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词中写江上景物的句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所见的江上景物的句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沁园春·长沙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从内容上看,写大山,树林,湘江,船只,鹰鱼等,既有自然物,也有动植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诗词】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赏析】 1、历史角度 在中国的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激流勇进。
2、美学角度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3、书法鉴赏 此幅作品大约书写于1954年,是毛泽东书法的代表作品,书家认为是毛泽东诗词墨迹中最晚的作品,也是最成熟,最高的作品,也是我们所见墨迹中最后的丰碑。
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
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健,艳美洒脱,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轻奇重之笔,无倚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
对沁园春长沙中写景语言的简要分析
一、整体把握1.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点读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这里写景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气氛。
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同学,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许多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短短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二、细部探微2.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点拨 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 点拨 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看”字总领以下7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
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
下阕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
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
总之,这6个动词连成线索,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为一炉。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这一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 点拨 读词,不能局限于某一字,必须放眼全篇,要在全词的大背景下去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
“怅”字,原义是失意,但我们结合全词来思考,毛泽东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使我们自然会得出这里的“怅”字其实是一种由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面对秋景和苍茫大地,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然不同凡响,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5.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点拨 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
“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广远的宇宙。
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
它紧承第一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
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
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
沁园春《长沙》的景色描写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借助壮丽的秋景来表达他远大的抱负,寄予他奋发的革命情怀,抒发他 昂扬的斗争精神,是情和景巧妙结合的完美体现。
我们知道,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总有落叶飘落,霜气袭来,常多萧瑟之响,秋之本意也似 欲“萧条众芳”,寂寥山川,因此,一般人易动伤怀,而秋也就几乎成了历代诗人所独钟的题材和百千次歌咏 的主题。
“悲哉,秋之为气也!”在古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的气氛。
自从宋玉首兴 悲秋之叹,历代文人接声递响,落叶惊秋,常令他们叹世伤神,心情总是那样沉甸甸的,事羁难释。
伟大诗人 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透出了“目眇眇兮愁予”的凄凉与失望,“乘 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涉江》),道出了去国远游的悲苦与孤独。
汉武《秋风辞》起句便是“秋 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继而“箫鼓”、“棹歌”齐为“哀情多”而发,终至以“少壮几时兮奈 老何”作结。
曹丕那首著名的《燕歌行》中,一开头同样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以至“不 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这种悲秋之作,历朝历代便缕而不绝,就连近代革命诗人那位鉴湖女侠秋 瑾也还是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深的叹惋。
秋天落在诗人的纸面上,是一颗颗凄凉的泪滴。
“自古逢 秋悲寂寥”,刘禹锡概括得太恰当了。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不是渐趋衰微,全无肃杀之气,在这篇诗文中,充溢的是对秋的礼赞,对秋的热爱。
词起句便是“独立寒秋”,这“寒秋”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写实,是因为时令已到了秋天,人们已 经觉察到秋的寒意;说它是虚写,一是因为词里所写的山、林、江、船、鱼、鹰等自然景物,本是孤立的,不 一定全是同时同地所见之物;同时,毛泽东对秋景的体验,也不一定是一时一地的体验,而应当说是他将多地 所见之物及多时所得之体验,凭藉艺术构思而交融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其实,立在橘子洲头,清晰可见的是橘 子洲头对面的红土岗,而岳麓山的树叶,却并非历历在目之景物。
据史料记载,毛泽东是1925年9月间下广州的,9月里,在湘江两岸虽然不能绝对断言一片红叶也没有,但肯定还不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候。
有人说,“层林尽染”本作“层岩尽染”,或许原先写的就是位于湘江东南面的红土山色吧?按常规说,应写到橘树,因为橘子洲本是由多产美橘而得名的。
但为什么不直接写橘树而非写岳麓山的红叶不可呢?显然是出于服从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需要的缘故。
二“寒秋”其实也暗喻了毛泽东同志当时所面对的困境:为了反帝反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毛泽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出色表现,他一方面在中共中央局担任秘书和组织部长职务,另一方面又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文书科代理主任和组织秘书,工作的紧张繁忙可想而知,但更使他心力交瘁的是党内和国民党右派对他的排挤。
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毛泽东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要求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使他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又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他的繁忙紧张的工作又被李立三等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的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因此通令缉捕他。
面对着如此“寒秋”,他秘密来到长沙,只能一个人“独立”于橘子洲头。
