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语文教学中,怎样数句子?

语文教学中,怎样数句子?

就小学生而言,以句末的标点为依据,句末是“。?!”,就算一句话;有几个,就有几句话。

语文教学中几句话能构成排比句式?

1、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2、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3、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

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4、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5、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6、语文老师先让我们划分段落,然后再将每一个段落划出层次。

经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变得有趣了。

7、老师让我们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说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一会儿同学们都纷纷举起手来。

8、他那神采飞扬的眸子,生动有趣的话语,像磁铁一样把我们牢牢地吸住了。

9、上课铃响后,全班同学马上坐好,观摩的领导和老师也来了,但讲台上却看不到任课老师的影子。

10、上孙老师的课特别有趣,一点也不感到拘谨而且容易懂。

每当七他的课时,教室里就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和无拘束的争论声。

11、上课铃一响,我就拿出了小人书。

为了让同桌刘丽分享小人书的趣味,我不时地用手轻轻地敲她。

12、孙老师耐心地启发和引导,把我们从茫茫的迷雾中解脱出来。

根据老师的指点,很快解出厂这道题。

13、王老师摊开英语课本说:“咱们把这一节课的内容补上。

” 一声声好像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14、林老师两手空空,流利地向我们讲起了四五千年前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自始至终都入神地听着。

15、我坦城地说出了在心中憋了好久的话语。

“老师太严肃,我们看到的始终是一张板着的面孔。

在您的课上,没有丝毫生气。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是什么?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有效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

课堂上,教师巧妙地提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

教师能在“问”字上下功夫,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设计不露雕凿痕迹的问题,使学生在对其探索中寻求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而通过探索,又提出了更多的很有见地的问题,这便是成功的开始。

所以,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十分重视课堂提问,注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讲究提问技巧: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目的明确,是指提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服从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

具体的来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和发问。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提出好问题,需要教师提问时既要针对教材实际,又要针对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问题。

三、提问要有时效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握时机,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四、提问要有创造性 这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在这里重点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提问要有创造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设问要能体现对学生的引导,要侧重于传授方法,揭示规律。

教无定法,问无定规。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若要实现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最终实现理解所学内容,获得知识技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的新课程目标,教师就要研究多种提问技巧,把握学生的心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更活跃,更具有艺术性。

语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什么句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 有方,但教无定方。

”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

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

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

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

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

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

《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这里说的写,并不是说写写生字、写写课文,而是从大语文教学观来考虑。

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因此,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灰雀》一课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许多同学找了描写灰雀外型及活动的句子“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他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的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当我让他们说明喜欢的原因时,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有的同学说:“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有的同学说:“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重点观察了胸脯的颜色。

”还有同学接着说:“我看作者太喜欢灰雀了,他把灰雀当成人来写。

”最有趣的是王毅然同学的发言,他说:“老师,我认为婉转的歌唱中的‘婉转’和惹人喜爱中的‘惹’这两个词用得非常恰当、生动。

婉转不仅写出了灰雀歌唱的声音,同时也引导我们把灰雀歌唱时的动作想象出来了。

它不光脖子一伸头一抬,还有可能是翅膀和头很协调地扭来扭去才能发出婉转的声音。

‘惹’字是在写了外型和唱歌之后你想不喜欢它都不可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

借此机会...

语文教学中的“得意和得言”,怎么理解呢?

一、得意何谓“得意”?从文章整体来说,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读懂文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段落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

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如何让学生“得意”?一是要整体把握课文。

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

不能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是要找准理解的切入点。

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就要引导学生找到理解课文适切的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章的题目,也可以是文中的一个关键的词语或句子,还可以是一个重点段落。

围绕这些关键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就能让学生和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文,写的是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

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教学这篇课文,就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水的珍贵,感受到在那样的环境中虽然缺水很苦,但是人们依然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用水的情感。

教学时,就可以扣住课文第一段中的“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一句,引导学生从“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地洗澡”和“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两个生活场景入手,去循文明象,移情体验,从而感受水的珍贵。

二、得言“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两点:一是课文中描写比较有特色的语言。

作者叙写一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总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些精彩的有韵味的语言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是课文表达上的神来之笔,需要细细品味。

如《水》一文中这样的句子:“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们真是饿坏了。

”按理说请人喝酒比喝水要强,为什么作者偏偏要这样说?将“渴”说成是“饿”,这里面蕴含些什么?这些有悖常理的句子正是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之处,联系课文具体的语境就能探知句子包蕴的弦外之音及作者语言运用之妙。

还有描写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时那种感觉的句子,也很值得仔细地玩味。

二是课文在布局谋篇上的表达方法。

如何连段成文,作者总会有自己巧妙的构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锤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再如《水》一文,在写作上采用的是反衬法,用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得“大呼小叫”,反衬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

