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罗汉松”的语句有哪些?
1、罗汉松是松树的一种,又名罗汉杉、是常绿乔木,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2、罗汉松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
3、罗汉松如遇轻霜,嫩叶和秋梢就会全部枯黄,因而除华南和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外,不耐严寒,故在华北只能盆栽。
4、罗汉松盆景形态特征罗汉松科,罗汉松属常绿乔木。扦插: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季选休眠枝,秋季选半木质化嫩枝。
5、短叶罗汉松别小叶罗汉松,为罗汉松的变种常绿针叶小乔木,常呈灌木状。
6、罗汉松又称罗汉衫、土杉,原产南半球的丘陵地区,罗汉松科罗汉松属。
7、狭叶罗汉松,叶长5一9厘米,叶宽0.3一0.6厘米,叶端渐狭成长尖头,叶基楔形。
8、短叶罗汉松,常绿小乔木或灌木状,叶短而密,长2一7厘米,宽约0.5厘米。
9、短小叶罗汉松,叶特短小,长不到3.5厘米。
10、柱冠罗汉松,叶小,先端钝或圆。
11、斑叶罗汉松,叶片上有白色斑纹。
12、台湾罗汉松叶条状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锐尖。
13、罗汉松也叫罗汉杉,四季常绿,叶片一般呈螺旋状上升。
14、罗汉松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长寿与吉祥,特别有“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的说法。
15、雀舌罗汉松,叶片仅长2厘米,树形优美,是制作盆景的名贵树种。
描写“罗汉松”的语句有哪些?
1、罗汉松是松树的一种,又名罗汉杉、是常绿乔木,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2、罗汉松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
3、罗汉松如遇轻霜,嫩叶和秋梢就会全部枯黄,因而除华南和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外,不耐严寒,故在华北只能盆栽。
4、罗汉松盆景形态特征罗汉松科,罗汉松属常绿乔木。
扦插: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季选休眠枝,秋季选半木质化嫩枝。
5、短叶罗汉松别小叶罗汉松,为罗汉松的变种常绿针叶小乔木,常呈灌木状。
6、罗汉松又称罗汉衫、土杉,原产南半球的丘陵地区,罗汉松科罗汉松属。
7、狭叶罗汉松,叶长5一9厘米,叶宽0.3一0.6厘米,叶端渐狭成长尖头,叶基楔形。
8、短叶罗汉松,常绿小乔木或灌木状,叶短而密,长2一7厘米,宽约0.5厘米。
9、短小叶罗汉松,叶特短小,长不到3.5厘米。
10、柱冠罗汉松,叶小,先端钝或圆。
11、斑叶罗汉松,叶片上有白色斑纹。
12、台湾罗汉松叶条状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锐尖。
13、罗汉松也叫罗汉杉,四季常绿,叶片一般呈螺旋状上升。
14、罗汉松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长寿与吉祥,特别有“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的说法。
15、雀舌罗汉松,叶片仅长2厘米,树形优美,是制作盆景的名贵树种。
描写“罗汉松”的语句有哪些?
1、罗汉松是松树的一种,又名罗汉杉、是常绿乔木,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
2、罗汉松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
3、罗汉松如遇轻霜,嫩叶和秋梢就会全部枯黄,因而除华南和西南的亚热带地区外,不耐严寒,故在华北只能盆栽。
4、罗汉松盆景形态特征罗汉松科,罗汉松属常绿乔木。
扦插: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季选休眠枝,秋季选半木质化嫩枝。
5、短叶罗汉松别小叶罗汉松,为罗汉松的变种常绿针叶小乔木,常呈灌木状。
6、罗汉松又称罗汉衫、土杉,原产南半球的丘陵地区,罗汉松科罗汉松属。
7、狭叶罗汉松,叶长5一9厘米,叶宽0.3一0.6厘米,叶端渐狭成长尖头,叶基楔形。
8、短叶罗汉松,常绿小乔木或灌木状,叶短而密,长2一7厘米,宽约0.5厘米。
9、短小叶罗汉松,叶特短小,长不到3.5厘米。
10、柱冠罗汉松,叶小,先端钝或圆。
11、斑叶罗汉松,叶片上有白色斑纹。
12、台湾罗汉松叶条状披针形,先端钝尖或锐尖。
13、罗汉松也叫罗汉杉,四季常绿,叶片一般呈螺旋状上升。
14、罗汉松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长寿与吉祥,特别有“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的说法。
15、雀舌罗汉松,叶片仅长2厘米,树形优美,是制作盆景的名贵树种。
...
