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扩展资料: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参考资料:正月十五为何称为“元宵节”--四川频道--人民网
元宵节的来历简短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展开
元宵节的起源,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或故事
元宵节的来历 春节刚过,神州大地还到处弥漫着过年时欢乐的气息,人们余兴尚浓。
到了正月十五夜,天边明月升起,地上灯火辉煌,早春的夜晚虽然寒风料峭,而复苏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温馨的气象。
城乡各地悬灯结彩,歌舞游乐,做汤圆,放烟火,到处洋溢着节日浓郁的气氛。
人们特别珍惜这时的良辰光阴,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
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新的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始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铲除诸吕势力后,登基做了皇帝。
因为铲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市上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称作元宵,又称元夜、元夕。
此说是否确凿还难定论,但将正月十五看作是一个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这倒是从汉朝开始的。
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 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
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
那么上元张灯之俗究竟起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起于道教和始于佛教两种说法。
前者认为,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的风俗。
太一神类似后人所说的"天帝"、"老天爷"。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
但据《史记.乐书》,并未提到祭祀太一须大明灯火,而且西汉时期也没有民间元宵灯的记载,所以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指出了这种说法不可靠。
明郎瑛《七修类稿》又认为,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说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元宵要张灯纵乐。
然而事实上道教的教义和仪式均无张灯之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无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华灯之理,可见张灯之俗起于东汉道教也属牵强附会。
始于佛教说认为,元宵张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
东汉时,蔡暗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节,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
自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
由此看来,元宵张灯之俗源于佛教,始于东汉之说较为符实。
如此,元宵张灯,既是宗教礼仪,又成民间习俗。
之后,灯节以其"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观,"金吾不禁"的自由气氛,得到百姓喜爱,以是宗教的色彩渐渐淡化。
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就有了灯。
人们也常会因火的启发而想到灯。
元宵点灯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滑稽,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得到武帝的厚爱。
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泪流满面,极其伤心,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家住长安城外,家中有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思念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
如今又近十五月圆,无法与家人团圆,怎不悲伤?东方朔便宽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东方朔出宫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
然后回到长安衔,扮作巫师卖起卦来。
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办法。
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幻化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缓缓进城而来。
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来临,便拦路苦苦哀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
"说罢离去。
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
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阙。
"武帝看罢,吓得魂飞魄散,忙向东方朔求教。
东方朔转动心机,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百姓,今起动手做灯。
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烟火爆竹,并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天子、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避...
元宵节的来历与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点彩灯来历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传说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说说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民间有许多传说。
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 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
汉惠帝 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皆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随后,他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除去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则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有关。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 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 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 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 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 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
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 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 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 宵夜。
”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 “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 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 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 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 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元宵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
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来历】传说是为了纪念上元天官的诞辰。
元宵节简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亦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
倾城士女,皆得纵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
元宵节的来历和起源的作文. (100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发展到了全国。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的节期和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