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诗词对联
刘墉诗词对联
宰相刘墉(刘罗锅)对联如下:
山随画活;
云为诗留。
赏析:题画联。
在画中,山开始活动起来,像是有了生命;云停留在山谷,像是被诗人吟咏的诗句所挽留。
心修忠义;
志在齐仁。
赏析:题山西太原清真古寺联。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附会了很多儒家的概念和理念,所以刘墉(刘罗锅)用“忠义”“仁”字眼来给清真寺(伊斯兰教祭拜场所)题写对联。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赏析:题山东潍坊十笏园四照亭联。
明月当空,捧池水在手,看月亮在手中闪耀;花丛曲径,在花径中游走,花香飘满衣衫。
云山开画本;
花鸟助诗怀。
赏析:赠亲家尤紫琳联。
山中云雾缭绕,美景像是打开了一幅幅画卷;山林鸟鸣,野花盛开,动人诗兴,开人诗怀。
题诗雅有高人和;
吹笛闲寻野鹤听。
赏析:题苏州狮子林指柏轩联。
在轩中题诗,有高人雅兴来和诗;在轩中闲来吹笛,希望野鹤寻来听乐。
雨后双禽来占竹;
秋深一蝶下寻花。
赏析:题苏州网师园濯缨水阁联。
一场秋雨后,有两只禽鸟来竹林中;秋意渐深中,出现一只蝴蝶四处寻找花朵。
绕屋岚光三径客;
满帘风雨一床书。
赏析:自题联。
三径客,代指隐士。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不满王莽专权,称病还乡隐居,在院内辟三径,后来就把归隐后的居所称为“三径”。
刘墉用这自题联来表达自己归隐后诗书为伴、笑傲烟霞的渴望。
文如秋水尘埃净;
诗似春云态度妍。
赏析:自题联。
文章就像秋水无痕,一尘不染;诗歌就像春云妍美,多姿多彩。
刘墉用这自题联来表达自己诗文高洁雅致的创作志趣。
万迭江山供绝唱;
三秋水月可参禅。
赏析:题镇江焦山定慧寺联。
有重峦叠嶂的万里江山可以吟唱,有秋水秋月可以对之参禅悟道。
乐意相关情对雨;
生香不断树交花。
赏析:题画联。
心中快意,使得雨也好像有了快乐的感情;花香弥漫,使得花与树连成一片。
清画捡书,古香溢座;
微言论道,明月当阶。
赏析:题山东济宁太白楼联。
整理画作,翻检书籍,满座都是书画的古色古香;微言大义,论道谈天,台阶笼罩着明亮的月光。
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
六七步如行四海九洲。
赏析:题戏台联。
此联描述小小戏台却演绎着天上地下、古今历史、传说故事等等,在戏台上,三五个演员就可以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走上六七步就代表行遍了世界各地。
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消受;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承担。
赏析:自题联。
刘墉此联用戏谑的口吻表达自己归隐乡下、安享晚年的愿望。
以上供参考。
《刘墉》诗词对联选
刘墉:
神箭神威射九日,天赐长生不老丹。
偷吃仙丹携白兔,长居月宫不回还。
天生丽质不自弃,朝朝暮暮伴龙君。
马嵬坡前玉质碎,留得明皇夜断魂。
只因不肯买画师,落得无奈北和番。
青山有幸埋茅骨,汉魂几度归长安?
乾隆:
唐宫淑女西和戎,哈达伴着藏歌涌。
汉藏两家结秦晋,浓情日月乐融融。
别乡离国进吴宫,红帐之内浓郁情。
千军夺帅赖范蠡,国耻雪罢五湖行。
身居董卓吕布间,舍身曲意巧周旋。
为国除得奸臣日,方显歌舞非等闲。
科考中状元后,和珅作梗,乾隆命其作诗考验他:
刘墉五步作诗:
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
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
丹红扶社稷,涂脑谢皇恩。
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
乾隆:老为官,少为官,老少皆为官,为官不长;
刘墉: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进士永传。
乾隆:老进土,少进土,老少都进土,进土进进土;
刘墉:你长寿,子长寿,父子同长寿,长寿长长寿。
乾隆: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网;
刘墉:心地无私,不愧圣贤,望皇上勿听浮言。
乾隆:铁面无私,凡涉科场舞弊,皇亲国戚达官显贵须谅君;
刘墉:心地纯正,但凭才学应考,五经四书古史今事全知晓。
周永年出题难刘墉,以“春”和“月”二字各说出七句诗,必须让这两字分别从头到尾依次错落排开。
春宵一夜值千金——苏轼《春宵》
阳春一曲和皆难——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春晴》
草木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初春小雨》
妆楼翠幌教春住——沈亻全期《使晏》
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二月黄鹂飞上林——钱起《赠关下裴舍人》
更深月色半人家——刘万平《月夜》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吹鄂州》
云边雁断胡天月——温庭筠《苏武庙》
赠一百四十一岁老者寿联:
乾隆: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刘墉:古稀双庆,内多一度春秋。
乾隆考臣子:
什么上?什么下?什么轻?什么重?什么缓?什么急?
刘墉:君为上,臣为下;荣辱轻,社稷重;游乐缓,河务急。
什么肥?什么瘦?什么贵?什么贱?什么大?什么小?
和珅:羊尾巴最肥,羊霜霜最瘦;油最贵,水最贱;西瓜最大,芝麻最小。
刘墉:秋天最肥,严冬最瘦;情义最贵,贪心最贱;皇上最大,和珅最小。
钓鱼诗:
乾隆:
玉泉山下清水流,水中鱼似画中游。
君臣三人河边钓,为何让朕空垂钩?
刘墉:
玉泉山下流水清,水中鱼儿画中游。
多谢老天多赏赐,鱼上我钩不用求!
乾隆:
同钓为乐不为鱼,钓得鱼儿休过乐。
少刻朕得把鱼钓,再看君臣谁最乐?
