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押韵,有节奏感的古诗有哪些?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赠汪伦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歌词的结尾怎么押韵
青春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这时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歌唱的冲动。
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有着出色的文采,有着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又或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他们更想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
写一首流行歌曲不外于两种途径:一是依照写好的歌词谱曲,二是依照已有的曲子填词;这两种方法现在都经常使用。
对于许多音乐基础不足的朋友而言,作词(或填词)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要想写一首内容好、好唱又好听的流行歌词却也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许多热心而有才华的朋友将他们的歌词作品向我们投稿。
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其中的大部分要么是语言表达的功力还不够,要么虽然写得不错却很难谱上曲子来唱。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朋友没有掌握创作歌词的方法和技巧,空有才华,却难以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歌词不等于诗歌。
很多朋友寄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首现代诗,而不是歌词。
有些朋友也曾问过:究竟诗和歌词有什么不同?是啊,要想写一首好的歌词,我个人认为第一时间就要分清这二者的区别。
现代诗歌与流行歌词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从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格律的限制,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
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
所以,流行歌词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自由度要小很多,不能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地写。
而且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谐音产生“畸意”;比如,在心里老是唱成“你知道我在等你妈(原词是‘吗’)”,那种感觉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本来一首很好的歌,却因为一个糟糕的谐音而“毁”了。
话又说回来,流行歌词与现代诗歌同出一源,所以写好诗歌是创作流行歌词的基础。
诗歌创作的经验也能给歌词创作以很大的帮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成功诗歌的创作能使一个人的文笔更精练、更准确、更富表现力,这些对歌词创作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点有三:语言精练且更富有韵律,表现手法更有力度,结构更严谨。
诗歌在相对较小的篇幅内要想有动人的表现力,不做到这三点是不行的,歌词也一样。
有一些朋友的作品几乎像写散文诗一样自由,尽管能传神地表现内在的情感,但语言拖沓重复,甚至节奏和音韵都不整齐,这样的歌词作品即使内容非常好,很感人,也很难变成一首歌。
可以说,歌词创作:第一忌,语言不精练、不优美;第二忌,节奏和音韵不合;第三忌,语言深奥晦涩或单纯说教;第四忌,结构混乱;第五忌,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第六忌,有破坏没建设的糟糕的谐音。
下面,我们先来详细探讨一下怎样创作出好的歌词。
第一,要能够感动自己,更要能够激起他人的共鸣。
一定要用全部的情感去锤炼一首歌词,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触动的故事和情感融会在一起,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以严谨的结构层层铺垫,直到高潮。
要写最令自己感动的东西,不仅仅要在一种充满燥动的情绪中去写作,更要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再次被它打动。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就已迈出了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但这一步也是最难的,要看你的文笔和才情是否到家。
真正的高手,他或许只是听了别人的故事,却也能做到感同身受,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人性、对感情、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文字,也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反过来,有的人虽然也有着动人的经历,文笔也过得去,可写出来的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
这是因为在写的时候,这些朋友忽略了对故事的巧妙的讲述,人物的细致刻画,以及巧妙地表达内在的情感。
他们没有很好地刻画细节。
所以,尽管语气热烈澎湃,但离感动总差一点点。
比如,有很多朋友写他们初恋的歌,有的是没头没脑的一段抒情,有的是评书一样的爱情故事。
如果这些朋友仔细地研究一下《同桌的你》,也许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最好的关于初恋的歌词。
同桌的你 词:老狼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A)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B)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C)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A1)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B1)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C1)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A2)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C2) 啦……(D) 老狼在他的这首经典作品里,首先是对“她”进行了细致传神的刻画,“爱哭的你”、“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这样生...
写诗何为押韵?
展开全部 通俗地说就是读起来顺口,有一种美感,基本上只要是首好诗好词都是押韵的,举例能举一大堆,比如最简单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不是读起来很和谐很有节奏感~?当然若是细说的话就要很讲究了,押韵要分好几种,但你这里只是问意思,我就不多赘述了,很好理解哟~...
