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白洋淀的好词好句
白洋五日看回花,馥馥莲芳入梦来”,这是明代诗人鹿善继在白洋淀赏莲时留下的句子,品起来十分有味儿.白天看荷,兴犹未尽,荷香入梦,堪称典范
花种不一乱人眼,锭期不定令人骄
乾隆皇帝感慨题诗:“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
还有一篇古文
任丘之英,鄚州之灵。车盖南北,辐辏东西。去鄚州十余里,有天然荡汊,曰白洋淀,方圆万顷,风景绝好,游人络绎冠盖相属。庚卯年六月十七日,余与好友三人临于此,为景致所惑,寻往日旧踪,遥吟俯畅,然犹未尽兴,深憾之。遂作此游记以志之。
当日至淀,时方早,荡汊映于曦辉之下,芦苇摇曳,风摆荷舞,荡波泛金,静影沉璧。忽有野鸭惊起,飞于荡外,稍复寂然矣。舟行至淀深处,四周芦草密布,水汊纵横,鹤汀凫渚,尽收眼底。间或快艇飞掠,数只野鹜惊走,稍忽间闻得几声长鸣,无其影踪也。舟子尽力撑蒿舟始方平,然犹荡漾不已。时两舟相间,舟子互答,逸兴遄飞。方六月间,荷花烂漫,亭亭物表,含露初绽,娇翠欲滴,俄尔有鸬鹚急潜水中衔鱼而出,一唳而冲天,与四周景致融为一体,奇妙绝伦矣。舟方进,得一小池,中有小丘出焉,耸然而茕立,方始波平浪静,周匝散有钓者二三十人,方临渊而垂,怡然也。至此,余与友游兴尽发,遂弃舟登岸下池游泳,追逐嬉戏,不自胜也。岸上或有二三人做野炊状,架火取皿,即渔即食,且淀深而渔肥,佐以佳酿,鱼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相陈,深羡矣。久之,虽游未尽怀,但时不我待,遂登岸乃止,舟子言于予曰:“此游乐乎?”余笑而答曰:“清风佳日,何快吾哉?”知之矣。
有关白洋淀的文诗词章有哪些呢?
白洋淀是块美丽神奇富有传统的土地,也是诞生作家和诗人的地方。著名作家孙犁、梁斌、远千里、徐光耀、杨沫、穆青、孔厥、袁静、李永鸿、韩映山、任彦芳、崔璇……都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诗歌卷
忆 江 南·白洋淀(组词)
韩志强
“白洋”好,美景天下传。华北明珠闻遐迩, 水上迷宫妙难言。北国好江南。
“白洋”好,春景幻若仙。垂柳长堤绽新绿,明湖静浪起烟岚。嫩苇钻紫尖。
“白洋”好,夏景更壮观。画舫渔舟天下客,欢歌笑语水乡天。稚子戏水玩。
“白洋”好,秋景最堪怜,似盖莲叶分落照,如面芙蓉映婵娟。鱼肥蟹儿鲜。“白洋”好,冬景有洞天,玉树银花迎旭日,红男绿水赛冰船。远村飘炊烟。
渔歌子·白洋淀(组词)
马俊宜
天高谁道雁不归,凝碧春波笑中回。桃花雨,梦中窥,醉倒东风不用杯。
水到白洋阔连天,暮云浮笔画峰峦。眉如柳,柳如烟,彩云相爱不归帆。
夜宿白洋水云间,借用白莲作水衫。风中酒,水中餐,万代逍遥不问天。
人在渥水梦也柔,晓风尽处说风流。西窗月,月朋楼,曾经痴雁不回头。
最爱白洋雪纷纷,残红斜碧唱黄昏。冰天外,玉人心,无奈金闺不能吟。
江城子·白洋淀(二首)
田亚军
春晨
风寒帆鼓抖片尘。日出新,一湖金。满目渔舟,响板唱飞禽。船泊苇塘炊更早,搭卡妇,是新婚。
村头市早叫声勤。两三群,卖鱼人。楠月捞星,露冷记忧新。最是渔家勤快事,多少绿,只争春。
夏夕
夕阳一抹醉黄昏。水鳞鳞,雁低吟。点点归舟,帆影隐白云。但见芦丛烟几缕,歌起处,煮炊人。
荷香阵阵沁芳心。月如轮,撒碎银。一片蛙声,渔火更袭人。不解瑶池何处至,谁家女,洗凡尘。
夜观白洋淀大桥(外一首)
李爱国
荷花节前夕,安新城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夜观白洋淀大桥,凌空淀边,宛如巨龙,蔚为壮观。
万家灯火映碧空,
笑语满城歌满城。
最是首届荷花节,
一夜长桥腾巨龙。
东关码头
淀边风景最繁华,
仿佛参差十万家。
水绿天蓝花似锦,
渥城楼阁锁烟霞。
庆回 归
王 庚
豪夺民抗起硝烟,
外强内腐战局残。
紫禁城里执颤墨,
寸纸契约成哀篇。
一国两制书劲笔,
百年屈耻一夜还。
1997.7.1夜
水淀清音(组诗)
张文波
秋雨渔歌
天空撒下蹦跳的音符,
荷叶上滚动晶亮的珍珠。
沉默了苇丛中竞赛的鸟语,
溅起了稻田里如潮的蛙鼓。
红了,迟开的荷花;
黄了,摇金的稻谷;
绿了,堤畔的烟柳;
笑了,收网的渔姑。
船——烟里穿行,
歌——雾里飞出。
在云里,在雾里,
有没有描写白洋淀芦苇荡的诗?