刘墉:
我主乃是真身龙,光焰万丈照苍穹。
凡鱼不敢惊圣驾,因此落得钓竿空。
(戏和珅)
奇珍异宝聚和家,财气如炽闪光华,
河鱼一生多贫贱,不敢进前浴光华。
君臣登观月楼、听风楼,乾隆命刘墉题词,和珅刻匾,刘墉题“观月听风”,和珅故意刻成“观风听月”,刘墉自圆其说曰:
观风:
观风楼上观清风,近见扁舟帆卷蓬。
远看麦田掀巨浪,旌旗上下乱翻腾。
听月:
听月楼上听明月,耳边嫦娥笑语多。
吴刚喳喳砍桂树,嗵嗵玉兔忙捣药。
嘉庆登基:
乾隆:
帝都巍巍兮今辉煌,君臣同乐兮聚一堂。
美酒未沾兮人已醉,人逢大喜兮心花放。
先皇创业兮何其艰,吾辈守业兮当宏扬。
甲子风雨兮六十载,国交新君兮五心畅。
勤吾国政兮爱吾民,继承美德兮当发扬。
乾清宫内兮宴群臣,奉杯薄酒兮表衷肠。
良辰美酒兮夜光杯,开怀畅饮兮共同享。
嘉庆:
天命威严兮无敢违,手捧玉玺兮谢父皇。
身居龙庭兮摄国政,如履薄冰兮心惶惶。
非为私身兮而悉忧,事关国事兮而恐惶。
为对祖宗兮自起誓,雄振国威兮劳无疆。
大宴群臣兮陈心曲,精忠报国兮而衷肠。
交杯频频兮休得辞,朕与众卿兮而同享。
《刘墉散文集》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刘墉散文集》的好词好句有:
*
当你的选择正确时,千万别"秀"给那些选择错的人看。科系、学校,职业,丈夫统统都是。多说自己的苦处,少显示自己的得意。——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情。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刘墉《冲破人生的冰河》
*
我们必须不断地权衡轻重得失,以决定牺牲的分量和等级。为了工作,我们可以牺牲娱乐;为了孩子我们可以牺牲睡眠;为了保全生命,我们可以抛弃身外之物。但是当我们遇到比生命更宝贵的事物时,则不得不牺牲生命。——刘墉《萤窗小语》
*
许多年轻时的抱负,人生的理想,都可能因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而消失了冲力。——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
我们丰富地过一生,不是因为有太大的享乐,而是由于有许多苦难。这些苦难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且从记忆中升华,成为一种泰然。——刘墉《寻找一个有苦难的天堂》
*
不说好话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多想一想。——刘墉《说话的魅力》
*
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短短数是寒暑,刚起跑便到达终点的一辈子;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属不属于自己的一辈子;此刻过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辈子;白了的头发便再难黑起来,脱了的智齿便再难生出来,错了的事便已经错了,伤了的心便难康复的一辈子;一个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即使在往回过一天、过一分、过一秒的一辈子。——刘墉《萤窗小语》
*
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总之,书不能由别人帮你读,朋友不能由旁人为你交,只有自己认识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许多惊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许多助益。——刘墉《萤窗小语》
*
同命的人,不但要相怜,更应该相助。且在这相助的过程中,超越精神的孤独。——刘墉《冲破人生的冰河》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人生无预演,时间难倒流。——刘墉《萤窗小语》
*
也因为许多不堪回首和难以面对的事,使我领悟“不能改变世界,只好改变自己”,学习“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的无为与“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的洒脱。——刘墉《灵魂经过的声音》
*
人们强烈的自尊与自大,甚至固执的自我封闭。或对人充满敌意,常常是因为自卑和恐惧。那恐惧则由于对对方的不了解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没把握。——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
把话说到心窝里: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轻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化实说、废话少说,把话说到心窝里。——刘墉《说话的魅力》
*
人们常在遭遇不幸时,会怨天尤人,但是也有许多人,在谢天的时候,仍然尤人;或在谢人的时候,还要怨天。其实天助何尝不经过人手,人助又何尝不成之在天,所以,谢人时也当谢天,谢天时,便不当再计较人怨。——刘墉《点一盏心灯》
*
社会上诚然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打破的方法,是加倍的努力,以求出头,使自己有能力,创造一个未来公平的社会。如果只知自怨自艾,恐怕原本短期的时运不济,终要成为长期的命途多舛了。——刘墉《点一盏心灯》
*
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刘墉《萤窗小语》
*
许多女孩子,条件好极了,却嫁了个人渣丈夫,或者是吃了无耻老豆的亏,就是因为她的家教。她的家教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于是,她成为最慎重的投资人,手里攥着钱、抬着头,等了又等,于是最后当了抄手的替死鬼。——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
用“上钩”这个词,可能还太浅薄,要知道,这世界上真正会钓的人不见得先在钩上装饵。他是先钓住你,再喂你吃饵,而且吃毒饵,使你上瘾,终于上钩。——刘墉《你不可不知的人性》
*
当你思想一杂乱,心情一紧张,感性就会变得迟饨,如果能达到气静神凝的境地,就能见平日所不能见,听平日所不能听,感平日所不能感。——刘墉《萤窗小语》
*
人们常在遭遇不幸时,会怨天尤人,但是也有许多人,在谢天的时候,仍然尤人;或在谢人的时候,还要怨天。其实天助何尝不经过人手,人助又何尝不成之在天,所以,谢人时也当谢天,谢天时,便不当再计较人怨。——刘墉《点一盏心灯》
刘墉散文集 好词好句
1、这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手段”达成的,那未动手之前的战略和构想,在一起时,就注定了他们的胜利。
2、上帝给每个人同样的时间,只有那事半功倍的人才能有过人的成就;也只有知道计划的人,才能事半而功倍。——《事半功倍的方法》。
3、我们要做的任何一件有竞争的事,最好都要有那未动手之前的战略和构想,也就是事前的计划。
4、、在我们四周,到处都可能发现自己的贵人,他们不一定是直接提拔你的尊长……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也不要轻视自己,因为那平凡人可能是你的贵人,你也可能作为别人的贵人!——《贵人哪里来》。
5、不要去轻视任何人,不要去轻视任何人,恰恰在这一点上,一些狂妄自大、出言不逊、不懂礼貌的人却最不懂得,因此也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6、、所以身为现代人,就好比开车,你除了自己守规矩,还得留意别人是否不守规……你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且常常设想别人的感觉,才可能过得愉快。——《冤枉》。
7、对已知的环境,做进一步想;对未知的环境,做退一步想。在人生的旅途上,前进固然可喜,后退也未尝可悲,最重要的是:在前进时要知道自制,免得只能进而不能退;后退时则要知道自保,使得退却重整之后,能再向前行!——《进路与退路》。
刘墉靠自己去成功好词好句
如同我当年,把家一搁,只身来了美国;在机场,连学生都哭,我却没掉眼泪,因为前面的苦难是我要独自承担的。他们还留在家里,过平静的生活,我却成了漂泊者。
但是为什么每个年轻人都要漂泊,都梦想作异乡人,都觉得孤危是一种酷,这是不是一种天生的冲力?
