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美句子 > 关于儒道法家的成语

关于儒道法家的成语

关于儒道法家的成语

【画沙印泥】:书法家比喻用笔的方法。

【颜骨柳筋】: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颜筋柳骨】: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

【右军习气】:右军: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比喻一味摹拟古人,不能自创一格。

【虞褚欧颜】: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古代四位书法家。泛指楷书的各种流派。

成语标题 成语解释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出处:《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不仰慕之。”

毁不灭性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

毁不危身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同“毁不灭性”。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离经辨志 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出处: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云子曰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出处: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

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出处:《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下愚不移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出处:《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出处:《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周游列国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出处: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子曰诗云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邦以民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以貌取人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 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哪些成语能体现儒道家的思想????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出处:《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存心养性 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旧时儒家宣扬的修养方法。

出处:《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不仰慕之。”

毁不灭性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

毁不危身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同“毁不灭性”。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以开发明公耶?”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离经辨志 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儒家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出处: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酬答宾客。封建时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出处: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云子曰 《诗经》所说和孔子所言。二者均为历代儒者遵奉的信条。因用以泛指儒家言论或经典著作。

出处: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

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出处:《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神情民?’孟子曰:‘礼也。’”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出处: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书集注》。

下愚不移 移:改变。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

出处:《论语·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以文乱法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出处:《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正始之音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②指纯正的乐声。

出处:《晋书·卫玠传》:“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周游列国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出处:曹余章《上下五千年·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子曰诗云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出处: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邦以民为本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温良恭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处: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道教

白日飞升 犹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后喻指一朝显贵。

出处:《全元散曲·喜春来》:“黄金转世人何在,白日飞升谁见来。”

白日上升 犹言白日升天。道教谓人修炼得道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仙。

出处:唐·贾岛《赠丘先生》诗:“常言吃药全胜饭,华岳松边采茯神。不遣髭须一茎白,拟为白日上升人。”

白日升天 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俗说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秘》枕中之书,铸成黄白,白日升天。”

长生不老 长生:永生。原为道教的话,后也用作对年长者的祝愿语。

出处:《太上纯阳真经·了三得一经》:“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肾为北极之枢,精食万化,滋养百骸,赖以永年而长生不老。”

换骨脱胎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金·侯善渊《杨柳枝·丱岁飘蓬住远山》词:“换骨脱胎归旧路,返童颜。”

交梨火枣 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出处:《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金浆玉液 道教说是一种用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药。也指美酒。

出处:唐·陈子昂《送中岳二三真人序》:“真朋羽会,金浆玉液。”

清净寂灭 指道教的清净无为与佛家的涅盘寂灭之说。

脱胎换骨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详星拜斗 祭拜星斗。道教仪式之一。以此驱妖疗疾。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二回:“过了些时,果然贾珍患病。竟不请医调治,轻则到园化纸许愿,重则详星拜斗。”

膺箓受图 ①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②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

膺图受箓 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也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同“膺箓受图”。

指树为姓 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出处:见晋·葛洪《神仙传·老子》。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正是八仙同过海,独自显神通。”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他用生命创造了34个成语,只有苏轼能与他比肩

韩信

他在军事上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留下了与之相关的26个成语

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也展现了他历经了磨难、屈辱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

一饭千金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报。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胯下之辱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国士无双

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妇人之仁

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推陈出新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解衣推食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拔旗易帜

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人心难测

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独当一面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兵仙神帅

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曰:“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为祭拜韩信,于汉中拜将台制立“兵仙神帅”诗碑。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是公认的“兵仙”、“神帅”。

居常鞅鞅

樊哙追随高祖刘邦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后受封为舞阳侯。韩信后为淮阴侯,曾到樊哙处,樊哙事之谨细,跪送迎拜,口称大王臣下。韩信出门,感慨笑称,生乃与哙等为伍。

事实上韩信羞与哙伍事出有因:樊哙历为韩信部将,刘邦伪游云梦,诈擒韩信,樊哙助纣为虐亲手执缚韩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此也让韩信瞧不起樊哙。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功高震主

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金石之交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略不世出

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不赏之功

韩信在战争中的功劳太大,无法封赏。后形容功劳极大。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勋冠三杰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伪游云梦

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钟室之祸

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世。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问路斩樵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多多益善

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鸟尽弓藏

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浩叹。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气吞山河

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乡利倍义

韩信平定齐国后,刘邦策立韩信为齐王。齐人蒯通劝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肝胆照人

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李左军是赵王的参谋,赵不不听李左军之言而被韩信击败,韩信俘获李左军后,以礼待之。韩信欲讨伐齐国,问策于李左军。李左军给出计策,并表示,“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韩信按李左车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一竿之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传檄而定

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这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

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的成语。

还真有,这个人就是苏轼。

与韩信的34个成语稍逊一筹,

苏轼一共贡献了32个成语,

有很多还是苏轼的原创哦!

且看:

苏轼《文与可画禹筜谷偃竹记》:“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现用来形容事情、行为或说话让人可笑。

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内容如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人把前四句概括为“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苏轼在《送刘寺丞赴余姚》一诗中写道:“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文与可非常擅长画竹子,苏轼为之写过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于是就有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早有通盘的考虑和谋划。

苏东坡写诗取笑怕老婆的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

苏轼的《赤壁赋》不仅贡献了不少耳熟能详成语,也成为后人钟爱的绘画题材,此图为金代画家武元直所绘《赤壁赋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形容资源非常丰富。

欧阳修在给大诗人梅尧臣的一封信《与梅圣俞书》中称赞苏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出自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形容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婢:“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

一说:“见识。”

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北宋时期,苏轼带他随从外出郊游,他观赏山崖的金鸡菊,随从在一旁高唱苏轼的歌词。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后用来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明代仇英 《赤壁图》

出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比喻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出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

出自苏轼《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不留一点痕迹。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这本是寓言,讲三位老人竞相夸耀自己的寿命之高。后用“海屋筹添”指增年益寿,常用作祝寿之词。

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苏轼《后赤壁赋》:“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指16岁的美女。

出自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乌:虚幻,不存在。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自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环:唐玄宗贵妃杨玉环。形容女子体态不同,各有各好看地方。 也借喻艺术作品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出自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谓山川、河流美如画卷,形容自然风光美丽如图画。

出自苏轼《念如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

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苏轼《江瑶柱传》:“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张大千的《庐山观瀑》,引《题西林壁》一诗入画。

出自大家小学都背诵过的苏轼《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义是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非常微小的利润。

出自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意思是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出自每个人中学时都背诵过的苏轼《前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出自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

指难以做到 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出自苏轼《荀卿论》:“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玩弄小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苏轼《东坡续集·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作者写《洗儿》诗,目的是借洗儿之事发牢骚。当时,作者虽有才华,聪明过人,却屡遭打击,因而胸中多有牢落不平之气。这首诗即是借题发挥,表达对不合理的杜会现实的不满。

韩信的成语是用生命来“创造”的,

而苏轼的成语是用文字来“创造”的。

所以,韩信的成语多哲理实用,

而苏轼的成语多文雅有趣,

关于儒道法家的成语: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