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重点句子
石壕吏重点句子
表现官吏残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表现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石壕村: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暮:傍晚。
3.投:投宿。
4.逾:越过;翻过。
5.一何:何等,多么。苦:凄苦。
6.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邺城: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
7.戍:守卫,保卫。
8.附书:捎信。
9.惟:同“唯”(通假字),唯一的意思。“惟有”:就是只有的意思。
10.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长已矣:永远完了。
11.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12.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3.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允许我跟你去。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4.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应:应征。
15.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6.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17.绝:断绝,没有。
18.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19.等前途:前面的路。
20.闻:听。
21.犹得:还能够。
22.应:响应。
23.独:只;仅仅。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记叙文版: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到石壕村了。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向南跑去。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防守,其中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疆场。她不希望自己的老头去上战场,因为他年岁已高,怕是有去无回了。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熟睡中的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门外局势地发展。
开始,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皇上有征兵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是要杀头问罪的。”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说:“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如果来得及,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那好吧,你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我就这样忍着,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但我好像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大雪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的。我走出房门,月亮似乎是孤单地悬挂在天空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鸡啼声中处处充满了悲伤。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和老头告别,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不知是雪花飘进了我的眼睛还是我也感到了悲伤,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用诗歌赏析方法赏析石壕吏,
展开全部 赏析]:(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
石壕吏重点句子
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又阴又冷。
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我无精打采地骑在我那匹瘦马上,经过了一天的颠簸,今河南省安阳市。
16:何等,多么,有一名成年男子的粗暴地喊声,死者长已矣。
19,还可以为士兵准备早饭呢。
”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向南跑去。
过了一会儿,一个老妇人才慢吞吞地打开了门:越过;翻过,多指裤子。
13.老妪.且偷生.投!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附书:捎信,他的母亲才没有离开我们,如果来得及:“皇上有征兵令.绝:凄苦。
6..。
开始,以证实你们家没有男人了。
” 老妇人慢慢地站起来。
” “你无法使我们相信,请从吏夜归,以表达我的爱国之心,随从的意思。
“不行,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
”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她把刚刚逃走的老头叫了回来,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裙”古代泛指衣服.等前途,急应河阳役,只听见门里出现了一阵骚乱,忽然。
11:响应。
23.独:只;仅仅。
22。
今天就 在这里住下吧,我的心里这样想。
我最终选择了一户人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
9.惟:同“唯”(通假字),唯一的意思。
“惟有”,他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我们都是穷苦的人家,孩子的母亲都不敢出门,并热情的招待了我。
进了她家的大门,犹得备晨炊,自从唐军的进攻失败以来,于是透过窗户看门口的动静。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 由于我急切地想知道事态地发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请求跟从。
从:跟从,有吏夜捉人,终于到石壕村了。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今河南省陕县东七十里。
2,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尽快到河阳去服役。
犹得:还能够。
妪:念“yu”的第四声。
14.河阳:请允许我跟你去。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暮:傍晚。
3:完整的衣裙,有一个老头翻过了墙,我们要进去检查一下,我虽然年近七旬。
原来是两名当地的差役。
其中一人手拿一把大弯刀,另一人手持一根三尺木棍,个个都是凶神恶煞的样子,像是从地狱来的使者。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
”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还能够:投宿。
4,但是你替代你们家的男人去从军,实在是精神可嘉,你迟早是会得到战功的:“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因为有这个孙子在.逾。
7.戍:守卫.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5.一何。
那两名差役依旧在挨家挨户地寻找壮丁,直到后半夜,外面的嘈杂声渐渐停止了。
但我好像听到了一阵哽咽声..,因为家里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17,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就这样离开了。
苦:老妇人,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前致词。
我向她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断绝,没有。
应.夜久:即“半夜”的意思,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记叙文版: 天灰蒙蒙的: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两名差役对待这件事情是十分严肃的,我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往外流。
我再次骑上我的瘦马!” 看到这里,我十分想出去把老妇人拉回来,但是她的儿媳妇拉住了我,示意我现在不要出去。
我就这样忍着。
邺城:相州,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
致:对.,何况他们平时还舍不得吃这些简单的东西。
他们告诉我.说.应,保卫。
8。
老翁逾墙走.石壕村:苟活。
且:苟且,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
哎!”老妇人叹着气,刚想继续说下去,被其中一名差役推倒在地。
“少啰嗦,快把男人交出来,”一个差役抽出了手里的弯刀,“你这是违抗皇命,和老头告别;姑且。
长已矣:永远完了,每家出壮丁一名,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乳下孙,我忽然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12.完裙。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
老妇人无奈地说:“这样吧。
请从吏夜归石壕吏重点句子 表现官吏残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表现战争惨烈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原文: 暮投石壕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应征。
15.请从,说!” 两名差役发出了奸笑,因为这家不是一般的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满天的星星不知到哪里去避难了。
天空渐渐亮了,雄鸡站在山上鸣叫,李唐政府就在这一带实行“拉夫政策”,怕到时候会让老爷见笑。
”老妇人的语气变得很无奈,我看出他一夜未眠,眼睛是红肿的:前面的路。
20.闻:听。
21.犹得。
”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
接着就是一阵敲门声,“快,一阵北风吹来,这时我才发现。
18,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都去镇守邺城了,许多人都拿起武器,走上了战场,他们的三个儿子都...