赞美罗汉松的诗句
句子 :千年罗汉松、万代幸福根文章:永远的罗汉松 金秋十月,荷叶田田,丹桂飘香。
正值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年之际,我来到天师府的“万法宗坛”院内,驻足在两棵千年罗汉松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罗汉松,一雄一雌,并肩而立,树高约30米,树干的直径约1.5米,三个人都合抱不住。
罗汉松树身如虬龙缠绕,枝叶若华盖蔽日,郁郁葱葱。
它们极目天外,雄视千古。
罗汉松终日陪伴着天师府里那些参天的大樟树--据说是祖天师当年亲手所栽--相亲相依。
罗汉松终日与虔诚的道徒信众为伍,看香客如云,香烟缭绕;听钟磬阵阵,仙乐悠悠。
春天,清晨细雨蒙蒙,青山滴翠,大地回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雨雾中的罗汉松眺望着复苏的大地,欣欣然面露喜色。
夏天,深邃的夜空,明月朗照,群星闪烁,身边流萤飞舞,瓜棚中传来纺织娘悦耳的歌唱。
仰望夜空,罗汉松穆穆然进入深思。
秋天,中午阳光下,田野稻香四溢,满山金果累累,龙虎山下丰收的歌声高亢嘹亮,芦溪河的渔歌悠扬绵长,望着这丰收沸腾的大地,罗汉松充满着期盼。
...
求关于罗汉松,栾树,火棘的诗句
《罗汉松》年代: 清 作者: 曾燠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东园新种桃李,结子成阴,喜而赋之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桃李今春胜去春,添新换旧却重新。
冥搜奇特根窠底,妙简团栾树子匀。
《送丁明府赴紫溪(一作唐山)任》年代: 唐 作者: 罗隐金徽玉轸肯躇蹰,偶滞良途半月余。
楼上酒阑梅拆后,马前山好雪晴初。
栾公社在怜乡树,潘令花繁贺版舆。
县谱莫辞留旧本,异时量度更何如。
《村居苦寒》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之广都憩铁像院》年代: 宋 作者: 陆游岁暮天苦寒,风雨复乘之。
道边得古寺,欣然具晨炊。
瘦树立中庭,断蔓络短篱。
小僧为返炉,童子烧槁枝。
坐令手足柔,髭间失冰凘。
敬礼龛中像,尽读庑下碑。
少年志四方,故里了不思;晚知行路难,更觉游子悲。
一官始巴(上棘下火),剡曲归何时。
置之勿复道,烂醉忘天涯。
关于“罗汉松,栾树,火棘”的诗句有哪些?
1、《忆家园一绝》 年代: 明 作者: 赛涛 日望南云泪湿衣,家园梦想见依稀。
短墙曲巷池边屋,罗汉松青对紫薇。
2、《罗汉松》 年代: 清 作者: 曾燠 莲社虚无人,留此一尊宿。
岿然同五老,相望须眉绿。
想当侍远师,长未三尺足。
身是菩提树,已非凡草木。
仲堪临北涧,僧彻啸南麓。
师也摩其顶,千年缮性熟。
无心弄神通,变化骇流俗。
老态益婆娑,支离复拳曲。
气作香炉云,声如石梁瀑。
六朝栋梁材,摧朽何太速! 3、《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年代: 宋 作者: 晁公溯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4、《村居苦寒》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5、《东园新种桃李,结子成阴,喜而赋之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桃李今春胜去春,添新换旧却重新。
冥搜奇特根窠底,妙简团栾树子匀。
...
描写“菩提树”的诗句有哪些?