是这冲力,使人类的祖先能由最早的非洲走出来,走到全世界,甚至登上月球,相信有一天会到达火星。
也是这冲力,使一个个王子和公主走出父王的城堡,不理会父母的呼喊,硬是跳上马,绝尘而去。
孩子!你要知道,狼固然可怕,但是披着羊皮的狼更可怕。偏偏那些披羊皮的狼,看来常是比较文弱、比较没有侵略性,也比较不会让你戒备的人。
“烽燹”这个词,我可能用得太深了,但是今天你看到的烈焰腾空、浓烟密布、尘土飞扬,昔日辉煌的世贸中心,只剩下金属的大门斜斜地立在废墟之中;而堆得像小山丘的废墟里,还压着成千上万个善良的百姓。这就是烽燹!
孩子!这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幸运,就把幸运当成习惯,因为幸运不是留在我们身边。
生命有一定的长短,我们只能完成有限的事。你愈大愈会发现“时间有限”、“人生苦短”;愈会发现时间紧迫得居然容不得你为紧迫而焦躁。
孩子!这就是生命的现实。生命有一定的长短,我们只能完成有限的事。你愈大愈会发现“时间有限”、“人生苦短”;愈会发现时间紧迫得居然容不得你为紧迫而焦躁。因为焦躁就是浪费时间。快擦干眼泪,安下心,计划那有限的时间吧!
尽管不见得一分耕耘能换来一分收获,但是耕耘多的人总能有较多的收获;这就好比守株固然可能碰上一只自己撞上树的兔子,但绝不可能比得上主动出击的猎人。
我常一边点火一边想,那些没耐心的人,可能草草堆上许多干枝子,就放上大木块。刚点燃的时候,火势大极了,怎么看都是一炉好火,可是小枝子很快地烧完,大木块还没能被烧透,那火就跟着熄灭。只有按部就班、不急功近利的人才能成功。
天才就是这样,一步一脚印,认清目标,坚持到底。
孩子!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天才,因为天才在眼前看不到,如同一炉真正的好火在初燃时见不到;只有到了后半夜,当别人的炉火都已烧尽,别人的热情早已冷却的时候,才知道那仍然不断散发热力、温暖人间的是一炉成功的火。
我会在远方等着,看看你们这批小天才,以及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却肯努力的人,谁会先放弃,谁又会坚持到底,终于攀上人生的巅峰。
好好利用时间,你多写一个赘字,就少了一个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的机会;你多罗嗦一句话,就失去了说一句有意义的话的机会;你多浪费一分钟,就失去了把握这一分钟的机会。而且你要知道,负一和正一的差异,不是只有一,而是二啊!
豫剧刘墉双开铡唱词
太长了
谁能发一下君臣斗里面刘墉整那4个轿夫的那一段的台词
金殿斗智之十六、惩治轿夫
刘墉一看,噢,真撞啊!好哇,和申,你不发话,吓死他们抬轿子的也不敢哪。反正,我这顶破轿子早该扔啦,行了,新轿子,哎,就朝你要啦!
又一琢磨,和申的帐找和申算。嗯,早就听说,这四个轿夫也不地道,仗着和申的势力在外边儿胡作非为……。好吧,今儿正撞到我手里,得好好治治他们。要不然也不知道我罗锅儿的厉害!
这时候,张成把马牵过来了,刘墉有“穿朝马”,是太后亲赐的,能骑着马直接上朝。来到朝房,刘墉就跟没这么回事儿似的。等散朝的时候说话了,冲和申一抱拳:
“和中堂!哈哈哈哈……”
他这么一乐,吓得和申一哆嗦。心说:麻烦啦,这罗锅儿又不定出什么嘎咕语音哪。连忙说:
“噢,刘中堂。”
“啊,和中堂,我有一事相求,不知您是否肯应允?”
和申一听,相求,求我?行啦,不定讹我什么呢。
“刘中堂,您有什么事啊?只要我能办到的……啊?”
“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明天哪,我有个穷亲戚办喜事,人家下了份儿请帖。您说我去不去?不去不太合适,不去,人家准得说闲话,看,刘家作了官儿啦,房顶上开门——六亲不认啦,请都请不来!您说我要去吧,我那轿子陈旧不堪,记人家一看,挺大的中堂,轿子这么破,于咱们官府面子上也不好看。我呢,想借顶轿子。借谁的呢?王爷轿子我不能坐,别人的……坐着也不相当。我想:咱们俩官职相同,您是中堂,我也是中堂。我坐您的轿子正合适。故此呢,明天我想借您的轿子用一用,不知意下如何?”
和申心说:坏了,我这轿子非归他不可。借!借字儿好听点儿,这就是讹!借去就不给啦。和申脸上可就挂相儿啦。刘墉呢,看出来了:
“啊,和中堂,我不光借轿子,连轿夫一块儿借。您知道,我那四个轿夫岁数都大啦,我这位亲戚住的道儿又远,您那四位抬轿的呢,年轻力壮,道儿远一点儿,不怕。怎么样?”
和申一听这话,心里踏实了。怎么?要光借轿子,就许不给啦,这连轿夫一块儿借,没错儿。决不能把轿子抬了去,把四个抬轿子的轰回来,灿这个道理呀!
“啊,刘中堂,哪天用呢?”
“噢,明儿一早儿。”
“好吧。”
俩人分手,各自回府了。和申到家就把四个轿夫,叫上房来了。
“啊,跟你们说点儿事儿。明天哪,刘中堂给亲戚办喜事,借咱们轿子用用,你们四个哪,跟轿过去,还得受点儿累。”
“中堂,这没什么,反正就是多走几步道儿呗。”
“嗯,不过,有点儿事儿,我得嘱咐嘱咐你们。”
“有什么事儿,您老吩咐吧。”
“明天到了刘府,要是赏给你们吃饭,你们就在那儿吃。要是不赏饭呢?不许要。赏钱,你们就拿着。不赏,不许要。记住了吗?”
“记住了,您老人家嘱咐的,我们是一定照办。”
“你们不知道,刘墉这个人哪,他可有三本儿嘎咕帐。从里边儿拿出半条儿来,你们就受不了。你们要栽了跟头,我面子上也不好看。所以,刚才我嘱咐你们的话,千万要记住了。”
“您老放心,我们一定记住。赏饭就吃,不赏不要,给钱就拿着,不给不要。还有什么事儿,中堂?”
“没别的事儿啦,你们歇着吧。明天一早儿就去,越早越好。”
“嗻!”
第二天一清早儿,四个人抬着轿子,就奔刘墉府来了。刘安正扫大门口哪,一看四个抬轿子的来了,把笤帚搁下,赶紧迎过去了。
“啊,哥儿四个,多受累啦。”
“官家大人,您老往里边儿给回禀一声儿吧。”
“好,你们四位在这儿先等等儿。”
刘安来到上房:
“请中堂安。中堂您早起来啦。”
“什么事啊,刘安?”
“给中堂回。和府那四个抬轿子的来了。”
“噢,来了,是不是撞咱们轿子的那四个小子啊?”