白洋淀上的芦苇荡
紫云仙客
春风秋水结紫芦,
倩叶青青荟如雪。
无边翠色惊人眼,
妙笔神工难画摹。
仿佛海上洪波起,
风吹浪涌响婆娑。
何处渔歌出天籁,
芦花生处美人多。
白洋淀诗群的简述
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当年曾在白洋淀插队的众多知青,有很多人后来都走上了诗歌、文学创作之路。其中的代表人物有: 诗人。原名姜世伟。1950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次年开始写诗。1976年返京,1978年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1988与杨炼、唐晓渡创办“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民间诗刊《幸存者》,1991年与唐晓渡等创办民间诗刊《现代汉诗》。著有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今天是哪一天》;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先后应邀赴美、法、意、德、日、荷兰、澳大利亚等国交流访问。现居北京。 诗人多多,当代最有名望的抒情诗人,原名栗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多多于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多多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与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多多是一个真正的汉语诗人。他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反顾的写作勇气,近乎完美地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温情理解,融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细致雕刻,并在每一首诗歌的内部构造上,力图实现他孤寂而坚定的美学抱负。他对汉语尊严的忠诚守护,使他的诗歌很早就形成了显著的个性和风格: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对心灵细节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体认,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有明确的艺术承担。他在2004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在2010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评选中,多多战胜了日本的村上春树、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迈克尔·翁达杰、以色列的耶合舒亚等著名作家,获得了该奖项,成了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创立于1969年,是仿造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终身成就。在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历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选人和评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可以说,多多离诺贝尔文学奖近了一大步。)据美国俄亥俄州当地的《图而萨世界报》报道,多多是此次奖项的9个评委之一、在康涅狄格学院任教的诗人麦芒提名的。麦芒认为,多多是一位伟大的孤身旅行家,跨越了民族、语言和历史的边界。同时,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幻想家,执着于最基本、最普遍的人类价值,如创造、自然、爱和梦想。《当代世界文学》执行主编罗伯特认为,“多多是第一流中国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值得西方予以严肃注意和承认。”获奖后,在接受采访时,多多说:“诗歌写作是很神秘的。诗人不是记者,记者是向外找消息和信息,诗人是向内的。创作是灵感的触发,再加上消化、循环和整理的过程。”对于中国当代诗的期望,多多这样回答,“中国新诗有广大的未来,只是需要几代人的铺路,才有望达到高峰。目前除了踏实去创作,其他一切免谈。” 河北徐水人,生于1949年11月,1968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一中学。1969年赴河北安新县插队务农,1975......更多唯美的句子:www.weimeidejuzi.cn
白洋淀诗群的介绍
白洋淀地处河北保定,离北京较近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且有的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以及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等
杨万里在华北明珠白洋淀写了什么描写荷花的诗
《海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洋淀诗群的形成与发展
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芒克与北岛等创办了民刊《今天》,白洋淀诗在整体上群属于朦胧派诗群。 白洋淀诗群的主要作者有芒克、多多、根子等。芒克1969年初19岁时,与多多“同乘一辆马车来到白洋淀”,并在这里生活到1976年初。见到的他这一时期的诗,最早写于1971年。1973年前后写的《天空》、《秋天》、《十月的献诗》,一般认为是他的代表作。最早刊发他的作品的刊物是《今天》,出版有《芒克诗选》(1989)。评论者对其诗作,常使用的评语是“自然”。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诗人与大自然的接近,或对自然的融入,另一是诗质的少雕饰的“直接性”。如“芒克是个自然诗人,……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无论从诗歌行为还是语言文本上,都始终体现了一种可以恰当地称之为‘自然’的风格”(注:参见多多《被埋葬的中国诗人》(《开拓》1989年第2期),唐晓渡《芒克:一个人和他的诗》(《诗探索》1995年第3期))。根子也是1969年赴白洋淀“插队”的。据回忆文章,他在1971-1972年间,写有《三月与末日》、《白洋淀》、《橘红色的雾》、《深渊上的桥》等八首长诗。见到的只有《三月与末日》和《白洋淀》的残篇。