1、身是菩提树。
唐 神秀 《偈一》 2、饭猿台上菩提树。
唐 皮日休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3、身是菩提树。
清 曾燠 《罗汉松》 4、菩提树杪碧阑干。
宋 戴应魁 《凌源阁》 5、菩提树下清凉。
宋 李石 《扇子诗》 6、僧腊菩提树。
宋 盛松坡 《乌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树。
宋 释如珙 《偈颂二十首》 8、驴年斫倒菩提树。
宋 释绍昙 《偈颂十九首》 9、善护菩提树有年。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树。
宋 释智圆 《湖居感伤》 11、佛国菩提树。
宋 舒邦佐 《隐几》 12、我惊唤作菩提树。
宋 唐仲友 《蜡梅十五绝和陈天予韵》 13、一尘不惹菩提树。
宋 杨公远 《次文长老》 14、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
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树》 一、"菩提"简介: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
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
意译觉、智、知、道。
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
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
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二、菩提山 菩提山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境内,处于长寿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区域,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
菩提山由西山之望军山蜿蜒至八颗镇分水岭,过麻柳冲岩向东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镇境内,距县城5公里。
此山巍峨壮丽。
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
山上筑寨,寨中有庙。
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三、菩提山特色: 菩提山名字的由来据《长寿县志》记载:因菩提达摩至此,故名。
明代正德丁卯(1507年)春二月,县进士戴锦认为"东则日出而光临曰晶(县东有晶山)西则日入而光射之曰晶。
晶、晶二字实天造使然,若山名菩提,无其意义,应更名为晶山。
"从此,菩提山又名晶山。
戴锦游罢赋诗一首,诗云: 天畔浮光结一山,山巅佳气动江关。
云牙漱雨寒仍碧,石发梳青老未斑。
策马拂烟寻胜迹,觅龙分水涤尘颜。
高名自应垂千古,岂在空门两字间。
菩提山是长寿老八景之一,历史上由 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
"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
其灯柱虽已早废,但灯杆堡的地名犹存。
聚集人气的佛门寺院,曾经佛光普照,别有洞天。
此外,还有建于宋代时期的定慧寺,远古以来以"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
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
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
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的美景传递着佛门弟子的心声,只可惜现在已看不到它的神韵。
现存的东林寺是明代仿宋建筑,其结构遵循佛教传统,寺内佛像雕塑庄重,各类装饰细致入微,济公和尚的传说在此有烙印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宗教文化及文物价值,天台寺和龙泉寺也都有类似的地位。
描写山的好句
1 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地悬浮着。
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
2 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3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
4 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5 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
6 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7 幽幽的深谷显出骇人的清静和阴冷。
8 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9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山又显得妩媚娴静。
10 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描写普陀山莲花池的诗句
康有为用“观音过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的诗句赞颂普陀山之胜景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
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
” 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
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
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阳洞各呈奇姿,引人入胜。
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主要景点有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标志南海观音大铜像、紫竹林,还有以自然景观和寺庙相结合的西天景区。
每到夏日来临,来普避暑的游客纷纷聚集到浙江省第一个海滨浴场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
编辑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凭借其特有的山海风光与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来山隐居、修炼、游览。
据史书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
秦安其生、汉梅子真、晋葛雅川,都曾来山修炼。
普陀山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为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交往的必经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事迹。
自观音道场开创以来,观光揽胜者络绎不绝。
宋陆游、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历。
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赋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携重礼专程来普陀山朝拜观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字、赐佛经,礼遇有加;新中国历任中央领导人也都亲自莅临普陀山视察、指导工作。
五朝恩宠,千年兴革,佛国香火,由是鼎盛,赫赫声名,广播远扬。
历经数十年艰辛的建设、开发和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区社会稳定,相继荣获了“国家级安全山、文明山、卫生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旅游消费者权益示范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还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和获得全国第四家ISO14001国家示范区荣誉等。
优越的人文环境、一流的旅游服务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织,佛事四季不断。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万人次。
每年三大香会节以及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普陀山之春”旅游节期间,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诚朝拜,一派“海天佛国、琉璃世界”庄严而又繁荣的景象. 普陀山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为集礼佛观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岛考察、书画写生、影视摄制,民俗采风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
编辑本段十二景观 普陀以山兼海之胜,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
其风景点数又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
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览普陀山的历代名人曾凭各自的观感,分别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
“普陀十六景”之颂赞。
明代文学家屠隆的咏“普陀十二景”诗: 梅湾...