“就是那四个。”
“好,你出去告诉他们,就说我有请。”
刘安一听,愣啦!
“啊?他……他们中堂没有来,光四个轿夫。”
“我知道。叫你这么说,你就这么说,快去!”
“嗻!”
刘安赶紧出来了,见着四个抬轿子的:
“老四位,我们中堂有请!”
他们四个一听也愣啦:
“官家大人,您不是说笑话儿吧?我们中堂没来,就我们四个抬轿子的。”
“是呀,你们四位都受累了。我们中堂说,请你们进去哪。”
“唉,我们在门房待一会儿就成了。”
“别价,回头中堂生气啦,让我请你们到里边儿歇着嘛。”
四个抬轿子的一琢磨:和申嘱咐啦,到这儿得听话呀。那……进去就进去吧。刘安把他们四个人让到客厅。
“老四位,请坐。”
四个人往那儿一坐,刚坐下抬轿的,赶紧“蹭!”站起来了:
“给中堂大人请安!”
“哎,坐下,坐下。”
“这……有中堂在,哪儿有我们的座儿呀。”
“嗯,在你们中堂面前可以立规矩,来到我这儿,咱们是客情儿。你们是给我帮忙,今天还得受累,啊,不要客气,坐下,坐下。”
“嘿嘿,那就谢谢中堂了。”
四个人刚坐下,刘墉就问上了:
“你们四个,原籍是哪儿的人哪?”
四位“蹭!”又站起来了:
“啊,我是河间。”
“我是淮阳。”
“我是涿州。”
“我是良乡。”
“噢,坐下,坐下。”
“谢谢中堂。”
又坐下了。
“你们多大啦?”
“蹭!”又都起来啦。
“回中堂话,我二十八啦。”
“我二十六。”
“我二十四。”
“我二十三。”
“好。坐下,坐下。”
刚往那儿一坐。
“你们在和府待了几年啦?”
“蹭!”……
“我们俩都来了六年啦,他四年多,他刚二年……”
“坐下,坐下。”
“跟中堂回,那什么……我们还是站着吧。”
“干嘛站着哇,站着多累呀?”
“啊,坐着比站着还累哪,来回倒腾……麻烦。”
“坐下,坐下。”
“谢谢中堂。”
“你们四位吃饭了吗?”
这句话问得可别扭,这么早谁吃饭了?要说没吃,这是跟他要哇;要说吃了,一会儿抬着轿子还不知上哪去哪,也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得挨顿饿。挨饿还得受埋怨,怎么?问你你说吃了嘛。嘿!
四个人当中,那个叫“胎里坏”的,鬼主意比较多点儿,就说了:
“饭倒是吃了……早晨的……也吃得不多……中午的还没吃……不过,吃不吃……全行。”
“这叫什么话!我问你们到底吃了没有?”
胎里坏一横心、一咬牙:
“跟中堂回,还没吃哪!”
“啊,这不结了。到我这儿别客气。吃了就是吃了,没吃就是没吃。待会儿你们还得受累,是不是?既然没吃,我让厨房给你们准备饭。也没什么好的,家常饭——炖肉烙饼。”
四个人赶紧谢恩:
“谢中堂赏饭。”
“好,好,别客气。你们先坐着……啊。”
刘墉哪,来到厨房,厨师傅姓刘,叫刘顺儿。
“顺儿啊!”
“哟!中堂您早起来啦。”
“嗯,你会做饭吗?”
刘顺儿一愣,嘿,这话问得新鲜。“会做饭吗”,厨师傅有不会做饭的吗?心里这么想,可嘴里不能这么说。他回答得很圆滑:
“跟中堂回,不敢说会做,反正,您哪次请客,我都得赏钱。”
每次都得赏钱。这意思是……证明他做得好。
“唉,今天的饭,跟每天的不一样,今儿个做一顿家常便饭,你会做不会?”
“中堂您吩咐吧,什么家常便饭哪?”
“炖肉烙饼。”
刘顺儿一听,心说,我当做什么饭哪,燕窝鱼翅全会做,炖肉烙饼算什么呀?!
“中堂,炖多少肉?”
“炖八斤肉。”
“噢,八斤肉。”
“我问你,炖八斤肉,搁不了四斤盐吧?”
啊?八斤肉搁四斤盐,腌咸肉也用不了哇!
“中堂,搁不了四斤盐,也就……。”
“好,那就搁四斤吧!”
“就……就搁四斤?!”
“还有酱油吗?”
“有,还有半桶。”
“嗯,都倒里吧。”
好嘛!刘顺儿一琢磨:这肉吃完了,非变“檐蝙蝠”不可!
“再烙上六斤面的饼,每张饼加二两盐。”
“他这……中堂……”
“少说废话,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做!”
“哎,做!做……照您吩咐的做!”
一会儿工夫,肉炖得了。刘顺儿把锅端下来一看,浮头一层白霜。想尝尝烂不烂,一伸筷子,锅里唰啦唰啦的,肉都在盐里埋着哪。别尝啦,端吧!四碗肉搁托盘上,旁边儿是一摞饼。六斤面的饼,一张饼二两盐,一点儿没少搁!
刘顺儿把饭端上来,往桌上一放,四双筷子,每人一碗肉,一摞饼。刘安过来了:
“哎……老四位,中堂给预备的饭,别客气,吃吧。”
“谢谢中堂了。”
四个人赶紧把座儿搬过来,坐那儿还嘀咕哪:
“哎,你看看,这儿比咱们那儿可强多啦。咱们那儿,每天除了窝头、咸菜、小米儿粥,没别的。你看这儿,炖肉烙饼。”
正说着哪,刘墉进来了:
“四位,饭菜都不太好,可得往饱里吃啊,吃得越多呀,身子骨儿越结实。别客气,趁热儿,一会儿凉啦。”
“啊……谢谢中堂赏饭吃。”
刚才不是说了吗,这四个人,一个叫“嘎杂子”;一个叫“琉璃球儿”;一个叫“胎里坏”;一个叫“讨人嫌”。其中这胎里坏,心眼儿最坏,又奸又馋。一瞧开吃啦,头一个下筷子,夹了一块儿肉。这块儿肉是“硬肋”。一寸见方,半指多厚的膘,五花三层,红中透亮,太好啦。夹起来往嘴里一扔,扔的挺冲,等肉一进嘴里头,可就傻了。怎么?说咸吧,也不是咸,咸大发了,它是苦叭几儿的……,嘴里干打扁儿,咽不下去。吐了吧?不行。中堂在旁边儿哪。挤兑得五官挪位。后来实在没主意了。拿手一摩挲,嗓子眼儿“哏儿喽”一声,愣把这块儿肉给撸下去了!