请问七绝,五言,各种宋词的押韵的格式
展开全部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
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
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
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
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
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
看,平仄两读。
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啄、足、白,入声。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著名的儿童诗押韵
一、什么是儿童诗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
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儿童诗的特征 (一)饱满的儿童情感 抒情,是诗歌反映生活的根本方式。
儿童诗也不例外。
但由于它的读者对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诗歌的情感必须从儿童心灵深处抒发出来,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圣野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饱含着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绿意的诗,诗人把夏天比喻成爱爬竿子的绿孩子,由衷地赞美他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可爱的绿颜色!”表面上诗人在赞美大自然那绿的生命力,实际上是在赞美“为了/祖国四个现代化,在洒满绿阴的窗口,勤奋看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满绿意的风景。
这样不仅可以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儿童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
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们从中获得关照和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儿时的梦。
如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十四岁,蓝色的港湾》(膝毓旭)写出岁这一特殊年龄段儿童对爱的理解、心事与天真、性格差别、心中的渴望,以及他们的理想与冒险精神等等,情感抒发得自然、贴切、生动、有趣。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要说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枪子飞来也不眨眼;要说女孩胆小真够胆小,看见豆虫一蹦老远。
希望多有几个叹号,叫大人们都刮目相看,可脑子里问号总也拉不直,古怪的问题常让老师为难。
……”诗人于幽默风趣的描写中,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渲泄出来,使人感到这就是活泼快乐的儿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儿童情趣溢于言表。
应当注意的是,儿童诗中盎然的儿童情趣是儿童生活中本来固有的因素,只不过是由儿童诗人采撷发现并进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
(二)儿童式的丰富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
因此,儿童诗必须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
这就要求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
如邵燕祥的儿童诗《小童话》:“在云彩的南面,/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像树一样成长。
……”诗歌起语就把小读者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遥远的地方”,并在想象中完成“叶子花”、“小蝴蝶”、“孔雀杉”这些美丽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
然而诗人的用意也不仅在于此,而是继续和孩子一同展开想象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诗意之所在。
“遥远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变成小姑娘”,从想象的世界再回到现实,而这现实中傣家小姑娘的美丽形象仍然需要小读者进一步地联想,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三)新颖巧妙的构思 儿童诗所抒发的情感不论在丰富性上,还是在深刻性上,都远不如成人诗歌,这是儿童的情感特点所决定的。
如何才能在不甚宽阔的情感层面上表达情趣并创造独特的表达效果呢?这主要依赖于构思的新颖巧妙。
这种依赖于生活积累和儿童式的想象的构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诗的艺术水平。
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师》,在同类题材的情感挖掘上并无太大的创意,但却依然是同类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
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巧妙的构思模式,达成了别具一格的表达效果。
又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
/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
”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四)天真而精粹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
深刻的思想、鲜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练、形象、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现,才能成为诗。
儿童诗应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提供优良的条件,让儿童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提高他们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能力,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如刘饶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着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
/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它睡熟的鼾...
写诗什么叫押韵.怎么才能做到押韵?
汉字的发音,用汉语拼音来解释,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发音,由声母r和韵母en拼出来。
所谓押韵,就是两句话,各自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相同。
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际是uen的缩略规范,其中en是韵尾,押韵,只要韵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汉字发音的声调,平声,过去分阴平、阳平,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过去有上、去、入三声,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三声,去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四声。
入声,这个声调,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已经分摊进其他四个声调里,其中以归入平声的居多。
作为诗词、诗歌来讲,由于体裁的不同,押韵的方式也略有差异。
像我们看到的古诗中的五言、七言等体裁,是两个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个完整句子,称为“一联”,每联的结尾押韵。
而且,韵字的声调必须保持一致,即平声和平声字相押,仄声和仄声字相押。
平仄声调之间不得押韵。
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一联中的两个句子都需要押韵——其一长诗(篇幅较短的诗,中间换韵的情况极为罕见)换韵的地方,换韵的一联,首句要起新韵,次句要押新韵,其后,每联一押新韵。
其二,就是一首诗的首联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声调,如果首句尾字的声调与全诗韵脚声调一致,则必须押韵,反之,则不用押韵。
这就是你问题中所举例子,为什么一二句押韵——因为首句尾字是平声,所以必须押韵。
第三句不押,因为第三句与第四句是一联,联尾押韵即可。
且格律诗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要对应起来,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它不能和平声字来押韵。
RAP的节奏感是自己掌控还是有专门规定的节奏
诗与词外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句子的字数,押韵,格式,词有词牌,诗没有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 词牌名或者原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或者是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或者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等等.诗,是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的实质就是:有节奏感的话语.所以很多诗都押韵,不压韵也要有节奏感、韵律感.
结尾押韵,有节奏感的古诗有哪些?: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