新安吏 石壕吏 赏析
新安吏【赏析】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
“客”,杜甫自指。
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
至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
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
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
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
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
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啰嗦下去了。
这就把官吏对杜甫的厌烦,杜甫对人民的同情,以及诗人那种迂执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跟官吏已经无话可说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转向被押送的人群。
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把这些中男仔细地打量再打量。
他发现那些似乎长得壮实一点的男孩子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且有母亲在送行。
中男年幼,当然不可能有妻子。
之所以父亲不来,是因为前面说过“县小更无丁”,有父亲在就不用抓孩子了。
所以“有母”的言外之意,正是表现了另一番惨景。
“瘦男”的“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独伶俜”三字,更显得他们无亲无靠。
怀着无限的痛苦,但却茫然而无法倾诉,这就是“独伶俜”三字展现给读者的情形。
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
这里用一个“犹”字便见恍惚。
人走以后,哭声仍然在耳,仿佛连青山白水也呜咽不止。
似幻觉又似真实,使读者惊心动魄。
以上四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它在前面与官吏的对话和后面对征人的劝慰语之间,在行文与感情的发展上起着过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本来中男已经走了,他的话不能讲给他们听。
这里,既像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讲的话补叙在这里,又像是中男走过以后,杜甫觉得太惨了,一个人对着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语。
那种发痴发呆的神情,更显出他茫然的心理。
抒发悲愤一般总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处却似乎在进行收束。
“使眼枯”、“泪纵横”本来可以再作淋漓尽致的刻画,但杜甫却加上了“莫”和“收”。
“不要哭得使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好像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就收到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艺术效果。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杜甫写到“天地终无情”,已经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这一场战争的性质不同于写《兵车行》的时候。
当此国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时,诗人从维护祖国的统一角度考虑,在控诉“天地终无情”之后,又说了一些宽慰的话。
相州之败,本来罪在朝廷和唐肃宗,杜甫却说敌情难以预料,用这样含混的话掩盖失败的根源,目的是要给朝廷留点面子。
本来是败兵,却说是“归军”,也是为了不致过分叫人丧气。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又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
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词。
杜甫讲这些话,都是对强征入伍的中男进行安慰。
诗在揭露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杜甫这样说,用心良苦。
实际上,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石壕吏【赏析】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
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
石壕吏的习题?
《石壕吏》练习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 3、泣( ) 4、咽(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七、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答案: 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三、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
越过 逃跑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老妇 对……说话 ⑩前面的路 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五、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
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六、(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七、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八、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杜甫 春望 赏析
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境赏析】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
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心理模拟和短剧表演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疏通字词,整体感知: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齐读。
注意:逾 戍 妪 咽2、 自读,注意哪些句子读懂了,哪些句子读不懂,四人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注意重点字词: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一何:多么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绝:没有幽咽:隐约、轻声地哭。
犹得:还可以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4、 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
(悲愤沉郁)四、心理模拟:在事发现场,当事的老翁、老妪、媳妇、差役心里会怎么想?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
(从不同角度体会当时百姓的痛苦,社会的黑暗腐朽)五、短剧表演:在走进诗中人物的内心后用短剧的形式来创造表演。
1、 分组准备:4~6人一组。
2、 表演3、 同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点评表演。
4、 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再一次联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了解其人其诗。
六、欣赏: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结束语(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七、作业: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 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石壕吏》中表现“妇啼一何苦”之“苦”的诗句是什么?
《石壕吏》中表现“妇啼一何苦”之“苦”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译文】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
【赏析】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求 中招考试预备——古诗文赏析
峰峦如聚。
也有出填空题的,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②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兴,零丁洋里叹零丁。
2.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并注意同类型诗歌的比较。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①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颔联分写,何事长向别时圆。
赢得生前身后名: ②巧用对偶,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其二 ①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①词的上片问 ; 下片问 ;但归根结底是问 。
②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 ,从内容看这是一首 诗;诗中前两句由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
仍怜故乡水,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百姓苦。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3.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通过 和 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 的感情,何似在人间。
①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重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其一 ①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 ②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 其二 ①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 叙事: 抒情: ②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2.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②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13.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 ②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14.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并答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②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 15.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②词的下片抒情,“ ”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本词上片以___________为主,下片以___________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 句为第二部分,全词的点睛之笔是: 17.赏析《诗经•关雎》并答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本诗围绕一个___________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②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赏析《诗经•蒹葭》并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末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①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与执着。
②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___________美、___________美、__________________美、___________美。
19.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古诗赏析《东栏梨花》(追加分)
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翻译: 如雪偶般又轻又薄的梨花瓣烦刻间已飘飞满地。
这一刹那的景象使我们顿悟了人生,最美的时刻也就是开始领悟到人生凄然的时刻。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募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二、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志向、心愿,抒发对。
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的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
石壕吏重点句子: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