然后把筷子往桌上一搁,冲这碗肉“吊线”。心说,把卖盐的打死啦,这肉怎么这么咸哪?!
他旁边儿呢,是讨人嫌,这小子是“公道急”,刚才胎里坏头一个下筷子,他就憋着气,再一瞅这模样,小声儿抱怨上啦:
“哼,肉好吃,也别这么没出息呀,瞧撑得这德行!”
哎,那是撑的吗?!
胎里坏心说,你来一块儿就知道啦!
讨人嫌夹起一块儿,往嘴里一扔……。
“嗯?嗬!”
最后也是拿手一摩挲,把这块儿肉撸下去了。干脆说吧,四个人,一人一块儿,全一模样。都把筷子一搁,冲着肉发愣。刘墉一看心里就明白了,可故意还问:
“四位,怎么不吃啊?是不是等我给你们拨菜呀?”
“别拨啦,这一块儿就受不了啦!中堂,这肉……”
“肉,怎么啦?”
“嘿嘿,那个……那个……有点儿……咸啦。”
“什么?咸啦?我尝尝。”
他说尝,可不吃,拿一根儿筷子,沾点儿汤儿,往舌头上一点。嗬!舌头当时就木啦。
“呸!呸!这个刘顺儿,每天哪,我吃菜爱吃咸的,今儿给你们做的也这么咸,真是,这个刘顺儿,实在废物!”
刘顺儿在窗户外头一听,心说,我多咱给您做过这么咸的菜呀?!
“哎,四位,我问你们,是饭就菜呀,还是菜就饭哪?”
“跟中堂您老回,当然是饭就菜呀。”
“哎,这不就得了吗。你们光吃肉,当然是咸啦,要拿饼夹着那肉,不就遮过那咸劲儿来了吗!”
胎里坏一听,对呀!还是中堂有学问,说得对。当时拿起一张饼,夹了几块肉,卷起来,这么一咬……。
刘墉问:“这回怎么样啊?”
(苦相)“唉,更咸啦!”
刘墉《萤窗小语》的好词好句有哪些?
1、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2、宁静常不仅决定于声音,而包括自心的感觉。在群众之中所获得的宁静,有时甚于一人独处,因为那种宁静更具有庄严、神圣的力量。
3、当你思想一杂乱,心情一紧张,感性就会变得迟饨,如果能达到气静神凝的境地,就能见平日所不能见,听平日所不能听,感平日所不能感。
4、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人生无预演,时间难倒流。
5、我们必须不断地权衡轻重得失,以决定牺牲的分量和等级。为了工作,我们可以牺牲娱乐;为了孩子我们可以牺牲睡眠;为了保全生命,我们可以抛弃身外之物。但是当我们遇到比生命更宝贵的事物时,则不得不牺牲生命。
6、人就这么一辈子!说来容易,想来却很深沉;很幸运地拥有了它,不能白来这一遭!
7、读书就像交朋友:有些书略略翻过即可,是点头之交;有些书必须精读细读,是知心至交;又有些书得再三玩味、十分迷醉,如情人爱侣。
8、总之,书不能由别人帮你读,朋友不能由旁人为你交,只有自己认识的朋友,一朝重逢,才能有许多惊喜,困境相遇,才能得许多助益。
9、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驮过这短短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好解不开的呢?
10、人不就这么一辈子吗?短短数是寒暑,刚起跑便到达终点的一辈子;今天过去,明天还不知道属不属于自己的一辈子;此刻过去便再也追不回的一辈子;白了的头发便再难黑起来,脱了的智齿便再难生出来,错了的事便已经错了,伤了的心便难康复的一辈子;一个不容我们从头再活一次,即使在往回过一天、过一分、过一秒的一辈子。
11、不论美丽与丑陋,轻盈与迟缓只要由上帝创造一切都是完美的。
12、原来这世上什么东西都有一定的限度,生长有限度、生死有限度、能力有限度。这限度,使万物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这限度也使我们能新陈代谢、世代交替。
13、为善不求福报,福报自来;读书不为功名,功名自制。
14、再三的燃烧自己以求塑造,再三地淬砺自己以求锋利。
15、有些东西我们拥有得过多,反而不觉得它的美好,何不将它分给其他的人呢。
《萤窗小语》是2006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墉。
刘墉,著名作家、画家。一九四九年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生,圣若望大学研究所及师大美术系毕业,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全美水墨画协会国际展主审,并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三十余次。已出版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文艺理论等70余种。被台湾金石堂评为“最畅销作家”。1993年开始在祖国大陆出版作品,总发行量已突破50000000册。被誉为“特级热销作家。”
就拿他的《萤窗小语》来说,光看书名,就知道这十足是刘墉式的书写———教你如何温馨的处世,如何积极地励志。从道理上说,这种公共性人生的,成功的经验和道理,如果兑换成个人感性的直白式的书写,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刘墉深谙此理,而这也是当下浮躁社会阅读背景下读者所需要的,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
参考资料
百科:[baike.baidu.com]
京剧刘墉铡阁老谁有唱词?
郭德纲唱的相声剧大多是他自己编的,所以很少有重复的,尤其是这种京评梆三下锅的
求,关于:正史中:乾隆、刘墉、纪昀、和绅,“长相”的文字。及四人 “诗词”、“书法” 的特点,及水平
纪晓岚(1724~1805),名昀,晓岚是他的字,直隶河间献县(今河北沧县)人。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诙谐、滑稽,机敏多变,才华出众,给后世留下许多趣话,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总体而言,他的一生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和银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在流行的民间传说和电视剧中,纪晓岚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其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这是经过美化了的描写,历史上并不如此。实际上纪晓岚不过是乾隆蓄养的文学词臣而已。这要先从纪晓岚的长相说起。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的形象风流倜傥,一表人材;在银屏上,基本上由张国立“垄断”的纪晓岚形象,也颇说得过去。真实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据史书上记载,纪晓岚“貌寝短视”。所谓“寝”,就是相貌丑陋;所谓“短视”,就是近视眼。另外,跟纪晓岚交游数十年的朱珪曾经有诗这样描述纪晓岚:
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
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
如此说来,纪晓岚还有口吃的毛病。当然,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其间有审音官通过对话、目测等检查其形体长相以及说话能力,以免上朝时影响朝仪“形象”,应该不至于丑得没法见人,但无论如何,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长得丑,近视眼,口吃,这些生理特点都成为纪晓岚一辈子与乾隆貌合神离、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背景知识。纪晓岚的官场命运是由乾隆掌握的。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主”,也是一位自小生长深宫的皇帝,有很多怪习。对于纪晓岚来说,乾隆最要命的一条就是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他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漂亮。例如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都是数一数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说的了,即使是福长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宠信,一方面是由于他死心塌地地追随和珅,与其结成死党,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因为他年轻漂亮。曾经来华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在其著作中记载说,福长安英气逼人,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美少年。
长相本由天注定,没有办法选择。相貌丑陋的纪晓岚却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华横溢,也难得到真正的重视,难以参预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纪晓岚只能做乾隆的词臣,而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均是这种际遇的体现。这种官职并无重权、实权,只是大清朝廷的摆设而已。即便是乾隆派他出任都察院,因判案不力,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本来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可见纪晓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长相不过是一个表层原因。纪晓岚跟乾隆的隔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专制君主从本质上来说,不会喜欢稍有个性、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有一次,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我经过各省地方,问起官吏的好坏,人们都皱眉叹息,各省风气大抵皆然”。由于这些话惹恼年岁已高、再也听不进忠言的乾隆,结果军机大臣要将尹壮图拟斩。尹壮图之父尹松林与纪晓岚为同年进士,当纪晓岚打算为尹壮图求情时,乾隆竟勃然大怒,当即骂道:“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原来,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并不是真正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只是把他当作给皇帝解闷的戏子之流。公元前一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了几句话,竟惹得汉武帝大怒而受到残酷的宫刑。司马迁痛定思痛,说道:“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1800多年过去了,纪晓岚面临的竟是同样的处境:在专制的皇权面前,一个知识分子是难有尊严的。纪晓岚面对乾隆的指责,只能忍气吞声。我想,在电视剧中,是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镜头的吧?
