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中 常考句及其翻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段很重要的,基本都有可能。)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这是用来和第一句混的)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今年江苏高考)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当初那么多试卷,做得最多的就这些,对我来说,都很重要。如果是江苏的话,第四句直接跳过。)
1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
粮。
4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5 朝菌不知晦朔,蟪 蛄不知春秋
6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
7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
8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境,斯已矣。
9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中重点的句子有哪些
逍遥游中重点的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译:“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翻译: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
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逍遥游》 中 常考的句子有哪些?如何翻译这些句子?
1. 常考的句子: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2. 翻译:商汤询问名叫棘的大夫就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荒原之地,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身宽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区别了。
一、原文:《逍遥游》先秦-庄周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二、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
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
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
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
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
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逍遥游重点
庄周的逍遥游,由于其思想很深,能真正读懂的人屈指可数。
所以,有自知之明的出题者是不会考它的思想内容的。
常考些句子背诵:1、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比较重要的注释:①冥:亦作溟,海之意。
“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
下文的“南冥”仿此。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④怒:奋起。
⑤垂:边远;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陲”。
一说遮,遮天。
⑨志:记载。
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1)抟(tuán):环绕而上。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
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12)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息:停歇。
(13)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4)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7)覆:倾倒。
坳(ào):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
(18)芥:小草。
(19)斯:则,就。
(23)决(xuè):通作“翅”,迅疾的样子。
(24)抢(qiāng):突过。
榆枋:两种树名。
(25) 控:投下,落下来。
(26) 奚以:何以。
之:去到。
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27) 适:往,去到。
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41)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
⑩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11)洴(píng):浮。
澼(pí):在水中漂洗。
?(kuàng):丝絮。
(29)跳梁:跳踉,跳跃、窜越的意思。
(30)辟:避开;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避”。
除此,知道这是庄子的代表作就行了。
原文见http://www.ld.nbcom.net/zhuangzi/023.htm....
逍遥游重点词句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段很重要的,基本都有可能。
)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这是用来和第一句混的)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今年江苏高考)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当初那么多试卷,做得最多的就这些,对我来说,都很重要。
如果是江苏的话,第四句直接跳过。
)1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 粮。
4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5 朝菌不知晦朔,蟪 蛄不知春秋6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 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且适南冥也。
7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
8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 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 境,斯已矣。
9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 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
一句话与一句翻译一一对应的逍遥游
字数限制,只能给你发译文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
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
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
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
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
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逍遥游》达到真正逍遥的句子是什么?
《逍遥游》达到真正逍遥的句子是: 1、鹏之徙于南冥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篇,为了阐明逍遥之意,举了鸟兽虫鱼等等以为例,并且以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要旨,思索其寓意,大致归纳出下列四个主要的概念: 一、 积厚与有待 从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这也就是说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现一个无所不在的领域和境界。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是何等壮阔的世界?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之鲲,酝酿变化而成为鹏,除了展现「道」的无边无际,而大鹏所代表的就是境界的上升,从现实中超拔而起,另外开辟一个飞扬活跃的精神境界,可说是求道的历程。
在转换的历程中,「积厚」与「有待」是两个重要的观念。
「积厚」,意谓北海之水不厚,则无可养大鲲,非大道之渊源广大,不能涵养圣人。
「有待」,如鲲化鹏,虽欲远举,若无大风承负,必然无法抵达南冥,就算已养成大体,若不能加以变化,亦无法获致大用,要承於自然之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至远,而自然之道是只能顺乎其中,而不得外求的,因此圣人也必须要乘世道交兴之大运,才能应运出兴,成就事业。
总结来说,必须要深蓄厚养、待时而动,才能尽大圣之体用。
二、 大知与小知 庄子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
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然而针对此处,有人认为此处是教人「各适其所适,各安其所安、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不为用有所苦,不为有所求而伤其生、害其志。
如同跛足的人不要要求他跑得像猎犬一样快,因为他有天生的限制。
固然此说是针对客观限制与心灵的一种调和,亦是处世的适当态度。
当然鲲变为鹏的例子在物理现象中没有出现过,但是这只是寓言,寓言中的寓意就是要打破物质的局限,揭示人生的开展。
因此若摆脱寓言的「物性」,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庄子重在真实心志的保存与开展,心志与万物原本即是一体的,心志的培养,可以像小鱼变成鲲,由鲲变成大鹏,自由变化,重点并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心志的「开拓」,终於与万物融为一体。
因此我认为庄子在此的想表现的意义是更具积极意义的。
三、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
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
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
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乃是有待於外;宋荣子的「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是有待於内;而列子的「欲风而行」则是有待於方术。
而成天地之正,欲六气之辩完全是顺乎自然,而得自由之乐。
而如何能做到「无己、吴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
无己之道,从不曾知道自己,进而充实自己、完成自己以达「有己」,最后升华到不知有己、放弃自己偏见私执的「无己」境地。
无功,从不曾有过功劳,进而有功於社会、造福人群,最后到达不知有功、生而不有为而恃的「无功」。
无名之道,从不曾有过名声,到有名於世、为人楷模,最后不知有名、舍弃虚名、不以名累实,达到无名的境地。
这种历程的努力,就是要把「有待」加以净化、升华,以表露人性的无限开展。
能够达於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
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
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四、 有用无用 庄子在篇末连举几个例子,藉由以说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并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无用」并不是真的无用,乃是因为人的判断的结果。
若是从不同的观点来看同一个事物,将会有不同的判断。
自然间的万物皆有其本性,有用无用乃是人离开自然大道后,因为自己偏见好恶所产生的概念,自然会有所偏颇,若使其心志顺应自然的规律,那麽有用无用又有何差别?此即所谓「忘物」的功夫。
参、结论我...
归去来兮辞中常考那些翻译句子?
《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逍遥游文言知识归纳并附例句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怒而飞 怒:奋发.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夭阏(è):阻塞.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朝菌不知晦朔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6、绝云气,负青天 绝:超越.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征一国者(通“能”,能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三、一词多义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③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四、词类活用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3、致:彼于致福者(使动,使……到来)五、古今异义的词1、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①古义:虽然这样.②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腹犹果然 果然:①古义:充实之状,此处为食饱之状.②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众人匹之 众人:①古义:一般人.②今义:多数人.六、句式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3、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5、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10、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七、难句翻译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逍遥游的文言知识点
[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 于 “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
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3)“何若”:如何,怎样。
例:此为何若人。
(4)“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5)“何为”: a什么是。
例:何为“护官符”? b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c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6)“何意”: a什么意思。
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b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7)“何由”: a如何。
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b什么原因。
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c从什么地方。
例:何由知吾可也? (8)“何乃”:怎么能。
例:何乃太区区! (9)“何得”:怎么能。
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11)“何曾”:有什么益处。
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12)“何其”:多么。
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5.同“于”。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
2.才,这才。
3.却。
4.是,就是,原来是。
5.竟然。
6.而,又。
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 2.其中,其中的。
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 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
2.将,将要。
3.而且,并且。
4.况且,再说。
5.尚且,还。
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7.同“夫”,句首助词。
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
2.像,好像。
3.你(的),你们(的)。
4.此,如此,这样。
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 (1)“所以”: a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b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2)“所谓”:所说的。
(3)“所在”: a到处。
b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
2...
逍遥游 中 常考句及其翻译: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