这种以乐写苦的方法值得学生迁移借鉴。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哪些

1、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将在学科教学中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合作学习、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和途径.尤其可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克服学习困难.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指导学生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词语教学很重要

近一年来,我一直身处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初三语文教学工作,也多次深入课堂听课、与同行们一起评课,耳闻目睹了好多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演以及扎实的教学功底和精湛教学艺术的展示,但也看到了一些顾此失彼,错失良机、因小失大、生搬硬套等不完美教学的缺憾,这些缺憾的存在并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出现而又往往被我们所疏忽,为此我们深感遗憾,同时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地重视。

一、课文的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近几年来,在课堂质量工程的逐步实施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到课堂教学的导入,重视设计导言。

如果这一环节做好了,就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可是一些教师不顾学情,不考虑学生的差异,刻意模仿别人的导入语,给人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感觉,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曾设计了一段精彩的导言,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绝句》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样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的乡村境界,接着导入新课,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在一次听课活动中,一位老师竟全部照搬了于漪老师的导入语,学生是背了,但一脸茫然,并没有领会这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如何联系,结果并没有起到良好的导入作用,反而使他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局面。

究其原因,他所教的对象是农村学生,农村学生的文化素质没有他所期望的那么高,不能对老师的意图心领神会。

所以,我们在课文的导入环节上,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二、词语教学环节 初中阶段,作为语文基础的词语教学,广大教师都很重视。

教师采用的办法通常是,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边读书边查字典,或在读书过程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查字典。

这样做虽然能使学生查出了词语的意思,但却存在着一定的弊病;首先忽视了学生感悟理解的思维过程;其次,也使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领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成了一句空话。

(殊不知一个词语在字词典里有好几个义项,究竟用那一个应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第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对词典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一旦没有字词典便会束手无策。

为了准确的掌握词语,使用词语,应先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先划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自己结合语境和词语使用的对象动脑筋思考它在文中的意思。

并多读培养语感,然后结合字典正确理解词义。

这样做可一举多得,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解决了非词典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训练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

她并没有要打……”。

当同学们读到这里时就对“狡猾”一词的意思,用法产生了怀疑,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为什么会用在这里来形容天真活泼的孩子呢?我就及时引导他们把这个词语的前后句子中表现出的师生关系和儿童的个性特征联系起来理解,结果使同学们很快得出了这是一种贬义褒用现象,是表现孩子机灵、调皮、活泼特性的,应理解为”调皮?机灵”。

看来词语环节的正确处理,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同时会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中的放录音或范读 放录音和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听觉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但是如果先后次序这一环节的处理上不恰当,往往会适得其反。

那么,到底是先放录音还是先教师范读呢?还是先让学生试读好呢?表面上看,这只是先后的变化,其实,它表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趋向,前者似乎越俎代庖,因为较长的文章,不少教师在自己范读或播放录音后,再也没有留下学生通读的机会,然后就开始分析课文,后者是先让学生尝尝梨子的滋味,给学生应有的学习主体地位。

我认为,无论长文、短文,都还是先让学生尝试着读,然后抽学生读,在读的过程中先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评议其长短,最后由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指导读,这样才符合朗读教学的规律。

四、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究竟如何“提问”,又如何“善问”又如何“有意义的问”是一个需要很好研究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是没有考虑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一节课,光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问题是要求全班齐答,有时只要学生回答毫无意义的“对不对”、“是不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或许是节约时间,或许是课堂的气氛,当然也有启发的作用。

但这却明显地造成了反馈的失真。

问题一出,常常是优秀生一哄而上,把答案抢先定了格,齐答、抢答成了优秀生的专利,而多数学生,要么还未来得及动脑思考,思维便被扼杀了;要么滥竽充数的跟着起哄。

我认为,这里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不够,教师提出或提出问题应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的同时还应该有层次,有针对性,尽量不要求学生齐答,而是根据问题的层次有针对性的抽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单个回答,以使不同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各显神通,教师也可得到可靠的信息反馈。

五、课堂中的组织讨论 “组织讨论”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学生主...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都有哪些?

最近读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文章,学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

但是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大都与语文教学的方法论有关,而语文教学方法论是和辩证法分不开的。

在这里我愿意谈谈几个关系到辩证法问题的看法。

一 整体与部分问题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的整体观”。

所谓语文教育的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1)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一般都是先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

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

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

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写全文。

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2)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

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

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课文。

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从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 分析与综合问题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

”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

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把整体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区分出来。

综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点、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

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

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

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

这是我们不赞同的。

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凡入选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

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了。

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

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

从运用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

阅读中,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

这是其优点。

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

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

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

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

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

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

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

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 内容和形式问题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

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

一篇文章,语言是一定思想的表达形式,思想是其内容,语言是其形式。

思想和语言不可分,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

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

”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

他举例如《...

语文教学中,怎样数句子?: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