正如清史专家邓之诚先生所言,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即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ruǎn)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以长相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
如上所述,纪晓岚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不过如此。那么,从纪晓岚这一方来说,他是怎么认识自己的处境呢?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中间只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到乌鲁木齐,但也仅仅两年多就被召回京师做官。所以在一般人眼里,纪晓岚也可以算是官运亨通的一个人。然而,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愁苦的感叹。这从纪晓岚一生中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出来。
不敢著书纪晓岚一生著述甚丰,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阅微草堂笔记》。但在纪晓岚生前,就有关于他平生不著书的说法流传。
有人说,纪晓岚认为自己的作品超不过古人,所以不重著述,不存作品。纪晓岚的门生刘权之就说他老师文名满天下,经常给人写文章,但都“随手散失,并不存稿”,原来纪晓岚总是认为这些文字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没有刊刻的价值。纪晓岚的另一门生陈鹤也说,老师自从主持纂修《四库全书》,纵观古今著述,知道该有的都已经有了,后来的人再怎么挖空心思,所著也不出古人的范围,而那些自谓超过古人的人,都是自不量力罢了。所以纪晓岚“生平未尝著书”,偶尔为人作序记碑表之类的文字,也都随即丢弃,未尝保存。陈鹤感慨地说,如今某些人偶尔写了一点小东西就四处炫耀,急欲表露,真是厚颜啊!
清代大学者江藩在其《汉学师承记》中却说,纪晓岚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又喜欢写些稗官小说,故而“懒于著书”,他青少年时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传于世。
而按照纪晓岚自己的说法,与上面都稍有出入。纪晓岚晚年就曾讲起,“我早年就学习诗歌,其间意气风发,与天下同好互相唱和,总是不甘人后。如今我年纪差不多80岁了,却转而瑟缩不敢著一语,平生所写的稿子也不敢自存”。他说这是因为随着阅历的增长,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得意作品,大多都是古人已经说过的东西,自己辛辛苦苦地著述,不过是徒自苦耳。从纪晓岚的话来看,他并不是“未尝著书”,早年还是勇于吟诗弄赋的,只不过后来他对自身所处的世道逐渐有了深刻的体会,越来越不敢从事写作了,而且也不敢保存自己的稿件。要说是因为怕超不过古人而罢笔,这个理由似乎很是勉强。这个理由背后还有着极大的社会政治背景,那就是乾隆年间思想控制的加强,文字狱屡见不鲜。
清朝文字狱集中发生在号称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其中著名的,康熙时有庄氏《明史》狱和戴名世《南山集》狱,雍正时有查嗣庭狱和吕留良、曾静狱。其中查嗣庭狱是莫须有的罪名外,其他的还是或 多或少确因文字有犯忌之处。而在乾隆时期,文网更加苛密,大多是无中生有、借题发挥来杀人。例如有内阁学士胡中藻狱。胡中藻的诗歌中有两句诗引起乾隆的敏感。一句是“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是故意加浊字于大清国号之上,大不敬;一句是“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乾隆认为这是讽刺他朝门不开,不进人才。又因为胡中藻在广西学政任内,曾出试题“有乾三爻不象龙说”,乾隆认为龙与隆同音,这是诋毁他的年号。乾隆就凭着这些强词夺理的借口,将胡中藻杀了。乾隆一朝的文字狱,大多都是这样。作为乾隆的词臣,纪晓岚对这些文字狱自然深有感知。
同时,纪晓岚及其同僚也因纂修《四库全书》而饱尝文字所带来的窘迫,甚至家破身亡。本来,进行偌大一个文化工程,中间出现一些差错是难以避免的。只要尽心尽力,有错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可惜纪晓岚他们面对的是乾纲独断、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点点不完善之处带来的就是杀身之祸。在纂修四库过程中,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因有差错而遭到多次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死在前往东北校书的途中,而陆费墀因无力负担江南三阁的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家产被查抄,妻离子散。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一定会给纪晓岚带来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
《清稗类钞》中有一则纪晓岚轶事很值得回味。据说纪晓岚做翰林时,有一天起草文牍,文思枯竭,于是出屋顺着走廊散步。廊下有一个老兵正睡得香,鼾声阵阵。纪晓岚拍醒了兵士,问他睡得可好。老兵说很好。纪晓岚于是拿来一部书让他认字,老兵说不识字。纪晓岚这时若有所思地说:“人生识字就是困苦患难的开端,你不识字,真正是快乐啊。”这则轶事不一定是真,但它所反映的心态可能跟真实的纪晓岚相距不远。纪晓岚4岁就跟笔砚结缘,后以文字走上仕途,却没料到文字也动辄给人带来杀身之祸,给他带来窘迫,有这种感叹自在情理之中。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瑟缩不敢著一语”的现象,不正反映了他在专制君主面前那种战战兢兢的感受吗?