关于南通特产的作文
海鲜珍品-文蛤南通东濒黄海,在13万公顷的滩涂上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尤以送文蛤最为丰富,占中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文蛤雅称“天下第一鲜”,属于腮纲兼蛤纲的海产贝类。
明代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
”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姑苏吃到文蛤,便御封它为“天下第一鲜”。
文蛤,生活在浅海盐度较低的沙滩上,雌雄异体,性腺成熟期在6月至7月,产出的精、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蛤经三周后进入沙底栖息。
从幼蛤到长成采捕需二三年。
幼蛤由海潮带到十几米深的滩涂地带活动,最适宜的水温为15-25度,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长大后逐渐向潮下带迁移,平时常露出沙面,冬季潜入沙底的约二三十厘米处越冬,但留有气孔可以通气。
文蛤其壳如彩色扇状,其肉鲜嫩无比,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0%,脂肪11.2%、碳水化合物2.5%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磷、氨基酸、其味鲜而不俗,食而不厌。
食用文蛤,能开胃、催乳、健身,且有清热、化痰、利湿、散蛤等功能。
色彩斑斓的贝克可以作蛤蜊油的精美包装盒,也可制作成大雅之堂上的工艺品。
文蛤的食法颇多,可将其作为主菜,以旺火速炒;或作为配菜,调色提味;或佐料腌制,生炝生吃;或斩成肉泥,煎成饼。
特别是近年来,如东制药厂将其开发成粉剂精品,冠名为“天下第一鲜”,蜚声海内外。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习惯了现炝现吃,他们将文蛤肉洗净后,用盐腌制少时,在洗净,佐以烧酒、麻油、酱油、醋、生姜、白糖、便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可异乡人看后无不瞠目结舌、唯恐避之不及,但来久了,也经不住诱惑,大有“唯有牺牲多戆直”的“英雄气概”。
在闭上眼睛吞上几只后,顿觉眼界大开,相见恨晚。
海边人还有制文蛤酱的好手艺。
把鲜文蛤装进罐或瓶,放上盐、姜、葱、酒等佐料,在将口封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过上一段时间,揭开盖子,泌出的香味,使你垂涎三尺,食欲徒增。
此酱可馈赠亲友,或作为沿海人在内地工作期间早晚下饭的主菜。
难怪沿海人的乡情如此浓烈,从中可窥一斑。
在广阔无垠的南黄海滩上,随着潮水的落去,赶海人有的肩扛着铁刨子,有的手拎着网兜,涌向这一天出一头“金牛”的大海。
他们有的用铁刨子倚在肩上,麻利地拖着后退,凭着沙中传出的声感,将一只只文蛤又迅疾勾入网兜里。
有的人只用双脚踩文蛤,将海滩上的沙泥踩活后,文蛤就自然露出沙面,然后用手一只只地拾进网兜。
人们边踩文蛤边说着、。
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
改革开放为南黄海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人把文蛤打进了国际市场,使其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地“天下第一鲜”。
仅以全国著名地文蛤产区如东为例,全县除天然文蛤繁殖海面外,人工养殖面积达50多万亩,年出口6000多万吨,成为我国最大地文蛤生产基地。
近年来,南通市旅游部门将滩涂踩文蛤作为专项旅游活动推出,美其名“海上迪斯科”,为国内外独有,融观赏、运动、风味平常于一体,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南黄海上一道亮丽地风景线白蒲“三香斋”茶干简称白蒲茶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南通地方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土特产。
“白蒲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种香料精制而成。
内含易于人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及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B1、B2 和钙、磷、铁等,还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物菜肴的缺陷,对增补人体和营养极为有利。
茶干又味美香芳,富有韧性,色泽美观,形状方且薄,别具一格,经济实惠,驰名四方,极受群众欢迎。
南通嵌桃麻糕选用芝麻粉、白糖、炒米粉及核桃仁等原料,精工细作而成。
每斤两条,每条五十片上下,片片色泽金黄,嵌桃均匀,香、甜、松、酥。
干吃,酥而甜,有一股浓郁的芝麻清香,泡食,香味四溢,爽口而不腻,且芝麻,桃仁等原料中,含有17.7%蛋白质15.8%脂肪,百分之37.1%蔗糖,可谓之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
嵌桃麻糕,相传有百余年历史,当时,通州城内,有一姓许,名松甫者,于东门设一“鼎泰”号杂货店,以产茶食糕点为主,在外埠亦有店铺经营。
后来,许氏于清朝府内捐得一官,常有上等茶点进贡。
唯独通帮老师傅所作之嵌桃麻糕,选料精细,加工讲究,味美可口,颇有特色,最为著称。
从此,南通“鼎泰”麻糕被誉为“官礼茶点”,扬名于天下,脆饼问世后,麻糕、脆饼媲美,为南通两大闻名特色产品,越来越引起中外人士、海外侨胞浓厚的兴趣。
西亭脆饼原名复隆茂白脆,始产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 产地为通州市西亭镇。
曾获95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这种脆饼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形态别致、层次分明、香甜松脆、富有营养,是家庭食用、旅游携带、馈赠亲友的优质食品。
石港乳腐产品色泽黄亮,滋味鲜美,醇香爽口,外层皮面严实,肉质酥松细嫩,一向是传统家常风味佐餐食品。
盆景南通盆景分为如派盆景和通派盆景.南通盆景的显著特色,是选用尖短小叶罗汉松(俗称雀舌罗汉松)为材料,攀扎成“二弯半”的...