1973年夏天,因写诗受到公安部门的审查,停止了写作。白洋淀诗群的另一重要诗人是多多。多多说他是在岳重(根子)的诗的“刺激”下开始写作的。他白洋淀时期的作品尚存四十余首。这些早期的诗,可以看到俄国诗人的影响。比起芒克等人来,他的抒情有着较多的“现代”意味,一种对世界、自我、诗艺的控制、审察和思考的倾向;在诗艺的追求上也更长久、更自觉。因此,在1988年,他获得今天文学社的“首届今天诗歌奖”,授奖的理由是,“自70年代初期至今,多多在诗艺上孤独而不倦的探索,一直激励着和影响着许多同时代的诗人。他通过对于痛苦的认知,对于个体生命的内省,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他以近乎疯狂的对文化和语言的挑战,丰富了中国当代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注:见多多诗集《里程》,今天文学社刊行。)他出版的诗集有《里程》、《行礼:诗38首》。影响“文革”间的“知青”诗歌(注: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中国知青诗抄》(郝海彦主编),以收录和征稿的方式,选编了九十余作者的诗300首。其中部分为旧体诗词。一部分写于“文革”结束后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诗抄》“续编”的《约稿启事》中提出,“请全国广大知青同学努力回忆、翻找一下旧作,除明显的误字外,一般不要作修改,以保持作品的历史原貌”——因为是“回忆”、征稿,可以看出,“保持历史原貌”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白洋淀诗群”的创作,一些研究者把它们看作是发生于后来的“朦胧诗运动”的准备和先声,但也有的更愿意强调它们的独立意义。这是因为,“白洋淀”时期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方法,有的在“朦胧诗”中得到发展,而有的则并未得到有力的承续。况且,小团体式的“民间诗刊”的写作和交流方式,到90年代,一直是中国大陆诗歌的重要方式——它的源头,应该说是始自“文革”的“地下诗歌团体”。
请评价一下这首诗《白洋淀》有什么不足之处,谢谢了!!!急求!!!
听起来太文了,不上口,动感较差。
关键是白洋淀一点也不美。
也许是我不客观了,因为前两天去白洋淀玩,伤了心。
你们白洋淀人能不能别太宰客了,饭菜巨贵,量巨少,味巨差,提个意见吧,服务员大大方方地说,没办法,今天人太多…
其它玩的也太贵,却了一个文化园,里面东西一点特色也没有,不值门票。也就是一个雕塑比别处的人更直白些:
“白洋淀诗群”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在北京、河北、福建、贵州等地,都有这样的诗歌写作活动,有的且形成某种“群落”的性质。他们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处境有关。这是“红卫兵运动”的落潮期,其诱因和动机,来自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 形成过程 “文革”中的青年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是“白洋淀诗群”(注:对这一“诗群”的作品搜集和研究,在80年代初就开始。如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编的《新诗潮诗集》(上、下两册,老木编选,内部发行),收入这一诗群成员的不少作品。一些诗选和研究论著,大体上将它看作是发生于“新时期”的“新诗潮”(或“朦胧诗”)的准备或源头。“白洋淀诗派”或“白洋淀诗群”名称的出现,要迟至80年代后期。)。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他们中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林莽(张建中)、宋海泉、方含(孙康)(注:根子、芒克、多多、北岛等笔名,有的在“文革”写作时已有,更多的是后来他们在刊物(《今天》等)上发表作品时才开始使用。)等。另外,还有一些在北京、山西等地青年,与他们关系密切,多次造访白洋淀渔村,交流看法和诗艺,如北岛(赵振开)、江河(于友泽)、严力、郑义、甘铁生、陈凯歌等。这些“知青”原来大多就读北京有名的中学,出身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文革”中,又虽不成系统、但涉猎当时属于“禁书”的中外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书籍。除五六十年代的正式出版物外,尤其是在60年代由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内部发行”图书。他们由此获得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他们的写作,不可能获得认可,也没有公开发表的可能,甚至会带来风险。因此,写作与他们的生活具有在另外的时间不同的关系;甚且可以说写作就是他们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芒克《十月的献诗》(1974)中所说的,“那冷酷而又伟大的想象/是你在改造着我们生活的荒凉”,可以看作是写作在他们生活中的位置的提示。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的主题,也写下他们生命的受挫,表达足下的土地发生断裂、错动时的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在艺术方法上,虽然也从中国当代主流诗歌接受影响,但在较广泛的阅读中,也多方面地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中寻找材料和方法。这在写作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诗中使用的意象、描述的情景,许多来自他们读到的诗、小说,而与作者当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大都与他们的阅读和“文化积累”有关。由于心理上和在实际生活上的普遍被放逐的感觉,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更倾向于俄国诗人(如普希金、叶赛宁、茨维塔耶娃等)的抒情方式。白洋淀诗群(以及存在于别的地区的诗歌写作圈子)的诗有特定的“发表”和传播方式。当时的社会控制和印刷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少见到自编的刊物(即使是手抄或油印)。诗主要靠小圈子传看、传抄的阅读方式传播。在80年代以后的一些回忆文字中,也记载了诗的作者在农村的土坑上向朋友朗读自己作品的情景。
赞美白洋淀的好词好句: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