观弈道人纪晓岚有一个别致的自号,叫“观弈道人”。纪晓岚晚年很喜欢下围棋,在下棋的同时,他也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乾隆五十一年(1786),他曾经请朋友沈云浦画了一幅《桐荫观弈图》,自题诗一首:
不断丁丁落子声,纹楸(qiū)终日几输赢。
道人闲坐桐荫看,一笑凉风木末生。
何仙姑
在这里,他以“观弈道人”自比,闲看世间风云变幻。7年后,他再次检视《桐荫观弈图》,又有感叹。他认为当初请人作观弈图,也不过是道人(也就是纪晓岚自己)不亲自参与胜负而已,但其心中仍然存在着胜负之心,而如今看来,连这个胜负之心也都是幻象呢。这种心态在另一首与弈棋有关的诗中暴露无遗。这首诗是写《八仙图》的,图中八仙,各具情态:何仙姑与韩湘子对弈,其余五仙旁观,而铁拐李一个人却在一旁呼呼大睡。纪晓岚写道:
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
韩湘子
“顽仙”既指铁拐李,也是纪晓岚自喻;“春风蝴蝶”,化用庄子化蝶故事,比喻自由自在,不存人间胜负之心。纪晓岚在这里表达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算是看透红尘。不过,他在乾隆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想要超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自挽联纪晓岚在69岁那年,有一天跟同僚聊天,聊得兴起,说:“从前陶渊明自作挽歌,我今天也自题一首挽联,希望我死后大家能够用它挽我。”这首自挽联如下: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挽联第一句是说在官场中起落浮沉,就好比鸥鸟一样,这把仕途的艰辛描摹出来了。第二句是说自己埋头于图书之中,好比在书中生死的蠹鱼一样,这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从这一自挽联中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其中也包含了纪晓岚对自己一生的认识。
从以上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纪晓岚不太可能做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
与和珅的关系
在电视剧中,纪晓岚与和珅的关系经常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多次讲到纪晓岚如何捉弄和珅。《清朝野史大观》就记载,和珅在宰相府内修建凉亭一座,需要一幅亭额,便求纪晓岚题字,结果纪晓岚爽快答应,题以大字“竹苞”。这二字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句,人们常以“竹苞松茂”颂扬华屋落成,家族兴旺。和珅得到纪晓岚的题字,大为高兴,就高高挂在书亭上。乾隆偶尔临幸和珅宅第,一见纪晓岚题字,马上就知道了纪晓岚是在捉弄和珅。他笑着对和珅说:“纪晓岚是在骂你们一家‘个个草包’呢。”结果和珅对纪晓岚恨之入骨,几次进谗言,参奏纪晓岚。
其实,这种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我们仅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乾隆朝晚期,纪晓岚好友、御史曹锡宝欲弹劾和珅,纪晓岚虽为朋友担心,但也仅以宋人《咏蟹》诗相赠:
水清讵免双鳌黑,秋老难逃一背红。
意思是说,现在弹劾和珅,恐怕时机不够成熟。但曹锡宝没有听从纪晓岚的告诫,毅然上书,指参和珅。结果乾隆大怒,要将曹锡宝治罪,此时的纪晓岚再也不像上次救卢见曾那样,尽心为朋友出力,而是在乾隆面前竭力表白,声称自己毫不知情。结果由于他表现得过于露骨,反而使乾隆认为纪晓岚正是幕后指使者。可见,纪晓岚怎么会把自己树立成和珅的对立面呢?
有史料记载,和珅在他发达之后,曾与文学名流诗文唱和。有时他私下请纪晓岚、彭元端为其作品润色。而纪、彭二人考虑到和珅权大势重,万一不从,被他穿了小鞋可受不起,也就每每代为捉刀。当然,也就仅仅润色文字而已,纪晓岚并不是要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看来,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下,纪晓岚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尽力不与和珅同流合污而已。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比如前文所引题《八仙图》诗,就表达了他超然世外的态度。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世故的态度,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纪晓岚久任官场,官职也不低,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这种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而他长期追随乾隆,游山玩水,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从纪晓岚这种性格特点来看,他不会与和珅发生面对面的冲突。电视剧中的那些镜头,根本就不会出现。
嘉庆十年(1805),纪晓岚老死于京城,享年82岁。生前他自撰挽联:“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就是这样的一位“世故老人”,他又如何肯、如何敢与权倾朝野的和珅直接对抗呢?
老百姓的明星
既然纪晓岚只是乾隆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也不是一个跟和珅针锋相对的斗士,然而他在广大民众中间却极受欢迎,似乎可以说是老百姓的明星,这是为什么呢?有关纪晓岚的民间传说不计其数,这恐怕也是中国文人少有的待遇吧?仔细想来,恐怕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纪晓岚具有幽默风趣的真性情。清代笔记中记纪晓岚,提得最多的就是纪晓岚的诙谐。如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说:“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如果说纪晓岚幽默风趣,大概不会错。但仅仅是幽默,还不足以达到人人传颂的地步。纪晓岚的幽默,还有真性情的一面。在流传下来有关纪晓岚的幽默故事里面,有两点比较突出,最能看出纪晓岚的真性情。这就是纪晓岚敢于跟权势人物开个小玩笑,而且也能讲荤段子。
例如他敢称呼乾隆为“老头子”,敢趁题亭额的机会讥嘲和珅一家,尽管这些故事不一定真,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纪晓岚面对权势人物的幽默作风。对于文人一般不敢惹的太监,纪晓岚也敢开个玩笑。有一天散朝时,一个太监想听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假装沉思半天,说:“从前有一个太监……”说了半句,就不说话了。这个太监等了半天,就问:“底下如何?”纪晓岚答道:“底下一样没有。”闻者绝倒。对于这样的调侃,当事人倒也不好表示什么,也不便于施加报复。这也许是纪晓岚借幽默来表达性情的原因吧。
纪晓岚还时不时来点段子,更可以见出其性情。有一次,一个姓平的朋友做了新郎倌,纪晓岚送了一部《诗韵》贺喜,人们都很奇怪这个礼物有什么奥秘。平某思索了好几天,才知道纪晓岚取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跟自己开了个玩笑。这种荤段子向来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要想它不流传天下也难。明清两代,民间非常流行的一部笑话总集《笑林广记》中,大概有一半内容都是与性有关。
第二,纪晓岚善于对联之戏。对对联,俗称“对对子”,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启蒙最基本的课程,又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娱乐活动,深受百姓喜爱。纪晓岚才思敏捷,诙谐不羁,尤善对对联,常有妙语。比如他为一穷苦铁匠所写对联为:
纪晓岚等编《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又比如,他为理发匠所写的对联为:
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寥寥数字,精细入神,堪称绝对。
有一次纪晓岚入值南书房,有位老太监久闻纪晓岚大名,特地前来一睹风采,只见他身穿皮袍,按当时文人的习惯,手持折扇。这位太监便出题: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此联巧妙地将春、夏、秋、冬四季相嵌,且暗含对纪晓岚打扮的讥讽,非常不易回对。不料纪晓岚轻松应对: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此事迅速被传为笑谈。
纪晓岚善于对联,应该是事实。纪晓岚这个才能在当时的官场上也是流传已久。