杜甫《遣怀》中说:“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毛泽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毛泽东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呢?他是不是“以物喜”、“以己悲“呢?要知道,对自然美的欣赏,是多姿多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会有不同的心境。
由于心境反映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它也会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我们在毛泽东笔下看到的秋天却是溢彩流光,鲜丽夺目,充满生机与活力。
首先,表现在景物的选择上,选择的都是一些博大的对象:如山,耸拔、浑厚、雄豪,故郭熙在《林泉高 致》中说“山,大物也。
”故《论语》云:“仁者乐山”,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生不息,更能表现毛泽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视艰难如无物的豪情。
如水,出高山,过平野,入湖海,因地势不得其平而有所冲动,仿佛有所追求的奋斗历程。
故《论语》曰:“智者乐水”,智行乐运其才智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其次,从物的数量看,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天是“长空”,物是“万类”,巨大的数字构成博大的景象,令人“视通万里”,“念天地之悠悠”。
再次,从取景的角度看,采用多方观照、广角摄影的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秋光。
“万山”是远景,“漫江”是近景,“鹰击”写上景,“鱼翔”写下景。
远近上下,浏览无遗,爱秋之...
沁园春长沙里的好词好句好段
沁园春·长沙朝代:现代 | 作者:毛泽东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及注释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 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稠:多。
恰:适逢,正赶上。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意气:意志和气概。
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有力。
方:正。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指点,评论。
江山,指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
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
(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
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
)这里指游泳。
遏(è):阻止。
沁园春·长沙押OU(IU)韵。
韵脚为:秋、头、透、流、由、游、稠、遒、侯、否、舟。
创作背景 《沁园...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景色句子有那些作用?
1,写诗人所见的江上景物的句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总写所见景物特点的句子:万类霜天竞自由3,写当年活动具体内容的句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总写当年活动的句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对沁园春长沙中写景语言的简要分析
一、整体把握1.从整体上理解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点读 开头三句,写深秋时节,作者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中间七句,从“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景物进行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对照鲜明,生机蓬勃。
这里写景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气氛。
最后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前两句,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同学,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间七句,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写那时候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许多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短短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主沉浮”的问题。
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下阕通过对往事的回忆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来主宰这个世界。
二、细部探微2.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点拨 全词的词眼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你能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大致摸清这首词的思路吗? 点拨 先围绕“立”字,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看”字总领以下7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
进而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抒发忧国忧民的激愤心情(“怅”)和由谁主宰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虑(“问”)。
下阕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作的努力。
最后以问句的形式,借“记”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笔墨落回到“江”上,群泳与“独立”相对应,首尾遥相呼应,也写出对战友的怀念和勉励。
总之,这6个动词连成线索,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熔为一炉。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原义是失意,此处应是失意吗?这一句与前面写秋景有什么关系? 点拨 读词,不能局限于某一字,必须放眼全篇,要在全词的大背景下去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
“怅”字,原义是失意,但我们结合全词来思考,毛泽东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和强烈的革命责任心与使命感,使我们自然会得出这里的“怅”字其实是一种由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面对秋景和苍茫大地,一下子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然不同凡响,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改天换地,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5.上阕和下阕中的两个问句有何作用? 点拨 第一个问句是在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之后而发的,缘于“怅寥廓”的心情。
“怅”在这里是感慨的意思;“寥廓”指高大广远的宇宙。
可见,面对苍茫的宇宙,诗人感慨无限地问道:“这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底由谁来主宰呢?”这里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结合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毛泽东看到了各地蓬勃发展的工农革命运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到底由谁来主宰?词人含而不露地指出了只有富有进取心和革命斗争精神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新生的无产阶级才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宰。
第二个问句是在回忆过去革命斗争生活之后而问的。
它紧承第一句,并在暗中回答了第一句,主宰中国革命的重任只有那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敢的年轻人才能担当!当年在大风大浪里游泳,急流勇进,奋力前行时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的行船都给阻挡住了,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非凡的勇气和气魄。
当年在这里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
今天,在如火如荼的新的革命浪潮里,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家一定要继续发扬当年...
沁园春长沙 词中写江上景物的句子: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