关于江西鹰潭的名胜古迹的作文
鹰潭市旅游名胜推荐: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 位于鹰潭市区南郊16公里处的龙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描绘的名山,被誉为“中国道都”。
它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众多品牌于一身,被世人称为“洞天福地”“人间仙境”。
龙虎山200多平方公里的风水宝地,包括正一观、仙水岩、上清宫、洪五湖、马祖岩六大景区,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
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丹山碧水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构成了龙虎山景观的“三绝”。
历代天师除第一代后期和第二、第三代在四川传道、羽化外,在龙虎山承袭了63 代,历经1900多年,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道派,素有“南张北孔”之说。
龙虎山鬼谷洞被道家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五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龙虎山在七十二福地中被列为三十二福地。
龙虎山仙水岩崖墓群是我国现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已调查发现205座崖墓。
现已科学清理崖墓14座,发掘棺木41具,棺木形制多样,出土陶器、原始瓷器、竹木器、纺织工具、乐器等220余件,保存文物之丰富,为其它地区无法比拟。
★冷水峡谷漂流 龙虎山冷水大峡谷生态旅游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
位于江西鹰潭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龙虎山泸溪河的上游,源于武夷山脉。
大峡谷全长20公里,相对落差120米,漂流全程8公里,用时约90分钟,漂流区内水凝碧翠,空气清新,顺水而下,妙不可言。
惊险处激流叠水,浪竭飞舟;舒缓处平湖揽月,温馨浪漫。
主要景点有:卓玛滩、寨上滩、喜来滩、玉枕滩、鹰嘴岩及壮观的鹰厦铁路等。
是击滔搏浪、挑战自我、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大峡谷生态游览区内生态原始自然,一望无际的竹海,飞虫鸟语,山花烂漫,珍禽野兽,隐现山中,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宝库。
主要景点有观竹海、看千年白果树、游横坑古村、亚洲最大的银矿、鬼谷洞等。
★白鹤湖生态游 白鹤湖景区距鹰潭市区20km,东距贵溪市33km,为龙虎山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泥硬化路面直达景区。
白鹤湖景区水面宽阔烟波浩渺,白鹤翔集,鱼跃湖面。
空山翠谷,猴声远绝。
此奇山异景犹入仙境。
★上清宫 上清宫距天师府二里,在上清镇东首,左拥象山,门对泸溪,面云林,枕台石,是历代天师供祀神仙之所,故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称。
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
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改“天师草堂”为“传录坛”;唐会昌年间,真宗赐传录坛额曰:“真仙观”。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改上清观。
正和三年(公元1118年),名上清正一宫,简称上清宫、大上清宫。
“时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成了“昼夜常明羽人国”。
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在这里大兴土木,屡毁屡建,上清宫所建殿宇就有:三清殿、玉皇殿、紫微殿、天皇殿、后士殿、斗姆宫、雷祖殿、廖汤殿、南斗殿、北斗殿、伏魔殿、三宫殿、三省殿、文昌殿、四圣殿、五岳圣帝殿、四渎殿、真风殿、留侯殿、十二真君殿、奎阁、虚靖祠、藏室、鼓楼、福地门、龙虎门、棂星门、下马亭等等,附近还建有道院三十六座以及各种附属建筑。
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
它和皇帝宫殿相比,仅矮一尺,以示区别于皇宫。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对上清宫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石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更加令人神往。
上清宫整个建筑以三清殿和玉皇殿为中心,分八门四方。
现殿宇绝大部分被毁(最后一次被毁是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因几个乞丐住在宫中烤火引起火灾)。
到解放时,只存大上清宫门楼、钟楼、午朝门、下马亭未毁,但这座古老道宫的声名仍然显赫,家喻户晓,现存的东隐院,善恶井、梦床、神树和传说中的镇妖井等文物古迹,仍然强烈吸引着中外游人。
东隐院在上清宫院内东侧,是龙虎山上清宫一座著名道院,也是上清宫目前残存的唯一道院。
它创建于南宋年间,后因元世祖忽必烈对该院道士张留孙分外器重,东隐院倍加修缮,名声大振。
现东隐院为明末清初建筑,有门屋一间,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各四间,后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一间。
建筑风格古朴,院墙外有“善恶分界井”和“神树”等古迹。
虽然今昔对比,面目全非,然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仙迹缥缈,仙气犹存,站在这里,仍可领略一番仙都风貌。
在这里需要特书一笔的,就是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用浓墨重彩绘声绘色描写的伏魔殿的镇妖井。
伏魔殿早已不存,但确有一口井仍在殿口,石栏依旧,口如谷罗,井底幽深,井圈四周长有青苔绿草,确是黑洞洞地啥也不见。
游人站在“遇洪而开”的洞口朝底探望,不禁胆战心寒,生怕像《水浒传》写的那样:“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冲将出来,掀蹋了半个殿角。
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弄得“夜眠不稳,昼食忘餐”。
当然,游人也知道《水浒传》是小说,是施耐庵的妙笔生花,但他对上清宫整体环境,气势的描写,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化成牧童...
描写“罗汉松”的语句有哪些?: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