纪晓岚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出的一副灯谜。一年元宵,乾隆命大小臣工上进灯谜,以供紫禁城悬挂。纪晓岚所献灯谜为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猜一字: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猜不出答案,查知系纪晓岚出题,便召其回复,结果得知其答案为字的偏旁谜,即“猜谜”二字,大加赞赏。纪晓岚的座师刘统勋等人,也乘机对乾隆夸奖纪晓岚。此后,纪晓岚名声更著。
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五十寿辰,文武百官纷纷撰联赋诗,无非万寿无疆之类。而纪晓岚所写之联别出心裁: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上联指清朝统一全国后,西起葱岭,东濒大海,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纵横均为四万里,版图之大,为历史上所未有;下联指五十圣寿再加九千九百五十岁,正好合为万岁,敬祝乾隆万寿无疆。见到此联后,乾隆大喜,当即传旨,将纪晓岚擢为京察一等,以道府记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39岁的纪晓岚奉旨出都,任福建学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翰林来说,外放学差无疑是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纪晓岚对此喜不自胜。登车启程,至济南改乘舟船,沿运河南下,一路行来,山川秀丽,他也不停写诗作赋,后来还结集出版,名为《南行杂咏》。
传说在行舟途中,纪晓岚遇到一位老者,亦乘大船南下,还给他送来一张纸条:“我看阁下必是一位文士,现有一联,如阁下能对出,敝船必当退避三舍,如对不出,则只好委屈阁下殿后。”老者的上联是: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这是一副语意双关联。“橹速”谐指三国著名文臣鲁肃,“帆快”暗指西汉著名勇士樊哙,一文一武,正巧构成双重含义,表面上是说橹不如帆,暗含的意思是说文不如武。纪晓岚深知此联难对,不禁冥思苦想,结果让老者扬帆远去。他到福州后,主持院试,乐声轰鸣。纪晓岚触景生情,想出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暗指北宋名将狄青,“萧和”暗指西汉宰相萧何,也是一语双关,一文一武,文胜于武,对得天衣无缝。
世上流传的纪晓岚对对子故事,有真有假。例如,有一则故事说纪晓岚曾随乾隆南巡,路过黄河碎石滩。乾隆出了一个上联:“石头渣稀烂棒硬。”纪晓岚漫不经心地答道:“黄河水翻滚冰凉。”对联上下句都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算是不错。但其实乾隆六次南巡,纪晓岚没有一次扈从过。不过,纪晓岚善于对对子是真,而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了纪晓岚的大名。
第三,纪晓岚朋友遍朝廷,门生满天下。纪晓岚早年就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文人学士结成文社,半月聚会一次,谈古论今,切磋诗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纪昭和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钱大昕。就连上科进士刘墉,这时已由翰林院编修升为侍讲,也参加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纪晓岚与刘墉一齐被推为文社领袖。由于文才出众,也由于性格谦和,纪晓岚很快在朝廷上下拥有了一批兴趣相投的朋友。
纪晓岚多次担任过考官。他先后任过乾隆己卯山西乡试正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本省壬午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试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等。正因为他经常担任考官,所以门人众多。
朋友和门生一多,纪晓岚的名字未免在他们口头、著作中经常出现。久而久之,纪晓岚的声名怎么可能不越传越大呢?
第四,与两部名传天下的书有关。第一部就是清代的文化大工程——《四库全书》。纪晓岚是这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借此机会还删定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本书在学界也享有盛名。第二部书就是纪晓岚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流传甚广,也获得后世极高的赞赏。鲁迅认为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既有趣,又有真知灼见,而其“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鲁迅据此盛赞纪晓岚是当时社会中“很有魄力的一个人”。小说家孙犁认为这部笔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其他同类作品所不能超越的位置,“它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这两部书都留名后世,其编纂者纪晓岚自然也就名动天下了。
纪晓岚死后,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一种相当高的认可。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他是一代通儒,“胸怀坦率,性好滑稽,有陈亚之称。然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这就是说纪晓岚不仅学识好,而且也是性情中人,幽默得也很在理。应该说,这一评价是基本上符合实际的。
[www.rwabc.com]
中国的清代,有一位在正史和野史中都很炫人耳目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的史传中占尽风光,而且在民间也有很好的口碑。
这个人物,便是乾隆时期执学术牛耳,成为一代文宗的纪晓岚。
纪晓岚,名昀,晓岚为其字,号春帆,别号茶星、三十六亭主人、观弈道人,晚号孤石老人、石云。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属河北省沧县)。他是乾隆丁卯科顺天第一名举人,甲戌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办理院事,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左庶子、侍读学士,后来因为牵扯进他的儿女亲家___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道悦子,山东德州人,任长芦、两淮盐运使)的一个案子,被 发配到乌鲁木齐,在戍所里任印务章京,鞅掌簿书,那是乾隆三十四年的事。第三年便被恩命召还,复任编修。从此在宦途上一帆风顺,历任日讲起居注官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也任过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不过纪晓岚一生中最主要的业绩,是他的学术活动。他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历充武英殿纂修官,“三通”馆提调兼纂修官、“功臣馆”总纂官,总纂官、国史馆总纂官、方略馆总校、总纂官,总纂官、总纂官、实录馆副总裁官、会典馆副总裁官。一生中他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除了修书,他干得比较多的另一件事就是做考官了。他先后任过乾隆山西乡试考官、庚辰会试同考官、壬午本省乡试同考官、提督福建学政、甲辰会试副总裁官、己酉武会试正总裁官、嘉庆丙辰会式正总裁官、己未武会试正总裁官、壬戌会试正总裁官。每赴其任,必有诗传示同僚,以躬谨相勉。他不惮作余力,奖掖后学,故门人众多。经他之手,提携了许多人才。
纪晓岚的祖籍,在江苏应天府上元县纪家边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江南大姓实几辅,纪晓岚的先祖纪椒坡便一路北上,最后入籍于离献县九十里的景城。明崇祯中,纪晓岚的高世祖纪申这一支,迁居离景城三里之遥的崔尔庄。
经过二百多年,子孙生齿繁衍,到了清代,纪家已成了献县屈指可数的大姓了。
献县在直隶省的东南,是京几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南京到北京,御道十八弓”,这御道就是从献县穿过。这里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控齐鲁,北镇京卫,又是人文渊薮,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刘德,封为河间王。都城便设在献县。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工于整理古籍,抢救文化遗产,所得皆古文先秦书,被服儒术,六艺俱举,文约指明,学者宗之。
刘墉诗词对联:等您坐沙发呢!