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
(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自己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
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3、马说《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辱没于低贱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按照它马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
《楚辞章句序》的全文翻译
楚辞章句序 王逸 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门人三千,罔不昭达。
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
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
则大义粲然。
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
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
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
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中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已成仁。
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
若夫怀道而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怼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
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讽谏之语,于斯为切。
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
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帝高阳之苗裔”,则“厥初生民,时惟姜嫄”也。
“纫秋兰以为佩”,则“将翱将翔,佩玉琼琚”也。
“昔揽洲之宿莽”,则《易》“潜龙勿用”也。
“驷玉虬而乘鷖”,则“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就重华而陈词”,则《尚书》《咎繇》之谋谟也。
登昆仑而涉流沙,则《禹贡》之敷土也。
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译文: 以前孔子叡圣明哲,天生卓尔不群,高于侪辈,确定经典学术,删定《诗经》、《尚书》,使《礼》《乐》雅正,制作《春秋》,使后世治国者有所依循。
孔子门人三千,个个通晓老师论述六经的微言大义。
孔子死后,大义离乱而微言断绝不传。
其后周王室衰微,战国群雄纷争,礼仪道德坍塌崩溃,谲诡奸诈丛生于人心,于是杨朱、墨翟、邹衍、孟轲、荀卿、韩非之流,各自以其所学著书立说,有的传述古人,有的借以显达于当世。
屈原恪守忠义而造人污蔑陷害,心中无限忧郁悲愤,故遵循《诗经》传统而作《离骚》,对君,有讽谏规劝之用,于己,则聊以自慰,抒发郁结之情。
当时,君主昏庸,朝政紊乱,而忠贞之言不被采纳,愤懑之情充斥胸间,时或喷薄而出,于是又作《九歌》及其以下25篇。
楚国人民为屈原的高风亮节、瑰丽文采所折服,因而将其作品辗转传播。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武帝廓清天下杂说以求正道,使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大义正道又得以发扬光大。
后世的俊彦豪杰,莫不高山仰止,皆望屈子项背各作词章抒写一时情怀,而辞藻体制皆依《离骚》之制。
刘向整理校雠经书时,将其分为十六卷。
孝章帝即位,着力挖掘弘扬六艺大道。
此时班固、贾逵又各以自己所知修改增删以前存疑之处,各自作了《离骚经章句》。
而此之外的十五卷则置之不理。
还将“壮”误作“状”,像这样违背原义,叙述有失简要精炼处显而易见。
现在我又以自己的学识,在已有文献中扒剔钩沉,与笺注解释相结合,作《楚辞章句》十六卷。
虽然不敢说能穷尽其深微奥妙之处,但其主旨大略可显现无疑了。
况且,为人臣的准则是以忠心正直为最高,以坚守气节为优秀。
故有以逆耳忠言护持其国家,抛弃生命以成全仁义。
基于此,伍子胥逃亡江湖而不遗憾,比干遭剖心而不后悔,然后为忠信榜样,得以名扬天下、荣显后世。
如果身怀经世之才而不贡于国家,佯狂而无所作为,国动荡时不能扶持,危难时不能安定,一味优柔,顺而从君上,观望而避祸,即使能得百年之寿,有志之士也必以为耻辱,山野村夫必以为下贱。
看我们的屈原,满怀忠贞,品性高洁,正直如箭矢,如磨刀之石,发言美若丹青,在其位之时,竭忠尽智,被黜之后,奔走呼号连性命也不顾。
这行为,是旷世未有之高行,这人,是豪杰中的豪杰。
而班固说这是炫耀才能,捧扬自己,纠缠于小人泥潭之中。
还认为屈原以椒、兰之物讥刺怨恨怀王,自己欲求高位,而怨尽他人,不被容纳,就愤而沉江自溺,这都是污损高...
马说练习题及答案 快 要多
《马说》的有关练习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一、填空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主要结论或主旨句)②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④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⑤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⑥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⑦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⑧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⑨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⑩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即使)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这里指受辱而埋没才能)③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⑤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⑥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⑦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⑧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驾驭)(正确的方法)⑨执策而临之曰(马鞭子)(面对) ⑩是马也(这)4、第一段正面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第二段反面写世无伯乐的危害性,第三段是为世上无人识马的慨叹。
5、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
6、第二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无知。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
答:①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
②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语气。
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①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答:托物寓意。
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答:①千里马比喻人才;②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
7、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可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答:因为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
同理,没有伯乐式的人,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发现任用,只会被压抑而弃之不用。
8、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
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9、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0、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①排比;②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11、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答: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4、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阅读《齐王筑城》一文,完成小题。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
小题1:①每年②隐患(祸患) ③早晨 ④对……感到奇怪 小题1:B小题1:百姓/ 不知享永逸者/ 当在何人也小题1:(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或响应)呢?(补出主语1分。
)(2)(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推测的,我怕在那里有伏兵。
(“焉”翻译落实1分。
)小题1: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2分。
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例句中和B句中的“而”都是“表修饰”的意思。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
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结合艾子的回答来分析作者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即可。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 ④何陋之有 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⑷①的 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杂说(四) 韩愈 原文: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